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小學科學 年級 四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我們是怎么聽到聲音的教科書 書 名: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教學目標1. 科學觀念:通過觀察耳的結構,知道人的耳朵的構成。認識到各部分的作用。 2. 科學思維:用模擬實驗的方法,能認識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3. 探究實踐:在模擬耳郭、鼓膜的實驗中,用簡單的圖示文字來記錄和整理實驗結果。 4. 態度責任:能認識到身體器官的重要性,加強保護身體器官的意識。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通過模擬自制的鼓膜在遠近、強弱不同聲音作用下振動的狀態,解釋人耳鼓膜的作用。教學難點: 認識耳朵到底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教學過程一、聚焦 1.(聽一段聲音)回顧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我們能聽到這些聲音主要和我們身體的哪個器官有聯系呢? 2. (學生:耳朵)引發學生對耳朵的思考。 設計意圖:以上節課的知識為切入點,聲音產生后,為何耳朵就能聽到聲音呢?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前概念。 二、探索 活動一:觀察耳朵 先觀察自己或同伴的耳朵,初步了解外耳,再播放視頻,了解耳的結構,借助圖片,猜測耳各部分結構的作用。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自己的身體是充滿好奇心的,視頻介紹加上彩色的結構更能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這一環節直接把耳的結構展示給學生,把重點放在猜測外耳、中耳、內耳的作用上。 活動二:模擬耳郭 教師提問:通過觀察,請你猜一猜耳郭的作用是什么?我們用實驗來驗證。 學生活動:用“紙喇叭”模擬外耳,比較用“紙喇叭”聽聲音和拿掉“紙喇叭”聽聲音的區別。 設計意圖:用簡單易得的材料來驗證耳郭的作用,親身感受聲音的強弱變化。 活動三:模擬鼓膜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模擬鼓膜振動的實驗,提醒學生實驗中關注的對象是橡皮膜,而非跳動的木屑;指導學生理解跳動的木屑與橡皮膜振動的關系。 學生活動:在“鼓膜”模型上放一些碎木屑,用音叉在“鼓膜”上方制造強弱不同、遠近不同的聲音,觀察“鼓膜”的變化。 設計意圖:用與鼓膜一樣薄而且有彈性的橡皮膜來模擬鼓膜,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鼓膜的特點,認識鼓膜的功能。同時也能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和“聲音的傳播方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活動四:了解其他部分作用 播放視頻,學生了解其他部分作用。 三、研討 1.思考聽診器的工作原理。 2.回顧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主動交流匯報所觀察到的耳朵結構,類比聽診器的工作原理,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耳朵的特征及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 四、拓展 保護我們的聽力。 設計意圖:能認識到身體器官的重要性,加強保護身體器官的意識,掌握一些保護聽力的方法,激發學生去找更多保護聽力的辦法。 五、作業 收集更多關于耳的奧秘。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