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目 錄01 挑戰真題·查知識漏洞02 回顧教材·補知識漏洞回顧知識體系回顧核心考點易混易錯歸納03 知識通關演練1.(2023·海南·高考真題)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 )①為中國社會發展提供了具體方案②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③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④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詳解】①: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中國社會發展提供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導,而不是提供具體方案,①不符合題意。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②不符合題意。③④: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確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它的全部理論都來自實踐,又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③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2.(2023·廣東·高考真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漆樹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創造漆器的國家。殷周時代,漆器用于禮樂、飲食、饋贈等,而最美的漆器則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殷周先人會用巧妙的手法虔誠地髹涂裝飾祭祀之器來完成他們心中最美的禮儀。這表明( )①人的活動方式體現了人的世界觀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經驗感受之中③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聯系 ④人為事物的聯系比自在事物的聯系更有價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最美的漆器則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殷周先人會通過虔誠地髹涂裝飾祭祀之器這一活動完成他們心中最美的禮儀,表達他們對祖先和神靈的敬意,表明人的活動方式體現人的世界觀,①符合題意。②:認識的源泉在于實踐,而不是在于人的經驗感受,②說法錯誤。③:通過實踐,人們可以建立新的聯系,將漆樹汁液制作大漆并創造漆器,③符合題意。④:價值是一事物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人為事物的聯系與自在事物的聯系,不能說哪個更有價值,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3.(2023·浙江·高考真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是因為它( )①做到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②構建了涵蓋所有領域的理論體系③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 ④完成了對當代中國新情況新問題的探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是因為她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做到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符合中國國情,①③符合題意。②: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不是因為構建了涵蓋所有領域的理論體系,而是因為這些理論體系能夠與時俱進,與中國國情相適應,起到了行動指南作用,②錯誤。④: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不斷對當代中國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探索,及時正確地指導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無止境,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也無止境,④錯誤。故本題選B。4.(2024·浙江·高考真題)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可見( )①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②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③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④實踐能夠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化。由此可見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①③符合題意。②: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材料沒有涉及,因此無法體現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②不符合題意。④:規律是客觀的,不能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5.(2023·海南·高考真題)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調查研究應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不能搞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這說明,調查研究( )①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②應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③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④確保了各項決策的正確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調查研究應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這表明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應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①②正確。③: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③錯誤。④:調查研究是作出正確決策的重要環節,“確保”說法過于絕對,④排除。故本題選A。6.(2023·廣東·高考真題)20世紀80年代,自行車是我國居民出行最常見的代步工具。近年來,隨著綠色低碳出行觀念的普及,多地出現騎行熱,憑借健身、時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車再次引發民眾的消費熱潮。這一現象說明( )①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 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決定生活面貌③事物的發展是間斷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詳解】①:近年來,人們為了健身等目的,再次選擇騎行,沉寂多年的自行車再次引發民眾的消費熱潮,說明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①符合題意。②:客觀決定主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主觀范疇,不能決定客觀的生活面貌,②說法錯誤。③:事物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間斷性、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③說法錯誤。④:綠色低碳出行觀念這一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使多地出現騎行熱,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7.(2023·河北·高考真題)大海邊,一疊一疊的浪拍打著海岸。每一疊后浪都在推動著自己前面的前浪,每一疊后浪的前行都有它身后的后浪在推動著。后浪是靠不斷推動前浪的前行,而最終讓自己成為了前浪,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如此往復,運動不息。下列說法符合題意的是( )①前浪與后浪的區別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②前浪與后浪的相互吸引是絕對的,相互排斥是相對的③后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前浪④后浪代替前浪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詳解】①:每一疊后浪都在推動著自己前面的前浪,每一疊后浪的前行都有它身后的后浪在推動著,后浪是靠不斷推動前浪的前行,而最終讓自己成為了前浪,這說明前浪與后浪的區別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①符合題意。②:矛盾的統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故前浪與后浪的相互吸引是相對的,相互排斥是絕對的,該選項說反了,②不選。③:后浪是靠不斷推動前浪的前行,而最終讓自己成為了前浪,這說明后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前浪,③符合題意。④:后浪代替前浪是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否定自己,而不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④不選。故本題選A。8.(2023·江蘇·高考真題)下圖漫畫《分》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A.事物的量變會引起質變 B.要著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事物發展是辯證否定的 D.要看到事物發展道路的曲折性【答案】A【詳解】A:漫畫中的《分》指的是一把梯子一分為二,原來可以踩上去摘到果實,現在沒辦法實現,說明事物的量變(結構調整)會引起質變,A符合題意。B:漫畫強調量變引起質變,沒有涉及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抓住主要矛盾,B排除。C: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不能全盤肯定與全盤否定。漫畫沒有涉及辯證否定,C排除。D:漫畫反映的是本來應該相互協作的兩個人因為利益分配不當而最終各自為戰,沒有找準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材料沒有涉及事物發展道路的曲折性,D排除。故本題選A。9.(2023·河北·高考真題)恩格斯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可見( )①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②任何社會意識都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受生產方式制約④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這說明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受生產方式制約,①③符合題意。②:題干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體現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②不符合題意。④:題干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體現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0.(2023·河北·高考真題)同是長江,幾度遭貶的蘇軾鐵板銅琶高歌“大江東去”,而李煜則多愁怨嘆“一江春水向東流”;同是明月,張九齡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觸發了思親的無限情愫,而張若虛發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認識具有主體差異性②認識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③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④認識根源于主體獨特的內心感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面對同樣的長江、明月,不同的主體對長江、明月的認識和反映是有所不同的,這說明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具有主體差異性,①③符合題意。②:題干強調認識的主體差異性,不體現認識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②不符合題意。④: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根源于主體獨特的內心感受”的觀點屬于唯心主義,④不選。故本題選B。11.(2023·海南·高考真題)2022年12月,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30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出技術跨越的創意,經過無數次艱苦而嚴謹的實驗和科技攻關,奇跡般地將科技創意變為現實。這表明( )①科學實驗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實踐活動②航天人不斷超越自我,在實踐中化科技創意為現實③空間站全面建成取決于中國航天人對太空認識的不斷深化④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詳解】①: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①錯誤。②④: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30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出技術跨越的創意,經過無數次艱苦而嚴謹的實驗和科技攻關,奇跡般地將科技創意變為現實。這表明航天人不斷超越自我,在實踐中化科技創意為現實;認識具有反復性,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②④正確。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空間站全面建成取決于中國航天人對太空認識的不斷深化”說法錯誤,③排除。故本題選D。12.(2024·浙江·高考真題)2004年,湮沒已久的臺州亂彈以一出《打瓜園》亮相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一舉斬獲銅獎;次年,臺州亂彈劇團以“民辦公助”形式重新成立,并建立人才培養、激勵等制度。到如今,劇團已經創作、排演了多部新劇,捧得許多重量級獎杯,收獲了百姓口碑。材料告訴我們( )①普及優秀傳統藝術提高了人民的道德水平 ②文化發展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③文化發展需建立健全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④文化創作應注重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③④:臺州亂彈劇團以“民辦公助”形式重新成立,并建立人才培養、激勵等制度,取得了累累碩果,說明文化發展需建立健全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劇團已經創作、排演了多部新劇,捧得許多重量級獎杯,收獲了百姓口碑”說明文化創作應注重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才能深得群眾喜愛,③④符合題意。①:普及臺州亂彈這一優秀傳統藝術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與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無關,①排除。②:材料沒有涉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②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3.(2023·重慶·高考真題)酉陽擺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生活,表現了巴人勞動智慧的豪放性格。隨著鄉村振興擺手舞重煥生機,成為旅游保留節目。當地小學結合地域文化,創編擺手律動操,讓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勞動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擺手舞因歷史悠久而具有劃時代魅力②擺手舞在鄉村振興中獲得經濟效益越大,社會效益就越大③擺手律動操以物化形式發揮了文化育人,增強精神力量的作用④創編擺手律動操體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詳解】③④:學校以酉陽擺手舞為基礎創編擺手律動操,使其更加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旨在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以物化形式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及文化自信,③④符合題意。