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長春版《7 看云識天氣》(教案)一、課程標準根據《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本課程旨在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看云識天氣》這一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將能夠了解云的形成與變化,掌握基本的天氣預測知識,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二、教材分析《看云識天氣》是長春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內容以云的變化為主線,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云的形狀、顏色等特征,讓學生了解云與天氣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本課也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環保意識。三、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對自然現象充滿興趣。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基礎科學知識,但對于云與天氣的關系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本課將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探索。四、核心素養目標科學素養:了解云的形成和變化原理,掌握基本的天氣預測知識。實踐素養:通過觀察和實踐,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環保素養:引導學生關注天氣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五、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云的形成和變化原理,掌握常見的云的類型及其與天氣的關系。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云的形狀、顏色等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六、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觀察云的形狀、顏色等特征,了解云的類型及其與天氣的關系。難點:掌握云的形成和變化原理,以及如何通過觀察云來預測天氣。七、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云的圖片、視頻資料、天氣預報節目片段、云的類型卡片等。學生準備:觀察記錄本、鉛筆、彩色筆等繪畫工具。八、教學過程八、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引入主題老師拿著手中的天氣預報截圖,興奮地對學生們說:“同學們,看看這是什么?對,是天氣預報!你們知道天氣預報員是如何預測天氣的嗎?”學生們好奇地回答:“是通過看云嗎?”老師點頭微笑:“沒錯!今天我們就來當一回小小天氣預報員,學習如何通過看云來識別天氣!”老師接著說:“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而看云識天氣則是一種簡單實用的預測天氣方法。那么,云有哪些種類?它們分別代表了什么天氣?我們又該如何識別它們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學生們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紛紛表示要好好學習如何看云識天氣。(二)新課探究戶外觀察,發現云的奧秘老師(帶領學生到戶外):“大家抬頭看看天空,那些白色的、灰色的、層層疊疊的,都是什么?”學生(興奮地):“是云!”老師:“那么,你們注意到云的形狀和顏色有什么特點嗎?”(學生開始認真觀察,并互相討論)老師(走到一個學生身邊):“你看到的云像什么?能給我們描述一下嗎?”學生(興奮地):“我看到了一朵像棉花糖一樣的云!”老師(笑著):“哇,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那你知道這種云可能預示著什么天氣嗎?”(學生開始猜測,老師適時引導)認識云的家族,解密天氣密碼老師(出示云的卡片):“同學們,這些都是云的家族成員。每一種云都有它獨特的形狀和顏色,也預示著不同的天氣。你們能猜出它們都是什么云嗎?”(學生積極猜測,老師逐一揭曉答案)老師:“現在,我們來玩一個‘云與天氣連連看’的游戲。我描述一種云的特點,你們來猜它是哪種云,并說出它可能預示的天氣。”(學生積極參與游戲,課堂氣氛活躍)揭秘云的形成,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老師(播放云的形成視頻):“同學們,你們知道云是怎么形成的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神奇的過程吧!”(學生認真觀看視頻,不時發出驚嘆聲)老師:“現在,誰能來給我們解釋一下云是怎么形成的?”(學生嘗試解釋,老師補充和完善)天氣預測實踐,我是小小預報員老師:“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云的類型和形成原理。那么,你們能嘗試預測一下今天的天氣嗎?”(學生觀察天空,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預測)老師:“很好!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的預測最準確。不過,記得哦,預測天氣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需要多觀察、多實踐。”(三)拓展延伸小小天氣播報員老師:“現在,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有趣了!每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來播報你們預測的當天天氣。注意,要結合你們在戶外觀察云彩所學的知識,做出準確的預測。”(學生分組進行播報,老師逐組點評天氣預測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流暢度,并適時給予鼓勵和表揚。)環保小衛士老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戶外觀察和課堂學習,我們更加了解了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環境的影響。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從自身做起,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呢?”(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如減少塑料袋的使用、節約用水、垃圾分類等。老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并強調環保意識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從自己做起,為環保出一份力。)以上文字擴寫主要圍繞“小小天氣播報員”和“環保小衛士”兩個環節展開,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天氣預測能力。(四)課后作業學生們在家中繼續被鼓勵觀察天空中的云,并記錄下云的形狀、顏色等特征以及當天的天氣狀況。此外,他們還會嘗試根據所學知識預測未來幾天的天氣狀況,并將預測結果與實際天氣進行對比和分析。這個過程有助于學生們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看云識天氣知識,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五)反饋與評價在教學結束后,老師會對本節課的效果進行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觀察記錄、天氣預測實踐以及課堂參與度等方面來評價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情況。如果學生們表現出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樂于分享自己的觀察和思考,那么教學效果就達到了預期。在評價之后,教師需要進行教學反思。教師需要思考哪些教學環節做得好,可以繼續保持和發揚,哪些環節需要改進和完善。教師還可以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對本節課的看法和建議,以便更好地調整和完善教學方案。九、課堂總結老師總結道:“今天,我們通過看云來識別天氣,不僅了解了云的家族成員和形成原理,還嘗試進行了天氣預測實踐。希望大家能夠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繼續發現生活中的奧秘!” 老師的鼓勵和肯定,讓學生們對本節課的知識更加深刻,也激發了他們探索更多自然奧秘的熱情。十、課后反思與行動課后,教師需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思考如何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教師也要思考如何將看云識天氣這一知識應用于其他自然現象的教學中,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情況,鼓勵他們關注自然環境,熱愛大自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