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 3.觀察系統 課時 1教學目標 1.了解觀察和分析系統的常用方法,能觀察身邊常見的系統。 2.能用框圖等工具來描述系統的組成結構。教學重點 重點:了解觀察系統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的框圖符號。 教學難點 難點:能借助圖示分析系統的組成。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流程圖繪制工具教學過程教學版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1.視頻導入,引出問題,組織討論 播放視頻,引導學生了解自動噴淋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思考身邊還存在什么樣的系統,可以如何優化,組織小組討論分享。 2.引出主題,提出目標 播放視頻,引導學生了解人工噴淋系統到自動噴淋系統的發展變化。 教師小結:人們通過對系統的觀察和分析來認識系統,了解它們的組成、結構、功能以及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找到有效管理、控制和優化系統的方案,讓系統更好地發揮作用。 學生觀看視頻,以交流討論。 觀看視頻,了解系統的發展優化過程 引導學生以生活中相關的案例進行思考討論,提升分析系統發展過程的信息意識。二、觀察身邊的系統 1.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觀看,思考如何發現身邊的系統。 2.引導學生小結從功能角度觀察系統。 3.展示課件,引導學生說一說上下課播放鈴聲音樂的音樂鈴聲系統的組成,說一說提供WiFi鏈接的無線網絡系統的組成。 4.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觀看,思考如何判斷出教室安裝了多媒體教學系統或空調系統。 5.引導學生從要素角度觀察系統,組織討論說說家里的系統有哪些。 6.組織小組匯報,并相互分享補充。 學生觀看視頻,學習新知。 學生觀察圖片,結合圖片說出系統組成。 學生小組討論,舉例交流。 學生代表發言分享,小組間相互補充。 引導學生學習新知,掌握從功能角度觀察系統和從要素角度觀察系統的兩種方法。 通過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遷移觀察系統方法,發現生活中的系統,提升知識遷移應用的能力。三、分析系統結構 1.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觀看,了解自動噴淋系統的組成結構,了解其工作原理,了解系統框圖的作用和基本符號。 2.教師講授系統結構分析的一般步驟: ①要素分析:找出系統構成要素,將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羅列出來; ②關系分析:梳理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用合適的方式將這些關系呈現出來。 3.展示課件,引導學生說一說框圖的基本符號所代表含義。 4.引導學生在電子教材中模擬自動噴淋系統,結合框圖理解其工作原理。 觀看視頻,掌握新知。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框圖,模擬系統運作,結合框圖理解工作原理 引導學生通過數字資源學習掌握新知。 引導學生理解分析系統結構的一般步驟,從理論到實際應用,提升信息意識。 借助圖示表示系統的結構,提升學生數字化學習素養四、練習 1.觀察校園中的某個系統,說說該系統的結構,并分析該系統的優點與改進這處。 2嘗試用系統框圖進行表示。 交流校園中較熟悉系統的結構 用系統框圖的形式描述系統 通過練習鞏固分析系統的步驟和用框圖分析系統的方法板書設計 觀察系統 功能角度觀察 要素角度觀察 了解系統組成、結構、功能及與環境的關系 分析系統的步驟:要素分析、關系分析 用系統框圖——分析解構系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