①:材料強調的是通過文化創新賦予擺手舞新的時代魅力。歷史悠久不一定就有魅力,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歷久彌新,①排除。②: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二者不一定呈正比關系,并不是經濟效益越大社會效益就越大,更不能為了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②排除。故本題選D。14.(2023·海南·高考真題)60年前,毛澤東同志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60年來,各行各業書寫著不同時代的雷鋒故事。道德模范、時代情模、中國好人等不斷涌現,激勵越來越多的人踐行雷鋒精神,在服務社會、助人為樂、愛崗敬業中提升人生境界。這表明,雷鋒精神( )①為社會發展進步注入不竭精神動力 ②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③引領社會風尚,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貫穿社會生活各個方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詳解】①③:雷鋒精神通過不同形式的進行弘揚和傳承,激勵人們踐行雷鋒精神,服務社會、助人為樂、愛崗敬業,這表明雷鋒精神能為社會發展進步注入不竭精神動力,引領社會風尚,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①③符合題意。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并不是雷鋒精神,②錯誤。④: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而不是雷鋒精神,④錯誤。故本題選A。15.(2023·北京·高考真題)大象跑、蘑菇跑、小怪獸跑……這些有趣的名字其實是熱門跑步線路。在天壇公園,跑步者沿著特定線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間,應用程序軌跡圖上就會逐漸出現一只吉祥的“大象”,引來眾多跑步者“打卡”。這一現象說明( ) ①體育運動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蘊②不同文化資源的融通可以豐富精神文化供給③經濟對文化實踐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④體育運動已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在天壇公園,跑步者沿著特定線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間,應用程序軌跡圖上就會逐漸出現一只吉祥的“大象”,引來眾多跑步者“打卡”,可看出體育運動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蘊,也說明不同文化資源的融通可以豐富精神文化供給,①②符合題意。③:材料并沒有強調經濟對文化的作用,③排除。④: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有商業活動、教育、人口遷徙等,體育運動已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說法錯誤,④排除。故本題選A。回顧知識體系回顧核心考點考點一 :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 世界觀區別 ①含義不同: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②形成不同: 哲學則是哲學家自覺研究的結果。 世界觀自發形成的③特點不同: 哲學并非人人都有;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 世界觀人人都有,世界觀是零散的、不自覺的、簡單化的聯系 ①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②哲學和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考點二: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區別 哲 學 具體科學研究對象 整個世界 某一具體領域任務 揭示整個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作用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論指導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方法指導聯系 ①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 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考點三: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特點基本 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 觀點 否認神創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 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常見 觀點 ①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③“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④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 ①霍爾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③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合理 性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以自然科學為基礎,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局限 性 缺少科學依據;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共同 性 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考點四: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及其特點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區別 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把客觀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代表人 物及其 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④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⑤笛卡兒:“我思故我在”⑥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⑦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 ②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創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③黑格爾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 ④上帝創造世界聯系 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考點五: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原理內容 方法論自然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 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尊重保護自然、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 樹立唯物史觀,尊重社會現實,從國情出發,尊重社會發展規律,順應時代潮流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 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考點六: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依據 從起源看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的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從生理 基礎看 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沒有高度發達的人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意識不僅是人腦的機能,而且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從內容看 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主觀映象)。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結論 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考點七:物質與運動的關系關系內容 關系表現 錯誤傾向物質是運 動的物質 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運動是物 質的運動 物質是運動的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考點八: 準確把握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正確認識 錯誤傾向 啟發規律的客觀性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尊重客觀規律是充分、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 認為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在做選擇題的過程中,凡是看到選項中出現“人可以改變規律”“人可以創造規律”“人可以消滅規律”“人可以凌駕于規律之上”“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只能任規律擺布”等說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認為人可以凌駕于規律之上考點九:聯系的基本特征普遍性 客觀性 多樣性含義 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表現 ①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②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③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方法論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考點十: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對比項 整體 部分區別 內涵 事物的全局或發展的全過程 事物的局部或發展的各個階段地位 功能 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聯系 相互 依賴 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相互 影響 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方法論 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考點十一全面理解和把握系統的特征及其方法論系統的基本特征 系統優化方法實踐方面 認識方面整體性 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它的每一個要素都不能單獨具有的功能 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重視整體的功能 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有序性 系統的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的 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系統的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的內部結 構的優 化趨向 系統內部各要素的有序結合使整體的功能具有了趨向強化的特征 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考點十二:分清事物發展的總趨勢、道路、途徑類別 內容及理解總趨勢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這是指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的總體方向,而不是指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的方向都是前進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任何力量都改變不了的道路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進的,也可能是停滯的,甚至是倒退的,事物發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途徑 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都是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考點十三:正確認識辯證否定的特點與實質辯證否定 內 容特點 ①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②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實質 辯證的否定,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考點十四:準確把握矛盾的基本屬性同一性(統一屬性) 斗爭性(對立屬性)區別 含義 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 ①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②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特點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矛盾的斗爭性則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聯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②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③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方法論 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趨利避害)。