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蠟燭燃燒》教學設計【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能夠收集數據并發現熱水變涼的溫度變化規律。知識與技能:1、知道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會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2、知道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對科學研究有興趣,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科學。2、體驗到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教學重難點】重點:會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難點:知道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律的。【教學準備】學生準備:完整的蠟燭、燃燒變短的蠟燭、小瓷盤。教師準備:燒杯、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課牛。蠟燭、小瓷盤、燒杯、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火柴【教學過程】一 、引入課題請同學們看屏幕猜字謎,誰愿意讀一讀 這就是說的蠟燭。我們班今天誰的生日呀,請他上來點燃一只蠟燭, 一起為他唱支生日歌。唐代詩人李商隱曾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寫蠟燭,但你們對蠟燭及其燃燒進行過仔細的研究嗎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第16課《蠟燭燃燒》。板書課題:16.蠟燭燃燒。1.引導學生看到完整的和燃燒剩下的蠟燭,思考想一想:蠟燭燃燒變短了,變短的部分去哪兒了 2.生談想法。3.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二、 活動過程活動一 :那蠟燭燃燒時會發生哪些變化 觀察蠟燭燃燒時出現的現象, 請你把看到的實驗現象及是否產生新物質向同學們說一說。1、 點燃蠟燭,小結:蠟燭燃燒時會發光、發熱。2、 用玻璃片在蠟燭火焰上掠過,玻璃片上留下了黑色的物質即黑煙,也就是不完全燃燒形成的炭。3、將干燥的燒杯傾斜罩在蠟燭火焰上方,燒杯內壁出現了什么現象 注意:加熱時,手要握在燒杯中部靠后,轉動燒杯,使杯口受熱均勻。發現燒杯內壁上出現了水霧。那水霧實際上就是小水滴。小結:蠟燭燃燒時會產生黑煙和水。活動二:學生蠟燭燃燒漏斗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蠟燭燃燒產生的新物質。(一)、師提問:蠟燭燃燒還會生成什么新物質 請同學們跟著 我一起做實驗,注意步驟(用火柴點燃蠟燭,試管夾夾住漏斗,放于火焰上方,再點燃火柴梗)漏斗上面的火柴怎么熄滅了 說明什么呢 (二)、引出學生猜想:蠟燭燃燒可能還會生成二氧化碳 (氧 氣、 一氧化碳)那同學們需不需要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答:需要。(三)、探究實驗1、設計實驗,出示實驗記錄單。讓我們用設計實驗來驗證蠟燭 燃燒產生二氧化碳吧!看實驗記錄單,分好工。學習小組長做實驗、 記錄員記好記錄,其他成員看實驗過程。實驗完成后上臺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步驟:1.檢查儀器是否齊全,將儀器依次放在實驗桌正前方。。2. 用火柴點燃蠟燭,將試管夾夾住漏斗,罩在火焰上方伸入倒置的集氣瓶,將干燥的集氣瓶傾斜罩在漏斗口上方。3.過一、二分鐘,翻轉集氣瓶,迅速將塑料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氣瓶中約5-10毫升并快速振蕩。4.觀察集氣瓶中的石灰水的變化。5.與另一只裝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進行比較。6.熄滅蠟燭,整理器材,放回原處。溫馨提示: 1.小組成員合作分工; 2.規范使用儀器,注意安全,以免燒傷、燙傷! 3.不要將石灰水弄到手上,以免手被腐蝕!2、開展實驗,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分小組上臺匯報實驗。看誰是本節課最佳小組。得出的結論:蠟燭燃燒時,產生二氧化碳新物質。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得出的結論:蠟燭燃燒時,產生水、二氧化碳等新物質。活動三:就像蠟燭燃燒可以生成新物質一樣, 生活中我們 經常需要生成新的物質,你都知道哪些物質的變化生成了新的 物質 學生通過觀察圖片以及生活經驗(紙燃燒變成灰燼、切開的梨變色、雞蛋殼浸入白醋中冒氣泡及視頻)。(煤氣爐發光發熱、螺絲帽生銹、大米變成米飯、馬鈴薯變青發 芽了)學生交流討論。引領學生對生活中產生新物質變化的現象進行補充。思考:在生成新物質的變化中,產生了哪些現象 總結:在生成新物質的變化中,常常伴隨著發光、發熱、改變顏色等現象。補充生成氣體。三、 拓展活動找一找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植物光合作用、煙花燃放)(雞蛋和面做成了蛋糕。鐵塊變成鐵鍬)學生感受生成新物質的變化有的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有利的作用。2. (蘋果腐爛變質、水龍頭把手生銹)讓學生感受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對人們的的生產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四、 收獲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同學們我們的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希望大家以后能像今天這樣做一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謝謝大家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