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小學音樂 年級 五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田野在召喚教科書 書 名:義務教育教科書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北京版)教學目標知識技能: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歡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喚》。 過程方法: 通過聆聽、學唱,掌握好歌曲的休止符、頓音記號、重音記號的演唱方法。 情感目標:通過學唱和欣賞,感受音樂中春天的氣息,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學情分析五年級學生整體素質較好,以形象思維為主,創造力強,其中部分學生課余時間學習樂器和聲樂,具備一些基本的讀譜能力。在這節課中,涉及到音樂記號:重音記號、頓音記號,這些需要老師從易到難的給學生進行解決。教學內容通過合唱的學習,體驗對大自然的贊美、對大自然的熱愛。 感受歌曲活潑活潑、歡快的情緒。 培養學生的演唱表現能力,使學生能夠用自然、和諧、統一的聲音演唱全曲。 通過學習,認識頓音記號(▼),重音記號(>),正確把握與演唱。教學重難點能夠掌握休止符、頓音記號、重音記號,用歡快、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田野在召喚》。教學過程一、導入 1.介紹歌曲,初聽歌曲范唱:播放《田野在召喚》,感受歌曲的情緒、速度。 2. 逐一展示一段田野風景圖片,結束后并用歌曲中的歌詞簡單介紹:瞧,春天來到了,大地上充滿了陽光,綠樹發芽了,小河里清清的流水正在歡唱。玫瑰花上的露珠閃閃發光,百靈鳥兒在展翅飛翔…… 3. 提問:①欣賞完這首歌,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歌詞是什么 ②“梯里通巴”是什么意思 答:“梯里通巴”就是“快來吧“、“快快來吧”的召喚聲。 二、教學過程: 1. 樂理知識——樂譜演唱 ① 唱出四分音符 田野在召喚我 ② 唱八分休止符 綠樹發芽萬物生長。當那春天來到大地充滿陽光。 ③ 唱出附點旋律 認識認識頓音記號(▼)輕巧,有彈性,重音記號(>)強,有力度 在唱頓音時要短促有彈性,在唱重音記號時要有力量。 2. 課外拓展 ①以小組進行資料搜集,一名成員上臺分享。 ②搜集除了《田野在召喚》以外的些意大利的歌曲。 課堂小結: 在本節微課堂中,我們學習了朝氣蓬勃的意大利合唱歌曲《田野在召喚》。這首歌曲節奏鮮明,旋律動聽,歌詞朗朗上口,描寫了意大利美麗的田園風光,表現了孩子們春天結伴郊游時的快樂心情,以及熱愛田野、保護自然的美好情懷。讓我們一起唱著這首歌,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鮮空氣吧。本節微課堂就到這里結束了,同學們,再見!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五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溪邊景色》教科書 書 名:音樂教材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感受樂曲《溪邊景色》所表現的自然景色。。 2.能聽辯出表現潺潺流水聲的弦樂器音色。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通過聆聽感受樂曲所描繪的潺潺流水,波光閃爍的美麗景色。2.感受樂曲表現的音樂意境,體會身心愉悅的感覺,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教學難點: 1.聽辯弦樂器表現方法。2.感知音樂意境的表現方法。教學過程導入 教師:請同學們觀看一段視頻,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幻燈視頻) 生:樂器演奏 教師:我們剛才聽到的是一段交響曲的演奏,那么誰知道什么是交響曲? 生:自由回答 教師:我們剛才聽到的是由貝多芬創作的第六交響曲的第二樂章。 (幻燈貝多芬及樂曲畫面) 教師:這首交響曲又被稱作田園。那誰來說說這首樂曲描繪的是什 么呢? 生:(自然界的田園景色) 教師:其中的第二樂章名為“溪邊景色” 教師:下面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音樂所描繪的溪邊景色。 課程新授 聆聽感受: 教師:貝多芬常到維也納的郊外散步,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了他創 作的靈感,下面我們來聆聽樂曲。 (初聽樂曲,幻燈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1、這段樂曲描繪了怎樣的畫面?2、說說用什么樂器來演奏的? 用什么手法表現的潺潺流水? 生:弦樂器、中、低音不斷發出快速交替的音。 教師:潺潺溪水在流動,陽光照在水面上,映入眼簾一幅美麗的 畫面。 (幻燈畫面) 教師:請同學們用幾個字來形容一下這幅美景。 生:波光閃爍 教師:在音樂中是怎樣表現的呢? 師生總結:采用顫音來表現。 教師:當你躺在樹林中的草地上,欣賞著天空的云彩, 傾聽著潺潺的溪流,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生:自由回答 教師:我們一起來聆聽音樂帶給我們的這些感覺吧。 (幻燈音頻) 教師:接下來的樂曲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呢? (幻燈音頻) 師生總結:這段樂曲好似溪邊美景中傳來了牧人的笛聲和鄉民的歌 唱。 貝多芬曾經對朋友說:周圍樹上的金翅鳥、鶉鳥、夜鶯和杜鵑鳥 是和我一起作曲的。 (幻燈介紹貝多芬) 教師:你們聽,鳥兒也來一起在創作樂曲了。仔細聆聽下面的旋 律,說說體會,給你什么感覺?聽到什么聲音? (幻燈音頻) 8、師生總結:樂曲在一幅陽光和煦,鳥語花香的動人畫面中結束. 我們完整來聆聽樂曲,共同來體會樂曲描繪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和帶 給我們的平靜、放松、安逸、愜意的身心感受。 (下課)(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