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考點十五: 認清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區別 含義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方法論 ①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聯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一,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在特殊中包含著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方法 論意 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考點十六: 準確認識實踐的特點特點 理解 側重點客觀物質性 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 ②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 強調實踐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主觀能動性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強調實踐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社會歷史性 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 強調實踐受社會關系、歷史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聯系 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考點十七:準確把握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表現 理解 反對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②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 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 將認識的來源等同于獲得認識的途徑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 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 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 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考點十八:準確理解真理的特征特征 理解 要求客觀性 ①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②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可能有多個 ①真理是客觀的,要堅持真理 ②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探索、發展真理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正確對待謬誤考點十八:全面把握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原因認識具有 反復性 ①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認識具有 無限性 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②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③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認識具有 上升性 ①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②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考點十九: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決 定社會意識 ①從性質上說,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②從過程上說,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 具有相對 獨立性 ①從時間上說,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②從性質上說,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考點二十: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基本矛盾 普遍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考點二十一: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階級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區別 基本矛盾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主要矛盾 階級矛盾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方式 階級斗爭 改革: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 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聯系 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這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考點二十二:全面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含義 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群眾 觀點 內容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地位 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群眾 路線 內容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地位 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考點二十三:全面把握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區別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心主義社會存在、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根本性區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承認杰出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作用不能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 偉大歷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歷史是由偉大歷史人物創造的人類社會有沒有自身的規律 社會歷史領域有著固有規律,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 人類社會是沒有規律、不可捉摸的,社會歷史僅僅是個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積考點二十四:全面把握價值觀知識是什么 含義 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實質 是一種社會意識作用(世界觀原理) 從領 域看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價值觀影響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從性 質看 正確的價值觀對社會和人生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錯誤的價值觀對社會和人生具有消極的導向作用方法論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克服錯誤的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考點二十五: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正確價值觀的標準)標準 原因 要求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①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②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①面對同一問題,人們的不同表現體現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差異,產生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沖突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考點二十六:弘揚勞動精神 實現人生價值1.在勞動中創造價值2.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1)原因: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都是由社會提供的。(2)要求: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3)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我們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但是,這種個性不應表現為人的怪異和陋習,而應表現為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3.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1)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2)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3)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4)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考點二十七:認清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文化 與經濟 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 與政治 文化與國內政治相互交融,影響國內政治文明的進步程度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考點二十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1)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③中華人文精神包括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等。(2)特點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整合點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1)實現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措施①在當代中國,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②今天,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堅持文化傳承的原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展增進民族團結,提高民族自信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眼實踐發展,解決時代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諸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處理國際關系,構建和諧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展,這些思想觀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考點二十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2)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整合點2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1)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2)重要意義①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3)不斷發展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4)具體要求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考點三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1.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1)對待外來文化的兩種激進觀點①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②歷史和實踐證明,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2)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1)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2)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考點三十一: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1.堅定理想信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2)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3)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4)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生產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豐富高品質文化消費產品的供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2.立足時代之基 回答時代問題(1)必要性: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2)意義和要求: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特定的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3 .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1)融通不同資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2)實現綜合創新: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考點三十二: 建設文化強國1.建設文化強國,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①客觀狀況:各種各樣的文化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之勢。②要求: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2.建設文化強國,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3.建設文化強國,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弘揚時代新風。4.建設文化強國,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國外民眾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5.堅定文化自信(1)地位: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意義: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的社會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3)要求: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易混易錯歸納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答案】錯誤【詳解】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但哲學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故本題說法錯誤。2.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觀的基礎上,是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答案】錯誤【詳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堅持從實際出發認識周圍世界,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把唯物辯證的觀點貫穿于社會歷史研究領域,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 故題中觀點錯誤。3.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人們在實踐和認識中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答案】正確【詳解】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對人與世界關系的思考和回答,這關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關乎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的認識,這是人們在實踐和認識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故該說法正確。4.“氣者,理之依也”與“未有此氣,已有此理”回答的是物質與意識何為第一性問題。( )【答案】正確【詳解】“氣者,理之依也”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是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分歧在于物質與意識何為第一性,故該觀點正確。5.大腦結構復雜、組織嚴密是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 )【答案】錯誤【詳解】人腦結構復雜、組織嚴密是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故該觀點錯誤。6.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基于尊重規律是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 )【答案】錯誤【詳解】本題為判斷題。規律是客觀的,其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尊重規律不是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故該說法是錯誤的。7.人工智能作為新的實踐主體,其思維能力日趨完善。( )【答案】錯誤【詳解】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實踐的主體是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工智能是對人類思維的模擬,沒有思維。