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高中歷史 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國史)背誦默寫清單(24頁)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夏商周)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及考古發現北方母系氏族: 仰韶文化:彩繪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 父系氏族: 龍山文化:黑陶、蛋殼陶 紅山文化:玉器、祭壇、神廟南方母系氏族: 河姆渡文化: 水稻、養蠶繅絲 父系氏族: 良渚文化: 玉器、祭壇、神廟、古城父系氏族社會狀況:私有制、階級分化(貧富分化)商朝內外服制的含義遺址:殷墟遺址:青銅器、甲骨文內服: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 外服: 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部族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含義、作用分封制: “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等級結構 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血緣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 嫡長子繼承制、大小宗 作用: 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統治。 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中國早期國家特征家國一體: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政權與族權相結合 權力分散: 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尚未形成統一中央集權國家 貴族政治: 世卿世祿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主要表現政治周王室衰弱、諸侯崛起、分裂戰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周朝傳統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改革變法運動興起(商鞅變法)貴族政治→官僚政治 分封制→郡縣制(中央集權)經濟、文化、社會經濟: 鐵犁牛耕、土地私有(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文化: 百家爭鳴(官學→私學) 社會: 社會大轉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運動原因 意義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 直接原因:戰爭頻繁、競爭激烈 目的:富國強兵,維護統治 推動社會轉型 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商鞅變法主要內容、意義政治: 獎勵軍功、限制特權 強拆大家庭、什伍連坐 推行縣制 經濟: 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授田百姓、土地私有(廢井田、開阡陌)意義/作用: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基礎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原因根本原因: 生產力發展(經濟發展) 統治需要: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社會背景: 社會大變革:戰爭頻繁、競爭激烈(時代需要) 士階層崛起:貴族衰落、學在民間 尚未大一統:言論自由、環境寬松春秋時期孔子、老子的主要觀點孔子: 老子:仁:關愛他人、為政以德 禮:克己復禮、恢復周禮 整理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道:世界本原 唯物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辯證法: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政治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戰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張儒家:孟子:仁政、以德治國(人性善) 荀子:隆禮重法(人性惡) 道家:莊子:逍遙自由 墨家:墨子:節儉、兼愛、非攻、尚賢(代表平民利益) 法家:韓非:以法治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影響思想解放、 社會進步 思想源頭、 影響深遠 地主登臺、 思想基礎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秦朝疆域四至、秦統一的歷史意義秦朝疆域:+秦統一的歷史意義建立第一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 促進民族交融、經濟發展秦朝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影響措施:皇帝制度: 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 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郡縣制: 官員由中央任免、大事由中央決定(中央集權)影響: 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被后世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政治: 頒行法律、編制戶籍、遷徙豪強 經濟: 統一貨幣、度量衡 文化: 統一文字 交通: 統一車軌、度量衡秦朝滅亡的原因統治者: 賦役沉重、嚴刑峻法、焚書坑儒 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民眾: 陳勝、吳廣起義 劉邦、項羽反秦第4課 兩漢——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西漢初年的國家治理治國思想、政策、成就思想:黃老無為(道家) 政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 成就:文景之治政治制度:漢承秦制中央: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縣制、分封制(郡縣與分封并行制)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政治: 推恩令:削弱諸侯 中朝、尚書令:削弱丞相 察舉制:選官 刺史(州):監察 經濟: 改革幣制:五銖錢 鹽鐵官營 均輸平準 算緡告緡 文化: 尊崇儒學(董仲舒) 影響: 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漢武帝(西漢)開拓疆域的措施匈奴: 戰爭:衛青、霍去病 河西四郡: 武威、張掖、敦煌、酒泉(五爺喝黃酒) 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 絲綢之路 西域都護府(漢宣帝)西漢疆域與西漢開拓疆域的意義西漢疆域: + 意義: 鞏固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 促進民族交融 邊疆開發兩漢的史學、科技史學:西漢: 司馬遷《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東漢: 班固《漢書》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醫藥:西漢: 《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基礎 東漢: 《神農本草經》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張仲景(醫圣)《傷寒雜病論》數學、造紙術數學: 《九章算術》 造紙術: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民族交融)一、政權更迭○三國→西晉三國 西晉○十六國→北朝十六國前秦短暫統一北方北朝○東晉→南朝東晉 士族專權南朝二、江南開發的原因:北方戰亂、北民南遷 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勞動力 南方自然(地理)條件較好 南方(相對)和平安定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 意義遷都洛陽 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漢化) 胡漢通婚 均田制、租調制 促進民族交融 推動北方經濟社會發展 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隋唐盛世打下基礎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隋唐盛世隋朝大運河的作用 鞏固統一 促進南北經濟交流 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發展 唐朝繁盛的表現 貞觀之治:(李世民) 政治開明、輕徭薄賦 