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11:季風環流〖備考指導〗“季風環流”知識在高考中一直是“熱點”,雖然課標中沒有對季風環流明確的要求,但作為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要有較好的認知,季風的成因、分布及影響是高考地理常考的知識點。季風環流成因是由于海陸熱力差異和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季風環流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包括熱帶氣候(南亞季風)和亞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東亞季風)。在南亞地區由于季風環流產生的洋流季節性變化也是高考常查的高頻考點。〖真題回顧〗(2024年1月浙江·高考真題)2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2021年,印度人口13.9億,年齡結構較為年輕。該國城鎮化水平34.5%,低于亞洲主要發展中國家,近年來國內人口出現跨區域遷移。該國糧食生產基本自給,是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但糧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材料二:2020年,印度提出“自立印度”經濟方案,推動本土制造、本土市場和本土供應鏈發展。但有學者認為,該國宜發揮勞動力優勢,面向國際市場生產工業品,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圖左為印度略圖,圖右為2021年印度農業、工業、服務業比重及重要產業部門。(1)從氣候角度,簡述該國常限制糧食出口的原因。【答案】(1)西南季風不穩定/季風不穩定,降水變化大/降水年際變率大/降水年際變化大,旱澇災害頻繁/水旱災害頻繁/洪澇、旱災頻繁/。【解析】(1)該國為印度,位于南亞地區,主要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季風不穩定,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使旱澇災害頻繁。受其影響,糧食產量不穩定,為了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該國糧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基礎知識〗1、季風環流:在一個大范圍地區內因地表陸地、海洋的分布,形成陸地和海洋吸熱、散熱速度不同,而此情況延伸到長時間的季節時,也因季節天氣的不同,其盛行風向或氣壓系統有明顯的季度變化,便形成了季風環流。2、季風環流的特點:季風環流的簡稱是季風,即冬夏風或近乎風向相反的環流系統。在各個季風環流系統中,季風的開始往往是暴發性或突變性的,暴發時間各不相同。例如:西非夏季風系統在每年5月中旬間向北暴發;印度夏季風和東亞夏季風從5月中旬到7月中旬階段性的向北推進,在每個階段又有迅速推進和停滯的時候;澳洲季風則通常在每年的12月份突發性地暴發。3、季風環流的成因:(1)海陸熱力差異:由于海陸間熱力差異而引起的季風環流,稱為海陸季風(Sea—land Monsoon)。夏季大陸增熱比海洋劇烈,氣壓隨高度變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產生從大陸指向海洋的水平氣壓梯度,空氣由大陸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壓,大陸形成低壓,空氣從海洋流向大陸,形成了與高空氣流方向相反的氣流,構成了夏季的季風環流。冬季大陸迅速冷卻,海洋上溫度比陸地上要高些,因此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流。海陸季風與海陸熱力差異有關,因此凡海陸之間溫度差異較大的地方,海陸季風就很盛行。地球上季風最強盛的區域在熱帶和副熱帶的范圍內。這是因為在赤道附近海陸溫度差異終年都很小,隨著緯度的增高,海陸溫度差異增大,季風勢力增強。但至中緯度以上,氣旋活動增多,風向變化復雜。季風規律性便受到擾亂。(2)行星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行星風帶隨季節變化有南北移動的規律,由此引起風向的季節性轉變而形成的季風環流稱為行星季風(Plantary Monsoon)。地球上存在的五個風帶在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動,南半球夏季向南移動。這樣,冬季西風帶的南緣地帶,夏季就可能變成東風帶;冬、夏的盛行風就會發生約180°的變化。行星風向變化的區域基本呈帶狀分布,可以發生在沿海、內陸以及大洋中部。就緯度來說,這種季風在赤道和熱帶地區最明顯,所以常稱之為赤道季風或熱帶季風。例如,在太平洋東部,冬季赤道低壓帶停留在南半球,夏季移動到了北半球,因而在赤道至10°N之間的區域,冬季受北半球信風控制,吹東北風,夏季則受南半球越過赤道的信風控制,吹西南風。(3)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作用青藏高原對季風環流的影響,既有熱力作用,又有地形動力作用。巨大而高聳的青藏高原與周圍自由大氣間同樣存在季節性熱力差異。對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氣來說,從3~9月是個熱源,導致印度低壓形成,對維持和加強南亞季風起了重要作用。模擬實驗表明,如果不存在青藏高原,南亞季風現象就會明顯減弱。它的存在對維持和加強南亞季風起了重要的作用,是西南季風較強的重要原因之一。冬季由于強烈的輻射冷卻,青藏高原不僅是個冷源,而且由于大地形的阻擋作用,冷空氣進入南亞后強度明顯減弱,因此南亞冬季風的強度較弱。某一地區的實際季風往往是當地的海陸分布特點、行星風帶的季節性位移和地形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因素在季風形成和維持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其他因素起輔助作用。