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中考歷史全六冊復習知識提綱七上歷史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單元概述】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是我國遠古人類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四五千年前,黃帝部落、炎帝部落結成同盟,華夏民族形成了。倉頡造字、神農氏嘗百草等故事都表現了炎黃子孫對文明的不懈追求。【知識要點】1.北京人發現的意義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這一發現對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能夠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會使用火。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證據。(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依據。)2.原始農耕生活(1)原始農業的產生距今1萬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農作物的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2)河姆渡原始居民①地點:浙江余姚,屬于長江流域;②時間:距今約七千年;③生產:使用磨制石器,種植水稻(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④生活:建造干欄式房屋,會挖掘水井。 (3)半坡原始居民①地點:陜西西安,屬于黃河流域;②時間:距今約六千年;③生產:使用磨制石器,種植粟;④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制造彩陶。3.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從北京人遺址、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等考古發掘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早期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情況,考古發現為研究我國的古人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4.黃帝和炎帝的故事距今五六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合,通過涿鹿之戰打敗了東方的蚩尤部落。兩個部落聯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因此,后人尊稱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外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相傳,炎帝和黃帝有許多的發明,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堯舜禹的禪讓制:將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第二單元 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單元概述】禹建立我國第一個王朝——夏,取代了堯舜的“禪讓”,中國進入奴隸社會時期。夏桀暴政,商湯滅夏。商紂殘暴無道,武王亡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鞏固其統治。東周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烽煙四起。秦國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統一六國作好了準備。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周是我國青銅文明的繁榮時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體現了高超的工藝。戰國時期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鐵制農具和牛耕推廣,秦國的李冰修筑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老子等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總之,商周時期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昌盛,為第一次大一統的到來準備了條件。【知識要點】1.夏朝的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禹傳啟,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我國由原始社會進入到奴隸社會。2.商朝的文明(1)商湯滅夏,建立商朝。(2)甲骨文: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3)青銅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3.西周的分封制(大題)周武王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1)目的:鞏固統治。(2)內容:周天子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把土地、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交納貢品、鎮守疆土、帶兵隨周天子作戰。(3)分封的意義:開發了邊疆,加強了統治,西周成為強盛的國家。維護了西周王朝嚴格的等級制度。4.春秋時期有眾多的諸侯國,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號令諸侯。戰國初年,晉國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 著名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秦國逐漸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5.商鞅變法(前356年,秦國秦孝公時期)(大題)(1)內容:①政治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②經濟上:廢井田,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③軍事上: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2)意義:秦國的國力大增,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各國經過變法,紛紛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6.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修筑,發揮著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巨大的作用,是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智慧。7.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大題)(1)春秋時期的思想家①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主張事物有對立面,會互相轉化;主張無為而治。②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主張: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愛人”,主張“以德治國”;教育主張: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記錄其言行的是《論語》。(2)百家爭鳴(戰國時期):(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①墨子,墨家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儉。②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張實行“仁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③荀子,儒家代表人之一,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④莊子,道家代表人物,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與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人格。⑤韓非,法家的集大成者,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單元概述】國家統一是秦漢時期最重要的特征,同時秦漢時期是封建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和成熟重要時期。隨著秦王贏政滅掉六國,統一的封建王朝開始了,秦朝雖然為了加強和鞏固統治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上都采取了重大的措施,但最終因為實行暴政,短命而亡。西漢統治者,注意總結秦亡的經驗教訓,其統治一直維持了200多年,締造了強大的西漢王朝,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民族關系上還是外交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東漢初期“光武中興”,但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腐敗,黃巾起義,最終使其一蹶不振。【知識要點】1.秦統一中國(大題)(1)秦滅六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今陜西西安)。(2)秦朝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中央設丞相負責行政、太尉負責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最后決斷權由皇帝掌控,皇權至高無上;地方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縣的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強了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②文化上:統一文字,通用小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③經濟上: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了各地經濟的交流和發展。④交通上: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開鑿靈渠。便利了交通,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⑤軍事上:北擊匈奴,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影響: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奠定了祖國疆域的初步基礎,鞏固了國家統一;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形成。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王朝(目的:加強中央集權)(大題)(1)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設立刺史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興辦太學(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3)軍事: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4)外交: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絲綢之路)。(5)經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專營;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3.絲綢之路(大題)(1)陸上絲綢之路:時間:西漢(張騫通西域之后,漢武帝時)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大秦)。作用: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極大的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2)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還大力開辟海上交通,漢朝先后開辟了多條海上航線:一條從山東到達朝鮮、日本;一條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_錫蘭,稱為“海上絲綢之路”。4.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1)宗教①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張騫通西域之后,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②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末年在民間興起。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張陵創立的五斗米教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道教主張修身養性,得道升天,長生不老。