開元盛世:(李隆基) 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二、唐朝民族交融的表現(唐朝邊疆治理主要措施)回紇(北方、西域) 冊封:唐玄宗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突厥(北方、西域) 戰爭: 唐太宗(天可汗)滅東突厥 唐高宗(回紇)滅西突厥 管理機構: 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靺鞨(東北) 冊封: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吐蕃(西南) 和親: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會盟: 唐穆宗時唐朝與吐蕃長慶會盟三、意義(作用)鞏固發展統一民族國家(拓展疆域) 促進民族交融 促進邊疆開發(邊疆經濟社會發展) 促進經濟發展(邊疆與內地經濟文化交流)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創立時間:曹魏時期 作用:加強中央集權 演變: 曹魏看重家世、品德、才能; 西晉看重家世 局限: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科舉制創立:隋朝 起源:隋朝隋文帝 形成:隋朝隋煬帝(進士科) 發展:唐朝 唐太宗:增加科目、進士明經 武則天:增加人數、武舉殿試 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地位 作用(意義) 加強中央集權 擴大統治基礎 提高官員素質二、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形成、職責形成 魏晉南北朝: 出現三省 隋朝隋文帝: 確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 共同職責:輔助決策、行使權力 特點:分工明確、彼此制約 三省的具體職責 中書省:草擬詔令 門下?。簩徍嗽t令 尚書?。簣绦性t令下設六部(吏戶 禮兵 刑工)政事堂、三省六部制意義宰相與政事堂 宰相:三省長官 政事堂(中書門下):宰相議事場所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出現一體化趨勢 三省六部制的意義 使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益完備 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后世影響深遠三、賦稅制度租調制、租庸調制租調制 創立:魏晉時期 含義:糧租、布調、徭役 租庸調制 時期:唐朝前期 庸:絹布 以庸代役 作用:保證農民生產時間, 增加政府賦稅收入兩稅法原因: 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 租庸調制破壞 政府賦稅收入下降、財政困難 目的: 增加政府賦稅收入、解決財政困難 作用(意義) 增加政府賦稅收入 減輕(政府對)農民人身控制時間、內容開始時間: 780年 唐德宗 楊炎 內容: “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 戶稅:人丁、資產 地稅:田畝(土地) 納稅:夏季、秋季兩次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學(思想)漢魏: 隋唐: 儒學地位變化西漢: 正統、主流地位 繁盛 魏晉南北朝: 吸收佛道思想 隋朝: 三教合歸儒 唐朝: 三教并行 儒學主流(正統)地位動搖(受沖擊) 復興儒學: 唐朝 韓愈二、科技1.魏晉南北朝朝代 作者 著作(成果)數學 南朝 祖沖之 圓周率農學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地理學 西晉 裴秀 《禹貢地域圖》2.隋唐朝代 作者 著作(成果)建筑 隋朝 李春 趙州橋印刷 唐朝 -- 雕版印刷火藥 唐朝 -- 配方、用于戰爭、火箭天文 唐朝 僧一行 測算經線長度醫藥 唐朝 孫思邈 《千金方》醫藥 唐朝 唐高宗 《唐本草》國頒藥典三、中外文化交流中印(佛教)文化交流 來:高僧來華、翻譯佛經 往:東晉:法顯 唐朝:玄奘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往:唐朝 鑒真東渡(唐招提寺) 來:日本 空海來華 其它文化交流 長安:國際大都會(外國人) 新羅、日本:使節、留學生(服飾、建筑、文字、儒學、藝術) 西亞商人:定居廣州、泉州 絲綢之路:陸上、海上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一、宋初加強中央集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政治(權):文官任知州(稍奪其權) 經濟(財):諸路轉運司(制其錢谷) 軍事(兵):精銳入禁軍(收其精兵) 分散地方機構權力: 路:四監司(帥漕憲倉)監控各州 州:設通判,制約知州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分散中央機構權力 分相權: 參知政事(行政) 樞密使(軍政) 三司使(財政) 分軍權: 樞密院(調兵) 三衙(統兵) 崇文抑武: 抑武:罷免老將兵權、樞密院用文官 崇文:擴大科舉人數、提高文官地位影響積極: 加強中央集權 鞏固統一安定 有效預防內亂 消極: 行政低效、因循守舊二、邊防(軍事)壓力與財政危機邊防壓力宋遼: 澶淵之盟歲幣 宋夏: 慶歷和議、歲賜 宋金: 北宋: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南宋建立 南宋:岳飛抗金、紹興和議、歲貢 宋蒙: 蒙古入侵、南宋滅亡(文天祥、陸秀夫)財政危機:三冗:冗官+冗兵→冗費(財政危機)三、王安石變法目的:富國強兵 原則:加強管控(加強政府對經濟社會的管理控制) 措施: 富國:農民貸款、官營商業 強兵:兵農合一、征兵制背景原因 財政危機、軍事失利、行政低效 評價 成效:國富,兵未強 措施:爭議巨大、用人不當、損害民利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一、遼、西夏、金遼 西夏 金民族 契丹族916 黨項族1038 女真族1115建立者 耶律阿保機 元昊 完顏阿骨打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四時捺缽 模仿北宋、民族官稱 猛安謀克、沿襲唐宋民族關系 北宋戰和(歲幣)、 通使貿易 向金稱臣、向北宋稱臣(歲賜) 金滅遼、 金滅北宋、宋金紹興和議(歲貢)金遷都燕京是北京作為王朝都城的開始金世宗“小堯舜”大定之治二、從蒙古到元朝建立、擴張建立: 1206年,鐵木真(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國 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國號大元 擴張: 滅西夏、金 征服吐蕃、大理 滅南宋國家治理政治制度學習漢族: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中書省—六部)行省制度性質:中央政府駐地方辦事機構 特點: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 意義/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 鞏固國家統一 促進邊疆開發 中國省制開端交通、邊疆治理交通 驛道、驛站、急遞鋪 邊疆治理 吐蕃:宣政院 西域: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 臺灣:澎湖巡檢司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一、經濟農業糧食生產:稻麥復種制、一年兩三熟、提高糧食產量(北宋人口超過一億) 經濟作物: 突破自然經濟、棉花(棉紡織業)手工業制瓷業: 礦冶業: 印刷業:宋朝:五大名窯(汝哥定鈞官) 元朝:青花瓷、釉里紅 出口:宋元時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東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為燃料 使用煤作為燃料,提高冶鐵產量、質量 發展迅速,帶動造紙業發展商業市場 貨幣基層市場:草市、集市 邊境貿易:榷場 北宋:貨幣鑄造量大、出現紙幣—交子 元:紙幣作為主幣在全國發行城市 外貿宋: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城市商業活動突破時空限制) 元:大都、杭州 地位:宋元財政收入重要來源 出口:絲織品、瓷器 港口:廣州、泉州、明州(寧波)經濟重心南移宋元: 元: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 政府賦稅收入主要來自南方 大運河、長途海運航線二、社會變化門第觀念淡化 選官:取士不問家世 擇偶:婚姻不問閥閱 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賤民減少、家務雇傭、佃農契約 政府放松對社會的控制 土地交易、遷居改業、城市管理三、儒學復興程朱理學代表人物: 影響:北宋:程顥、程頤 南宋:朱熹 官方推崇、影響深遠 積極:個人品德、社會道德 消極:統治工具、侵害人權主要觀點理(天理): 即儒家倫理道德(綱常名教/三綱五常) 人生目標: 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做君子、做好官 修身(途徑): 即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明天理、滅人欲”)四、科技印刷術 火藥 指南針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雕版印刷普及 大量制造、用于軍事 用于航海、人工磁化沈括、郭守敬、王禎朝代 作者 著作(成果)科技 北宋 沈括 《夢溪筆談》天文 元朝 郭守敬 《授時歷》農學 元朝 王禎 《農書》(南方北方、農業工具)第12課 明朝的興亡一、君主專制強化(廢宰相、設內閣)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表現(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廢宰相 廢除: 明太祖 朱元璋 目的原因: 加強皇權、鞏固統治 設內閣: 設立:明成祖 朱棣 內閣:秘書機構 票擬:大學士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 批紅:皇帝 司禮監: 宦官專權: 代理皇帝批紅 提督東廠、錦衣衛注意:明朝內閣首輔和司禮監宦官的權力來自皇帝委托授權。