例如,溫帶和副熱帶季風的形成除海陸熱力差異之外.往往還包含行星風帶季節性位移的作用。而赤道和熱帶季風的形成除行星風帶季節性位移之外,也包含海陸熱力差異的作用。較大的地形往往是改變季風強度和方向的不可忽視的因素。此外,各地區由于所處緯度和地理條件的不同,季風的強度、特點也各有不同。4、氣壓中心及季風環流(1)1月份部分地區季風環流簡圖此時東亞、南亞季風均是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澳大利亞西北季風是北半球東北信風南移越過赤道左偏而成。(2)7月份部分地區季風環流簡圖此時南亞的西南季風是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右偏而成;東亞地區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澳大利亞西北部受東南信風影響。5、世界季風氣候的分布: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季風氣候區主要集中在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是世界上季風現象最顯著的區域,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還有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除了亞洲地區外,在北美洲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以及南美洲東南部還分布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這些地區都具有季風的氣候特征。6、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比較項目 東亞季風 南亞季風季節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風向 西北風 東南風 東北風 西南風源地 蒙古、西伯利亞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亞(亞歐大陸內部) 印度洋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及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性質 溫帶:寒冷干燥 亞熱帶:溫和少雨 炎熱多雨 溫暖干燥 高溫高濕比較 冬季風強于夏季風 夏季風強于冬季風分布 地區 我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等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我國西南地區等氣候 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對農 業的 影響 有利 雨熱同期不利 旱澇、寒潮等災害 旱澇災害7、印度的季風氣候(1)自然地理特征角度 特征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一年分三季: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月~次年2月)地形 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水文 夏季易發生洪澇災害,河流流量大,無結冰期和凌汛,但是有夏汛,汛期長,含沙量較小,流經地區大部分為平原,落差小,水能不豐富,流速平緩(2)季風氣候下的水旱災害①地理位置的影響印度地處熱帶,半島伸入印度洋,大氣運動強烈,同時水汽來源充足,易形成較多的降水。②地形地勢的影響印度北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從印度洋來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雨水大部分匯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地區,造成匯水區域過于集中。③氣候特點的影響印度大部分地區為熱帶氣候,降水集中于6~9月,其他月份降水較少,6~9月易出現洪災,而其他月份易形成旱災。④河流狀況的影響印度地區的河流較少,主要是印度河、恒河,分洪、泄洪能力較差,造成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汛期水量過大,旱季水量不足。(3)熱帶季風氣候下的印度農業生產印度利用熱帶季風氣候的優勢,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主要的農作物分布及區位條件如下:主要農作物 分布地區 區位條件A水稻 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側沿海地區 平原地形;氣候濕潤,降水較多B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區 地面起伏平緩;雖降水較少,但灌溉水源充足C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氣溫、降水適宜;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生長后期多晴朗天氣D黃麻 恒河三角洲 氣候濕熱;地勢低平,水源充足E茶葉 東北部 排水良好的低山坡地;氣候濕潤,雨水充足F甘蔗 恒河平原中部 氣候濕熱,降水量多,水源充足8、非季風氣候區的季風現象(1)東南亞【地點】菲律賓群島南部(A)、馬來半島(B)及印度尼西亞地區(C)——熱帶雨林氣候【季風現象成因】冬季,北半球東北信風南移至此,盛行東北風;夏季,東南信風(①)北移,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形成西南風(②)。(2)高原季風【地點】青藏高原——高原山地氣候【季風現象成因】夏季,相比同海拔的自由大氣,高原附近的空氣離地面近,增溫更快。相對于B和C,A處氣溫更高,氣流熱脹上升,在A點形成低壓中心,吸引周圍空氣吹向高原(圖中紅色箭頭)。