(2)史學《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記述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他公正記事,秉筆直書,對中國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文筆優美,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科技①造紙術:西漢時,人們已經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②醫學:東漢末年,名醫華佗制成世界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編創體操“五禽戲”;東漢末年,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后世稱其為“醫圣”。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單元概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東漢末年,地方軍閥混戰,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雖然西晉完成了短暫的統一,但很快又陷入到東晉十六國、南朝北朝分裂混戰的局面之中。封建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并非是歷史的停滯、倒退。在分裂的同時,局部地區經濟在發展,人們生產生活相對安定,各民族人民接觸頻繁,民族融合進程加快。并且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北方生產有了一定發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出現不少成就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知識要點】1. 三國鼎立 (1) 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200年,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官渡之戰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208年曹操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欲統一南北,諸葛亮輔佐的劉備,與占據江東的孫權聯合抗曹,在赤壁交戰,孫劉聯軍用火攻打敗曹軍,以少勝多,曹操逃回北方。此戰役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兒子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吳國建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2. 人口南遷和江南的開發西晉末年以來,為躲避戰亂,大批北方人遷到江南,出現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北民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再加上,此時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社會相對穩定,使江南經濟發展迅速。 江南地區的開發為中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3. 北魏孝文帝改革(1)內容:①遷都洛陽;②實行漢化政策(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用漢制,學漢禮等。)(2)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4.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1)數學祖沖之是南朝杰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有重大成就。他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2)書法東漢以后,書法成為專門的藝術供人欣賞。鐘繇和胡昭是曹魏時期的書法名家。鐘繇獨創楷書書法。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的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被后人譽為“書圣”。(3)農歷農歷又稱夏歷,是中國傳統歷法。漢武帝時,在前代歷法的基礎上進行修訂,確立了農歷的基本形式和計算方法。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歷。南北朝時期的科學家祖沖之,創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后來由朝廷正式頒行。七下歷史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朝代【單元概述】隋唐時期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開始,至907年唐朝滅亡結束,主要涉及隋朝、唐朝及五代十國的歷史。隋唐時期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唐朝前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無論是在制度建設、經濟和文化發展、民族和睦,還是在對外交流方面,都有著輝煌的成就,影響深遠。本單元主題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是“繁榮與開放”,特別是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交融、對外交往、社會習俗各方面都體現了繁榮和開放的特點。唐朝的繁榮增強了唐朝政府的民族自信心,從而敢于開放也樂于開放;在開放過程中,各民族的優秀人才為唐政府所用,各民族的經濟文化成果被唐朝所吸收借鑒,這些都促進了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繁榮與開放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知識要點】(一)隋朝1.隋朝的統一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2.科舉取士制度的創建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影響:(1)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2)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3.隋朝大運河隋煬帝時期修筑,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4.隋朝的滅亡:隋煬帝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的統治面臨瓦解。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隋朝隨之滅亡。(二)唐朝1.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朝,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步強盛,文教昌盛。他的統治時期史稱“貞觀之治”。施政措施:(1)政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訓,勤于政事,選賢任能,虛心納諫(有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謀略的房玄齡,敢于決斷的杜如晦(房謀杜斷);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輕刑罰;整頓吏治,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2)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3)文教上: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4)民族關系上: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時期先后擊敗東、 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唐太宗時,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開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成為“開元盛世”。唐朝興盛的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訓,統治者戒奢從簡、輕徭薄賦、任用賢才、虛心納諫;②制度創新(科舉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工具創新(曲轅犁和筒車);③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無;④開放兼容的外交政策,使中外交往頻繁;⑤國家統一、社會安定。3.唐朝的對外交往(1)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貢獻。(2)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著有 《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4.盛唐氣象(1)經濟的繁榮①農業發展:農耕技術進步、農業工具改進(曲轅犁、筒車),重視興修水利。②手工業水平高:紡織業以蜀錦冠于全國;陶瓷業以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③商業繁榮:都城長安規模宏偉,規劃合理,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坊是居民區,市是商業區)。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2)開放的社會風氣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社會風氣兼容并蓄,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3)唐詩的盛興①“詩仙”李白:盛唐時期,浪漫主義詩人;②“詩圣”杜甫:唐由盛轉衰時期,現實主義詩人,作品有“詩史”之稱;③白居易: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5.安史之亂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唐朝后期,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歷史步入“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單元概述】這一時期從北宋建立開始,至元朝滅亡結束。多個民族政權并立,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民族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少數民族政權統一全國。與北宋同時,在東北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在西北有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滅掉了遼和北宋,隨后形成了金與南宋的對峙局面,至蒙古滅金,建立元朝,繼而滅南宋,統一了中國。無論是遼、宋、夏、金時期的政權并立,還是元朝這個由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統一王朝,中華民族在這一時期都在進一步交融與發展,社會經濟與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經濟重心南移,商業貿易繁榮,繁華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學藝術(宋詞、元曲流行),極盛的傳統科技(中國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發達的中外交通。【知識要點】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開封(東京),趙匡胤就是宋太祖。1.政權并立:遼、宋、夏、金(如右圖)(1)宋遼簽訂澶淵之盟,維持和平局面。(2)南宋岳飛抗金。2.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1)表現:①農業:引進占城稻,培育優良品種,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反映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南宋后期棉花種植區由廣東和福建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②手工業:絲織業南方勝過北方;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棉紡織業工具先進,種類多;景德鎮發展成為瓷都,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北宋東京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南宋沿海地區制造的海船設計了先進的指南針。③商業:最大的商業城市是開封和臨安(杭州),出現早市和夜市,鄉鎮還有草市。④海外貿易: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設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北宋前期,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2)結果: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完成。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國家根本,仰給江南”說明經濟重心的南移)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原因:①北人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生產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③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統治者大多重視發展經濟(統治者的重視)。3.蒙古統一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4.元朝的統一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定都大都(北京)。