首輔權力膨脹和宦官專權本質上反映了皇權的強化。二、內陸邊疆、海疆危機蒙古(韃靼、瓦剌) 戰爭: 修筑長城、瓦剌俘虜明英宗 和平: 韃靼俺答汗 和議 冊封 貿易 東北(女真) 冊封: 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機構: 設立奴兒干都司西藏(烏思藏) 冊封: 封授藏族僧俗首領(法王、王) 機構: 設立行都指揮使司 東南沿海 戚繼光抗倭 背景:倭寇入侵、明朝海禁 概況: 戚繼光:戚家軍(義烏兵)臺州 九戰九捷 俞大猷:福建、廣東葡萄牙: 租占澳門 (濠鏡澳) 荷蘭(西班牙): 占據臺灣 (南部、北部)鄭和下西洋目的: “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概況: 明成祖 朱棣 鄭和 七次下西洋 非洲東海岸 紅海 評價: 地位:規??涨啊㈩I先歐洲 局限:財政負擔、未能持續三、明朝滅亡、滿清入關滿清崛起 努爾哈赤(清太祖)統一女真,建后金國 皇太極(清太宗)改名滿洲,大清帝國 明朝滅亡 政治腐敗、 賦役沉重、 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 滿清入關 武力征服、 滅亡南明、 統一中國(多爾袞)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康乾盛世奏折制度 特點:機密、迅速 作用: 廣泛獲取信息 提高決策效率 強化官僚控制 軍機處 設立:雍正 性質:秘書機構 特點:機密、高效、兼職、臨時 文字獄 目的:控制思想言論、鞏固滿清統治 危害: 摧殘思想文化 阻礙社會進步 嚴重侵犯人權二、疆域開拓蒙古、新疆 戰爭(武力征服): 入關前:征服漠南蒙古 乾隆時: 征服準噶爾(漠西蒙古) 平定大小和卓(維吾爾) 治理: 新疆:伊犁將軍 蒙古:盟、旗 東北(抗擊俄國侵略) 康熙:中俄《尼布楚條約》 意義: 外興安嶺以南屬中國(含庫頁島)西藏 冊封:冊封達賴班禪 機構:設立駐藏大臣 法律:頒布治藏章程 《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臺灣 收復:鄭成功收復臺灣(荷蘭) 統一:清軍統一(攻占)臺灣(康熙) 設府:臺灣設府,隸屬福建(1684)機構·策略機構: 理藩院(蒙古、西藏) 策略: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尊重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優待上層清朝疆域北: 西伯利亞 西北: 巴勒喀什池 西: 蔥嶺 東北: 外興安嶺 庫頁島西南: 喜馬拉雅山脈 東南: 臺灣島 釣魚島 南: 南海諸島意義:清朝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一、經濟新變化農業糧食生產: 美洲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廣種植,提高糧食產量,促進人口增長 農業市場化: 多種經營、經濟作物、農產品初級加工手工業新的經營方式:工場手工業(規模大),自由雇傭勞動商業貨幣: 美洲白銀大量流入 作用:有利于工商業和商品經濟發展 商人群體: 徽商、晉商 工商業市鎮: 以經濟功能為主,區域經濟(商貿)中心局限以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為主,工商業占比較低; 君主專制統治阻礙經濟發展(重農抑商、閉關鎖國)二、思想新變化陸王心學王陽明(王守仁): 致良知,知行合一 作用:主觀能動、奮發立志、平等叛逆 李贄: 提倡個性自由,輕視權威教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共同: 反對君主專制 黃宗羲: 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三、科技新變化醫藥、農學、工藝朝代 作者 著作(成果)醫藥 明朝 李時珍 《本草綱目》農學 明朝 徐光啟 《農政全書》工藝學 明朝 宋應星 《天工開物》地理學 明朝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明清大型典籍明朝:明成祖,《永樂大典》(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 清朝:乾隆,《四庫全書》(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西學東漸原因: 歐洲傳教士來華,借助傳播科學知識傳教 表現: 翻譯科學著作,傳播西方科學 利瑪竇、徐光啟《幾何原本》 歐洲測繪技術,繪制中國地圖 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三、清代前中期的危機統治危機(內憂) 人口增長、資源危機 政治腐敗、貧富差距 農民起義(白蓮教) 殖民擴張(外患) 目的:獲取經濟利益 要求:增開通商口岸、擴大對華貿易 結果:英國兩次使團來華,圖謀失敗閉關鎖國目的:鞏固滿清統治、維護政權安全表現: 一口通商與十三行壟斷中外貿易 嚴格限制外商在華活動 嚴禁民間船只出海貿易 影響: 維護國家(政權)安全 阻礙中外正常交往、經濟文化交流 不利于中國發展進步,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背景原因英國: 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 開辟海外市場與殖民擴張(市場) 兩次使團來華與圖謀失?。ㄙQ易) 中英關系: 英國: 要求中國增開通商口岸、自由貿易 開拓中國市場、獲取經濟利益 中國: 閉關鎖國:嚴格限制中外貿易(中外正常交往)直接原因(借口):中國禁煙(虎門銷煙)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42 割地:香港島 賠款:2100萬銀元 五口通商(廣廈福寧上) 協定關稅 《虎門條約》1843《望廈條約》《黃埔條約》1844 領事裁判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 通商口岸傳教權影響概述: 近代史開端: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社會性質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政治: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主權、領土開始遭到破壞經濟: 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 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商業)開始產生 文化: 西方文明開始傳入中國 開明的中國人開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學習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起因、概況起因: 英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法要求中國增開通商口岸,擴大開放,以獲取更多經濟利益) 清政府拒絕英法修約的請求 借口:亞羅號事件 概況: 1856-1858英法美俄《天津條約》 1859-1860大沽炮戰,占領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不平等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割地、賠款 增開通商口岸 內河航行權 鴉片貿易合法化 中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 侵占中國外東北10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三、開眼看世界背景原因天朝上國(華夷之辨)、虛驕自大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西方文明(入侵)代表人物林則徐、魏源:最早開眼看世界林則徐: 《四洲志》 (了解外國) 魏源: 《海國圖志》 (百科全書) “師夷長技以制夷” 徐繼畬: 《瀛寰志略》 (世界地理)意義:首先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第16課 太平天國、洋務運動、邊疆危機、甲午戰爭一、太平天國運動(農民階級)概況、性質概況 時間:1851-1864 洪秀全 事件:金田起義、占領南京、 天京事變(內訌)、失敗 性質: 農民階級反清起義 (一場禍國殃民的內亂)《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天朝田畝制度》: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 《資政新篇》: 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發展資本主義近代工商業),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都未能實施影響打擊滿清統治 引起政治權力結構變化: 