故題中觀點錯誤。8.以意識的能動作用指導實踐,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答案】錯誤【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根據教材運動的規律性的內容,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意識指導實踐,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故該判斷錯誤。9.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對自在事物的聯系的能動反映,形成之后便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 )【答案】錯誤【詳解】自在事物中的種種聯系(如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聯系)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存在了,它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為事物的聯系雖然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具有“人化”的特點,但仍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為事物的聯系并不是對自在事物的聯系的能動反映,故該判斷錯誤。10.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錯誤【詳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故本觀點錯誤。11.任何運動變化都會成為發展。( )【答案】錯誤【詳解】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所以此觀點錯誤。12.新質生產力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答案】錯誤【詳解】本題為判斷題,依據教材知識新質生產力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是一種質的飛躍。故本題觀點錯誤。13.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重要來源,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答案】錯誤【詳解】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但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故本題說法錯誤。14.“熱詞”是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 )【答案】錯誤【詳解】“熱詞”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與社會存在的發展不完全同步,故題干說法錯誤。15.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依賴。( )【答案】錯誤【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并不相互依賴,故本題說法錯誤。16.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支配和影響著經濟和政治。( )【答案】錯誤【詳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經濟、政治決定文化。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故判斷錯誤。17.革命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答案】錯誤【詳解】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故本觀點錯誤。18.加強文化交流,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答案】錯誤【詳解】加強文化交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故本題錯誤。19.更好認同其他民族文化,才能推動世界文化繁榮發展。( )【答案】錯誤【詳解】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應該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同時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本題錯誤。20.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答案】錯誤【詳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要發展文化事業,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而不是發展文化產業,故本題錯誤。1.(2024·廣東廣州·一模)中國傳統哲學重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析萬物之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西方傳統哲學強調“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識的基礎”“發現生命的意義”。由此可見,中西方哲學思維的共同點是( )①從具體的經驗領域解讀、觀察和引領時代②透過外在現象總結宇宙的一般本質與規律③在堅持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中追求智慧④以系統化理論化的方式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材料不涉及從具體的經驗領域解讀、觀察和引領時代,①排除。③:材料不涉及在堅持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中追求智慧,③排除。②④:中國傳統哲學重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析萬物之理”,西方傳統哲學強調“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識的基礎”,都體現了透過外在現象總結宇宙的一般本質與規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發現生命的意義”都體現了以系統化理論化的方式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②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2.(2024·貴州·二模)天文學家通過“質光比”推測出宇宙之中還存在看不見的物質,將其取名為“暗物質”,并嘗試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尋找。近期我國科學家發現,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能以更高靈敏度和更寬質量范圍探尋“暗物質”。相關數據顯示,人類離“暗物質”可能又近了一步。這說明( )①已有的認識結構影響著人類對世界的反映②世界上存在著尚未認識和無法認識的事物③實驗手段和工具的更新推動著科學的發展④科學家的不斷探索是科學發現的最終源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詳解】①:天文學家通過“質光比”推測出宇宙之中還存在看不見的物質,將其取名為“暗物質”,并嘗試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尋找。說明已有的認識結構影響著人類對世界的反映,①符合題意。②: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存在著尚未認識的事物。“無法認識的事物”屬于不可知論,②說法錯誤。③:近期我國科學家發現,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能以更高靈敏度和更寬質量范圍探尋“暗物質”。相關數據顯示,人類離“暗物質”可能又近了一步。這說明實驗手段和工具的更新推動著科學的發展,③符合題意。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3.(2024·遼寧·二模)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鄧小平說“過去我們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一點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里是沒有的。”習近平說“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這些論述共通之處在于( )①不僅將馬克思主義當成教義,而且作為發展社會主義的方法②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里沒有的東西作為實踐中的創新之處③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而且要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④要在改造世完善馬克思主義,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①:恩格斯說馬克思的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并非不僅是教義,而且是方法,①錯誤。②:鄧小平說我們過去的革命方法并沒有寫在馬克思列寧的書本里,并不是要將馬克思列寧書本中沒有的東西作為創新之處,②說法錯誤。③④:過去我們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一點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里是沒有的。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這強調了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而且要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要在改造世完善馬克思主義,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③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4.(23-24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漫畫《套書不單賣》(作者:丁聰)提醒我們,做工作辦事情要( )①堅持整體觀念,選擇最佳方案②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③堅持辯證思維,反對形而上學④善于從同一性中把握矛盾的斗爭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詳解】①:漫畫《套書不單賣》中的人物墨守成規,不涉及堅持整體觀念,選擇最佳方案,①不符合題意。②③:漫畫中的人物墨守成規,用形而上學的思維看待問題,這提醒我們做工作辦事情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辯證思維,反對形而上學,②③符合題意。④:漫畫中的人物墨守成規,不涉及從同一性中把握矛盾的斗爭性,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5.(2024·遼寧·二模)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要堅持自然的面貌,原有的底色,既不能靠報,也不能靠要;不能“差不多、大概是”去想當然,更不能摻雜個人私念。真正實現“調”以務實、“研”以致用,才能讓調查研究成果更好破解難題、推動工作。由此可見,調查研究要( )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的方法千變萬化,“研”的程度才會深入淺出②堅持真理、秉承真理,“調”的態度客觀公正,“研”的結果才會真實可靠③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調”數據的原汁原味,“研”的內容才會有滋有味④堅持實踐是認識歸宿,“調”的形式各具特色,“研”的程序才會異彩紛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詳解】①: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要堅持自然的面貌,原有的底色,強調務實而不是強調方法千變萬化,①不符合題意。②③:要堅持自然的面貌,原有的底色,既不能靠報,也不能靠要;不能“差不多、大概是”去想當然,更不能摻雜個人私念。強調調查研究要堅持真理、秉承真理,“調”的態度客觀公正,“研”的結果才會真實可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調”數據的原汁原味,“研”的內容才會有滋有味,②③符合題意。④:材料強調調研的態度公正,務實,結果可靠,沒有強調形式特色和程序多樣,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6.(23-24高三下·云南昆明·階段練習)農歷小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2024年2月2日的小年,全國多地“花式”過小年:山西省13名書法家揮毫潑墨,書寫春聯為百姓送上新春祝福;遼寧普蘭店區的“安波大集”火爆出圈;河北易縣的20余項特色非遺技藝亮相易縣第二屆“文化進萬家·非遺過大年”活動現場;云南昆明“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凈灶膛”等。全國多地“花式”過小年說明( )A.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B.聯系有多樣性,做事情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C.“花式”過小年堅持個性與共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D.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前提和保證【答案】B【詳解】B:全國多地“花式”過小年:山西省13名書法家揮毫潑墨,書寫春聯為百姓送上新春祝福;遼寧普蘭店區的“安波大集”火爆出圈;河北易縣的20余項特色非遺技藝亮相易縣第二屆“文化進萬家·非遺過大年”活動現場;云南昆明“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凈灶膛”等。體現了聯系有多樣性,做事情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B符合題意。AD: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AD說法均錯誤。C:應該是堅持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且材料沒有強調矛盾普遍性,C排除。故本題選B。7.(2024·遼寧·二模)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將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貢獻;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會議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由此可見( )①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②想問題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③推動社會歷史發展要關注局部④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①:這三年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都是理性認識,材料不涉及感性認識,①不符合題意。②:“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強調抓主要矛盾而非矛盾的主要方面,②不符合題意。③: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了推動社會歷史發展要關注局部,③符合題意。④: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說明了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8.(2024·云南昆明·一模)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總結了新時代外交工作實踐積累的“六個必須”寶貴經驗:必須做到堅持原則,必須體現大國擔當,必須樹立系統觀念,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發揚斗爭精神,必須發揮制度優勢。“六個必須”的寶貴經驗( )①根源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②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③明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原則立場、科學方法和獨特優勢④是一個系統全面的整體,集中體現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詳解】①: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六個必須”的寶貴經驗根源于實踐,①錯誤。②③: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總結了新時代外交工作實踐積累的“六個必須”寶貴經驗,明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原則立場、科學方法和獨特優勢,能夠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②③正確。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④錯誤。故本題選C。9.