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抗元將領:文天祥)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實現大統一的朝代:秦朝、西晉、隋朝、元朝)5.元朝對邊疆的管轄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管轄西藏地區事務,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6.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北宋開封、南宋臨安、元朝大都。(2)市民生活①娛樂:北宋的開封,最為繁華的是大相國寺,每月舉辦多次廟會,有各種商品交易和表演;宋代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有許多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中有勾欄(專供演出的圈子);宋元時期戲劇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雜劇。②節日:今天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在宋代就有了。一些節日習俗如春節放鞭炮等,一直流傳至今。7.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印刷術的發明(1)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發明(2)活字印刷術:北宋匠人畢昇發明,后來又出現了木活字。元代王禎在《農書》中對木活字作了系統總結并有所創新,發明了轉輪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現了銅活字印刷。(3)傳播:13世紀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經蒙古人西征等途徑傳入歐洲。(4)影響: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文化知識的傳播、教育的普及和思想啟蒙,為歐洲文藝復興的興起創造了條件。指南針的應用(1)發明:漢代制成“司南”。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的工具,后來制成了羅盤。(2)應用: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3)傳播: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4)影響: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條件。火藥的應用(1)發明: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2)應用:到宋代,火藥開始運用于軍事領域,元代發明了火銃。(3)傳播: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4)影響: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為資產階級推翻封建階級統治提供了條件。四大發明的意義: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代表了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對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8.宋詞和元曲(1)宋詞:①豪放派:北宋,蘇軾:豪邁而飄逸;南宋,辛棄疾:豪放,報國情懷。②婉約派:兩宋之交,李清照:委婉、細膩、清秀。(2)元曲:①元曲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性藝術。②元代最優秀的戲劇家是關漢卿,代表作是《竇娥冤》。③元曲四大家: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王實甫。司馬光:北宋著名史學家_、政治家。《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_的通史巨著。這部史書 300多萬字,記述了從戰戰國到五代_共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個朝代。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單元概述】明清時期,指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即清朝前期)的歷史。其發展特點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具體表現在:政治上,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廢丞相、特務統治、軍機處、文字獄、八股取士)。經濟上,在前代基礎上繼續發展。民族關系上,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對外關系上,中國開始遭受外來禍患,中國人民開始反殖民、反侵略斗爭;對外政策由開放走向閉關。文化上,古典小說的高峰,戲劇的繁榮。【知識要點】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他就是明太祖。1.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②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2)在中央:①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直接向皇帝負責。②分散兵權,設立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權統歸兵部。(3)設廠衛特務機構:錦衣衛和東廠,監視臣民。(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一種表現。)(4)實行八股取士,控制思想。八股取士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會的進步。2.明朝的對外關系(1)友好交流:明朝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2)抗擊外來侵略:明朝戚繼光組建“戚家軍”抗倭,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隨后又平息福建、廣東地區的倭患,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3.明朝的建筑藝術明代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比較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總長萬余里。明長城布局合理、技術先進、設施完善、質量堅固,是各民族交往的紐帶,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明朝修建紫禁城(今稱故宮),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4.明朝的科技名著(1)《本草綱目》: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編寫,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2)《天工開物》:明朝的宋應星編寫,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3)《農政全書》:明朝農學家徐光啟編著,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1644年,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兵入關。5.清朝對邊疆的管理(1)臺灣:明朝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2)西藏:冊封達賴、班禪;設駐藏大臣。(3)新疆:康熙皇帝平定葛爾丹叛亂;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土爾扈特部落在渥巴錫的領導下于1771年回歸祖國,得到乾隆帝的妥善安置。6.清朝加強君主專制統治(1)設軍機處(雍正時期),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2)推行文字獄 和文化專制政策,維護了集權統治,但禁錮思想,阻礙社會發展。7.清代文學藝術(1)京劇的形成形成:乾隆時,四大徽班進京。徽調吸收其他地方戲的優點,加于創造改進,在道光年間形成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 被稱為“京戲”或“京劇”。特色: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繼承中國古代戲曲歌舞并重的傳統,將唱念做打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藝術體系。京劇是中國文化的“國粹”之一,被稱為“國劇”。(2)《紅樓夢》:清代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小說。初名《石頭記》,曹雪芹創作了前80回,后來高鶚續寫了后40回。這部小說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實和尖銳矛盾,揭露統治者的腐敗,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命運。至今,被譯為多種文字,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8.清朝“閉關鎖國”政策(1)表現: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不準商船、漁舟“片帆出海”;臺灣建制后,開放寧波、漳州等對外通商,嚴格限制商品的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1757年,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通商口岸,特許廣州十三行經營對外貿易事務。(2)影響:①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②消極:導致國家的閉塞,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9.中國古代朝代順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八上歷史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單元概述】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歷史進入近代時期。鴉片戰爭打開了閉關鎖國的清政府的國門,隨著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失敗,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的中國已經不再是1840年前的中國,中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伴隨著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的反抗和斗爭,中國人民不僅要反對封建統治,同時還要反對外來侵略者;在不屈的斗爭中開始探索中國的未來。【知識要點】1.鴉片戰爭①時間:1840—1842年。②導火索: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③結果: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條約主要內容:A.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B.賠款:2100萬銀元;C.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D.協議關稅: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④影響:中國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共割占我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影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3.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1853年3月,將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1864年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機的加劇【單元概述】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救亡圖存不斷探索的歷史。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始終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救國道路,都沒有使中國走上近代化道路,當然也沒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這也說明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也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知識要點】1.洋務運動(19世紀60至90年代)(1)口號:自強和求富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3)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第一個)、江南制造總局(規模最大)、福州船政局等;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4)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5)作用: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2.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1895年)(1)鄧世昌:致遠艦管帶,黃海海戰中他下令開船撞擊日艦,壯烈犧牲。(2)《馬關條約》:1895年簽訂。