政治權力:由滿洲權貴向漢族官僚轉移(湘淮系官僚集團) 由中央向地方轉移(削弱中央集權) 對此后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二、洋務運動(地主階級/統治階級)原因、條件原因: 內憂:國內叛亂:農民起義,統治危機(太平天國、捻軍起義、陜甘回亂) 外患:外敵入侵:列強入侵,民族危機(第二次鴉片戰爭) 條件: 外部:西方文明,傳入中國 內部:開明官紳,積極推動 (洋務派:奕訴、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目標、目的、性質目標: “自強”“求富”(富國強兵) 目的: “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平定國內叛亂,抵抗外敵入侵,維護滿清統治) 性質: 地主階級(統治階級)自救運動(改良運動)成就軍事工業: 【官辦,自強(強兵)】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 天津機器局 民用工業: 【官督商辦,求富(富國)】 上海輪船招商局 上海機器織布局 開平煤礦 近代海軍: 北洋艦隊 近代教育: 近代學校、派留學生(留美幼童)意義意義/作用: 引進近代機器生產技術(創辦近代工業), 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開端 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國家安全(領土、主權),抵抗外敵侵略(左宗棠收復新疆、甲午戰爭) 局限(失敗原因): 不改變封建制度(政治制度), 只引進近代軍事和生產技術(物質經濟現代化)三、邊疆危機新疆危機(西北邊疆危機)背景原因: 1864新疆回亂 阿古柏入侵,占領新疆 俄國入侵,占領伊犁 主要經過: 1875左宗棠出兵新疆 1878收復新疆、1881收復伊犁 1884新疆建省中法戰爭(東南邊疆危機)1884劉銘傳擊退法軍(臺灣) 1885馮子材鎮南關大捷(廣西) 1885臺灣建省四、甲午戰爭(1894-1895)概況1894: 黃海海戰,重創日艦(致遠艦鄧世昌、經遠艦林永升) 旅順大屠殺 1895: 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覆滅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危害《馬關條約》 割地:臺灣、遼東 賠款:2億兩 增開通商口岸:蘇州、杭州、沙市、重慶(蘇杭沙重) 設廠: 日本在華設廠(資本輸出) 危害 主權、領土、經濟損失 嚴重破壞國防安全(北洋艦隊覆滅) 國際地位大大下降 兩半社會,大大加深抗爭、探索抗爭: 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黃海海戰,重創日艦(致遠艦鄧世昌、經遠艦林永升) 李鴻章與日本談判,據理力爭 探索: 戊戌維新運動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國干涉還遼(列強互相制衡) 巨額政治借款 搶占租借地(辯證看待租界租借地) 劃分勢力范圍(辯證看待門戶開放)第17課 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一、戊戌維新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背景原因外患: 列強侵華,民族危機(甲午戰爭、馬關條約) 條件(外):西方文明,傳入中國(政治思想) 條件(內):開明士紳,積極推動(維新派)概況序幕:公車上書(康有為、梁啟超) 高潮:百日維新(1898光緒帝) 結束:慈禧政變(囚禁光緒、鎮壓維新派、廢止變法) 性質: 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運動失敗原因、意義作用失敗原因: 力量對比:維新派弱小,守舊派強大 脫離國情實際:急功近利,措施失當 意義作用: 政治:沖擊了舊體制(官僚體制) 經濟:推動了新經濟(民族資本主義) 文化:傳播了新思想(自由民主)二、義和團運動(農民階級)背景原因、性質背景原因 列強侵華,民族危機 宗教沖突,文化沖突 愚昧無知,縱容利用 性質 農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 (一場禍國殃民的內亂)各方應對西方列強 要清政府鎮壓, 八國出兵鎮壓 清政府 頑固派:撫(縱容利用) 開明派:剿(堅決鎮壓) 慈禧:先撫后剿局限、意義局限 盲目排外、濫殺無辜、招來大禍(八國聯軍侵華) 意義 抵抗外來侵略、阻止列強瓜分三、八國聯軍侵華(1900)原因義和團運動(殺洋人) 清政府應對失誤(縱容義和團殺洋人)概況、危害概況: 廊坊阻擊戰、天津保衛戰 慈禧向十一國宣戰 天津北京被占、慈禧光緒出逃(西安) 鎮壓義和團,簽訂《辛丑條約》 危害 聯軍屠殺民眾,搶劫財產(侵害人權:生命、財產) 俄國趁機占領中國東北(黑吉遼)影響東南互保: 中央決策失誤、權威下降,漢族地方督撫勢力上升,削弱中央集權; 避免戰火禍及南方,維護南方和平安定、國民生命財產安全。 清末新政: 清政府領導中國現代化最大成就 辛亥革命: 該事件徹底暴露清政府腐敗無能四、《辛丑條約》主要內容 危害(影響)懲辦“首禍諸臣” 禁止“與諸國仇敵之會” A.懲辦兇手,維護洋人安全 B.打擊頑固守舊勢力,掃除新政障礙賠款白銀4.5億兩 A.加劇貧困衰敗 B.庚款留學(培養人才)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 A.保護使館安全 B.“國中之國”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臺,各國在華駐軍 A.及時鎮壓,維護洋人安全 B.破壞中國主權、國防安全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A.便于列強控制清政府 B.中國外交近代化危害(概述):主權喪失 賠款數目: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 完全淪為 兩半社會: 《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第18課 辛亥革命、民國建立一、背景、條件、原因背景(不考)列強入侵、危機嚴重 一鴉、二鴉、甲午、八國(南京、北京、馬關、辛丑) 清政府應對失誤,加劇民族危機 清政府無能、中國貧窮落后 清政府現代化未成功(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清末新政) 清政府未能領導中國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富強先進條件西方文明傳入中國 自由民主思想 憲政民主制度 資產階級革命派 組建革命團體:興中會、同盟會 宣傳革命理論: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組織武裝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 清末新政 預備立憲: 憲法大綱→皇族內閣 建設鐵路: 鐵路國有→保路運動 編練新軍: 湖北新軍→武昌起義 北洋新軍→袁氏政變二、民國建立武昌起義 1911.10.10 湖北軍政府(黎元洪) 南方獨立 民國建立 南京臨時政府1912.1.1共和政體誕生(孫中山) 和平統一 南北和談、清帝退位1912.2清王朝結束(袁世凱) 臨時約法 1912.3 主權在民、平等自由、責任內閣 意義: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三、意義、局限意義:拉開了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政治 推翻滿清統治, 實現民族獨立 (民族革命) 結束君主專制, 建立共和政體 (民主革命) 經濟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近代工商業) 文化 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自由民主) 社會生活 除舊布新、文明開化局限沒有解決根本矛盾 (近代中國社會) 沒有完成歷史任務 (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第19課 北洋時期(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一、袁世凱統治時期內政袁世凱集權(獨裁專制) 1912.3就任臨時大總統 1913.3刺殺宋教仁 1913.11解散國民黨 1914.5袁記約法、 1914.12袁記總統選舉法 1915復辟帝制 1916取消帝制、逝世 孫中山抗爭(維護民主) 1912.3《臨時約法》 1913.2國會選舉獲勝,宋教仁準備組織責任內閣 1913.7二次革命 1914中華革命黨武力討袁 1915西南軍閥發動護國戰爭評價:中國國情實際、世界民主潮流外交:中日民四條約背景原因 列強忙于一戰,日本趁機侵華 日本1915 “二十一條” 袁世凱1915 “中日民四條約”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內政:軍閥混戰、政局動蕩原因、教訓原因: 袁世凱去世,北洋軍閥群龍無首。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權威(辛亥革命遺產) 教訓: 重建強有的中央權威 結束分裂戰亂,實現統一和平【民國時期主要歷史任務】護法運動:1917孫中山軍閥割據、政局動蕩軍閥割據 直系:馮國璋 皖系:段祺瑞 奉系:張作霖 軍閥混戰 直皖戰爭 直奉戰爭 政局動蕩1917 府院之爭 張勛復辟 再造共和外交:中國參加一戰原因、目的 爭取國際地位,抵制日本侵華,維護國家利益 概況 1917.8中國參戰(協約國)派十幾萬勞工赴歐洲戰場意義 收回德奧在華租界(天津、漢口) 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 影響 1919巴黎和會、五四運動; 1922華盛頓會議,中國收回青島、膠濟鐵路。