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 第15課 恒溫箱實驗 課時教學目標 1、設計恒溫箱的硬件結構(信息意識) 2、設計恒溫箱的控制算法(信息意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 3、調試驗證與改進優化(信息意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教學重點 設計恒溫箱的硬件結構 2、設計恒溫箱的控制算法 教學難點 1、調試驗證與改進優化;教學準備 教學案例教學過程教學版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生活案例,導入新知 在科學實驗、醫學研究和生物養殖等領域中,常常需要確保一個恒定的溫度環境。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可以設計和制作一個恒溫箱。通過親自體驗恒溫槽的運行,我們已經初步了解恒溫控制系統的構成和控制過程。那么,如何發揮創造力,自己動手設計一個恒溫箱呢 學生聽教師引導生活中的案例,學生討論,回答。 激發學生對恒溫箱的學習興趣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二、層層遞進,學習新知 活動1:設計恒溫箱的硬件結構 計恒溫箱是一個用來控制溫度的箱子,就像家里用的電烤箱一樣,但恒溫箱能夠更準確地控制溫度。在科學實驗中,恒溫箱可以用來保持實驗物品的溫度不變。 認識恒溫箱結構 恒溫箱一般由控制模塊、溫度傳感器模塊、加熱模塊、散熱模塊等組成,系統的結構圖如下: 搭建簡易恒溫箱 根據恒溫箱的組成結構,選擇合適的模塊,搭建簡易恒溫箱系統。根據恒溫箱預期功能,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合理的結構,將各個模塊有機組裝起來。 活動2:設計恒溫箱的控制算法 搭建好恒溫箱的硬件結構,還需要為它設計控制算法, 恒溫控制過程分析 恒溫箱的功能需求是根據設定的預期溫度,讓恒溫箱內形成一個恒定的溫度環境。恒溫箱維持恒定溫度環境,其實是一個循環控制過程。以初始溫度30℃,預期恒定溫度40℃為例,分析恒溫箱工作過程如下: 恒溫箱啟動后, 當溫度傳感器模塊檢測到的實際溫度低于預期溫度時,控制模塊控制加熱模塊工作,對箱體內進行加熱; 當傳感器檢測到實際溫度達到40℃時,控制模塊控制加熱模塊和散熱模塊都進入停止狀態; 當傳感器檢測到實際溫度高于預期溫度時,控制模塊控制加熱模塊停止,散熱模塊啟動,將多余的熱量散發到箱體外部實現降溫。 算法設計 通過對恒溫過程的分析,可以為恒溫箱設計以下算法: 活動3:調試驗證與改進優化 編寫程序 用Python語言,將設計好的算法編寫成計算機可以執行的代碼。為減少加熱、散熱模塊頻繁啟停,將t的值從40℃調整為溫度區間37~42℃,具體代碼如下: 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探討交流,完成任務 活動1:設計恒溫箱的硬件結構 小組合作討論 為了讓恒溫箱能夠實現恒溫的功能,箱體設計要注意什么 活動2:設計恒溫箱的控制算法 小組合作交流 如何讓恒溫箱形成一個恒定溫度環境呢 活動3:調試驗證與改進優化 小組合作交流 在恒溫箱基礎上增加加濕模塊和濕度傳感器模塊,可以實現恒溫恒濕的功能。請為恒溫恒濕箱設計一個可行的算法。 從用圖示描述過渡到流程圖描述,從已知到新知,引入之前學過的案例。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核心素養。三、課堂總結 活動1:設計恒溫箱的硬件結構 活動2:設計恒溫箱的控制算法 活動3:調試驗證與改進優化 學生一同回答并梳理知識 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板書設計 恒溫箱實驗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