冬季,與周圍同高度的自由大氣(B、C)相比,高原附近的空氣(A)離地面近,降溫更快,氣溫更低,氣流冷縮下沉形成高壓中心,并在水平方向上向四周擴散(圖中紅色箭頭)。(3)非洲【地點】幾內亞灣沿岸——熱帶雨林氣候索馬里半島——熱帶沙漠氣候【季風現象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冬季,東北信風帶南移至此,當地盛行東北風;夏季,東南信風(①)帶北移,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②),形成西南風;(4)澳大利亞【地點】澳大利亞北部——熱帶草原氣候【季風現象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冬季(7月為南半球冬季),氣壓帶風帶北移,該區受東南信風帶的影響,盛行東南風;夏季(1月為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南移,北半球的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在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向左偏轉成西北風。9、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季風現象小結:季風區的季風現象 非季風區的季風現象A.溫帶季風氣候 E.熱帶雨林氣候B.亞熱帶季風氣候 F.高原山地氣候C.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G.熱帶沙漠氣候D.熱帶季風氣候 H.熱帶草原氣候〖押題預測〗研究表明,西南季風主要通過季風槽給南亞帶來降水。當季風槽北移,印度半島大部分區域進入季風間斷期,而印度北部降水則異常增加。在夏季,印度平均每隔10—20天進入一次季風間斷期,每次間斷期持續3—5天。下圖示意季風間斷期印度部分地區的天氣形勢。完成下面小題。 1.印度季風間斷期,甲地( )A.氣壓偏高 B.晝夜溫差偏小 C.氣溫偏低 D.大氣逆輻射偏強2.季風間斷期印度北部降水異常增加,主要取決于( )①緯度位置②太陽輻射③大氣環流④地形地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與印度夏季多次季風間斷期形成關系最大的因素是( )A.陸面溫度高低 B.亞洲高壓強弱 C.熱帶氣旋生消 D.西南季風進退【答案】1.A 2.D 3.D【解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季風槽內為低壓區,氣壓較低,容易產生降水;而在印度季風間斷期,甲地處于季風槽之外,其氣壓相對偏高,A正確;由于甲地降水減少,多晴天,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氣溫偏高,而夜間大氣的保溫作用較弱,夜間氣溫相對較低,故其晝夜溫差偏大,大氣逆輻射偏弱,BCD錯誤。故選A。2.根據材料"在夏季,印度平均每隔10-20天進入一次季風間斷期,每次間斷期持續3-5天"可知,印度的季風間斷期出現時,北部降水會異常增加,說明該地區的西南季風具有不穩定性,說明其北部降水的異常增加與大氣環流有關,③正確;而圖中所示印度北部有喜馬拉雅山脈阻擋西南季風輸送的水汽,使印度北部地區容易形成豐富的地形雨,④正確;印度北部緯度較高,距離西南季風源地較遠,但其降水量會增加,說明緯度位置不是影響其降水異常增加的主要因素,①錯誤;該地區降水更多的取決于西南季風的水汽輸送情況,太陽輻射對當地降水影響不大,②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3.印度夏季多次季風間斷期形成是由于西南季風進退,西南季風勢力強,則季風雨帶迅速北移,季風雨帶在印度半島停留時間短,季風間斷期多;西南季風勢力弱,則季風雨帶在印度半島停留時間長,季風間斷期少,D正確。跟陸面溫度高低、亞洲高壓強弱、熱帶氣旋生消關系不大,ABC錯誤。故選D。【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是影響氣候的基本因素;大氣環流是形成各和氣候類型和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海陸分布改變了氣溫和降水的地帶性分布;洋流對其流經的大陸沿岸的氣候也有一定的影響;地形的起伏能破壞氣候分布的地帶性。索馬里洋流是沿非洲索馬里半島東岸(海底坡度較陡)附近流動的表層流,屬于季節性洋流,其流向與性質有悖于洋流的一般規律,對沿岸氣候、生物資源分布等都產生了一定影響。下圖1示意索馬里半島的位置,圖2示意不同季節索馬里洋流流速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圖示海域冬季盛行( )A.西北季風 B.東南信風 C.東北季風 D.西南季風5.索馬里洋流的特點是( )A.春季流速為年內最大 B.夏季自南向北流C.冬季為寒流 D.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流向一直相反6.圖示漁場( )A.為季節性漁場 B.是寒暖流交匯形成的C.全年都適宜捕撈 D.形成受東北季風影響【答案】4.C 5.B 6.A【解析】4.圖示海域為北印度洋海洋,受南亞季風影響,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C正確,ABD錯誤。故選C。5.圖示洋流主要由受北印度洋季風的影響而形成,讀圖可知,表層流速秋季最大,A錯誤;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自南向北流,B正確;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自北向南流,為暖流,C錯誤,由圖中流速可知,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流向冬季相同,其他季節相反,D錯誤。故選B。6.圖示漁場是夏季西南季風(離岸風)影響下,出現上升流,形成的季節性漁場,不適合全年捕撈,A正確,BCD錯誤。故選A。【分析】北印度洋由于受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形成了特殊的北印度洋季風環流,夏季在西南季風的影響下形成順時針大洋環流圈,冬季在東北季風的影響下形成逆時針大洋環流圈。