三、經濟、社會生活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背景原因 民國建立(掃除障礙) 臨時政府(鼓勵實業) 列強一戰(出口增加) 群眾愛國(提倡國貨) 概況 發展快,成就大 輕工業(面粉、紡織) 意義: 工業化、工人階級社會生活:除舊布新、文明開化背景原因 民國建立(政府推動) 西方文明(傳入中國) 開明國民(認同倡導) 概況 剪辮易服 廢止纏足 稱呼平等四、新文化運動背景原因 辛亥革命失?。ㄔ蚍此迹?民眾愚昧無知(舊思想、封建禮教) 西方文明傳入中國(自由民主人權) 政治環境寬松(言論自由) 意義 傳播了民主、科學思想 推動了思想解放、社會進步概況 開始: 1915.9陳獨秀上?!肚嗄觌s志》(《新青年》) 主陣地: 1917蔡元培北京大學、陳獨秀《新青年》北京 代表:李大釗、魯迅、胡適 主要內容 提倡: 民主(德先生)、 科學(賽先生)、 新道德、新文學 反對: 專制、愚昧、 舊道德(封建禮教)、 舊文學第20課 五四運動、中共成立、國民革命一、五四運動背景原因背景: 一戰日德戰爭,日占青島(膠濟鐵路) 二十一條,中日民四條約 中國參加一戰,出席巴黎和會 原因: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巴黎和會,列強同意日本要求,拒絕中國要求)概況、結果概況 1919.5.4北京 學生游行示威 政府 鎮壓學生運動 1919.6.5上海 商人罷市 工人罷工(無級登臺) 結果: 政府釋放被捕學生 中國代表拒絕簽字性質、意義性質 維護國家利益的愛國運動 民眾廣泛參與的社會運動 傳播現代思想的啟蒙運動 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推動社會進步 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二、中共成立馬克思主義傳播背景原因 俄國十月革命 中國貧窮落后 意義 中共成立 思想準備概況北京:李大釗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上海:陳獨秀 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上海:陳望道 首譯《共產黨宣言》中共一大(中共成立)條件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傳播 外部條件:共產國際 階級基礎:工人階級壯大 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陳獨秀、李大釗)概況召開: 1921.7.23 上海、嘉興南湖 最高綱領(奮斗目標): 推翻資產階級 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意義中國革命: 堅強領導力量、 正確前進方向、 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命運:光明前景 中國歷史:開天辟地 中國人民:光明希望、凝聚力量中共二大召開: 1922.7上海 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 打倒軍閥、消除內亂,國內和平 統一中國、民主共和 推翻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三、國民革命背景原因背景: 國內:軍閥割據、分裂戰亂、貧窮落后 國際:共產國際,支持幫助 原因: 共產黨:工人運動失敗 國民黨:革命失敗國共合作中共三大: 1923廣州 決定國共合作 國民黨一大: 1924新三民主義、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同意國共合作 意義: 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廣州國民政府、黃埔軍校北伐戰爭目標:打倒列強,除軍閥 (結束分裂戰亂,實現統一和平) 時間:1926-1927 功績(意義): 革命勢力珠江流域→長江流域 推翻北洋軍閥在南方的統治革命失敗失?。?1927.4.12蔣介石上海政變 1927.7.15汪精衛武漢分共 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失敗原因: 國民黨右派掌握軍隊,發動政變(反對國共合作) 共產國際和中共應對失誤(犯了左的和右的錯誤)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共開辟革命新道路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政治:一黨專制 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 “寧漢合流”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確立 統一中國 二期北伐1928 東北易幟1928局限/問題:表面統一、實際分裂(軍閥割據、戰亂不斷:中原大戰)獨裁專制,不民主經濟:民族工業、官僚資本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城市工人武裝起義(照搬蘇俄革命經驗)南昌起義 1927.8.1周恩來 意義:打響第一槍(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 八七會議 1927.8.7漢口 意義:確定總方針(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 毛澤東“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秋收起義:1927年秋(八七會議后)毛澤東湖南影響:進攻長沙(城市)受挫,轉向山區農村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探索符合國情的革命新道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概況 毛澤東1927.10湘贛邊界 措施: 游擊戰爭、 土地革命、 紅色政權 意義 第一個: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新思想:創立“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新思想。 新道路:開創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概況:1930夏,十幾塊,十幾省,十萬人建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意義:是中共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 農民支持革命(糧草、兵源)三、紅軍長征原因、意義背景原因 力量壯大,國府鎮壓 共產國際,左傾錯誤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意義 實現紅軍大轉移,打開革命新局面 宣傳中共主張,鑄就長征精神 鍛煉革命隊伍,實現獨立自主主要經過階段一:遵義會議前開始:1934.10四道封鎖線,八萬剩三萬階段二:遵義會議 1935.1貴州遵義 內容: 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常委 意義: 正確路線,領導地位(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挽救了黨、紅軍、革命 階段三:遵義會議后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爬雪山、過草地 1935.10陜北吳起(中央紅軍) 1936.10甘肅會寧(三大主力)巧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第22-23課 抗日戰爭(日本·國民黨)一、日本侵華:從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九一八事變概況: 1931.9.18沈陽(柳條湖、北大營)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中國東北,扶植建立偽滿洲國(溥儀) 政府應對: “攘外必先安內”:“圍剿”紅軍,不抵抗日本侵略 寄希望于英美調停,幻想依賴國際聯盟迫使日本撤兵影響: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開始一二八事變概況: 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 應對: 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七七事變概況: 1937.7.7北平(盧溝橋、宛平) 七七事變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政府應對: 武力抵抗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二次國共合作)影響: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戰開始二、政府抵抗: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淞滬會戰概況: 1937.8.13-11月中,上海 影響: 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太原會戰概況: 1937.9-11山西 忻口會戰: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 影響: 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首次勝利(八路軍/第18集團軍)徐州會戰概況: 1938.1-5李宗仁 影響: 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最大勝利。