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地球 太陽 月亮》單元教學規劃+課時教案+課時練習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地球 太陽 月亮單元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描述太陽表面的概況,知道太陽是一顆能夠發光發熱的恒星,并理解太陽的基本特點。 學生能夠描述月球表面的概況,知道月球是圍繞地球運轉的一顆衛星,并了解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諸多方面與地球的不同。 學生應掌握地球、太陽和月亮之間的基本關系,理解它們如何共同影響地球上的環境和生態。 2. 過程與方法: 學生應通過查閱資料、觀察實驗、小組討論等方式,獲取并整理關于地球、太陽和月亮的科學知識。 學生應學會使用科學方法進行觀察、測量和記錄,例如通過小組測量,清楚表示太陽一天內高度的變化。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宇宙天文的探究興趣,培養他們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使學生認識到科學進步需要永無止境的科學探究精神,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對待科學信息的批判性思維,能夠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并嘗試對信息的可信度進行推斷。第12課《認識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了解地球是一個近似球體的天體。學生能夠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2.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夠通過觀察、模擬實驗等方式,收集證據,驗證地球的形狀。學生能夠學會使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發展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需要人類不斷地探索和發現。二、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理解地球是一個近似球體的概念。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2. 教學難點:通過模擬實驗等方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并理解地球的形狀。三、教學準備地球儀模型船只模型或圖片觀察記錄表實驗材料(如桌面、雨傘等)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通過展示地球儀模型,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地球的形狀。 提問學生:你們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 簡要介紹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背景,引出課題。(二)探究活動 觀察現象:展示船只從遠方駛來的圖片或模型,讓學生觀察并描述現象(如先看到桅桿后看到船身)。 提出假設: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現象提出假設——地球可能是球體。 模擬實驗:利用桌面和雨傘進行模擬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地球表面的曲率。 實驗步驟:將船只模型在桌面上移動,觀察視角變化;再將船只模型在撐開的雨傘上移動,觀察視角變化。 記錄與討論:引導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并討論這些現象如何支持或反駁他們的假設。 3. 知識講解 講解地球的形狀:結合地球儀模型,向學生介紹地球是一個近似球體的天體。 介紹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從古代的天圓地方說到現代的航天觀測,讓學生了解人類是如何逐漸認識到地球的形狀的。 4. 拓展延伸 展示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讓學生感受地球的美麗與壯觀。 引導學生思考: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對地球的認識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四)知識總結 總結本課的學習內容,強調地球是一個近似球體的概念。 鼓勵學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繼續探索地球的奧秘。四、作業設計(一)、選擇題1. 地球的形狀最接近哪種形狀?A. 平面 B. 圓形 C. 橢圓形 D. 球形2. 地球儀上的藍色部分代表什么?A. 陸地 B. 海洋 C. 云層 D. 大氣層3. 下列哪個現象可以用來證明地球是圓的?A. 太陽的東升西落 B. 四季的變化 C. 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D.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二)、填空題1. 地球表面大約 _______% 是由海洋覆蓋的。2. 地球是在 _______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轉。3.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 _______。三、簡答題1. 請簡述地球的形狀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答案(一)、選擇題1.【答案】D【解析】地球是一個近似于球形的天體,因此答案是D。2.【答案】B【解析】地球儀上的藍色部分代表海洋,因為海洋占據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積,因此答案是B。3.【答案】C【解析】在海邊觀察遠方來的船時,總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這是因為地球是圓的,導致船身部分被地球曲面遮擋,因此答案是C。