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學習目標】1.通過圖片和史料解讀,歸納冷戰的特征,分析美蘇兩國采取的措施以及冷戰帶來的影響。2.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地看待國際格局的變化。【時空坐標】【知識梳理】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的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 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 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冷戰爆發的背景:(1)美蘇兩國的 存在嚴重沖突, 也尖銳對立。(2)美國在全球進行擴張,蘇聯極其關心自己的安全,努力擴大在東歐的影響,與美國發生尖銳矛盾。3. 冷戰爆發的表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 1947年3月,“ 主義” 1947年9月,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 1947年6月,“ 計劃” 1949年1月, 委員會軍事 1949年8月,成立“ ” 1955年5月,成立“華約”地緣政治 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杜魯門主義的目的(實質): 。馬歇爾計劃的實質: 。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的關系:杜魯門主義是馬歇爾計劃的 ,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 。4.兩極格局的形成: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 正式形成。5.兩極格局的特點: 和不完全,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 、 等。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發展:(1)特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2)表現:在美蘇開展對話的同時,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 。這兩次危機雖然沒有達到局部熱戰的程度,但它們所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2.多極力量成長(1)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 的成立和發展, 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2)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所導致的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 的破裂,表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課堂探究】探究一:冷戰的起源與表現材料一 (亨廷頓)認為主導人類引發沖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經濟因素,而將是文化上的差異,是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正像冷戰時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識形態的陣營為基本政治單位那樣。——摘編自方永剛、唐復全《大國逐鹿·新地緣政治》材料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冷戰向深度和廣度擴展。北約的成員國由原來的12個增加到15個,蘇聯把東歐國家組織起來,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在爭奪勢力范圍和影響的斗爭中,爆發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冷戰開始初期,美國就頒布法令和法規,嚴格控制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出口貿易。美國頒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蘇聯搞階級斗爭擴大化,冤假錯案時有發生。——摘編自劉金質《冷戰史》(1)亨廷頓認為引發冷戰的原因是什么?這一觀點的實質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你的觀點。(2)根據材料歸納“20世紀五六十年代,冷戰向深度和廣度擴展”的表現。(嚴禁照抄材料)探究二:冷戰的影響材料一 數十年的核軍備競賽以其惡性循環加劇了冷戰,但也控制了冷戰……使得美蘇兩國因為懼怕互相毀滅而努力防止它們之間爆發直接軍事沖突。它使得兩個超級大國能夠彼比對抗和斗爭而不兵戎相見。僅就此而言,冷戰時代確實是個"漫長的和平"時代。——摘編自時股弘《美蘇冷戰史∶機理、特征和意義》材料二 從1945—1985年,全世界共發生了300多起局部沖突和戰爭。1989年,蘇聯軍費開支為773億盧布,占國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時期,美國平均年度軍費達3000多億美元,占國民收入IO%左右……許多文藝作品以對方為假想敵,把對方描繪成間諜、特務,殺人犯。——摘編自白建才《試論冷戰的后果與教訓》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冷戰的主要影響。【課后鞏固】1.1948年,英國政府確定:把柏林空運作為開展對蘇外交談判的手段,在柏林空運取得重大進展前,暫不同蘇聯接觸;英國的實力難以單獨擔負起西柏林的物資運輸任務,須充分借助美國的力量;建立英美聯合空運機制,以便督促美國對空運行動投入人員和物資。此舉意在( )A.依附美國共同對抗蘇聯 B.加速聯邦德國的軍事化C.爭取對蘇政策的主動權 D.刺激法國挑戰美國霸權2.圖取材于1949年美國報紙的一幅漫畫,題為“他終于上道了”。圖中①處應填寫 ( )A.羅斯福新政 B.“鐵幕”演說C.馬歇爾計劃 D. 歐洲煤鋼聯營3.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紐約畫派領銜人物杰克遜·波洛克以將油墨滴灑和傾潑在大塊畫布上的創作方法而著稱,畫作沒有任何可識別的主題。美國中央情報局竭力推崇該畫派,并資助其在海外展覽,以顯示自由、個性的表達。這表明 ( )A.紐約畫派的創作方式受到各國民眾歡迎 B.紐約畫派的創作具有濃厚意識形態色彩C.美國政府旨在擴大紐約畫派的影響力 D.美國政府借助藝術領域滲透冷戰思維4.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年份 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 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 397 5821949年 145 7651950年1-6月 41 268上表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 ( )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 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 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5.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對外政策報告中說:“歐洲今天已比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聯合和更名副其實的伙伴關系是符合美國利益的。美國意在( )A.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 B.聯合歐洲消除滯脹危機C.調整與西歐國家關系 D.加大與蘇聯對抗的強度6.1979年,蘇聯一官方媒體評論道:“資本主義正在把人類社會推向生態災難。……唯有社會主義團結、人道的社會關系,才能使自然與人類社會真正和諧共處。”這主要反映了該時期 ( )A.蘇聯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 B.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嚴重的生態危機C.生態環境成為冷戰競爭的宣傳話題 D.環境保護成效與社會制度密切相關7.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 ) 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8.如圖是20世紀70年代歷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發表的主要文件。它們反映出不結盟運動發展的目標是( )1970年:《關于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宣言》《關于不結盟和經濟發展宣言》1973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關于民族解放斗爭宣言》《關于海洋法宣言》1976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1979年:《政治宣言》《經濟宣言》A.實現第三世界的經濟合作 B.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C.維護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 D.構建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9.如果以“兩極格局的確立與解體”為題撰寫專著,貫穿全書的主線應該是,美蘇兩國( )A.根本利益的趨同 B.軍事沖突的加劇C.國家實力的消長 D.敵對意識的淡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