武漢會戰概況: 1938.6-10 抗戰以來規模最大 影響: 武漢會戰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第三次長沙會戰概況: 1941.12 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 影響: 長沙會戰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三、日軍暴行南京大屠殺概況: 1937.12.13起,日軍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屠殺30萬中國人 危害: 屠殺戰俘、平民,違反國際法重慶大轟炸概況: 1938.2-1943.8日軍轟炸陪都重慶,炸死平民1萬人 危害: 殺害平民,毀壞財產,違反國際法政治(殖民)統治概況: 政治上,“以華治華”扶植傀儡政權。(溥儀偽滿洲國、汪精衛偽國民政府) 危害: 顛覆政權, 殖民統治, 侵犯主權經濟掠奪概況: 經濟上,“以戰養戰”掠奪資源、奴役勞工 危害: 損害財產其它危害敵后抗日根據地 “掃蕩”“三光” 殺害平民 細菌戰 使用生化武器,虐殺戰俘平民 “慰安婦” 隨軍性奴隸 侵害女性人權第22-23課 抗日戰爭(民眾·共產黨)一、日本局部侵華與抗日救亡運動興起日本侵占東北與民眾抗日斗爭日本侵華: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中國東北,扶植建立偽滿洲國 民眾抗日: 東北人民革命軍:趙一曼 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趙尚志日本侵略華北與民眾抗日斗爭日本侵華: 華北事變(華北自治運動) 民眾抗日: 一二·九運動(北平學生) 意義: 宣傳中共主張 (“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促進民族覺醒 (抗日救亡運動高潮)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國共第二次合作)華北事變后中共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努力八一宣言 1935.1中共發表“八一宣言”《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瓦窯堡會議 1935.12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統一了黨內思想。西安事變背景原因: 日本侵華: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 蔣介石剿共(內戰) 中共統戰,張楊勸蔣停止剿共(內戰) 主要經過: 1936.12.12張楊兵諫,逼蔣停戰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意義影響: 扭轉時局樞紐 聯蔣抗日實現 內戰基本結束 團結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七七事變后共產黨: 1937.7.8,中共通電全國:“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再次要求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國民黨: 1937.7國民黨廬山談話會:蔣介石發表講話,準備抗戰。 初步同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產黨:提交合作宣言: 《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提出抗日主張,重申各項保證。 紅軍改編國軍: 北方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第18集團軍); 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國民黨:同意合作:1937.9.22 國民黨發表國共合作抗戰宣言 承認合法:1937.9.23 蔣介石發表談話 承認中共合法地位意義:標志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流砥柱、皖南事變共產黨·中流砥柱 中共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國民黨·皖南事變 國民黨制造皖南事變,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破壞國共合作)三、敵后戰場的抗戰抗戰方略洛川會議: 概況: 1937.8陜北洛川《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意義:標志中共全面抗戰路線形成 論持久戰: 1938年,毛澤東延安《論持久戰》演講中共七大召開: 1945.4-6,延安《論聯合政府》 意義: 中共七大使全黨空前團結,為革命勝利奠定基礎。 主要內容: 政治路線(目標任務):發動群眾,壯大力量,中共領導,打敗日本,解放全國,建立新中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思想路線(指導思想):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組織路線: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空前團結)。抗戰實踐敵后抗日根據地: 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 P144地圖 意義作用: 戰略上配合正面戰場,牽制大量日軍 相持階段,抗日主戰場 百團大戰 1940.8-1941.1彭德懷八路軍 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鐵路)淪陷區:抗日宣傳、怠工罷工、群眾斗爭抗戰成果根據地建設 政治:“三三制”民主選舉,精兵簡政 經濟:大生產運動,減租減息 根據地概況 人:軍隊132萬,人口1億 地:19塊,100萬平方千米 意義:為革命勝利打下堅實基礎第22-23課 抗日戰爭(國際合作·勝利)一、國際合作與抗戰勝利德日擴大侵略戰爭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統一戰線)建立德日擴大侵略戰爭: 德國: 1941.6.22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日本: 1941.12.7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同盟)建立 1942初,中美英蘇為首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國際合作抗日與日本戰敗投降國際合作抗日: 中國戰場與太平洋戰場互相戰略支援 美、蘇援華抗日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救援英軍(戴安瀾)。 日本戰敗投降: 美:太平洋戰爭,日本戰敗 蘇: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8.15/9.2/9.9)二、中國的貢獻與回報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戰場抗擊的日軍總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美軍抗擊的)日軍兵力 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美軍)作戰,給予盟軍(美軍)重大支持 中國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中國戰場與太平洋戰場的關系,類似于中國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關系中國的回報收復主權 1943年,中國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 收復領土: 《開羅宣言》:1943.11,中、美、英開羅會議,通過《開羅宣言》,規定中國收復東北地區、臺灣及附屬島嶼 收復臺灣: 1945.10.25臺灣光復,回歸中國三、抗戰勝利的意義、原因勝利的意義收復被占領土、 捍衛民族獨立: 收復被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東北、臺灣 捍衛民族獨立:抗戰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避免淪為日本殖民地) 收復國家主權、 提高國際地位: 收復國家主權:改訂新約,廢除特權,收復主權 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 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中美結盟革命力量壯大,打下勝利基礎:抗戰期間,中共發展壯大,為解放戰爭勝利打下堅實基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人:軍隊132萬,人口1億 地:19塊,100萬平方千米勝利的原因國內: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族團結抗日 國軍將士不懼犧牲,浴血奮戰 國民政府(蔣介石)堅持抗戰不投降(溥儀、汪精衛) 國際: 美、蘇等國對日作戰(太平洋戰爭,日本戰?。?美、蘇等國援助中國損失人員傷亡: 3500萬人,其中死亡1800萬 經濟損失: 超過6000億美元中斷中國現代化8年改變中國歷史進程:如果沒有日本侵華,中國會更好第24課 解放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一、解放戰爭主要進程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全面進攻: 全面內戰爆發:1946.6 國民黨重點進攻:1947.3 陜北: 撤出延安 彭德懷 西北野戰軍 青化砭、沙家店 山東: 華東野戰軍 陳毅、粟裕 山東孟良固 國軍第74師千里躍進大別山概況: 1947.6劉伯承、鄧小平 千里躍進大別山 意義: 威脅南京、武漢, 揭開戰略進攻序幕。