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科學課時備課設計課題 2.預防近視 課型 新授 課時 1 序號 01內容分析 《預防近視》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人體感知環境》單元中的第二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眼睛的基本構造及常見的眼睛的疾病的基礎之上,通過模擬實驗和資料搜集了解近視形成的原因;并了解如何預防近視的方法,指導學生用眼衛生。 教科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呈現問題“近視會給生活、工作帶來不便,如何預防近視呢?”出示任務卡:搜集有關近視成因的資料。引導學生通過搜集資料發現身邊人的近視的成因,讓學生在課前就產生一種意識到保護眼睛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活動過程,活動一“測測自己的視力 ”通過測量視力的活動,引導學生明確正確測量視力的方法。活動二“哪些行為容易導致近視?”教科書呈現了三組圖片,分別是長時間看近處的物體、書寫姿勢不正確、在昏暗的環境中看書,煉鋼工人戴面罩、做眼保健操,及氣泡語“我還知道......”,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辨析知道容易導致近視的行為,平時要注意保護我們的眼睛。活動三 “近視的害處與預防”教科書通過模擬實驗引導學生探究近視形成的原因,并用資料卡的形式呈現了近視形成的原因。教科書提出問題“怎樣預防近視”并呈現了三組圖片“做眼保健操”“多到戶外活動”“不過多吃甜食,保持營養均衡”。 第三部分拓展活動,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近視的矯正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將學習興趣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本節課在教學內容上主要引導學生了解預防近視的知識,注重用眼衛生的保護,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同時培養學生學會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課標分析 核心概念: 7.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p62 學習內容: 7.3人的生活習慣影響機體健康 內容要求:列舉睡眠、飲食、運動等影響健康的因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業要求: 能通過測量、調查、統計,分析自身生活習慣和外部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科學觀念目標:(5-6年級)簡單描述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科學思維目標:(5-6年級)能使用或建構模型,解釋有關的科學現象和過程。 探究實踐目標:(5-6年級)能利用相關儀器設備進行觀察并記錄;應用所學科學原理設計并制作簡單的裝置,能進行模擬演示并簡要解釋。 態度責任目標:(5-6年級)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發生原因的因果興趣;不盲從,不迷信權威,能以事實為依據,做出獨立判斷,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愿意調整自己的想法。學情分析 知識經驗 已知:已經初步學習視覺的產生機制,對眼睛的結構及各部分功能有了一定的認知,對眼睛的刺激反應、常見的眼病及預防有一定的了解; 未知:對視力的具體測量方法,近視的成因等有待學習。 生活經驗 已知: 已經對近視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按時做眼保健操,但個別同學眼操不規范;班級里部分同學已經出現假性近視;大部分學生有不良的用眼習慣。 未知:對近視的害處和預防沒有清晰的認識。 策略經驗 已知:已經了解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未知:借助凸透鏡成像,模擬近視的形成。差異分析: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存在差別。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目標】 通過查閱資料及匯報交流活動,說出近視形成的原因、危害及導致近視的行為,列舉預防近視的方法。 【科學思維目標】 通過觀察眼睛成像的模擬實驗的不同現象,分析成像清晰度與凸透鏡凸度大小的關系,并進而歸納近視的成因。 【探究實踐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能用凸度不同的凸透鏡、紙屏、蠟燭等器材做近視成因實驗,并做實驗記錄。 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如語言、文字等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態度責任目標】 通過小組活動和匯報交流,說出預防近視的重要性,培養合作精神和開放包容的科學態度;通過歸納分析,培養嚴謹務實探究精神,培養珍愛和保護眼睛的意識,并結合實際養成正確的用眼習慣。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教學重點:近視形成原因實驗 教學難點:近視形成原因實驗,近視的預防怎樣養成保護眼睛的好習慣 突破措施:通過圖片展示、播放視頻及模擬實驗,積極引導學生大膽猜測,針對猜測進行合理分析,逐步使學生理解本節課內容,并進行必要的課堂練習,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知識。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兩個凸度不同的凸透鏡、紙屏、蠟燭。 2、課件—預防近視 3、視力表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眼睛保護的常識教 學 過 程環節與目標 學習內容與學生活動 評價任務 指導與補救一、 情景導入 目標1、4 一、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課題《預防近視》,提出問題“同學們每年都會體檢,有的同學會被醫生告知近視了。