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改變大效率》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舉例說出改變方法和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知道任何技術方法的發明通常蘊含著一定的科學原理。2.科學思維: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3.探究實踐: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協作, 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4.態度責任: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了解并意識到人類對產品不斷改進,以適應自己不斷增加的需求。二、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 PPT 課件;視頻材料;濕巾;皮筋;實驗記錄單。學生準備:學習用品(鉛筆、轉筆刀等)。三、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師:出示兩個神秘大禮包,哪個同學能快速打開呢 (兩名學生比賽)師:為什么這位同學打開的快呢 學生對比發現, 一個袋上有一個小小的易撕口。師:這樣的設計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變,卻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大大的提高了我們的效率。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小改變大效率》。【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快速引入課題,并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探究與實踐活動一:速度大比拼1.改變方法,提高效率師:神秘大禮包里面是老師給同學們準備的禮品,那我可以怎么發下去呢 生分享方法。師: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發的更快一些 為什么 師:你們的方法和一個一個發相比,都做了一些小小的改變,那 這些小小的改變是否會提高我們的發放效率 我們不能只靠猜想,需 要進行驗證。從你們的方法中選取一組一組發和組長領取這兩種方法為例與一個一個發進行對比。第一個小禮品, 一個一個發,需要把禮品一個一個發到同學手中。第二個小禮品, 一組一組發,分發人員將禮品拿到小組內,組內成員每人拿一個。第三個小禮品,由組長上臺領取禮品放到小組內,組內成員每人拿一個。注意,每個同學拿到禮品后迅速做好,保持安靜。驗證結束,觀察實驗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一個一個發一組一組發組長領取學生發現:因為方法不同,所以效率不同, 一組一組發和小組長上臺領取的方法都比一個一個發要快。師總結:我們恰當改變發放的方法,會提高效率。【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通過比賽組內發小禮品,自己和自己 比,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體會到方法不同,效率不同,并明 白恰當改變方法會提高效率,使其感受到改變帶來的便捷。目的是提 高學生的觀察、反思、大膽思考的能力,激發改變身邊事物及對未知探求的信心。】活動二:發現大比拼2.改變設計,提高效率為了提高效率,我們不僅能從方法上進行改變,還可以從設計上 進行改變也大大的提高了我們的效率,例如我們剛才包裝袋兒上有一個易撕口的設計。師:老師也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物品,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思考他們在設計上有哪些小的改變,提高了使用效率。在觀察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①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一個物品一個物品的觀察討論。②注意要邊觀察邊記錄。③觀察完成整理好實驗物品學生分享發現。剛才我們研究了一些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這些產品都是從設 計上進行改變,大大提高了我們的使用效率,而且從膠帶到雙面膠,自動轉筆刀這些物品不斷改進來適應我們不斷增加的需求。【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各個小組學生親自觀察對比發現,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樂于分享的習慣,感受改變帶來的方便。】3.聯系生活,實際應用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小改變大效率的例子,誰還能再來說一說。學生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老師分享小改變大效率的例子。【設計意圖:本環節分享其他小改變的例子,并放眼于實際,發現身邊提高效率的實際方法,進一步感受改變帶來的方便。】4.如何改變效率低的事情活動三:應用大比拼解決抽取濕巾時經常很難抽出而且一次抽出好幾張的問題。師:想一想有什么好的辦法讓濕巾一次只能抽出一張。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試一試吧。預設一:找到濕巾的邊線再抽出。預設二:用皮筋固定一下濕巾兩側,增加摩擦力。【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想出不同的方法,并 意識到要想讓學生改變生活,必須先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從自身出發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愿意思考的大腦。】5.總結談收獲:你有什么收獲 師:那當我們遇到問題時無論改變方法還是改變效率來提高效率,這些改變都是隨意的嗎 生回答。師總結:背后蘊藏著很多科學道理,相信同學們以后在生活中也會善于發現,勤于思考,并會巧用小改變,提升大效率,請同學們用科學的眼光,繼續去探索,相信咱班一定會有未來的發明家和工程師。【設計意圖:本環節引發學生繼續思考,激發學生去探索小改變背后蘊藏著的科學道理,順利的將課堂探究延伸到課下。】拓展與創新課下小任務師:發現生活和學習中一件效率低的事情,并想辦法改變,提高效率。【設計意圖:本環節給學生一個小小的任務,讓她繼續發現小改變會提高大效率,感受到改變后的提高,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勤于思考的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