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四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呼吸和健康生活教科書 書 名:科學四年級上冊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教學目標科學觀念: 1.學生通過資料閱讀,知道呼吸是進行氣體交換,使氧氣進入血液,同時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中轉站”。 2.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知道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會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氣。 3.學生通過拓展閱讀,知道肺的功能大小是可以改變的,經常性鍛煉可以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科學思維: 1.學生在人體活動對呼吸影響的活動中,能及時地記錄數據,并能對數據進行初步的分析。 2.學生在人體活動對呼吸影響的活動中,能根據不同活動對呼吸次數的影響,提出合理的解釋。 探究實踐: 1.學生能夠耐心、細致地完成測量活動,并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協作。 2.學生在科學探究中能針對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或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態度責任: 1.學生通過拓展活動,了解呼吸與健康生活之間是有關聯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統計與分析不同狀態下呼吸次數的變化,理解呼吸功能與身體健康的關系。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統計與分析不同狀態下呼吸次數的變化,理解呼吸功能與身體健康的關系。教學過程一、聚焦: 1.復習導入:上一節課,我們感受了呼吸,知道呼吸主要依靠什么器官進行呢?怎么樣才算是一次呼吸呢? 預設學生回答:肺、一呼一吸(或者一吸一呼) 我們吸進來的空氣與呼出去的氣體成分一樣嗎?請同學們想一想。 二、活動一:分析柱狀圖 有的同學說,我們呼吸,吸進去的都是氧氣,呼出去的都是二氧化碳。有的同學說,吸進去的氧氣多,呼出去的二氧化碳多。是這樣的嗎?要想探索呼吸變化的現象。 我們可以借助閱讀資料,了解并對比一下人體吸進去和呼出來的氣體成分。一起來看一幅柱形圖,分析圖表中呈現的數據,并思考幾個問題。空氣中含有哪些氣體呢?哪種氣體含量最多?我們完成一次完整的吸氣和呼氣后,哪些氣體含量沒有改變,哪些氣體含量發生了變化,它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 有的同學觀察到了,圖例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含義,這個柱形圖圖例中黃色部分表示的是呼出體外的氣體,綠色表示的是吸進人體的空氣,你們還能從這個柱形圖中發現什么嗎?有的同學發現,從這個柱形圖中,我們知道吸進來的空氣是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組成的。而且我們吸進來的是混合的多種氣體,呼出去的也是混合的多種氣體。呼出氣體和吸進氣體比較,氮氣含量不變,占空氣的78%氧氣,氧氣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則變多了。 我們可以發現,通過分析統計圖表,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很多信息,希望同學們以后也可以選擇合適的圖表工具來呈現數據,讓抽象的數據變成形象的圖表幫助我們學習。 三、活動二:不同狀態下每分鐘的呼吸次數 在生活中,我們的呼吸速度是否都是不變的?人體的哪些活動會影響每分鐘的呼吸次數呢?請大家準備好實驗記錄單,測量安靜狀態下也就是坐姿,每分鐘的呼吸次數,這里我們需要測量三次并做記錄。再慢走、跳動各20次后,測量記錄每分鐘的呼吸次數。比較安靜狀態下和運動之后一分鐘的呼吸次數,你有什么發現?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來做這個實驗。 同學們,分析記錄下來的數據,你們有什么發現嗎?有的同學會說我發現慢走20步的呼吸次數比安靜狀態要多;跳動20次的呼吸次數,要比慢走多。 的確,就像大家發現的這樣,這些現象又說明了什么呢?你們知道嗎?有的同學說,這些現象說明運動會加快我們人體的呼吸。運動為什么會加快呼吸呢?我聽到有的同學說,因為運動后我們人體需要通過呼吸吸收更多的氧氣來維持生命活動,所以我們的運動量越大,呼吸就越急促。的確如此,運動時我們人體需要更多的氧氣,所以我們的呼吸速度就會加快。 我們通過實驗獲得了數據,并對這些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最后嘗試對數據結果作出了我們的解釋,在今后的學習中,你們將經常利用到這種方法。 我們做的有些活動也能減慢呼吸,知道是什么嗎?想一想。處于睡眠時的呼吸次數,每分鐘大約在16~18次,少于我們清醒狀態下的呼吸次數,所以說有些活動能減慢呼吸,有些活動能加快呼吸。 四、拓展 運動后呼吸次數的增加對我們的健康有什么好處呢?肺是身體氣體交換的中轉站,這個中轉站的大小直接決定著每次呼吸氣體交換的量。當我們運動時,我們人體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所以肺必須更加賣力的工作,這就是在鍛煉時我們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如果呼吸功能弱,我們身體的一些工作就無法正常進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呼吸的功能,提高肺活量,提高心臟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我們患肥胖的幾率,保持我們的身體健康。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再見。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