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管弦和鳴——《查爾達什舞曲》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查爾達什舞曲》(Csárdás,Czardas),又稱《查爾達斯舞曲》,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維托里奧·蒙蒂于1904創作的小提琴曲,是基于匈牙利馬札爾人及吉普賽人的民俗舞蹈查爾達什所寫成的任想曲。《查爾達什舞曲》展現了一幅匈牙利人民生活的民俗畫面。該曲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稱“拉紹(Lassau)”,速度徐緩而富于歌唱性。第二部分稱“弗里斯(Friss)”,舞曲節奏鮮明,速度迅急而情緒熱烈。《查爾達什舞曲》最初為小提琴、曼陀鈴和鋼琴而作。今天大多作為小提琴曲,也可以作為鋼琴獨奏、薩克斯獨奏、手風琴或被改編成管弦樂曲、低音號獨奏曲,甚至可用玻璃水瓶吹奏。二、教學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熟悉歐洲音樂的一般特征,理解作品豐富的情感內涵,增強對音樂的感受力。【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對比、討論等方法,欣賞《查爾達什舞曲 》,提高音樂的感受力。【知識與能力】認識各種弦樂器,了解樂曲不同部分在速度上的變化。三、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西洋管弦樂隊的組成以及西洋管弦樂隊中的弦樂器組。【難點】了解樂曲不同部分在速度上的變化。四、教學過程激趣導入提問學生都喜歡什么樂器 學生自由回答2.請幾位學生介紹一下自己喜歡的樂器。學生自由回答,從而引入新課。分段欣賞1.維托里奧·蒙蒂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揮家。出生于那不勒斯。早年在馬耶拉圣伯多祿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作曲。1886年至巴黎繼續深造小提琴,并擔任了多年拉穆勒樂團首席小提琴手。1891年開始出版芭蕾和小歌劇作品。1900年成為巴黎音樂會音樂廳的指揮,從此他的作品也開始廣為流傳。此后他創作了許多舞臺音樂作品。他還曾一度放棄指揮,專心于器樂曲、聲樂、小提琴曲的創作,以及小提琴、曼陀林的教學,并出版過一部那不勒斯曼陀林的教程。蒙蒂于1922年在那不勒斯去世。著名作品“查爾達什舞曲”作于1904年,是基于一首著名的匈牙利查爾達什舞曲所寫成的狂想曲。該曲最初為小提琴、曼陀鈴和鋼琴而作,如今已被改編為各種樂器的版本。2.創作背景十九世紀是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以前在政治經濟都依附于西歐的北歐,東歐等國家,形成了民族樂派。這些國家的音樂家紛紛收集民歌和其它民間音樂;從本國的民間音樂中挖掘創作素材,以本國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自然風光等為題材創作音樂;用本民族的語言創作歌劇和其它聲樂作品;廣泛運用民間的音調,舞曲節奏和調式,以此強調音樂的民族性,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語匯。3.名曲解析《查爾達什舞曲》是復三部曲式,旋律上注重個人主觀感受的抒發,樂句鮮明富有感情。采用ABA的曲式結構,節奏為2/4拍,一開始是d小調,后半部轉為D大調。該曲由三部分構成樂曲一開始在經過一段鋼琴伴奏后,由小提琴在低音進行低沉有力的演奏、充滿激情的引子,多處運用小提琴滑音技巧表現吉普賽音樂風格。然后奏出深沉而略含憂愁的主題,它深沉而又強烈,憂傷而又充滿期待。接著是流暢而華麗的小調旋律,非常活潑而有生氣的快板。樂曲突然轉為歡快的舞曲跳躍的節奏。與第一段的風格形成強烈對比,充分展現吉普賽人爽朗樂觀,狂放不羈的民族性格。 3.最后樂曲在重現B段十六分音符組成的樂句之后,音樂又轉入從A段演變過來的、以大調來演奏的明朗曲調,反復一遍又將樂曲推向熱烈的高潮。(四)學唱歌曲教師給學生播放完整的查爾達什舞曲,請學生來說一說樂曲整體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進行總結。樂曲先由小提琴在低音區演奏出節奏自由、充滿激情的引子,然后奏出深沉而略含憂愁的主題;接著是流暢而華麗的小調旋律,這兩支旋律都具有鮮明的匈牙利及吉普賽音樂的特點:最后樂曲在重現B段16分音符組成的樂句之后,音樂又轉入從A段演變過來的、以大調來演奏的明朗的曲調,反復一遍又將樂曲推向熱烈的高潮后將全曲結束在明朗的大調上。教學小結《查爾達什舞曲》有多個版本,課后大家可以再去欣賞,深入體會每個版本的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