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神州音韻(四)》——《在那遙遠的地方》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是由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家王洛賓創作的一首民歌,這首歌曲深受人們喜愛,被譽為“藝術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頗具傳奇色彩,源于王洛賓在1939年參與拍攝電影《民族萬歲》時的一段經歷。在拍攝過程中,他認識了藏族姑娘卓瑪,并為她創作了這首歌曲。這首歌融合了藏族、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民歌的元素,展現了王洛賓對青海各族民眾的深厚情感。二、教學目標目標一:能用抒情,委婉的情緒演唱歌曲,了解音樂家王洛賓。目標二:分析歌曲音樂要素及情感表達目標三:通過學唱歌曲,增強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熱愛,引導學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教學重難點【重點】演唱歌曲,并表現出歌曲舒展優美的特點。【難點】用正確的發音技巧唱好變化音。四、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我來唱,你來猜,師唱《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阿拉木汗》、《達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學生猜歌名,這些歌曲都是王洛賓收集、整理、創作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王洛賓的一首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王洛賓,中國作曲家和民族音樂學家。王洛賓自1937年就開始搜集、整理、編寫、出版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歌,被譽為“西部歌王”。1938年他在蘭州改編了第一首新疆民歌《達坂城的姑娘》之后,便與西部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等優美動聽、流傳極廣的民歌。感知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強烈民族特色的民歌。1. 旋律簡潔:歌曲的旋律簡單而富有節奏感,能夠很好地烘托出唱者的情感,使得歌曲易于傳唱,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2. 詩歌形式:歌詞采用了四句小調詩的形式,這種結構緊湊,有助于表達清晰而深刻的思鄉之情。3. 民族特色:歌曲以哈薩克族民歌為題材,在原有的哈薩克族民歌《白額》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和改編,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才華和對民族文化的尊重。4. 情感表達:歌詞中蘊含的對故鄉的深情懷念,如“家鄉的樹林,比別處的更安靜”,直接觸動人心,展現了作品的情感深度。5. 演唱技巧:在演唱過程中,吐字咬字非常重要,需要清晰有力,以避免含糊不清。同時,氣息的支持也是關鍵,能夠幫助演唱者更好地表達情感,避免聽起來像是在說話。6. 韻律結構:歌曲有一定的韻律結構,這種結構的設計增加了歌曲的音樂性和藝術感染力。(三)整體欣賞 (1)聆聽歌曲,感受情緒,歌曲描寫了什么內容 學生自由回答。 老師歸納總結:這是一首青海民歌,前兩段用形象的比喻贊美姑娘的美貌,后兩段則表達出青年對姑娘真摯的愛情。 (2)再次欣賞 老師設置問題:邊聽邊思考歌曲的速度、節拍是如何表現的 學生自由回答。老師歸納總結:優美、抒情的旋律,舒展的節奏、高亢自由的音調、緩慢的速度。 (3)朗讀歌詞,體會歌詞所抒發的情感。學唱歌曲 (1)進行發聲訓練,以氣帶聲,以聲傳情。(2)老師跟著鋼琴范唱歌曲。(3)請同學們看譜例,曲調中出現了一個變音記號,了解這個變音記號的名稱和意義——“升記號”,所表示的音符將升高半音演唱。(4)跟琴識讀樂譜,學唱旋律,用模仿的方法跟琴唱準變化音。 (5)填詞唱歌:講解唱歌中咬字和吐字的方法:中國的漢字拼音是由聲母和韻母構成,唱歌時要多關注韻母,比如“方”——fang,在演唱時聲母f要短促,快速度地過渡到ang上,這就是聲樂中的歸韻。(6)學生完整而有情感的演唱全曲。唱出前兩段和后兩段在表達內容上的區別,第一段體現青年對姑娘的真摯情感;第二段表達青年對姑娘的愛慕,要逐步推向高潮。同學們在演唱的時候要注意歌唱時氣息的控制,口腔打開,微笑著歌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處于興奮的狀態。五、教學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在那遙遠的地方》,希望同學們課后多關注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將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發揚光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