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單元 中國流行風——選唱《鄉間的小路》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鄉間的小路》,詞曲作者葉佳修,歌曲以簡約的曲調和歌詞,歌詠鄉間的自然小景,描繪了一幅浪漫愜意的夕陽牧歸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這首詞作語言清新,意境優美。再配以活潑、優美的旋律,是當代歌壇佳作,也是當代文學佳作。尤其對于上世紀在鄉村生活過的年輕人來說,歌詞中的鋤頭、田間、老牛、晚霞、短笛等等,一切都是唯美的代名詞,而且十分的接地氣!二、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作品《鄉間的小路》,感受臺灣民謠,表達心中對生活、對祖國的熱愛。【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鄉間的小路》的演唱,并配以討論、分析等方法,學生能夠提高音樂欣賞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知識與技能】掌握三連音的演唱及運用,并能夠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三、教學重難點1、較熟練小演唱歌曲《鄉間的小路》。2、理解表現《鄉間的小路》的情感內涵 。四、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教師多媒體播放《童年》,并提問:歌曲的名字是什么 屬于哪種音樂體裁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這是一首臺灣校園歌曲《童年》,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臺灣校園歌曲,順勢揭示課題《鄉間的小路》。(二)初步感知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歌曲《鄉間的小路》,并提問歌曲情緒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愉悅地。2.教師再次播放歌曲,并提問歌曲的速度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歌曲速度是中速。《鄉間的小路》是一首八十年代的臺灣校園歌曲。當時有一批的臺灣校園歌曲以它的輕松甜美的風格以及所特有的田園風味深受聽眾的喜愛,雖然過去了二十多年,卻還是倍受青睞。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什么是校園民謠。師:下面由老師來帶領你們,我們再來聽一遍這首歌。在這遍欣賞中老師有兩個小問題,①歌曲旋律帶給你怎樣的感受?②你認為歌曲可以分為幾個樂段?請學生站起來回答,再次欣賞歌曲,提出問題。歌曲共分為兩個部分?AB段請學生回答。A部分演唱時活潑,B部分更抒情,在演唱A部分時候聲音應該活潑跳躍,B部分演唱時候旋律線條應拉長。)熟練演唱歌曲,唱準歌曲的節奏,用輕松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三)學唱歌曲1.氣息練習師:在學習這首歌曲之前,同學們先想象一下,如果在一個有晚霞的傍晚,走在放學回家的小路上是一種怎么樣美妙的享受。假設我們此刻離開了教室,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會看到些什么,有什么感覺?生:微風,夕陽,小草,耕牛……師:讓我們來聞一聞小草的清香吧。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吸氣和呼氣。(師示范,生一起做,深吸一口氣再慢慢呼出來)師:在你的左邊吹來了一陣有花香和青草香的微風,讓我們來聞一聞 。師:在你的右前方看到一朵美麗的野花,讓我們再來聞一聞。生:聞花。師:同學們,唱歌需要有氣息的支撐,沒有氣息的唱歌,聲音會顯得蒼白無力。而帶氣息唱歌,就要有正確的呼吸。吸的要深,呼的要慢而均勻。唱歌不僅要注意音準、氣息,還要有什么啊?設計意圖:打開喉嚨,調整呼吸,進入唱歌準備狀態。2.學唱A樂段①師:同學們先用”嚕”音把第一部分的旋律唱一遍(跟著老師彈琴唱)②有節奏的朗讀歌詞③加入歌詞演唱,同時指導學生唱準“休止符”、 “三連音”、“切分音”、“連音線”這些難點節奏。④師彈琴唱并強調演唱情緒及技巧。思考:歡快活潑的情緒要用什么樣的音色來演唱?教師引導學生用輕巧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3.學唱歌曲B樂段①師:同學們先用”嚕”音把第二部分的旋律唱一遍(跟著老師彈琴唱)②師:現在我們把詞加進去唱一遍,同時指導學生認識“附點音符”、 “十六分音符”。③師:發現學生的難點問題,老師彈琴并示范演唱方法。④編創二聲部輪唱討論:怎樣讓兩個聲部最終合到一起?生:第一聲部在B樂段結尾“2 2”處,重復一遍,最終使兩個聲部合到一起。4.學唱A1樂段思考:①和A段有什么不同?生:多了一句結束句,情緒悠閑.......②結束句怎樣處理才有結束感?生:漸慢、漸弱,體現出漸行漸遠的感覺。5.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設計意圖:通過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的變化,體驗歌曲情緒的表達和意境的表現,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6.教師范唱,其余學生演唱譜例。教師提問:三連音應該怎樣唱準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先探索,之后總結并講解:三連音在演唱時要平均的分為三部分,并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練習。7.教師引導學生加歌詞完整演唱歌曲,糾正歌詞及旋律的對應問題。請學生思考:歌曲表達的情感的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歌曲的情感是開心、積極向上的。8.教師引導學生完整演唱歌曲,并提問學生:應該用什么樣的情緒演唱歌曲 個別學生主動演唱。教師總結:情緒應活潑一點。9.完整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五、教學小結今天我們學唱了好聽的校園歌曲,臺灣、大陸兩地的校園歌曲還有很多,同學們課外可以自己去搜集這些歌曲的音響資料并學著演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