內容:①割地: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白銀2億兩;③通商: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設廠: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影響:《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3)瓜分狂潮:《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加劇了民族危機。3.戊戌變法(百日維新)1898年(1)維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2)序幕:公車上書。(3)百日維新(1898年6月—9月):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實行變法。內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②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③財政: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④教育: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后改為北京大學);⑤軍事: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4)影響: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1901年)(1)原因: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2)中國軍民的抗擊:義和團在廊坊一帶阻擊敵人;與侵略軍在老龍頭火車站展開爭奪戰。(3)結果: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內容:①賠款:白銀4.5億兩;②禁反: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③軍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④外交: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許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4)特點:《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5)影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最突出反映在條約內容②),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單元概述】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后,中國人民的革命洪流洶涌澎湃,勢不可擋。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為了改變近代中國的內外困局,順應近代世界資本主義革命潮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帝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主革命在中國逐漸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但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被軍閥袁世凱竊取。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局面。事實證明,由于先天局限性,辛亥革命無法承擔近代中國實際的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中國人民的革命之路繼續在艱辛中探索。【知識要點】1.辛亥革命(1)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①1905年成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以“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為指導思想;②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爆發,為辛亥革命首義。(3)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①時間:1912年1月1日;②臨時大總統:孫中山;③民國紀年法:1912年為民國元年(換算公式:公元X年-1911=民國Y年);④1912年3月,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4)意義①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建立了中華民國。②思想上: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大門。③經濟上:頒布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促成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短暫春天”。④社會習俗上:促進了自由、平等新風尚的傳播。2.北洋政府的統治(1912-1928)和袁世凱竊復辟帝制(1)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由此開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袁世凱之后北洋軍閥的統治包括馮國璋、曹錕、段祺瑞、張作霖等的統治。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2)袁世凱復辟帝制袁世凱準備在1916年元旦舉行登基大典,復辟帝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維護共和,護國戰爭爆發。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第四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單元概述】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分子中廣泛傳播,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建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誕生,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知識要點】1.新文化運動(1)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魯迅(2)內容: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與科學;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3)口號:民主、科學(4)性質: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5)作用和地位: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 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盡管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2.五四運動(1919 年5月4日)(1)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2)口號:“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合約上簽字”等。(3)經過:斗爭主力由學生變為工人階級;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斗爭方式: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人罷工。(4)結局: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5)性質: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6)意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7) “五四精神”:崇尚民主與科學,追求進步,不屈不撓,敢于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3.中國共產黨成立(1)誕生的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時間:1921年7月;地點:上海,之后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2)內容:通過第一個黨綱和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確定黨的中心任務(領導黨的工人運動)、選舉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3)意義:中共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單元概述】1924年,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以“黨內合作”的形式,開展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在國民革命運動浪潮中,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各地工農運動蓬勃發展。然而,隨著形勢的變化,蔣介石、汪精衛等人先后發動政變,國民革命驟然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先后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毛澤東將革命的重心轉移到農村,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創造“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探索出一條中國革命的新道路。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使國民黨統治集團大為震驚。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大規模軍事“圍剿”,但未能打破第五次“圍剿”,被迫進行戰略轉移。中國共產黨率領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勝利完成了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知識要點】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1)國民黨一大的召開(1924年1月):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2)黃埔軍校:1924年5月在蘇聯和中共的幫助下,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在廣州黃埔成立。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意義: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作了準備。2.北伐戰爭(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推動)(1)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2)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3)初期主戰場:湖南、湖北;重要戰役:汀泗橋戰役和賀勝橋戰役 。(4)勝利進軍:葉挺獨立團的英勇善戰為其所在的第四軍獲得“鐵軍”的稱號。消滅吳佩孚主力→消滅孫傳芳主力→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5)重要保障:中國共產黨領導各地工農運動支持北伐軍。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后繼續北伐,1928南京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4.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八一建軍節(1)領導者:周恩來 、賀龍、朱德 等。(2)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第一槍。5.井岡山會師(1)1927年10月,毛澤東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2)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部分南昌起義的部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與 毛澤東 領導的工農紅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創造“工農武裝割據”局面。(3)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6.紅軍長征(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1)根本原因: “左”傾錯誤 ;直接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過程:從 瑞金 出發→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 湘江 ,人員損失過半→強渡 烏江 ,改道貴州,奪取遵義→ 遵義 會議→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 金沙江 ,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 ,過草地 →1935年10月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與陜北紅軍在 吳起鎮 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 甘肅會寧 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3)長征意義: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4)長征精神: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7.