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5課時 巴蜀山歌 教學設計課題 巴蜀山歌 單元 第三單元 學科 音樂 年級 八年級學習 目標 1.能夠聆聽并理解交響組曲《炎黃風情》之四中《愧花幾時開》和《太陽出來喜洋洋》兩首作品的音樂特點,感受巴蜀山歌的獨特魅力。 2.通過學習,能夠識別樂曲演奏示意圖中展示的樂器,并理解它們在樂曲中的作用。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但對于交響組曲和民族音樂的深入了解仍有待加強。學生可能對巴蜀山歌的風格和文化背景較為陌生,因此需要通過教學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選自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5課時,通過交響組曲《炎黃風情》之四中的兩首作品《愧花幾時開》和《太陽出來喜洋洋》,引導學生了解巴蜀山歌的音樂特點和文化內涵。同時,通過樂曲演奏示意圖,讓學生了解不同樂器在樂曲中的作用。重點 感受并理解兩首巴蜀山歌的音樂特點,識別樂曲演奏示意圖中的樂器。難點 用音樂語言準確描述音樂形象,理解不同樂器在樂曲中的作用。教學器材 音響設備、投影儀、課件(包含樂曲演奏示意圖)、樂器圖片或實物(如有可能)。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播放一段具有巴蜀特色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營造課堂氛圍。 提問學生:“你們知道這段音樂來自哪里嗎?它有什么特點?” 2.簡要介紹巴蜀地區及巴蜀山歌的文化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聆聽音樂,感受其風格特點。 思考并回答問題,參與課堂討論。 通過導入環節,激發學生對巴蜀山歌的興趣,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講授新課 (一)聆聽《愧花幾時開》 1.播放《愧花幾時開》的音頻,讓學生感受其音樂特色。 2.講解歌曲背景,介紹歌詞大意,引導學生理解歌曲內涵。 3.分析歌曲旋律、節奏、音色等音樂要素,讓學生感受其婉約風格。 4.展示樂曲演奏示意圖,讓學生識別圖中的樂器,并了解它們在樂曲中的作用。 聆聽《太陽出來喜洋洋》 播放《太陽出來喜洋洋》的音頻,讓學生感受其音樂特色。 講解歌曲背景,介紹歌詞大意,引導學生理解歌曲內涵。 分析歌曲旋律、節奏、音色等音樂要素,讓學生感受其豪放風格。 4.再次展示樂曲演奏示意圖,讓學生比較兩首作品在樂器使用上的差異。 1.聆聽歌曲,感受其音樂特色。 2.跟隨教師講解,了解歌曲背景及歌詞大意。 3.參與討論,分析歌曲音樂要素,感受其風格特點。 4.觀察示意圖,識別樂器并理解其在樂曲中的作用。 1.聆聽歌曲,感受其音樂特色。 2.跟隨教師講解,了解歌曲背景及歌詞大意。 3.參與討論,分析歌曲音樂要素,感受其風格特點。 4.觀察示意圖,比較兩首作品在樂器使用上的差異。拓展提高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如果讓你為這兩首山歌設計演奏形式,你會選擇哪些樂器?為什么?” 2.邀請學生分享討論結果,并給予評價和指導。 展示更多巴蜀地區的樂器圖片或實物,讓學生感受其獨特魅力。 分組討論演奏形式及樂器選擇。 分享討論結果,并聽取教師和同學的意見。 觀察和了解更多巴蜀地區的樂器。 通過拓展提高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加深對巴蜀地區樂器的了解。課堂小結 1.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強調巴蜀山歌的音樂特點和文化內涵。 2.回顧樂曲演奏示意圖中的樂器及其作用,加深學生對樂器的理解。 3.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民族音樂文化,培養自己的音樂素養。板書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聆聽、分析、討論等活動,學生對巴蜀山歌的音樂特點和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通過識別樂曲演奏示意圖中的樂器,學生也加深了對不同樂器在樂曲中作用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在分析音樂要素時仍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引導。此外,通過拓展提高環節,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得到了鍛煉,但也存在討論不夠深入、分享不夠充分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