非洲西部的赤道輻合帶是東北信風、東南信風、幾內亞季風匯合形成的狹窄氣流輻合區,其位置的季節性移動會影響區域降水狀況。幾內亞灣沿岸的布埃亞被稱為“非洲雨極”。下圖示意非洲部分區域7月赤道輻合帶位置。完成下面小題。7.7月赤道輻合帶南北兩側的氣流分別是( )A.西南季風、東北季風 B.東南信風、東北信風C.東南信風、東北季風 D.西南季風、東北信風8.圖示月份下列區域最有可能發生的現象是( )A.北京高溫伏旱天氣 B.巴西高原草木茂盛C.馬達加斯加島東側草木枯黃 D.澳大利亞西北部有火災風險9.布埃亞有“非洲雨極”之稱,與其成因不相關的是( )A.受赤道輻合帶的影響 B.山地迎風坡多地形雨C.向岸風輸送充足水汽 D.臺風帶來豐沛的降水【答案】7.D 8.D 9.D【解析】7.由圖文材料可知,7月赤道輻合帶位于赤道附近,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北側為陸地,受東北信風的影響,南側受由南半球的東南信風進入北半球后向右偏成的西南季風影響,所以南北兩側的氣流分別為西南季風、東北信風,因此,D項正確,ABC三項錯誤。故選D。8.依據所學知識可知,7月份,北京正處于夏季,氣溫高,降水多,不會出現高溫伏旱天氣,A選項錯誤;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7月份為冬季,草木枯黃,B選項錯誤;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為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草木茂盛,C選項錯誤;澳大利亞西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7月份為干季,降水少,氣溫高,有火災風險,D選項正確。故選D。9.依據材料所述,布埃亞有非洲雨極之稱,其降水豐富的原因是受赤道低氣壓帶(輻合帶)的影響,多對流雨,與之有關聯,A不符合題意;位于喀麥隆火山的迎風坡,多地形雨,與之有關聯,B不符合題意;向岸風(幾內亞灣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攜帶水汽豐富,降水多,也會增強其降水,與之有關聯,C不符合題意;布埃亞位于赤道附近,地轉偏向力小,難以形成臺風,因此其降水豐富成因與臺風無關,D項說法錯誤。根據題意,故選D。【分析】影響降水多少的因素有大氣環流、海陸、地形、洋流、鋒面、植被、水文、下墊面、人類活動。讀世界某區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氣壓(單位:hPa)和風向圖,①~⑥的箭頭表示風向,完成下面小題。10.從季風的形成原因看,與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有關的是( )A.②④ B.②⑤ C.③⑤ D.③⑥11.圖中形成的氣壓中心,與其控制地區原本氣壓帶特點相似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0.C 11.D【解析】10.圖中的③風主要是北半球的東北季風隨著赤道低氣壓帶的南移,越過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轉偏向力影響而形成的;圖中的⑤風主要是南半球的東南信風隨著氣壓帶、風帶的北移,越過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轉偏向力影響而形成的,③⑤符合題意;圖中②和④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圖中⑥不是季風,是東南信風,②④⑥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11.從圖中可以看出,丁氣壓中心位于副熱帶地區,屬于高氣壓中心,與同緯度應存在的副熱帶高氣壓帶特點相似,D符合題意;讀圖可知,甲為冷高壓中心,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乙和丙為低氣壓中心,切斷同緯度地帶的副熱帶高氣壓帶,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分析】7月,亞歐大陸上形成熱低壓——印度低壓(或亞洲低壓),副熱帶高氣壓帶保留在太平洋(夏威夷高壓)和大西洋(亞速爾高壓)上。 ②1月,亞歐大陸上形成冷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或亞洲高壓),副極地低氣壓帶保留在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和大西洋(冰島低壓)上。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海南島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23℃以上,最冷月均溫一般在10℃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秋季,在一些迎風海岸年降水量往往超過2,000毫米。全年有明顯的旱雨季,冬季吹東北季風,形成旱季;夏季吹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富含水汽,形成雨季。近年,在海南買房居住的東北人越來越多,他們一般選擇海南島西部和南部的房子。下圖為海南島干濕狀況分布示意圖。(1)說出夏季影響海南島的西南季風的形成過程。(2)指出海南島氣候狀況的區域差異并簡析其原因。(3)分析東北人來海南島購房多選擇西部和南部的原因。【答案】(1)夏季,北半球陸地氣溫與海洋差異較大,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大,有利于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夏季,由于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2)海南島具有東濕西干、北涼南熱的特征。