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4.12《認識地球的形狀》教案設計
課題 認識地球的形狀 單元 第四單元 學科 科學 年級 四年級
核心素養目標 科學觀念: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轉的一顆行星。科學思維:猜測——驗證——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科學探索:通過模擬實驗、查閱資料等活動,嘗試多角度、多方式了解關于地球形狀的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責任態度: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大致歷程,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發展與科學技術發展之間的關系。
重點 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轉的一顆行星。
難點 通過模擬實驗、查閱資料等活動,嘗試多角度、多方式了解關于地球形狀的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教學過程
聚焦問題
想一想:地球的形狀是什么樣的?
1972年12月7日,阿波羅17號太空船上的宇航員用一臺80毫米鏡頭的哈蘇照相機,拍下了完整的地球照片。
這張照片非常難得,因為阿波羅 17 號飛船執行的是最后一次阿波羅登月計劃, 從此以后,人類已經很久沒有飛船抵達這個距離對地球進行拍照。我們看到的大量 地球的照片,都是合成照,而不是太空實拍。站在宇航員的角度,于 4 萬 5 千公里之 外眺望母星,地球就像是一顆很小的藍色彈珠。
地球是我們美麗的家園,你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狀的?
科學實踐
1、生活在海邊的人,觀察從大海的遠方行駛來的船,總是先看到什么?觀察從大海駛向遠方的船只,總是什么先消失?
追問:這是為什么?
2、地球的形狀是什么樣的?
3、怎樣驗證自己的猜測?
4、指導學生實驗設計
(1)實驗材料
雨傘、帆船模型
(2)注意事項:
在撐開和收起雨傘時不要對著他人,防止發生意外。
(3)實驗設計
用桌面和傘面分別模擬平面的海面和曲面的海面,讓小船模型分別在桌面和傘面上由遠及近駛向觀察者,觀察現象。
(4)實驗記錄
5、能尋找到更多的證據,證明地球是曲面的嗎?
資料閱讀:
大約 500年前,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啟程,向西航行,尋找通往東方古國的航線。他們穿越大西洋,繞過南美洲南端的海峽——今天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群島;之后繼續向西,橫越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歷時大約 3年,最后(部分船員和船)回到了出發地——西班牙。
在地球儀上把麥哲倫船隊航行的路線標出來,從中我們能發現什么?
展示麥哲倫航行路線圖,交流自己的發現。
6、現在,宇航員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樣的?
教師講解:
加加林,蘇聯航天員,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也是第一個從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加加林說,從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
楊利偉也從“神舟”五號飛船舷窗向外拍攝到了地球的畫面。
航天探測的發展讓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和精準。目前,經過精密測量,人們發現地球并不是一個正圓的球體,而是一個近似球體。
7、查閱資料,與同學們交流關于地球的知識。
8、用不同的運動方式,大約多長時間能繞地球赤道轉一周?
步行1千米/時
火車300千米/時
飛機900千米/時
地球是在橢圓軌道上圍繞著太陽運轉的一顆行星,運轉一周為一年。
拓展應用
人們是如何認識地球形狀并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的呢?
我們知道地球和太陽、月球一樣都是球體。我們能夠知道這個事實,得益于現代的科學技術,例如天文望遠鏡、衛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時候并沒有這么高的科技,古人們是如何認識地球形狀的呢?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呢?