戰略進攻階段遼沈戰役 1948.9-11東北野戰軍 意義: 解放東北全境 解放軍人數超過國軍 淮海戰役 1948.11-1949.1 華東野戰軍 中原野戰軍 意義: 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 消滅南線國軍主力 平津戰役 1948.11-1949.1 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二三兵團 意義: 基本解放華北全境三大戰役意義、渡江戰役地位: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 意義: 基本摧毀國軍主力,為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基礎 渡江戰役: 1949.4,湖口-江陰,西中東路軍 意義: 占領南京,推翻統治,民國結束人員傷亡(不考)國民黨: 傷亡170萬人,其中死亡30萬人 共產黨: 傷亡130萬人,其中死亡26萬人 民眾: 死亡50-100萬人二、內戰爆發的原因(不考)國共分歧(不考)民眾: 和平、統一 共產黨: 和平、民主、統一 國民黨: 和平、(武力)統一(內戰)、一黨專制(獨裁)美國調停(不考)原因: 根據雅爾塔體系,中華民國是美國勢力范圍(盟友) 目標: 美式民主、和平統一 人物: 赫爾利、馬歇爾 結果: 調停失敗,支持國民黨重慶談判、重慶政協重慶談判 1945.8-10“雙十協定”《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 重慶政協 1946.1“五項協議”北平和談1949.4(不考)共產黨:《國內和平協定》 懲辦戰犯、國府投降、統一全國 國民黨: 停戰和平、劃江而治、南北中國三、國共勝敗的原因、意義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不考)政治: 獨裁專制、貪污腐敗、決策錯誤 經濟: 濫發紙幣、惡性通脹、苛捐雜稅 軍事: 精銳被滅、派系林立、軍隊厭戰失去民心: 國民黨因其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喪失了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共產黨勝利的原因土地改革 1947年夏,河北平山西柏坡 全國土地會議《中國土地法大綱》 土地改革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 七屆二中全會 1949春,西柏坡 黨的工作重心:鄉村→城市 兩個務必: “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艱苦奮斗的作風?!?br/>順應民心: 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支持,故能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勝利的意義(影響)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意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后來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打下基礎),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第25課 新中國的成立和向(蘇式)社會主義過渡一、成立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成立新中國一屆政協:1949.9北平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 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中央政府:毛澤東任主席《共同綱領》內容: 國家性質:新民主主義國家(人民民主主義國家) 政體:人民民主專政 地位: 建國綱領、臨時憲法歷史意義:民族民主: 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 社會主義: 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 民族復興: 中國進入民族復興的歷史新紀元★鞏固政權追殲殘敵 剿匪鎮反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意義: 解放生產力、有利工業化 穩定物價 銀元之戰 米棉之戰抗美援朝概況: 1950.10-1953.7 彭德懷、中國人民志愿軍 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羅盛教 意義: 捍衛國家安全 提高國際地位 提高民族自信心、凝聚力 民族復興里程碑二、建立(蘇式)社會主義制度向(蘇式)社會主義過渡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一化三改(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三大改造 1953-1956 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 意義: 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 一五計劃 1953-1957 意義: 開始改變工業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民主政治建設1954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一屆人大1954.9 通過憲法:1954年憲法 確立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54年憲法 原則:人民民主、社會主義 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意義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三、建國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外交方針外交政策: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方針: “一邊倒”:倒向蘇聯(社會主義)陣營 “另起爐灶”:重新建交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列強在華特權建交國家: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建交高潮社會主義國家: 蘇聯、保加利亞、 朝鮮、越南 周邊國家: 印度、印尼、 緬甸、巴基斯坦 北歐中立國家: 瑞典、丹麥、 瑞士、芬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首次提出:1953周恩來 中印談判 正式倡議:1954周恩來訪問印度、緬甸 內容: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日內瓦會議 1954朝鮮、印度支那問題 意義: 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 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的積極作用 萬隆會議 1955亞非會議 印尼萬隆 意義: 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推動會議成功建交國家:1954-1956歐洲: 北歐:挪威 東歐:南斯拉夫 西歐:英國、荷蘭(代辦) 亞非: 周邊:阿富汗、尼泊爾 伊斯蘭:埃及、敘利亞、也門第26課 蘇式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中共八大 1956北京內容: 主要矛盾(問題): 理想:工業國、經濟文化發達 現實:農業國、經濟文化落后 主要任務: 解決矛盾(問題),盡快實現工業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意義: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雙百方針、“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反右運動“雙百”方針 毛澤東1956 (藝術)百花齊放 (學術)百家爭鳴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毛澤東1957 意義:國家政治生活主題,為認識國情奠定理論基礎。