東部由于山地阻擋并抬升東南季風、臺風和東北季風,降水較多,為濕潤區;西部由于受西南季風影響時間短,加上處于東南季風和東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少,為半濕潤、半干旱區。海南島北部緯度較高,冬季有時還受寒潮影響,氣溫較低;南部緯度較低,受海南島中部山地的屏障,不受北方寒潮影響,氣溫較高。(3)東北地區緯度高,氣溫低,冬季寒冷漫長,寒冷的氣候使得人體舒適度低;海南島地處低緯度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為避寒勝地;海南島西部和南部主要為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冬季更是溫暖干燥,人體舒適度高。【分析】本題以海南島干濕狀況分布示意圖為背景材料,涉及季風氣候的成因、氣候的區域差異、人口的遷移等知識點,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相關地理知識的能力。【詳解】(1)西南季風的形成需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一是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夏季,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北半球陸地氣溫上升快,與海洋差異較大,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大,陸地形成低壓中心,副高僅保留在海洋上,有利于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夏季,由于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北移,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2)主要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敘述海南島氣候狀況的南北、東西差異。具體成因可從緯度位置、大氣環流和下墊面狀況(地形)等角度分析。降水差異:讀圖可知,海南島具有東濕西干的特征,海南島全年有明顯的旱雨季,冬季吹東北季風,形成旱季;夏季吹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富含水汽,形成雨季。由于中部是山地,東部由于山地阻擋并抬升東南季風、臺風和東北季風,降水較多,為濕潤區;西部由于受西南季風影響時間短,加上處于東南季風和東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少,為半濕潤、半干旱區。氣溫差異:海南島具有北涼南熱的特征,受緯度位置及中部山地影響,海南島北部緯度較高,冬季有時還受寒潮影響,氣溫較低;南部緯度較低,受海南島中部山地的屏障,不受北方寒潮影響,氣溫較高。綜上所述,海南島具有東濕西干、北涼南熱的特征。(3)主要通過分析比較東北地區與海南島西部和南部的氣候差異對人體舒適程度的影響來說明東北人來海南島購房多選擇西部和南部的原因。東北地區:東北地區緯度高,氣溫低,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寒冷的氣候使得人體舒適度低;海南島主要位于20°以南,地處低緯度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為避寒勝地;讀圖可知,海南島西部和南部主要為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不易悶熱潮濕,冬季更是溫暖干燥,人體舒適度高。因此東北人來海南島購房多選擇西部和南部。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位于亞歐大陸的中東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復雜的高原。作為一個巨大的熱源,青藏高原隆起后,可以直接加熱對流層的大氣,加強亞洲季風環流;同時,減少北半球高低緯度間的溫差,從而影響整個北半球的三圈環流。下圖為1979—2014年青藏高原地氣溫差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海拔分布統計圖。(1)描述青藏高原地氣溫差的時空變化特征。(2)分析青藏高原夏季加強亞洲季風環流程度最強的原因。(3)試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對北半球三圈環流的影響。【答案】(1)在春、夏、秋季,總體上隨著海拔升高,地氣溫差在變大;在冬季,隨著海拔升高,地氣溫差呈先減后增特征;夏季和春季的地氣溫差較大,冬季最小,秋季居中。(2)夏季時,到達青藏高原地面的太陽輻射最多,由于地表增溫比周圍大氣快,溫度高于周圍大氣,形成熱源;高原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形成低壓,該低壓與海洋上高氣壓(或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之間的氣壓差非常大,從而加強夏季風。(3)三圈環流的強弱主要受高低緯度之間的溫差;青藏高原隆起后,由于海拔升高,氣溫降低,減少了高低緯度之間的溫差,使高低緯度之間的大氣環流勢力減弱,從而減弱了北半球的三圈環流。【分析】本題以青藏高原為背景,涉及地氣溫差的時空變化特征、夏季對亞洲季風的加強的原因、隆起對北半球三圈環流的影響,考查對圖表信息的閱讀與獲取能力,闡釋地理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區域認知核心素養。【詳解】(1)本題直接讀圖即可獲得答案信息,要注意應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向進行分析。由圖可知,時間上:春夏季的地氣溫差較大,冬季最小 ,秋季次之。空間上:春夏秋三季,隨著海拔升高,地氣溫差增大,冬季,隨著海拔升高,先減后增。總體上季節變化較大。(2)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青藏高原的太陽高度大,輻射強,地表增溫比周圍大氣快,溫度高于周圍大氣,形成熱源,青藏高原上受近地面“熱源”的影響,高原上近地面大氣受熱增溫快,盛行上升氣流。