(2024·全國·模擬預測)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鋯石發現于澳大利亞西部,所測得的同位素年齡為43.74億年,但距地球起源的時間仍晚了約2億年。幸運的是,通過對隕石的深入研究,科學家測得最古老隕石的形成時間為45.7億年前。以此為參照來確定地球年齡的做法已被科學界廣泛接受,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地球約有46億年演化歷史的由來。由此可見( )①人類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②認識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④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決定認識具有反復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④:人們先后對最古老的鋯石、最古老的隕石進行研究,最終得出了地球的年齡,這體現了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也體現了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認識具有反復性,故①④符合題意。②:認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故②表述錯誤。③:材料沒有涉及真理的條件性,故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0.(2024·貴州·二模)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弘揚節約光榮風尚,提倡健康飲食,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近年來,各地各部門以多種舉措,推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耕好節糧減損的“無形良田”。形成“無形良田”( )①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推動形成厲行節約的理念②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弘揚節約光榮的社會風尚③價值判斷決定于價值選擇,引導人們作出健康飲食選擇④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發揮相關法律的教化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A【詳解】③:要價值判斷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而不是價值判斷決定于價值選擇,③說法錯誤。④:要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道德的教化作用,④說法錯誤。①:推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耕好節糧減損的“無形良田”,說明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推動形成厲行節約的理念;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弘揚節約光榮的社會風尚,①②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1.(2024·山東聊城·一模)2023年,華為團隊構建的盤古氣象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有助于我國構建自主可控的天氣預報體系,在社會生產、人民生活、防災減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揭示人類基因組暗物質驅動衰老的機制,為科學評估和預警衰老、防治衰老相關疾病以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新思路……材料表明( )①揭示事物發展的內在矛盾才能預測未來、指導實踐②獲得服務生產、生活的科技成果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③符合客觀實際的思想意識對社會實踐具有積極意義④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狀況,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揭示人類基因組暗物質驅動衰老的機制,為科學評估和預警衰老、防治衰老相關疾病以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新思路,材料表明揭示事物發展的內在矛盾才能預測未來、指導實踐,①正確。②:實踐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②錯誤。③:華為團隊構建的盤古氣象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有助于我國構建自主可控的天氣預報體系,在社會生產、人民生活、防災減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材料表明符合客觀實際的思想意識對社會實踐具有積極意義,③正確。④: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狀況,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材料中沒有體現,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2.(2024·天津河西·一模)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由點及面、迭代升級,20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我們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上述材料蘊含的哲學道理有( )①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②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黨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③在實踐范例指導下學習運用,體現了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④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總抓手,體現了抓住矛盾主要方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③:20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說明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我們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說明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分析矛盾特殊性,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即矛盾問題的精髓,①③正確。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屬于黨群眾路線(而不是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②錯誤。④: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總抓手,體現了抓住主要矛盾,而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④錯誤。故本題選A。13.(2024·河南·一模)2024年1月,中央政法委印發《關于學習宣傳吳秋瑾同志先進事跡的通知》。吳秋瑾同志現任安徽省女子監獄三級高級警長,扎根基層司法行政工作一線29年間,始終不忘入黨初心,忠誠踐行入警誓言,以對黨忠誠的政治本色、攻堅克難的責任擔當、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勇毅頑強的意志品質、嚴于律己的道德情操,全身心投入到監獄事業中,被評為“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司法行政系統一級英雄模范”稱號。吳秋瑾同志的事跡啟示我們,實現人生價值要( )①立足無私奉獻精神,愛崗敬業為人民②樹立正確價值觀,砥礪自我創造價值③堅定理想信念,不怕困難、堅持不懈④權衡利弊,實現個人與社會有機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詳解】①:實現人生價值要立足實踐,不能立足無私奉獻精神,①錯誤。②③:吳秋瑾29年投身監獄事業,扎根基層,不忘初心、愛崗敬業,是在正確價值觀指導下,砥礪自我實現人生價值,啟示我們堅定理想信念,不怕困難、堅持不懈,②③正確。④:實現人生價值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不是權衡利弊,④錯誤。故本題選C。14.(2024·遼寧撫順·模擬預測)從中央廣播電視臺公布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主題為“龍行龘龘,欣欣家國”開始,“龍行龘龘”一詞被人們廣泛關注。據《康熙字典》記載,“龘”出自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音為“(da)”,形容龍騰飛的樣子,昂揚而熱烈。作為一個生僻字,它幾乎沒有被實際使用過,但是中國文字文化積淀深厚,類似的生僻字都在典籍中留了下來。今人從浩如煙海的字典中把它們打撈出來,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可見“龍行龘龘”( )①增強文化包容,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②對接時代需求,為歷史古韻賦予時代風華③跨越時空局限,生動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④創新文化內涵,昭示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①錯誤。②③:“龘”字幾乎沒有被實際使用過,今人從浩如煙海的字典中把它們打撈出來,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對接時代需求,為歷史古韻賦予時代風華,同時跨越時空局限,生動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②③正確。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④錯誤。故答案選B。15.(2024·遼寧撫順·三模)隨著甲辰龍年的到來,“Loong”火了。在很多場景中,“龍”不再被翻譯為Dragon,而是被翻譯為Loong。比如,2024年央視春晚吉祥物“龍辰辰”的官宣英文名是“LoongChenchen”。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有學者對中國龍的英文翻譯提出過質疑,質疑原因很簡單,中國龍與西方龍不僅形象完全不同,而且在各自語境中的寓意也南轅北轍。資料卡片:在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它是一種幫助人類的動物,是尊貴的;在西方,龍的形象幾乎都是負面的,非常糟糕,它是殘暴的野獸。從“Dragon”到“Loong”的變化( )①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②能在鞏固文化主體性中增強文化自信③能準確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④說明文化發展需堅持胸懷天下的心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詳解】②③:中國龍與西方龍不僅形象完全不同,而且在各自語境中的寓意也南轅北轍。隨著甲辰龍年的到來,“Loong”火了。在很多場景中,“龍”不再被翻譯為Dragon,而是被翻譯為Loong。從“Dragon”到“Loong”的變化,英文中重新翻譯中國“龍”,能準確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能在鞏固文化主體性中增強文化自信,故②③符合題意。①④:重新翻譯中國“龍”,旨在澄清差異,增強文化自信,未體現中華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也沒有說明文化發展需堅持胸懷天下的心態,排除①④。故本題選C。16.(2024·廣東廣州·一模)目前所知“中國”二字最早見于西周早期青銅酒器何尊的銘文“宅茲中國”, 意為在天下的中央地區建都。 甲骨文中“中”字代表一面旗幟迎風飄揚在部落中央,“國”字的左半邊是城邦的聚集,右邊是兵器戈,意為拿起武器保衛家國。如今, “中國”所蘊含的意義從簡單的地理坐標演變成一部鮮活的民族發展史。這一演變( )①佐證了中華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強大連續性②詮釋了文化具有多樣性,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呈現③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凝聚著人民的實踐智慧④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內涵,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包容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中國”二字最早見于西周早期青銅酒器何,“中國”所蘊含的意義從簡單的地理坐標演變成一部鮮活的民族發展史,體現了中華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強大連續性,故①正確;③:甲骨文“中”字代表一面旗幟迎風飄揚在部落中央,“國”字的左半邊是城邦的聚集,右邊是兵器戈,意為拿起武器保衛家國,從簡單的地理坐標演變成一部鮮活的民族發展史,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凝聚著人民的實踐智慧,故③正確;②:材料體現的是“中國”的演變,沒有涉及文化具有多樣性,故②不選;④:材料并未豐富民族精神的內涵,也沒有涉及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故④不選。故本題選B。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目 錄01 挑戰真題·查知識漏洞02 回顧教材·補知識漏洞回顧知識體系回顧核心考點易混易錯歸納03 知識通關演練1.(2023·海南·高考真題)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 )①為中國社會發展提供了具體方案②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③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④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3·廣東·高考真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漆樹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創造漆器的國家。殷周時代,漆器用于禮樂、飲食、饋贈等,而最美的漆器則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殷周先人會用巧妙的手法虔誠地髹涂裝飾祭祀之器來完成他們心中最美的禮儀。這表明( )①人的活動方式體現了人的世界觀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經驗感受之中③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聯系 ④人為事物的聯系比自在事物的聯系更有價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浙江·高考真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是因為它( )①做到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②構建了涵蓋所有領域的理論體系③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 ④完成了對當代中國新情況新問題的探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4·浙江·高考真題)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落后的交通曾經是長期制約發展的突出瓶頸。而今,“萬橋架”突破山水阻隔,覆蓋于千溝萬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續鋪就,當地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可見( )①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②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③實踐能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④實踐能夠突破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3·海南·高考真題)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調查研究應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不能搞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這說明,調查研究( )①必須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②應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③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④確保了各項決策的正確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3·廣東·高考真題)20世紀80年代,自行車是我國居民出行最常見的代步工具。近年來,隨著綠色低碳出行觀念的普及,多地出現騎行熱,憑借健身、時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車再次引發民眾的消費熱潮。