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不同環境中的植物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知道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外部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于維持植物生存的作用;知道植物維持生命需要空氣、水、溫度等。2.科學思維:在觀察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植物是怎樣適應生存環境的。3.探究實踐:通過觀察植物的結構特點,了解植物是怎樣適應生 存環境的;通過觀察不同植物的生存環境,知道水、陽光、空氣和溫度的變化對植物生存的影響。4.態度責任: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植物如何適應生存環境的探究興趣。具有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植物的結構特點,了解植物是怎樣適應、生存環境的; 通過觀察不同植物的生存環境,知道水、陽光、空氣和溫度的變化對植物生存的影響。【教學難點】通過觀察不同植物的生存環境,知道水、陽光、空氣和溫度的變化對植物生存的影響。【教學準備】蓮葉、藕、鳳眼藍、仙人掌等植物。【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同學們,大家好!課前老師請同學們觀察身邊的植物,誰來分享觀察收獲 學生匯報交流。教師小結:大家都有雙會觀察的眼睛,觀察到我們生活周圍有 多種多樣的植物,更可貴的是這位同學還愛思考:為什么荷花能在水 中生活 不同的植物生活環境不一樣.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研究的主題:不同環境中的植物(板書)過渡:是呀,這一池的荷花(出示荷花圖)勾勒出了夏秋季節美麗景觀,就讓我們先來探究水中植物——荷花是怎樣適應水中的環境吧!二 . 探究水中植物(出示一株蓮)師:荷花又叫蓮,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蓮的外形特點。( 一)聚焦觀察荷葉 (出示荷葉)同學們桌上都有一片荷葉,請你先用眼睛看一看荷葉有什么特點 再用手摸一模有什么發現 最后把水滴滴在荷葉上你會發現什么 師生共同總結荷葉的特點。(二)觀察荷葉的葉柄和肥大的地下莖(出示葉柄、蓮藕)仔細觀察荷葉的葉柄和肥大的地下莖(蓮藕)說說你的發現。用小刀輕輕切開葉柄和地下莖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開展探究實驗并匯報交流。師:同學們大膽的猜測:這些孔有什么作用呢 生匯報交流教師小結:沒錯,水中空氣少,為了使蓮藕能在水中呼吸,其內部結構形成中空,使上面荷葉葉柄與水下莖貫通便于輸送氧氣。(三)探究鳳眼藍漂浮的秘密。除了蓮,水中常見植物還有鳳眼藍(出示鳳眼藍)我們看到它葉柄中下部膨大如葫蘆,須根發達,莖極短,所以又叫它水葫蘆。 水葫蘆又是怎樣適應水中環境的呢 讓我們通過實驗一起來探究水 葫蘆水中漂浮的秘密吧!請同學們把發現記錄在實驗單上(出示記錄單)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指導實驗步驟。小組開展探究實驗并匯報交流。教師小結:根據實驗現象,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水葫蘆體內 有大量氣體容易漂浮。在水中生活的植物各有特點,有的中空可呼吸 空氣,有的體內有大量氣體可漂浮,這些特征讓它們更好地適應水中環境。 (板書:適應)三、 觀察在干旱環境中生活的植物的形態特點(一)小組合作探究仙人掌的形態特點了解過水中植物,我們再來探究干旱環境中的植物。說到干旱環境,同學們首先想到了哪里 生回答 (出示沙漠及仙人掌)出示問題:1.沙漠環境有什么特點 2.沙漠常見植物仙人掌根、莖、葉有什么特點 這些特點對適應環境有什么作用 圍繞上述問題,小組匯報交流觀察仙人掌特點。我們通過一視頻進一步了解干旱環境中植物。播放視頻(出示沙漠仙人掌視頻)(二)了解猴面包樹的形態特點還有哪些植物生活在干旱環境中呢 我們繼續學習。 (出示猴面包樹)師:這是猴面包樹,分布于氣候炎熱的熱帶或亞熱帶。莖粗大、 質疏松、多孔。雨季來臨時,就利用自己粗大身軀和松軟木質代替根系大量吸收并貯存水分,又被人們稱為荒原上的貯水塔。(三)了解胡楊的形態特點這是胡楊 (胡楊)它有很強抗旱能力,能在我國西北沙漠中 茁壯生長,它的根可扎到地下十米以下吸取地不水。除此之外,胡楊不怕鹽堿危害,能通過樹干樹葉把多余鹽堿排出。教師小結:為了適應環境,減少蒸發,干旱地區植物葉一般為 細長的刺,可節水。為儲存水分莖粗大肥厚,為吸收水分根系發達。干旱環境中的每種植物都有生存秘笈。四、 了解其他環境中生活的植物其他環境中還有哪些植物呢 讓我們 一起來看看獨樹成林的植物吧! (播放榕樹視頻)濕熱環境中榕樹生出氣生根氣出根。板書(進化)五、 知識梳理(出示知識點)1.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有哪些收獲呢 我們一起來梳理。不同 環境中的植物與其生長環境密切相關,為了適應環境,植物們各顯神通。2.我們的家鄉還有哪些植物呢 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了解它們的形態特點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同時請同學們結合今天所學內容 根據書中拓展和應用提示選擇一種多肉植物進行(多肉)栽培進一步了解。六 . 總結升華 ( 出示共筑美麗新家園)我們的生活與植物息息相關,植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 基礎。保護植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們前進的目標。 習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未來讓我們攜起手來共筑美麗新家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