形成熱低壓。該低壓與海洋上高氣壓或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之間的氣壓差非常大,從而加強夏季風。這種大氣環流現象使得東亞、南亞夏季風得以加強。(3)高低緯的大氣環流的強度主要取決于高低緯之間的溫差,青藏高原隆起后,由于海拔升高,氣溫降低,減小了高低緯度之間的溫差,使高低緯之間的氣壓梯度力減弱,使高低緯度之間的大氣環流勢力減弱,從而減弱了北半球的三圈環流。專題11:季風環流〖備考指導〗“季風環流”知識在高考中一直是“熱點”,雖然課標中沒有對季風環流明確的要求,但作為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要有較好的認知,季風的成因、分布及影響是高考地理常考的知識點。季風環流成因是由于海陸熱力差異和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季風環流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包括熱帶氣候(南亞季風)和亞熱帶季風和溫帶季風(東亞季風)。在南亞地區由于季風環流產生的洋流季節性變化也是高考常查的高頻考點。〖真題回顧〗(2024年1月浙江·高考真題)2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2021年,印度人口13.9億,年齡結構較為年輕。該國城鎮化水平34.5%,低于亞洲主要發展中國家,近年來國內人口出現跨區域遷移。該國糧食生產基本自給,是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但糧食出口常受政策限制。材料二:2020年,印度提出“自立印度”經濟方案,推動本土制造、本土市場和本土供應鏈發展。但有學者認為,該國宜發揮勞動力優勢,面向國際市場生產工業品,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圖左為印度略圖,圖右為2021年印度農業、工業、服務業比重及重要產業部門。(1)從氣候角度,簡述該國常限制糧食出口的原因。〖基礎知識〗1、季風環流:在一個大范圍地區內因地表陸地、海洋的分布,形成陸地和海洋吸熱、散熱速度不同,而此情況延伸到長時間的季節時,也因季節天氣的不同,其盛行風向或氣壓系統有明顯的季度變化,便形成了季風環流。2、季風環流的特點:季風環流的簡稱是季風,即冬夏風或近乎風向相反的環流系統。在各個季風環流系統中,季風的開始往往是暴發性或突變性的,暴發時間各不相同。例如:西非夏季風系統在每年5月中旬間向北暴發;印度夏季風和東亞夏季風從5月中旬到7月中旬階段性的向北推進,在每個階段又有迅速推進和停滯的時候;澳洲季風則通常在每年的12月份突發性地暴發。3、季風環流的成因:(1)海陸熱力差異:由于海陸間熱力差異而引起的季風環流,稱為海陸季風(Sea—land Monsoon)。夏季大陸增熱比海洋劇烈,氣壓隨高度變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產生從大陸指向海洋的水平氣壓梯度,空氣由大陸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壓,大陸形成低壓,空氣從海洋流向大陸,形成了與高空氣流方向相反的氣流,構成了夏季的季風環流。冬季大陸迅速冷卻,海洋上溫度比陸地上要高些,因此大陸為高壓,海洋上為低壓,低層氣流由大陸流向海洋,高層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冬季的季風環流。海陸季風與海陸熱力差異有關,因此凡海陸之間溫度差異較大的地方,海陸季風就很盛行。地球上季風最強盛的區域在熱帶和副熱帶的范圍內。這是因為在赤道附近海陸溫度差異終年都很小,隨著緯度的增高,海陸溫度差異增大,季風勢力增強。但至中緯度以上,氣旋活動增多,風向變化復雜。季風規律性便受到擾亂。(2)行星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行星風帶隨季節變化有南北移動的規律,由此引起風向的季節性轉變而形成的季風環流稱為行星季風(Plantary Monsoon)。地球上存在的五個風帶在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動,南半球夏季向南移動。這樣,冬季西風帶的南緣地帶,夏季就可能變成東風帶;冬、夏的盛行風就會發生約180°的變化。行星風向變化的區域基本呈帶狀分布,可以發生在沿海、內陸以及大洋中部。就緯度來說,這種季風在赤道和熱帶地區最明顯,所以常稱之為赤道季風或熱帶季風。例如,在太平洋東部,冬季赤道低壓帶停留在南半球,夏季移動到了北半球,因而在赤道至10°N之間的區域,冬季受北半球信風控制,吹東北風,夏季則受南半球越過赤道的信風控制,吹西南風。(3)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作用青藏高原對季風環流的影響,既有熱力作用,又有地形動力作用。巨大而高聳的青藏高原與周圍自由大氣間同樣存在季節性熱力差異。對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氣來說,從3~9月是個熱源,導致印度低壓形成,對維持和加強南亞季風起了重要作用。模擬實驗表明,如果不存在青藏高原,南亞季風現象就會明顯減弱。它的存在對維持和加強南亞季風起了重要的作用,是西南季風較強的重要原因之一。冬季由于強烈的輻射冷卻,青藏高原不僅是個冷源,而且由于大地形的阻擋作用,冷空氣進入南亞后強度明顯減弱,因此南亞冬季風的強度較弱。某一地區的實際季風往往是當地的海陸分布特點、行星風帶的季節性位移和地形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因素在季風形成和維持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其他因素起輔助作用。例如,溫帶和副熱帶季風的形成除海陸熱力差異之外.往往還包含行星風帶季節性位移的作用。而赤道和熱帶季風的形成除行星風帶季節性位移之外,也包含海陸熱力差異的作用。較大的地形往往是改變季風強度和方向的不可忽視的因素。此外,各地區由于所處緯度和地理條件的不同,季風的強度、特點也各有不同。