這一現象說明( )①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選擇性 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決定生活面貌③事物的發展是間斷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3·河北·高考真題)大海邊,一疊一疊的浪拍打著海岸。每一疊后浪都在推動著自己前面的前浪,每一疊后浪的前行都有它身后的后浪在推動著。后浪是靠不斷推動前浪的前行,而最終讓自己成為了前浪,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如此往復,運動不息。下列說法符合題意的是( )①前浪與后浪的區別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②前浪與后浪的相互吸引是絕對的,相互排斥是相對的③后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前浪④后浪代替前浪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3·江蘇·高考真題)下圖漫畫《分》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A.事物的量變會引起質變 B.要著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事物發展是辯證否定的 D.要看到事物發展道路的曲折性9.(2023·河北·高考真題)恩格斯指出:“在歷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可見( )①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②任何社會意識都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受生產方式制約④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3·河北·高考真題)同是長江,幾度遭貶的蘇軾鐵板銅琶高歌“大江東去”,而李煜則多愁怨嘆“一江春水向東流”;同是明月,張九齡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觸發了思親的無限情愫,而張若虛發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認識具有主體差異性②認識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③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④認識根源于主體獨特的內心感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2023·海南·高考真題)2022年12月,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30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出技術跨越的創意,經過無數次艱苦而嚴謹的實驗和科技攻關,奇跡般地將科技創意變為現實。這表明( )①科學實驗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實踐活動②航天人不斷超越自我,在實踐中化科技創意為現實③空間站全面建成取決于中國航天人對太空認識的不斷深化④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2024·浙江·高考真題)2004年,湮沒已久的臺州亂彈以一出《打瓜園》亮相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一舉斬獲銅獎;次年,臺州亂彈劇團以“民辦公助”形式重新成立,并建立人才培養、激勵等制度。到如今,劇團已經創作、排演了多部新劇,捧得許多重量級獎杯,收獲了百姓口碑。材料告訴我們( )①普及優秀傳統藝術提高了人民的道德水平 ②文化發展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③文化發展需建立健全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 ④文化創作應注重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3·重慶·高考真題)酉陽擺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生活,表現了巴人勞動智慧的豪放性格。隨著鄉村振興擺手舞重煥生機,成為旅游保留節目。當地小學結合地域文化,創編擺手律動操,讓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勞動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擺手舞因歷史悠久而具有劃時代魅力②擺手舞在鄉村振興中獲得經濟效益越大,社會效益就越大③擺手律動操以物化形式發揮了文化育人,增強精神力量的作用④創編擺手律動操體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2023·海南·高考真題)60年前,毛澤東同志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60年來,各行各業書寫著不同時代的雷鋒故事。道德模范、時代情模、中國好人等不斷涌現,激勵越來越多的人踐行雷鋒精神,在服務社會、助人為樂、愛崗敬業中提升人生境界。這表明,雷鋒精神( )①為社會發展進步注入不竭精神動力 ②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③引領社會風尚,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貫穿社會生活各個方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2023·北京·高考真題)大象跑、蘑菇跑、小怪獸跑……這些有趣的名字其實是熱門跑步線路。在天壇公園,跑步者沿著特定線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間,應用程序軌跡圖上就會逐漸出現一只吉祥的“大象”,引來眾多跑步者“打卡”。這一現象說明( ) ①體育運動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蘊②不同文化資源的融通可以豐富精神文化供給③經濟對文化實踐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④體育運動已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回顧知識體系回顧核心考點考點一 :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哲學 世界觀區別 ①含義不同: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②形成不同: 哲學則是哲學家自覺研究的結果。 世界觀自發形成的③特點不同: 哲學并非人人都有;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 世界觀人人都有,世界觀是零散的、不自覺的、簡單化的聯系 ①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②哲學和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考點二: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區別 哲 學 具體科學研究對象 整個世界 某一具體領域任務 揭示整個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體領域的規律作用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論指導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方法指導聯系 ①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 ②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考點三: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特點基本 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 觀點 否認神創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 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常見 觀點 ①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③“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④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 ①霍爾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③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合理 性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以自然科學為基礎,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局限 性 缺少科學依據;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共同 性 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考點四: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及其特點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區別 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把客觀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代表人 物及其 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④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⑤笛卡兒:“我思故我在”⑥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⑦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 ②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創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③黑格爾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 ④上帝創造世界聯系 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考點五: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原理內容 方法論自然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 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尊重保護自然、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 樹立唯物史觀,尊重社會現實,從國情出發,尊重社會發展規律,順應時代潮流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 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考點六: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依據 從起源看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的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從生理 基礎看 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沒有高度發達的人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意識不僅是人腦的機能,而且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從內容看 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主觀映象)。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結論 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考點七:物質與運動的關系關系內容 關系表現 錯誤傾向物質是運 動的物質 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運動是物 質的運動 物質是運動的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考點八: 準確把握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正確認識 錯誤傾向 啟發規律的客觀性 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尊重客觀規律是充分、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 認為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在做選擇題的過程中,凡是看到選項中出現“人可以改變規律”“人可以創造規律”“人可以消滅規律”“人可以凌駕于規律之上”“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只能任規律擺布”等說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認為人可以凌駕于規律之上考點九:聯系的基本特征普遍性 客觀性 多樣性含義 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表現 ①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②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③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方法論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考點十: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對比項 整體 部分區別 內涵 事物的全局或發展的全過程 事物的局部或發展的各個階段地位 功能 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聯系 相互 依賴 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相互 影響 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方法論 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考點十一全面理解和把握系統的特征及其方法論系統的基本特征 系統優化方法實踐方面 認識方面整體性 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它的每一個要素都不能單獨具有的功能 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重視整體的功能 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有序性 系統的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的 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系統的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的內部結 構的優 化趨向 系統內部各要素的有序結合使整體的功能具有了趨向強化的特征 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考點十二:分清事物發展的總趨勢、道路、途徑類別 內容及理解總趨勢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這是指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的總體方向,而不是指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的方向都是前進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任何力量都改變不了的道路 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發展的各個具體階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進的,也可能是停滯的,甚至是倒退的,事物發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途徑 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都是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考點十三:正確認識辯證否定的特點與實質辯證否定 內 容特點 ①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②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實質 辯證的否定,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考點十四:準確把握矛盾的基本屬性同一性(統一屬性) 斗爭性(對立屬性)區別 含義 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 ①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②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特點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矛盾的斗爭性則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聯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②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③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方法論 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趨利避害)。