遵義會議(1935年1月)(1)內容: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2)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 、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概述】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全國性抗戰從此開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知識要點】1.九一八事變和局部抗戰1931 年9月18日夜,日軍制造 柳條湖事件,進攻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 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4個多月后,東北三省淪陷。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2.西安事變(1936 年12月12日),又稱“雙十二事變”(1)過程:張學良 、楊虎城 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中共派周恩來等人前往調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 、聯共抗日 的主張,西安事變 和平解決。(2)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初步形成。3.七七事變和第二次國共合作(1)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又稱“盧溝橋事變”):日軍以演習為借口進攻盧溝橋,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反擊。二十九軍佟麟閣、趙登禹等為國捐軀。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人民全民族抗戰的開始。(2)第二次國共合作: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之際,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前線。1937年9月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及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這樣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4.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戰時陪都)。日軍占領南京后六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以上。5.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體現出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1)臺兒莊戰役 (1938年3月,指揮者:國民黨李宗仁 ):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2)百團大戰 (1940年下半年,指揮者:共產黨八路軍彭德懷):主要目標是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6.中共七大(時間:1945年4月,地點:延安)(1)內容:大會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總結了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選舉了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大會確定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2)影響: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7.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標志抗日戰爭的勝利。(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8.抗戰勝利的原因(1)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2)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9.抗戰勝利的意義(1)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2)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3)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單元概述】抗日戰爭硝煙散盡后,中國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定,重建家園。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1945年10月,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次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討論和平建國方案。然而,國民黨方面于1946年6月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先后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同時還在解放區實行了土地改革。1947年夏,晉冀魯豫解放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拉開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起,人民解放軍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解放軍向全國進軍,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結束。【知識要點】1.重慶談判(1)過程: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事。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2)結果:1945年10月10日,國共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3)影響: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2.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3.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1)戰略決戰:三大戰役戰役意義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淮海戰役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北廣大地區平津戰役華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影響: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2)南京解放——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4.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蔣介石實行獨裁、發動內戰,不得人心,中國共產黨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決策英明;人民解放軍士氣高漲,國民黨軍隊士氣日益低落;人民解放軍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等。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單元概述】從晚清到民國,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教育文化事業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民族工業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艱難發展,同時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企業家。不過,近代民族工業總體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集中于輕工業部門、地區分布也極不均衡。伴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中國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風俗習慣都發生深刻變化。人們在外來生活觀念的沖擊下,不斷求新求變,一系列新事物不斷出現。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為了適應時代的需求,近代教育不斷改革。建學堂、廢科舉、立學制,中國近代新式教育制度逐漸建立起來。與此同時,新聞出版業也發展起來,人們得以更加方便地獲取知識和信息。20世紀初以后,中國文藝創作空前繁榮。一批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文藝作品,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知識要點】1.“狀元實業家”張謇《馬關條約》簽訂后,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出現了早期的民族工業,涌現出像狀元實業家張謇這樣的愛國實業家,他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2.社會習俗變化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強令男子剪掉辮子,勸禁女子纏足;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3.教育發展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逐步發展近代新式教育。八下歷史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單元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人民贏得了民族獨立,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和平解放西藏、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開展土地改革運動,鞏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知識要點】1.開國大典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 的開端。(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2.政治協商會議制度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1) 內容: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2) 作用);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改北平為 北京 ,(3) 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 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決定(4) 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2)意義: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 制度。3.抗美援朝(1950.10---1953.7)(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性質:反侵略的正義戰爭。(3)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 總司令:彭德懷(4)英雄人物:黃繼光——上甘嶺戰役為了掩護戰友前進,他用身軀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邱少云——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戰友的安全,在大火燒身的情況下嚴守潛伏紀律,直至壯烈犧牲。(5)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6)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7)抗美援朝精神: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國際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4.土地改革(1)開始標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意義:它徹底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單元概述】這一單元主要反映新中國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實現了中國社會在20世紀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我國頒布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 的社會主義改造等史實,說明新中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我們應認識到我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誤和挫折,新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知識要點】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優先發展 重工業 ,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含義:三大改造指的是對農業、手工業和 資本主義工商業 的社會主義改造。