4、氣壓中心及季風環流(1)1月份部分地區季風環流簡圖此時東亞、南亞季風均是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澳大利亞西北季風是北半球東北信風南移越過赤道左偏而成。(2)7月份部分地區季風環流簡圖此時南亞的西南季風是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右偏而成;東亞地區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澳大利亞西北部受東南信風影響。5、世界季風氣候的分布: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季風氣候區主要集中在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是世界上季風現象最顯著的區域,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還有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除了亞洲地區外,在北美洲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以及南美洲東南部還分布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這些地區都具有季風的氣候特征。6、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比較項目 東亞季風 南亞季風季節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風向 西北風 東南風 東北風 西南風源地 蒙古、西伯利亞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亞(亞歐大陸內部) 印度洋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及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性質 溫帶:寒冷干燥 亞熱帶:溫和少雨 炎熱多雨 溫暖干燥 高溫高濕比較 冬季風強于夏季風 夏季風強于冬季風分布 地區 我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等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我國西南地區等氣候 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對農 業的 影響 有利 雨熱同期不利 旱澇、寒潮等災害 旱澇災害7、印度的季風氣候(1)自然地理特征角度 特征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一年分三季: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月~次年2月)地形 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水文 夏季易發生洪澇災害,河流流量大,無結冰期和凌汛,但是有夏汛,汛期長,含沙量較小,流經地區大部分為平原,落差小,水能不豐富,流速平緩(2)季風氣候下的水旱災害①地理位置的影響印度地處熱帶,半島伸入印度洋,大氣運動強烈,同時水汽來源充足,易形成較多的降水。②地形地勢的影響印度北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從印度洋來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雨水大部分匯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地區,造成匯水區域過于集中。③氣候特點的影響印度大部分地區為熱帶氣候,降水集中于6~9月,其他月份降水較少,6~9月易出現洪災,而其他月份易形成旱災。④河流狀況的影響印度地區的河流較少,主要是印度河、恒河,分洪、泄洪能力較差,造成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汛期水量過大,旱季水量不足。(3)熱帶季風氣候下的印度農業生產印度利用熱帶季風氣候的優勢,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主要的農作物分布及區位條件如下:主要農作物 分布地區 區位條件A水稻 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側沿海地區 平原地形;氣候濕潤,降水較多B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區 地面起伏平緩;雖降水較少,但灌溉水源充足C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氣溫、降水適宜;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生長后期多晴朗天氣D黃麻 恒河三角洲 氣候濕熱;地勢低平,水源充足E茶葉 東北部 排水良好的低山坡地;氣候濕潤,雨水充足F甘蔗 恒河平原中部 氣候濕熱,降水量多,水源充足8、非季風氣候區的季風現象(1)東南亞【地點】菲律賓群島南部(A)、馬來半島(B)及印度尼西亞地區(C)——熱帶雨林氣候【季風現象成因】冬季,北半球東北信風南移至此,盛行東北風;夏季,東南信風(①)北移,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形成西南風(②)。(2)高原季風【地點】青藏高原——高原山地氣候【季風現象成因】夏季,相比同海拔的自由大氣,高原附近的空氣離地面近,增溫更快。相對于B和C,A處氣溫更高,氣流熱脹上升,在A點形成低壓中心,吸引周圍空氣吹向高原(圖中紅色箭頭)。冬季,與周圍同高度的自由大氣(B、C)相比,高原附近的空氣(A)離地面近,降溫更快,氣溫更低,氣流冷縮下沉形成高壓中心,并在水平方向上向四周擴散(圖中紅色箭頭)。