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變量計數》教學設計學校 設計者 課時 1課時教學內容分析“變量”是計算機程序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程序運行期間計算機用于存儲數據的存儲空間。本課以給知識問答程序增加計分功能為例,讓學生在完成程序的過程中,理解什么是變量,掌握變量的使用方法。 以Scratch為例介紹了變量的概念和組成,強調了變量名和變量值之間的關系,教材以“小知識”的方式引導學生將變量想象成一個存放數據的盒子,化抽象為形象。教學目標1. 理解變量概念,掌握變量的建立、賦值、自增自減等基本操作,學會使用變量的一般方法。 2. 完善“知識問答”程序的算法,編寫計分功能腳本。 教學重點:理解變量概念,學會使用變量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變量概念。核心素養指向通過給“變量”命名,養成合理的命名習慣,培養良好的編程習慣。 在分析程序算法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算法思維和創新能力。學情分析在前一節課知識問答程序的基礎上,以流程圖的方式描述了應用變量為知識問答程序增加計分功能的算法,并提供了程序設計中使用變量的一般思路。學生在編寫具體的腳本之前,可以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完善算法,增加計分和輸出得分功能,建立變量,完善腳本,從而實現算法。設計構想整體設想 首先從生活中的“變量”引入,如人體的身高、體重,以及菜譜中的各種可變數據等,幫助學生理解變量值可能會發生變化,而變量的名稱是不變的。 理解程序設計中的變量的概念,變量值可以是數值也可以是字符等。 以給知識問答程序增加計分功能為例,學習應用變量,探究完善腳本,實現算法。 教法學法 上網搜索、分組討論、教師講解。課堂教學過程設計一、環節1:激疑導課,引出課題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變量”——同學們的身高、體重數據引入什么是變量,理解變量的名稱是不變的,但是變量值可能會發生變化。 通過生活的變量的認識,對變量有充分的感性經驗。二、環節2:案例揭示,發現問題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演示程序中的變量如何設置,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內容完成變量設置的操作。 注:適當強調變量名的命名一定要有意義且具有唯一性,為日后規范、合理使用變量打好基礎。 通過設置程序中的變量,進一步理解變量的概念。三、環節3:探究討論,尋求對策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以給知識問答程序增加計分功能為例,學習應用變量。 引導根據算法流程圖,在指令面板中尋找、組合合適的指令,自主探究完善程序腳本,實現算法。 調試程序,達到預期效果。 在完善程序的過程中,讓學生對使用變量的一般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四、環節4:總結提升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1、組織學生對已經完成的問答交互腳本程序進行交流與演示,并通過多媒體課件或板書等形式生動演示計算機執行雙分支選擇結構的過程。 2、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對自己的程序進行改進。 在交流和演示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程序的優點和不足之處,能夠對程序進行適當的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