(二)、填空題1.【答案】71【解析】地球表面大約71%是由海洋覆蓋的。2.【答案】橢圓形3.【答案】行星(三)、簡答題1.【答案】地球的形狀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多影響。首先,地球的球形使得我們有了重力的概念,我們能夠站在地面上而不會飄起來。其次,地球的形狀影響了地球上的氣候和天氣模式,比如海洋環流、季風等。此外,地球的球形也影響了地球上的時間和日期的計算,比如時區的劃分。總的來說,地球的形狀是地球科學研究和我們日常生活的基礎。五、板書設計一、地球的形狀 球體:地球是一個球體,圍繞太陽運轉。 證據: 海邊觀察:先看到帆船的桅桿,再看到船身。 月食現象。 麥哲倫環球航行。 二、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 古代認識 古代印度人、中國人、蘇美爾人的不同觀點(如天圓地方說、世界由兩個半球組成等)。 技術發展推動認知 航海技術的發展:如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三、科學探索的重要性 科學探索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然現象,發現自然規律。 技術進步對推動科學認知具有重要作用。六、教學反思第13課《太陽和月亮》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讓學生能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狀、大小、自轉公轉的原理以及產生的影響,月亮的軌道、月相的形成及變化規律等。2.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讓他們能夠更直觀、更生動地理解地球和月亮的運動關系。3. 激發學生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引導他們積極關注天文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二.教學準備:1. 準備地球儀、月亮模型等直觀的教學道具,以便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地球和月亮的形態和特征。2. 收集相關的天文視頻或圖片資料,以便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天文知識。3. 準備模擬實驗所需的材料,如小球、繩子、臺燈等,以便學生能夠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感受地球和月亮的運動規律。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1. 在課堂上展示一系列美麗的地球和月亮的圖片或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 提問學生:“你們知道地球和月亮是什么樣子的嗎?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回答,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探究活動 1. 認識地球 (1)展示地球儀,讓學生觀察地球的形狀、大小和顏色等特征。 (2)講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利用地球儀進行模擬演示,讓學生感受地球的運動狀態。 (3)引導學生思考地球自轉和公轉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如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等,幫助他們建立對地球運動規律的直觀認識。 2. 認識月亮 (1)展示月亮模型,讓學生了解月亮的形態、大小、表面特征等基本情況。 (2)講解月亮的軌道和月相變化原理,利用圖片或視頻展示不同月相的樣子,讓學生感受月相的變化規律。 (3)引導學生進行月相變化的模擬實驗,利用小球、繩子和臺燈等材料模擬月亮繞地球運動的過程,讓學生親手操作,感受月相的變化過程。 3、加深理解 (1). 分組討論: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討論地球和月亮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并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 (2). 小組展示:每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并展示他們對地球和月亮的認識。教師根據小組的展示情況進行點評和補充,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4、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1). 介紹天文知識和觀測技巧:向學生介紹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識和觀測技巧,如如何觀測星空、如何識別星座等,鼓勵他們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簡單的天文觀測活動。 (2). 引導學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義:通過展示一些太空探索的成果和圖片,引導學生思考人類為什么要探索太空以及太空探索對我們有什么意義。幫助他們認識到太空探索對于推動人類科技進步、拓展人類生存空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四)知識總結 自轉與公轉形成了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 月相的變化: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四、板書設計地球和月亮 地球 形狀與大小 藍色星球 赤道、兩極 自轉與公轉: 晝夜交替 四季變化 地球上的生命:多樣化的生物 人類與環境的互動 月亮 月相的變化: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 月亮圓缺的周期 月球的特征:無大氣層 明暗分區(月陸、月海) 環形山 月球與地球的關系:地球的唯一自然衛星 影響地球的潮汐五、作業設計、選擇題。