資源簡介 《遍歷列表》教學設計學校 設計者 課時 1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在前一課完成列表存儲的基礎上完善了程序,遍歷列表,也就是將整個列表的數據從頭到尾“訪問”一遍。學生將對程序做最后的調整與完善,按順序自動提問“問題”列表中的所有問題。本課可以在學生理解變量i,并理解隨機賦值基礎上引入變量i從1開始,逐一增加循環執行直到問完為止來幫助學生理解遍歷,完善最終腳本。教學目標理解利用循環結構遍歷列表的算法,修改腳本實現按順序自動提問所有問題的功能。 調試、優化程序,進一步完善作品。核心素養指向通過理解循環的概念培養學生的變通能力,通過同伴分享,交流的過程提升合作學習的能力。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具備了編寫程序的基本能力,經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對算法,變量也有了一定認識,但是對于分析問題到設計算法的過程,實現學習到運用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大部分同學知道了如何定義變量和隨機數,對于修改程序,實現另一種遍歷形式是一種挑戰。設計構想從上節課知識問答程序入手,提問“怎么樣從第一題開始按順序提問所有問題?”從而引出用循環的方式實現遍歷列表。通過自然語言描述算法以及流程圖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如何循環。(從1開始增加)最后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讓程序更高效,教師提示可以通過文本批量導入的方法。課堂教學過程設計一、環節1:激疑導課,引出課題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 師:上節課我們理解了變量與隨機數定義,實現了隨機提問作答的問答程序,可是怎樣從第一題開始按順序提問所有問題? 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如何修改程序讓腳本更有序,引出循環的方式,遍歷的概念。二、環節2:案例揭示,發現問題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導入上節課的程序腳本,提出建議:雖然程序腳本可以運行了,但是好像有點雜亂無章甚至會重復提問,有什么辦法可以實現順序提問所有問題不重復呢? 引導學生改進程序,實現有序的程序三、環節3:探究討論,尋求對策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一、完成循環體部分(從1開始依次增加) 提示:既然要讓程序有序依次進行,必定要從第一個問題開始,并且每次切換到下一個問題。 任務:用自然語言想一想如何描述這個過程;用流程圖方式表示出來。(小組討論交流算法5分鐘) 二、確定循環次數(實現讓所有問題問完程序停止) 提示:重復的次數就是問題的個數。 三、根據想法和流程圖設計程序腳本。(10分鐘) 四、學生分享測試自己的程序,加入創意,不斷完善作品。(15分鐘) 思考:如果問題很多,如何批量導入列表問題數據?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得出初步算法的過程,理解何為循環,順帶復習舊知識(重復執行) 分布引導學生,先完成循環體,后確定循環的次數,降低學習難度。 為學生留足分享與測試時間,讓學生合作學習,互相分享,彼此提出修改意見。四、環節4:總結提升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小組派代表交流改進后的程序,全班分享更高效的程序。 通過對程序的完善分享提升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有更友好的用戶交互體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