古代印度人對地球的認識,是大地被四頭大象馱著,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龜身上。
古代中國人則有“天圓地方”的說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地方說”,又名“蓋天說”。“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意思是說,藍天像一個半圓形的蓋子 ,大地像塊四方的棋盤。
古巴比倫人則把大地想象成一個龜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古埃及人更相信神靈,認為大地是身披植物斜臥的男神,天空是一位由大氣之神托著的女神,太陽神每天乘船在天空中往來穿行;古希臘詩人荷馬把大地想象成一個盾形的大盤子,河流和海洋從四周圍繞著大地,天穹就像扣在盤子上的銅碗……
顯然,古代人最初往往會憑借直覺想象,甚至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來表達他們對于地球形狀的揣測。那時人們的這些認識都是沒有依據的猜想,是不科學的解釋。
板書設計
五、課堂練習
填空題。
太陽和月球是兩個星球,它們的形狀都是球體,我們生活的地球也是個______________。
很久很久以前,絕大多數人認為天是______________的,地是______________的。
在海邊,人們用望遠鏡觀察遠方來的船,發現總是先看到______________,然后看到______________。根據這種現象推測地球可能是______________的。
月食時,人們觀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總是______________形的。
1519年.航海家______________帶領船隊朝著一個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隊又回到了出發地。根據這個事實,人們接受廠______________的觀點。
我國東漢時期天文學家______________認為地球是______________。
古希臘學者______________根據月食的景象分析,認為地球是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的形狀。
判斷題。
古代人認為地球的形狀是平的。( )
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張衡提出來渾天說思想,即天似雞蛋,地似蛋黃。( )
人們一開始就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
人們對地球的認識經過了漫長的時期。( )
我們通過觀察生活現象無法驗證地球的形狀。( )
麥哲倫航海的方向是不斷變化的。( )
關于地球的形狀,”天圓地方說“是正確的。( )
太陽、月球和地球都是球體。( )
選擇題。
第一個用實踐證明腳下的地球是球形的是( )。
A.哥白尼 B.布魯諾 C.麥哲倫
1961年蘇聯宇航員( )搭乘“東方一號”飛船在太空中繞地球飛行,第一次在遙遠的太空中觀察到地球。
A.楊利偉 B.費俊龍 C尤里·加加林
在研究“對比觀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動”實驗時,一開始就觀察到了整個船模,說明了它是在( )上移動;先觀察到船模帆的頂部,之后又觀察到了整個船模,說明他是在( )上移動。
A.球面 B.平面 C.球面和平面都有可能
他用手電筒照射一個球體,得到該物體的投影是( )。
A.圓形的 B.方形的 C.都有可能
通過閱讀了解到,1519年航海家麥哲倫帶領船隊繞地球航行了一圈,證明了地球是( )。
A.球體的 B.方的 C.無法判斷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在地球上看船行駛,始終能同時看到帆頂和船身
當船進港時,先看到船身,再看到帆頂
當船進港時,先看到帆頂,再看到船身
關于地球形狀的描述,最準確的是( )。
A.正方體 B.球體 C.圓柱體
畫圖題。
為了找到地球球形的證據,選用正方體和球體做實驗。對比正方體和長方體投射的影子,把影子畫下來。
正方形投射的影子 球體投射的影子
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
建設太空城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航天站起步和發展的時期,一些科學家樂觀地認為,在航天站的基礎上很快就會建設太空城,憑借密閉生態循環系統和豐富的太空能源,太空城將自給自足地獨立發展。以達到向太空移民的目的,描繪出了一幅人類融入太空的美好景象。
人類融入太空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陽光、空氣、水和食物的供應、輻射防護以及重力適應等。為此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奧尼爾博士設計了“奧尼爾三號島”,此島的總體外形像兩把并列張開的沒有傘衣的大傘。傘柄是兩個巨大的圓筒,直徑6500米,長32000米,為居住區,可容納百萬人。
在圓筒四周對稱設置四面玻璃窗,窗外是蓋板,蓋板內側是陽光反射鏡,合上蓋板,遮住陽光,里面是黑夜;蓋板張開,陽光反射鏡將陽光折射進圓筒,里面就是白天。調節蓋板的張角,可以控制陽光的強度。
整個太空城是一個巨大的密閉生態循環系統,可以解決空氣和水的循環供應問題;食物供應則由設置在傘蓋邊緣的一個個農牧業艙室解決,將眾多的艙室調節成不同的春夏秋冬季節輪回,使任何時候都有四季蔬菜、瓜果和肉蛋供應。輻射防護則可由居室的金屬結構外殼解決。為了解決重力問題,在兩個居住圓筒之間有傳動帶相連,使它們以兩分鐘一圈的速度旋轉可產生與地球重力相當的人造重力。太空城的能源則由太陽能解決。
通過閱讀,太空城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輻射防護以及重力適應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