(3)非洲【地點】幾內亞灣沿岸——熱帶雨林氣候索馬里半島——熱帶沙漠氣候【季風現象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冬季,東北信風帶南移至此,當地盛行東北風;夏季,東南信風(①)帶北移,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②),形成西南風;(4)澳大利亞【地點】澳大利亞北部——熱帶草原氣候【季風現象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冬季(7月為南半球冬季),氣壓帶風帶北移,該區受東南信風帶的影響,盛行東南風;夏季(1月為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南移,北半球的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在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向左偏轉成西北風。9、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季風現象小結:季風區的季風現象 非季風區的季風現象A.溫帶季風氣候 E.熱帶雨林氣候B.亞熱帶季風氣候 F.高原山地氣候C.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G.熱帶沙漠氣候D.熱帶季風氣候 H.熱帶草原氣候〖押題預測〗研究表明,西南季風主要通過季風槽給南亞帶來降水。當季風槽北移,印度半島大部分區域進入季風間斷期,而印度北部降水則異常增加。在夏季,印度平均每隔10—20天進入一次季風間斷期,每次間斷期持續3—5天。下圖示意季風間斷期印度部分地區的天氣形勢。完成下面小題。 1.印度季風間斷期,甲地( )A.氣壓偏高 B.晝夜溫差偏小 C.氣溫偏低 D.大氣逆輻射偏強2.季風間斷期印度北部降水異常增加,主要取決于( )①緯度位置②太陽輻射③大氣環流④地形地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與印度夏季多次季風間斷期形成關系最大的因素是( )A.陸面溫度高低 B.亞洲高壓強弱 C.熱帶氣旋生消 D.西南季風進退索馬里洋流是沿非洲索馬里半島東岸(海底坡度較陡)附近流動的表層流,屬于季節性洋流,其流向與性質有悖于洋流的一般規律,對沿岸氣候、生物資源分布等都產生了一定影響。下圖1示意索馬里半島的位置,圖2示意不同季節索馬里洋流流速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圖示海域冬季盛行( )A.西北季風 B.東南信風 C.東北季風 D.西南季風5.索馬里洋流的特點是( )A.春季流速為年內最大 B.夏季自南向北流C.冬季為寒流 D.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流向一直相反6.圖示漁場( )A.為季節性漁場 B.是寒暖流交匯形成的C.全年都適宜捕撈 D.形成受東北季風影響非洲西部的赤道輻合帶是東北信風、東南信風、幾內亞季風匯合形成的狹窄氣流輻合區,其位置的季節性移動會影響區域降水狀況。幾內亞灣沿岸的布埃亞被稱為“非洲雨極”。下圖示意非洲部分區域7月赤道輻合帶位置。完成下面小題。7.7月赤道輻合帶南北兩側的氣流分別是( )A.西南季風、東北季風 B.東南信風、東北信風C.東南信風、東北季風 D.西南季風、東北信風8.圖示月份下列區域最有可能發生的現象是( )A.北京高溫伏旱天氣 B.巴西高原草木茂盛C.馬達加斯加島東側草木枯黃 D.澳大利亞西北部有火災風險9.布埃亞有“非洲雨極”之稱,與其成因不相關的是( )A.受赤道輻合帶的影響 B.山地迎風坡多地形雨C.向岸風輸送充足水汽 D.臺風帶來豐沛的降水讀世界某區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氣壓(單位:hPa)和風向圖,①~⑥的箭頭表示風向,完成下面小題。10.從季風的形成原因看,與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有關的是( )A.②④ B.②⑤ C.③⑤ D.③⑥11.圖中形成的氣壓中心,與其控制地區原本氣壓帶特點相似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海南島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23℃以上,最冷月均溫一般在10℃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秋季,在一些迎風海岸年降水量往往超過2,000毫米。全年有明顯的旱雨季,冬季吹東北季風,形成旱季;夏季吹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富含水汽,形成雨季。近年,在海南買房居住的東北人越來越多,他們一般選擇海南島西部和南部的房子。下圖為海南島干濕狀況分布示意圖。(1)說出夏季影響海南島的西南季風的形成過程。(2)指出海南島氣候狀況的區域差異并簡析其原因。(3)分析東北人來海南島購房多選擇西部和南部的原因。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位于亞歐大陸的中東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復雜的高原。作為一個巨大的熱源,青藏高原隆起后,可以直接加熱對流層的大氣,加強亞洲季風環流;同時,減少北半球高低緯度間的溫差,從而影響整個北半球的三圈環流。下圖為1979—2014年青藏高原地氣溫差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海拔分布統計圖。(1)描述青藏高原地氣溫差的時空變化特征。(2)分析青藏高原夏季加強亞洲季風環流程度最強的原因。(3)試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對北半球三圈環流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11季風環流-2024年高考地理三輪專題復習(全國通用)(原卷版).docx 專題11季風環流-2024年高考地理三輪專題復習(全國通用)(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