(2)改造途徑:對農業、手工業改造途徑是走 合作化 、集體化道路(參加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途徑是通過贖買政策,實行公私合營 。(3)意義: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 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這次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4.“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根本原因:“左”的錯誤。(2)后果:它們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次嚴重失誤。(3)啟示:經濟建設要立足于基本國情,實事求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5.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的模范人物 (艱苦奮斗的精神)大慶石油工人“鐵人” 王進喜 、黨的好干部 焦裕祿 、解放軍的好戰士 雷鋒 。6.“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形成林彪、 江青兩大反革命集團,民主與法制蕩然無存。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迫害致死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2)結束標志: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3)危害: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4)主要教訓:反對個人崇拜,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單元概述】本單元主要講述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歷史。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是指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始至今共40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持續探索出來的,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在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實現偉大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進行偉大實踐探索——改革開放; 開辟偉大道路,取得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知識要點】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底在北京召開)(1)會議內容:思想上確立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的指導方針;政治上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組織上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2)意義: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首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經濟特區(1)創建:1980年,我國決定在深圳(窗口城市)、珠海、汕頭、廈門 設置經濟特區。發展:1988年,又增設海南經濟特區(海南省),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中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區域——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的格局。(2)作用: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 、先進技術 和 管理經驗 ,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4.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1)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中共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改。(3)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4)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提出: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作用: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具有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單元概述】民族區域自治、“一國兩制”的提出、港澳回歸、海峽兩岸的交往等重大歷史事件,表明了在處理民族問題和祖國統一問題的基本立場和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強決心。【知識要點】1.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制度。2.“一國兩制”與香港、澳門回歸(1)“一國兩制”①提出: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 一國兩制 ”的偉大構想。②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③實踐:成功運用于香港 、澳門的回歸。(2)中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從 英國 手中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從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門。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單元概述】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國防建設要以經濟發展為后盾,經濟發展促進國防發展;反過來,經濟發展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自然要靠國防來創造和平環境。建立鞏固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同時又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知識要點】1.萬隆會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的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2.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 26 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3.中美建交(1)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 上海 發表《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單元概述】面對中國“一窮二白”的艱難局面,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重視科技工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先后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飛船、雜交水稻和青蒿素為代表的一系列科學技術成就。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為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 隨著新中國誕生,文學藝術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國防是國之保障,農業是國之根本。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莫定了堅實的基礎。【知識要點】1.“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1)兩彈一星:①含義:核彈、導彈,以及人造地球衛星②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③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④ 鄧稼先 被稱為“兩彈元勛”。(2)雜交水稻的培育: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他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社會生活(1) 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 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提高了質量,豐富了生活,改善了條件,提高了生活水平。(2)啟示:堅持 改革開放 是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九上歷史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單元概述】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亞非地區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古代亞非地區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佛教等,都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知識要點】1.古埃及位于非洲尼羅河流域,金字塔是埃及國王(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2.古巴比倫王國位于西亞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3.古印度文明發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將社會分成四個等級,稱為“種姓制度”,分別是婆羅門(掌管祭祀)、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在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種姓制度各等級世代相襲,貴賤分明。4.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 ,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提倡眾生平等,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知識要點】1.古代希臘文明被稱為西方文明之源。雅典和斯巴達是兩個最著名城邦。雅典的伯里克利當政期間,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由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2.羅馬城邦興起于意大利半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其內湖。3.亞力山大帝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征,建立亞歷山大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影響:(消極)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積極)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帝國境內建造的新城后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4.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其繼承者,兩者皆為海洋文明。(1)文學:《荷馬史詩》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2)雕塑: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3)希臘:體現在神廟建筑,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典型代表。(4)羅馬:特點是石拱門、穹頂等。代表性建筑有羅馬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方尖碑和萬神廟等。(5)哲學:德謨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論”;蘇格拉底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亞里士多德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6)法學:《十二銅表法》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萬民法、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7)公歷的緣起:凱撒命人以埃及太陽歷為藍本編制新的歷法,稱“儒略歷”。儒略歷后來成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公歷的基礎。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知識要點】1.