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遷安市馬蘭莊鎮馬蘭莊初級中學統一教案紙(首頁)科 目 物理 年 級 八 任課教師 領導簽字教學內容 11.2功 率 共1課時 第1課時教學目標 1、通過建立功率概念的過程,知道功率定義式體會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2、通過對生活中機械的額定功率的觀測,能夠用公式解決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 3、通過對測量功率實驗方案的討論,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科學嚴謹的態度。重 點 理解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 對功率意義的了解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理論聯系實際教具學具 多媒體、學案、砝碼多個、木筷子、啞鈴、重物等 課型 新授板書設計 11.2功 率 一:比較做功的快慢 做功相同,比較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 時間相同,比較做功,(功多的做功快) 二: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公式:計算公式:p=W/t 推導式:P=FV 單位:瓦特(W) 千瓦(KW) 1KW=1000W 方法:比值定義法遷安市馬蘭莊鎮馬蘭莊初級中學統一教案紙(副頁)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教 學 過 程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實驗探究,讓幾位同學登樓梯,看看誰做功多? 類比“速度”的知識。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做功有沒有快慢? 3、播放多媒體素材(視頻)用挖掘機挖土和一個工人單獨挖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快?圖中的情景說明了什么問題 二、新課教學 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方案一:做相同的功,比較時間多少。 方案二:相同的時間,比較做功多少。 2、功率: (1)、物理意義: 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 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3)、公式: P=w/t (4)、單位及換算: 1W=1J/s 1KW=103W (5)小資料: 一些常見物體做功的功率: 優秀運動員短時最大功率約1kW 馬長時奔跑的功率約450W 小轎車功率約數十kW至數百kW 3、學以致用 大石頭質量為6t起重機在15s內 將大石頭沿豎直方向勻速提升1m,起重機提升大石頭的功率是多少?(g=10N/kg) 三、鞏固練習 1. 根據圖中信息,你能估算出他的功率是多大嗎? 2.關于功率的概念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功率大說明物體做功多 B.功率小說明物體做功少 C.物體做功越多,其功率越大 D.物體做功越快,其功率越大 3.在100 m深的礦井里,每分鐘積水9 m3,要想不讓水留在礦井里,應該用至少多大功率的水泵抽水? 4.某汽車的功率為30kW,若以54 km/h的速度勻速前進,求:牽引力多大? 四、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 學生分成男、女兩個小組,競爭得分。 比較做功多少 比較做功快慢 教師通過所設計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學習怎樣比較做功快慢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體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通過速度,類比,思考 判斷做功快慢的兩種方法。 提出問題:如何比較同學做功的快慢? 引導學生思考方法。 兩種方案中運用到控制變量法的實驗方法。 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②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兩個變量因素都不同時,如何比較? 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回答,由他人(同組同學或其他組同學)適當補充, 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領悟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認識功率的相關單位及計算公式。 通過實例講授,讓學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學生嘗試解答 解: 因為勻速提升 F=G=mg=6×103kg×10N/kg=6×104N W=Fs=6×104N×1m=6×104J 答:起重機提升大石頭的功率是4×103W。 引導學生回到前面所舉的例子,通過討論及訓練,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討論并解答問題 F=G=mg= ρVg= 1.0×103kg/m3× 10N/kg×9 m3 =9×104N W=Fs=9×104N×100m=9×106J 學生先自己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個別代表回答并作適當的講解。 由實驗和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學習主題。 類比法 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物體做功有快有慢之分,進一步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物體做功的快慢有進一步的認識。 加深學生對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個具體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關知識,包括公式的運用。 學生學會分析問題 使學生加深對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強學生對功率知識的應用能力 練習功和功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并獲得教學效果的即時反饋課 后 反 思 本節課中引入用時較長,稍有些沖淡主題;練習過程中,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多,遇到難解決的問題還可以發動小組討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