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考點十五: 認清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區別 含義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表現方法論 ①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聯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一,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在特殊中包含著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方法 論意 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考點十六: 準確認識實踐的特點特點 理解 側重點客觀物質性 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 ②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 強調實踐受客觀因素的影響主觀能動性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強調實踐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社會歷史性 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 強調實踐受社會關系、歷史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聯系 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考點十七:準確把握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表現 理解 反對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②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 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 將認識的來源等同于獲得認識的途徑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 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 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 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考點十八:準確理解真理的特征特征 理解 要求客觀性 ①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②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而不可能有多個 ①真理是客觀的,要堅持真理 ②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探索、發展真理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正確對待謬誤考點十八:全面把握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原因認識具有 反復性 ①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認識具有 無限性 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②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③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認識具有 上升性 ①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②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考點十九: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決 定社會意識 ①從性質上說,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②從過程上說,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社會意識 具有相對 獨立性 ①從時間上說,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②從性質上說,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考點二十: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基本矛盾 普遍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考點二十一: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階級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區別 基本矛盾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主要矛盾 階級矛盾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方式 階級斗爭 改革: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 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聯系 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這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考點二十二:全面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含義 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群眾 觀點 內容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地位 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群眾 路線 內容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地位 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考點二十三:全面把握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區別區別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心主義社會存在、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根本性區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承認杰出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作用不能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 偉大歷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歷史是由偉大歷史人物創造的人類社會有沒有自身的規律 社會歷史領域有著固有規律,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 人類社會是沒有規律、不可捉摸的,社會歷史僅僅是個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積考點二十四:全面把握價值觀知識是什么 含義 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實質 是一種社會意識作用(世界觀原理) 從領 域看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價值觀影響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從性 質看 正確的價值觀對社會和人生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錯誤的價值觀對社會和人生具有消極的導向作用方法論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克服錯誤的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考點二十五: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正確價值觀的標準)標準 原因 要求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①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②人們選擇的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如何,取決于人們的認識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①面對同一問題,人們的不同表現體現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差異,產生不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沖突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考點二十六:弘揚勞動精神 實現人生價值1.在勞動中創造價值2.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1)原因: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都是由社會提供的。(2)要求: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創造和實現自己的價值。(3)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我們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個人的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但是,這種個性不應表現為人的怪異和陋習,而應表現為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3.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1)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2)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3)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4)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考點二十七:認清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文化 與經濟 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 與政治 文化與國內政治相互交融,影響國內政治文明的進步程度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考點二十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1)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華傳統美德包括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③中華人文精神包括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等。(2)特點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整合點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1)實現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措施①在當代中國,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②今天,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堅持文化傳承的原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展增進民族團結,提高民族自信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眼實踐發展,解決時代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諸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處理國際關系,構建和諧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平發展,這些思想觀念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考點二十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2)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整合點2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1)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2)重要意義①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3)不斷發展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4)具體要求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考點三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1.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1)對待外來文化的兩種激進觀點①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②歷史和實踐證明,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2)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1)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2)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考點三十一: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1.堅定理想信念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2)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3)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4)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生產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豐富高品質文化消費產品的供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2.立足時代之基 回答時代問題(1)必要性: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2)意義和要求: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特定的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3 .融通不同資源 實現綜合創新(1)融通不同資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2)實現綜合創新: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考點三十二: 建設文化強國1.建設文化強國,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①客觀狀況:各種各樣的文化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之勢。②要求: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2.建設文化強國,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3.建設文化強國,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弘揚時代新風。4.建設文化強國,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國外民眾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5.