基督教創立于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經典為《圣經》,宣揚耶穌為救世主。公元4世紀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現行公元紀年以及圣誕節與其有關。2.法蘭克王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許多王國,最強大的是克洛維建立的法蘭克王國。他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3.封君與封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力、義務交織,具契約性。4.莊園: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其性質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1)經濟:莊園居民為領主、佃戶,莊園土地分為領主的“自營地”、佃戶的“份地”、周圍是“共用地”。為領主提供勞役是佃戶的基本義務。(2)政治:莊園法庭具有司法權,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5.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1)興起:10世紀。(2)城市爭取自由、自治的方式: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如法蘭西的瑯城。(3)意義:隨著城市的發展,形成市民階級,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6.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527年,查士丁尼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組織編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攥》《法理概要》《新法典》,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單元概述】“日出之國”(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古代日本和中國關系密切,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由于武士和武士集團的形成,日本進入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一套武士道。“新月之鄉”(阿拉伯):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創立為阿拉伯國家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阿拉伯帝國的形成促進了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傳播。【知識要點】1.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仿照隋唐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將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公民耕種,統一收取賦稅。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2.伊斯蘭教創立于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者為穆罕默德,信徒稱為穆斯林。3.阿拉伯文化:哈里發重視知識,認為“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并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貢獻:改造了古代印度人從0到9的計算法,形成了“阿拉伯數字”;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編著了《醫學集成》和《醫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第五單元 步入近代【單元概述】14、15世紀,西歐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萌芽并逐步發展。文藝復興的興起、新航路的開辟以及歐洲殖民者在美洲、亞洲和非洲的殖民掠奪,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特征:人類歷史進入到近代社會。【知識要點】1.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生產經營方式變化:開展墾殖運動,出現了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形成雇傭關系,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階級關系變化: 農村,富裕農民、騎士、鄉紳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城市,市民階級的興起。2.文藝復興(興起于意大利,傳播于歐洲)——一場資產階級文化運動。(1)但丁——文藝復興的先驅,代表作《神曲》(2)藝術大師達·芬奇的繪畫代表作是《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3)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代表作為《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哈姆雷特》。(4)文藝復興是主要思潮是人文主義,對古希臘羅馬文化有繼承更有創新。(5)影響:文藝復興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推動了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2.新航路開辟(1)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今天的美洲。(2)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船隊開始環球航行。1522年,船隊返回歐洲,首次完成環球航行。(3)新航路開辟使大西洋沿岸的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3.三角貿易(1)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和種植園,從非洲擄獲黑奴賣往美洲充當勞動力,這種以販賣黑奴為中心的貿易被稱為“三角貿易”,它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有助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但也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2)“三角貿易”航程:①出程:歐洲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到達非 洲擄掠黑人;②中程:滿載黑人的運奴船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黑人被販賣到礦山或種植園做奴隸;③歸程:殖民者滿載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返回歐洲。(示意圖)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單元概述】17、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在歐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統治,資產階級開始掌握政權。北美英屬殖民地的獨立戰爭,建立了新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這次戰爭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階段特征: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資產階級開始掌權。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對比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時間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根本原因 封建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封建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開始的標志 查理一世召開議會 來克星頓槍聲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領導階級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杰出人物 克倫威爾 華盛頓 羅伯斯庇爾被處死的國王 查理一世 路易十六建立制度 君主立憲制 民主共和制 聯邦制共和國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民族解放戰爭 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688年光榮革命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94年羅伯斯庇爾等人被送上斷頭臺意義 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 ①結束了英國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②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民主共和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③對以后歐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2.《權利法案》、《獨立宣言》、美國1787年憲法、《人權宣言》對比法案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美國1787年憲法 《人權宣言》頒布時間 1689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 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戰爭期間 1787年,美國獨立戰爭后 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基本內容 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明確的制約,規定未經議會批準,國王不得征稅、維持常備軍及干涉法律的制定和執行 痛斥英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稱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轉讓的權利,同時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利堅合眾國_誕生 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各司其職,互相制衡。 宣告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意義 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君主立憲制。分歧可以在議會中協商解決,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內戰。 宣告了美國的誕生,第一個以國家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綱領性文件,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為美國民主和法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宣揚了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思想。3.拿破侖帝國拿破侖于1804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帝國)。為鞏固資產階級統治,他采取以下措施:(1)對內頒布《拿破侖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有利于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對外多次打敗反法同盟,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傳播法國革命的思想,客觀上有利于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但后期的戰爭演變為對外侵略的戰爭,掠奪和奴役歐洲各國人民,激起歐洲人民的反對,連年戰爭和無休止的野心,使得拿破侖的帝國最終走向覆亡。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興起【單元概述】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隨后逐漸從英國向歐洲大陸和北美傳播,它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同時顯現出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為廣大工人開展工人運動埋下伏筆,也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知識要點】1.第一次工業革命(1)1765年,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紡紗機“珍妮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2)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3)1825年,英國人斯蒂芬森發明的蒸汽機車(火車)正式試車,標志著鐵路時代的來臨,促進了交通發展,使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4)進入19世紀,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取代,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5)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從此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國家。