這是怎么回事?我們該如何預防?”激發學生對近視探究興趣。 學生交流。 教師總結:患有近視的人看不清遠處的物體,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便,我們應該如何預防近視呢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預防近視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出什么是近視及預防近視的方法。 預設:學生對近視的成因和預防了解不夠,描述不夠完整。 補救: 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教師在課程進行中再進行引導。二、探究實踐 目標1、2、3、4 二、合作探索 (一)小試牛刀,測測自己的視力 1.學生交流視力檢測的經歷 教師提問:在以往的體檢活動中,你們是如何進行視力檢測的 檢測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學生小組討論并交流:檢測視力時,醫生會給我們提供一個可以遮住一個眼睛的物品。保證兩只眼睛要分別測試;測試時,醫生會讓我們觀察并報出表中類似字母“E”的開口朝向,以此來判斷我們的視力。 教師依據學生交流內容,利用課件適時進行總結和補充 教師出示教科書方法指導內容,幫助學生掌握視力檢測的方法。教師方法指導,一名學生上臺演示: (1)將視力表掛于光亮處,表的5.0(或1.0)行與受檢者的眼睛位于同一高度。 (2)被檢查者應距離視力表5米遠,背向光源。(3)檢測一只眼睛時,須將另一只眼睛完全遮住,不要壓迫眼球。 3.教師出示教科書資料卡信息、拓展學生對標準對數視力表的認識,學習自我檢測視力的方法。 教師總結:現在,我們掌握了視力檢測及自我檢測的方法。課后,我們可以來測一測自己及其他同學的視力,并將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上,養成定期檢測視力的習慣。 (二)交流探討,哪些行為容易導致近視 任務一: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掌握視力檢測的方法,正確測量自己的視力。 預設:學生操作不夠規范或不能正確讀視力表。 補救: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 互助作用,教師通過圖片進行提示。 預設:學生沒有考慮到晶狀體的凸度變化是由牽引晶狀教師提問: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是我們的視覺器官,讓我們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可是,生活中,我們的一些不良習慣會導致近視,影響我們的視力。你們知道哪些行為容易導致近視呢 學生交流不良用眼行為。 教師糾正、補充、總結學生的交流內容,并呈現幾種常見的容易導致近視的行為。 (三)近視的危害和預防。 I.梳理總結,了解近視給生活帶來的不便 教師出示視頻及教科書情景圖,情景圖顯示“近視是一種疾病,看不清遠處的物體”,與課前談話內容相銜接,使學生明確近視的害處及給生活帶來的不便。 2.模擬實驗,分析近視的成因。 教師提問:為什么患了近視,看遠處的東西會模糊呢 學生猜想、交流。 模擬實驗: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借助點燃的蠟燭、凸度不同的透鏡、光屏進行模擬實驗,通過改變變量來探究看不清遠處物體的原因。 注意事項:(1)實驗時,室內光線不能太亮;(2)蠟燭、凸透鏡、紙屏必須擺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線上。而且蠟燭的焰心、凸透鏡的中心、紙屏的中心高度大體相同。 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討論交流,得出“凸度大,能“看清”近處的物體;凸度小,能“看清”遠處的物體”的實驗結論。 教師出示教科書資料卡上的信息,讓學生對近視后觀察遠處物體模糊的原因有進一步的了解: 如果長時間看近處的物體,牽引晶狀體的肌肉總是處在緊張狀態,就容易疲勞,調節能力會逐漸減弱,看遠處的物體就會模糊。 3.引導交流,預防近視從我做起。 教師列舉近視的危害,看不清黑板,影響學習;就業和參軍受限;甚至會出現視網膜脫落。提出問題:近視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不便,我們怎樣預防近視 任務二:通過自身學習及生活經驗,討論總結近視的成因。 任務三:小組合作,利用凸透鏡、紙屏、蠟燭進行模擬實驗,變換蠟燭與凸透鏡之間的距離及凸透鏡的凸度來探究近視的成因,根據實驗現象,總結近視的成因。 任務四:小組討論,總結預防近視的措施。 體的肌肉調節的。 補救:教師進行眼球構造的詳解,從而讓學生明白在人眼中,晶狀體凸度變化是由牽引晶狀體的肌肉的緊張和舒張來實現的。 預設:部分學生在實驗中操作不夠規范。 補救:教師詳細講解注意事項,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 互助作用,教師加以引導。 預設:學生對近視的預防措施思考面較窄,能想到寫字坐姿端正,做眼保健操等,但像不能在行駛的車內看書,營養均衡少吃甜食等預想不到。 補救: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并引導學生分析。呢 學生交流:做眼保健操;多到戶外運動;不在強光或昏暗燈光下看書…… 教師依據學生交流的內容,適時進行糾正、補充和總結,倡導學生保護視力,積極預防,踐行科學健康的用眼習慣。 【拓展延伸 目標1、4 1.教師引導學生課后通過查閱資料、詢問家人、訪問醫生等方式,了解近視矯正的方法。如電腦驗光檢測視力,佩戴框架眼鏡或隱形眼鏡;增強晶狀體調節力訓練;手術矯正等。 2.教師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近視,積極預防。 任務五:利用書籍或網絡,了解近視的矯正方法。作業布置 作業內容 作業類型 對應目標 作業時間完成本課活動手冊內容。 基礎型 目標1、2、3 3分鐘查閱資料,了解近視矯正的方法。 拓展型 目標1、2、3 3分鐘運用自己查閱的資料和本節所學知識,向家人朋友介紹容易引起近視的行為和現象及預防措施。 綜合型 目標1、2、3 3分鐘板書設計 預防近視 蠟燭 物體 凸透鏡 晶狀體 紙屏 視網膜 肌肉收縮 凸度變大 近處 肌肉舒張 凸度變小 遠處達標反思實驗備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