堅定文化自信(1)地位: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意義: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的社會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3)要求: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易混易錯歸納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2.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觀的基礎上,是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3.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人們在實踐和認識中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4.“氣者,理之依也”與“未有此氣,已有此理”回答的是物質與意識何為第一性問題。( )5.大腦結構復雜、組織嚴密是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 )6.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基于尊重規律是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 )7.人工智能作為新的實踐主體,其思維能力日趨完善。( )8.以意識的能動作用指導實踐,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9.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對自在事物的聯系的能動反映,形成之后便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 )10.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11.任何運動變化都會成為發展。( )12.新質生產力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13.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重要來源,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14.“熱詞”是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 )15.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依賴。( )16.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支配和影響著經濟和政治。( )17.革命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18.加強文化交流,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9.更好認同其他民族文化,才能推動世界文化繁榮發展。( )20.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1.(2024·廣東廣州·一模)中國傳統哲學重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析萬物之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西方傳統哲學強調“尋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識的基礎”“發現生命的意義”。由此可見,中西方哲學思維的共同點是( )①從具體的經驗領域解讀、觀察和引領時代②透過外在現象總結宇宙的一般本質與規律③在堅持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中追求智慧④以系統化理論化的方式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4·貴州·二模)天文學家通過“質光比”推測出宇宙之中還存在看不見的物質,將其取名為“暗物質”,并嘗試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尋找。近期我國科學家發現,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能以更高靈敏度和更寬質量范圍探尋“暗物質”。相關數據顯示,人類離“暗物質”可能又近了一步。這說明( )①已有的認識結構影響著人類對世界的反映②世界上存在著尚未認識和無法認識的事物③實驗手段和工具的更新推動著科學的發展④科學家的不斷探索是科學發現的最終源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4·遼寧·二模)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鄧小平說“過去我們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這一點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里是沒有的。”習近平說“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這些論述共通之處在于( )①不僅將馬克思主義當成教義,而且作為發展社會主義的方法②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書本里沒有的東西作為實踐中的創新之處③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而且要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④要在改造世完善馬克思主義,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23-24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漫畫《套書不單賣》(作者:丁聰)提醒我們,做工作辦事情要( )①堅持整體觀念,選擇最佳方案②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③堅持辯證思維,反對形而上學④善于從同一性中把握矛盾的斗爭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4·遼寧·二模)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要堅持自然的面貌,原有的底色,既不能靠報,也不能靠要;不能“差不多、大概是”去想當然,更不能摻雜個人私念。真正實現“調”以務實、“研”以致用,才能讓調查研究成果更好破解難題、推動工作。由此可見,調查研究要( )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的方法千變萬化,“研”的程度才會深入淺出②堅持真理、秉承真理,“調”的態度客觀公正,“研”的結果才會真實可靠③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調”數據的原汁原味,“研”的內容才會有滋有味④堅持實踐是認識歸宿,“調”的形式各具特色,“研”的程序才會異彩紛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3-24高三下·云南昆明·階段練習)農歷小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2024年2月2日的小年,全國多地“花式”過小年:山西省13名書法家揮毫潑墨,書寫春聯為百姓送上新春祝福;遼寧普蘭店區的“安波大集”火爆出圈;河北易縣的20余項特色非遺技藝亮相易縣第二屆“文化進萬家·非遺過大年”活動現場;云南昆明“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凈灶膛”等。全國多地“花式”過小年說明( )A.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B.聯系有多樣性,做事情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C.“花式”過小年堅持個性與共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D.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前提和保證7.(2024·遼寧·二模)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將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貢獻;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會議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由此可見( )①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②想問題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③推動社會歷史發展要關注局部④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2024·云南昆明·一模)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總結了新時代外交工作實踐積累的“六個必須”寶貴經驗:必須做到堅持原則,必須體現大國擔當,必須樹立系統觀念,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發揚斗爭精神,必須發揮制度優勢。“六個必須”的寶貴經驗( )①根源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②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③明確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原則立場、科學方法和獨特優勢④是一個系統全面的整體,集中體現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4·全國·模擬預測)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鋯石發現于澳大利亞西部,所測得的同位素年齡為43.74億年,但距地球起源的時間仍晚了約2億年。幸運的是,通過對隕石的深入研究,科學家測得最古老隕石的形成時間為45.7億年前。以此為參照來確定地球年齡的做法已被科學界廣泛接受,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地球約有46億年演化歷史的由來。由此可見( )①人類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②認識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④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決定認識具有反復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24·貴州·二模)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弘揚節約光榮風尚,提倡健康飲食,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近年來,各地各部門以多種舉措,推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耕好節糧減損的“無形良田”。形成“無形良田”( )①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推動形成厲行節約的理念②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弘揚節約光榮的社會風尚③價值判斷決定于價值選擇,引導人們作出健康飲食選擇④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發揮相關法律的教化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2024·山東聊城·一模)2023年,華為團隊構建的盤古氣象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有助于我國構建自主可控的天氣預報體系,在社會生產、人民生活、防災減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揭示人類基因組暗物質驅動衰老的機制,為科學評估和預警衰老、防治衰老相關疾病以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新思路……材料表明( )①揭示事物發展的內在矛盾才能預測未來、指導實踐②獲得服務生產、生活的科技成果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③符合客觀實際的思想意識對社會實踐具有積極意義④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狀況,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4·天津河西·一模)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由點及面、迭代升級,20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我們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上述材料蘊含的哲學道理有( )①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②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黨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③在實踐范例指導下學習運用,體現了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④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總抓手,體現了抓住矛盾主要方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024·河南·一模)2024年1月,中央政法委印發《關于學習宣傳吳秋瑾同志先進事跡的通知》。吳秋瑾同志現任安徽省女子監獄三級高級警長,扎根基層司法行政工作一線29年間,始終不忘入黨初心,忠誠踐行入警誓言,以對黨忠誠的政治本色、攻堅克難的責任擔當、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勇毅頑強的意志品質、嚴于律己的道德情操,全身心投入到監獄事業中,被評為“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司法行政系統一級英雄模范”稱號。吳秋瑾同志的事跡啟示我們,實現人生價值要( )①立足無私奉獻精神,愛崗敬業為人民②樹立正確價值觀,砥礪自我創造價值③堅定理想信念,不怕困難、堅持不懈④權衡利弊,實現個人與社會有機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2024·遼寧撫順·模擬預測)從中央廣播電視臺公布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主題為“龍行龘龘,欣欣家國”開始,“龍行龘龘”一詞被人們廣泛關注。據《康熙字典》記載,“龘”出自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音為“(da)”,形容龍騰飛的樣子,昂揚而熱烈。作為一個生僻字,它幾乎沒有被實際使用過,但是中國文字文化積淀深厚,類似的生僻字都在典籍中留了下來。今人從浩如煙海的字典中把它們打撈出來,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可見“龍行龘龘”( )①增強文化包容,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②對接時代需求,為歷史古韻賦予時代風華③跨越時空局限,生動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④創新文化內涵,昭示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5.(2024·遼寧撫順·三模)隨著甲辰龍年的到來,“Loong”火了。在很多場景中,“龍”不再被翻譯為Dragon,而是被翻譯為Loong。比如,2024年央視春晚吉祥物“龍辰辰”的官宣英文名是“LoongChenchen”。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有學者對中國龍的英文翻譯提出過質疑,質疑原因很簡單,中國龍與西方龍不僅形象完全不同,而且在各自語境中的寓意也南轅北轍。資料卡片:在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它是一種幫助人類的動物,是尊貴的;在西方,龍的形象幾乎都是負面的,非常糟糕,它是殘暴的野獸。從“Dragon”到“Loong”的變化( )①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②能在鞏固文化主體性中增強文化自信③能準確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④說明文化發展需堅持胸懷天下的心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2024·廣東廣州·一模)目前所知“中國”二字最早見于西周早期青銅酒器何尊的銘文“宅茲中國”, 意為在天下的中央地區建都。 甲骨文中“中”字代表一面旗幟迎風飄揚在部落中央,“國”字的左半邊是城邦的聚集,右邊是兵器戈,意為拿起武器保衛家國。如今, “中國”所蘊含的意義從簡單的地理坐標演變成一部鮮活的民族發展史。這一演變( )①佐證了中華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強大連續性②詮釋了文化具有多樣性,要通過一定的載體呈現③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凝聚著人民的實踐智慧④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內涵,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包容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年高考政治復習沖刺過關(新高考通用)查補知識·通關練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原卷版).docx 2024年高考政治復習沖刺過關(新高考通用)查補知識·通關練 必修四《哲學與文化》(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