(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相應的括號里)1.月球圍繞著地球運轉一周大約為( )天。①7 ② 30 ③ 602.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 )經過潛心鉆研,用風琴管和透鏡制造出能放大30多倍的望遠鏡,并用來觀測天體。①伽利略 ②達爾文 ③牛頓3.太陽的直徑約為( )萬千米。① 139.2 ②140.2 ③ 136.24.我們應該用( )觀察太陽。①肉眼 ②望遠鏡 ③護目鏡5.如果太陽是中空的,里面大約可以裝下( )個地球。 ① 100 ②1萬 ③ 130萬 6.月球是一顆本身不能發光、圍繞地球運轉的( ) ①恒星 ②行星 ③衛星(二)。下面的動物說的話對嗎 對的畫“√”,錯的畫“×”。 1.太陽、月球和地球都是球體。( ) 2.太陽到地球的距高比月球到地球的距離近。( ) 3.太陽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身發光發熱的一顆恒星。( ) 4.月球表面不是平的,有許多高低不平的山脈、大面積的平原和大大小小的坑 穴。( ) 5.月球上的環形山肯定是隕石撞擊形成的。(三).比較太陽和月球的異同點 六.教學反思參考答案(一)② 2.① 3.① 4.③ 5.③ 6.③√ × √ √ ×出現白天 都是球體 出現在白天和夜晚會發光發熱 都會東升西落 不會發光體積大 都有一定的壽命 體積小距離地球元 距離地球近表面有黑子 表面有環形山第14課《月相的變化》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理解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知道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思維:通過觀察記錄月相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記錄習慣,體會到長期記錄有利于證據的積累,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學探究:能夠簡單描述月相的變化過程,并將典型月相的出現時間與農歷日期對應起來。科學態度: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教學重難點重點:月相的形成原因及變化規律。難點:月相形成原因的理解,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力和理論分析能力。教學準備教具:月相變化模型、月相變化掛圖或PPT。學具:觀察記錄本、筆、簡易月相觀察器(可選)。四、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提問學生是否注意到天空中的月亮形狀會發生變化,引發學生思考。 簡要介紹月相的概念,并展示月相變化的掛圖或PPT,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探究活動 探究月相的變化 活動一:觀察記錄月相 分發觀察記錄本,指導學生如何記錄月相的形狀和對應的農歷日期。 強調觀察時間和地點的選擇,確保觀察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活動二:小組分享與討論 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記錄,討論月相變化的規律。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如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等。 3. 揭示月相變化的原因 利用月相變化模型,向學生展示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由于太陽照射角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月相。 解釋月球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相實際上是月球反射太陽光的結果。 4. 應用與拓展 活動三:制作月相變化日歷 指導學生根據已學的月相變化規律,制作一個月相變化日歷。 學生可以利用日歷來預測未來幾天的月相,并進行實際觀察驗證。(四)知識總結 總結月相變化的規律及其原因,強調長期觀察的重要性。 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繼續關注月相的變化,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七、板書設計月相的變化 定義:解釋什么是月相,即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 原因:簡要介紹月相變化的原因,即月球圍繞地球公轉時,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變化導致的。 月相的變化規律 新月:月亮位于太陽和地球之間,幾乎看不到月亮,此時為農歷初一。 蛾眉月:月亮逐漸顯露出彎彎的細鉤形狀,出現在西方天空。 上弦月:月亮呈現出半圓形狀,出現在天空西方。 滿月:月亮呈圓盤狀,出現在東方天空,此時為農歷十五或十六。 下弦月:月亮再次呈現半圓形狀,但出現在天空東方。 殘月:月亮逐漸變小,最終再次回到新月狀態。六.作業設計1. 觀察與記錄要求:每天晚上觀察月相,并記錄月相的形狀和位置。連續觀察一個月,繪制月相變化圖。2:什么是月相?月相變化的原因是什么?3:請描述一下從新月到滿月的過程中,月相是如何變化的?4.拓展應用要求: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月相現象,如為什么農歷的十五通常是滿月?八、教學反思參考答案示例記錄表:日期 時間 月相形狀描述 月相位置5月1日 19:00 新月,幾乎看不到月亮 東方地平線附近5月2日 19:00 微微可見的彎月 逐漸升高 ... ... ... ...知識問答1:月相是指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的形狀。月相變化的原因是由于月球繞地球轉動,同時地球又帶著月球繞太陽轉動的結果。2:從新月開始,月亮逐漸從地球的陰影中露出,呈現出細細的彎月形狀。隨著時間的推移,月亮被照亮的部分越來越多,形狀也逐漸變圓,直到滿月時,整個月面都被照亮。3.答案提示:農歷的十五通常是滿月,這是因為在這一天,太陽、地球和月球大致排成一條直線,太陽的光正好可以照亮整個月球表面,所以我們看到的月亮是圓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