18世紀后期,法、美、德相繼進行工業革命。2.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九下歷史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單元概述】19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歐洲殖民國家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在殖民地實施殘酷的統治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在拉丁美洲爆發了玻利瓦爾等人領導下進行的獨立運動,亞洲1857—1859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義。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力量進一步增強。俄國廢除農奴制,很快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發生內戰,林肯領導聯邦政府維護了國家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清除了最大的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知識要點】1.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拉丁美洲人民掀起了一場反抗_西班牙和_葡萄牙殖民統治、爭取_民族獨立的運動,贏得了勝利,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_”。1857年,印度土兵,印度王公反抗英國殖民者,舉行印度民族大起義。章西女王壯烈犧牲。2.俄國的改革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于當時的地價,農奴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廢除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3.美國內戰(1861-1865)1862年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使得北方扭轉了戰局,并最終取得勝利。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3.明治維新的主要政策:(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2)軍事方面: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3)經濟方面:“殖產興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4)文化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生活方式。(5)明治維新的影響: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的舊制度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單元概述】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電力成為新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內燃機和汽車、飛機等新的交通工具的發明、現代化學工業的產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工業革命使工業化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迅速增長、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歐洲國家推廣大眾教育、城市化、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加劇等,為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歡欣,也體驗到很多新的痛苦。近代社會急劇變化,各個領域涌現出眾多大師。牛頓、達爾文、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貝多芬、梵高等,通過學習他們的成就來更好地了解近代社會。【知識要點】1.第二次工業革命(1)19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特點是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2)電力成為新的能源,進入到生產生活領域,人類進入到電氣時代。187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白熾燈泡,為世界帶來光明。(3)內燃機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應用技術領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制造出一輛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913年,美國企業家福特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4)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制成飛機并試飛成功。(5)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增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勞動結構變化和大眾教育的普及,也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同時,工業化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社會矛盾激化、環境污染等。2.近代科學(1)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他在天文學、力學、數學等領域都有杰出的貢獻。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是它的三大成就。(2)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是生物科學的一次偉大革命。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單元概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強之間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這場戰爭,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后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建立了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國際新秩序。戰爭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出現了高漲的民族民主運動。另一方面,作為“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俄國在一戰中爆發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蘇維埃俄國。1922年蘇聯成立,蘇聯開辟了一條被稱為“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知識要點】1.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1)“三國同盟”指的是: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三國協約”指的是:英國、法國、俄國。兩大集團之間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2)一戰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主要戰役:凡爾登戰役: 1916年,德、法。( “絞肉機”)(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其空前的規模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俄國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又稱“十月革命”)(1)概況:1917年由列寧領導,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2)意義:人類第一次取勝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形成①巴黎和會會議上,協約國與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由美英法三國操縱,決定處置德國。這是“一戰”戰勝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贓會議,對殖民地問題的處理,體現會議的分贓性質。該和約和其他系列和約共同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戰勝國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②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九國公約》,要求中國“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2)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它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4.蘇俄-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1)新經濟政策:1921年由列寧實施。①內容: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②影響: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進國民經濟穩步發展。(2)斯大林模式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農業上,實行農業集體化。1936年,新憲法的通過標志著蘇聯體制(又稱“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其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蘇聯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但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被固定下來,使蘇聯體制日益僵化,從長遠看不利于蘇聯的進一步發展。5.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印度:1920年起,甘地領導發動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埃及:扎格魯爾等領導華夫運動,進行反英斗爭。1922年,英國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第四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單元概述】1929 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規模空前的經濟大危機,各國政府紛紛采取措施應對。美國依靠羅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卻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并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以世界反西斯聯盟的勝利而結束。這次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深刻影響了戰后世界的發展。【知識要點】1.經濟大危機(1)概況:1929—1933年,由美國開始。(2)危機特點:范圍廣、時間長、破壞大。(3)影響:①工人失業,銀行破產,工廠倒閉,生產破壞;②引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2.羅斯福新政(1)特點:國家干預經濟。(2)內容:①整頓金融體系;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③調整農業政策;④推行“以工代賑”;⑤發展社會福利。(3)作用:美國經濟開始恢復發展。新政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3.國家干預經濟政策加強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局部改變了生產關系,影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措施。4.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1)開始: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標志“二戰”全面爆發。(2)擴大: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蘇德戰場爆發;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標志太平洋戰場爆發,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3)聯合: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召開華盛頓會議,簽訂《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作用: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4)轉折:蘇聯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