反右運動:全黨開展整風運動、全國開展反右派斗爭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不考)總路線 1958,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八字方針、七千人大會調整政策: 1961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 調整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政策 七千人大會 1962 意義: 總結經驗教訓 取得重要成果四個現代化:1964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意義:激發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積極性二、十年文革1966-1976(不考)背景原因(不考)直接原因: 赫魯曉夫否定斯大林 毛澤東、劉少奇意見分歧(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制度原因: 蘇式社會主義制度缺陷:缺乏黨內民主(防錯糾錯機制) 人的原因: 毛澤東決策錯誤;干部群眾缺乏現代觀念概況(不考)目的:打倒“走資派”防止資本主義復辟(蘇聯誤導) 開始: 毛澤東發動1966 抗爭: 二月抗爭1967 周恩來糾正1972 鄧小平整頓1975 文革結束1976 結束: 毛澤東逝世1976 推翻江青集團(政變)1976主要危害(不考)政治: 政權癱瘓、秩序混亂 經濟: 瀕臨崩潰、民生困苦 文化: 極端思維、道德人文教訓(不考)政治: 民主:黨內民主(民主集中制)、任期制(個人崇拜、終身制)(防止糾正決策錯誤) 法制: 遵守憲法法律、依法治國(人治)維護秩序(人權) 經濟: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文化: 道德人文(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現代化)教訓:盲目照搬蘇聯模式,未立足于中國國情實際,犯了左的錯誤(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建設成就工業、三線建設工業 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 意義: 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線建設 意義: 增強國防力量 改善工業布局國防、農業國防 兩彈一星:原子彈、氫彈,中遠程彈道導彈 人造衛星 農業 提高糧食生產水平 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精神典型模范 王進喜(鐵人、工人) 焦裕祿(好干部) 雷鋒(好戰士) 科學家 李四光、錢學森 鄧稼先、華羅庚 時代精神 艱苦奮斗 奮發圖強外交恢復在聯合國合法權利 1971年,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中美關系 1972年,中美兩國結束敵對,開始關系正?;?中日建交 1972中日建交意義:改善安全環境,拓展外交舞臺意義開創、奠基 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 意義 經驗理論、物質基礎 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第27課 改革開放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背景原因(不考)原因:(不考) ◇毛澤東逝世,華國鋒接班,江青集團覆滅,文革結束 ◇華國鋒提出兩個凡是,繼續毛澤東極左路線(照搬蘇聯) ◇鄧小平復出,提出解放思想(破除對毛澤東的迷信、破除對蘇聯的迷信)、實事求是(立足于國情實際、世界現實) 背景:(不考) ◇毛澤東(蘇式社會主義)時期,迷信照搬蘇聯,脫離國情實際,曲折發展 ◇西方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港臺韓國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對外開放、市場經濟) ◇鄧小平靈活務實,認同接受現代文明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偉大的歷史轉折)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8成就:這次討論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部分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 “左”的錯誤)意義:成為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重要思想理論準備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8.12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內容: ◇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 的優良傳統意義: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三、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文革、反右、黑五類(地富反壞右)十一屆六中全會、82年憲法十一屆六中全會 1981《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意義: ◇總結經驗教訓,統一全黨思想 ◇開展改革開放,打下思想基礎 82年憲法 1982五屆人大五次會議 意義: 增加新規定(適應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 標志新階段(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四、改革開放·國內改革糾正蘇式社會主義的錯誤:計劃經濟→市場經濟 單一公有制→多種所有制并存★80年代農村 城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體制) 擴大企業自主權,國營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 允許個體、私營、外資十二大、十三大十二大·1982 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十三大·1987 ◇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 ◇制定了“三步走” 的現代化發展戰略。★90年代南方談話鄧小平·1992 意義: 推動改革開放,影響深遠 內容: 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和市場的關系等重大問題, 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十四大、十五大十四大·1992 重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國企改革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十五大·1997 ◇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21世紀十六大·2002 明確奮斗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十七大·2007 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四、改革開放·對外開放糾正蘇式社會主義的錯誤:閉關鎖國→對外開放(世界經濟) 學習蘇聯→學習西方80-90年代1980經濟特區: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開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 建立海南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21世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意義:更深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 “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第28課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成就一、綜合國力80年代 90年代 21世紀經濟 翻一番 翻兩番 GDP世界第二民生 溫飽 居民收入 生活質量 取消農業稅 “兩免一補” 醫保、低保、救助體系建立科技 巨型計算機“銀河- I”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秦山核電站 863計劃 “神舟一號” “神威”計算機 “神舟五號”載人航天 “神舟七號” 太空漫步 “嫦娥一號” 繞月探測基礎設施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青藏鐵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戰勝風險挑戰 六四事件與改革開放暫停 亞洲金融危機 98年抗洪搶險 非典疫情 汶川抗震救災 國際金融危機二、一國兩制、祖國統一一國兩制提出: 20世紀80年代初,為解決臺灣問題,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構想 內涵: “一國兩制”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港澳回歸1984、1987年,中國政府分別同英國、葡萄牙政府簽署中英、中葡聯合聲明(港澳歸還中國)。香港回歸: 1997年7月1日, 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澳門回歸: 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意義:香港、澳門回歸,標志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出重要一步兩岸關系80-90年代 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 兩岸開始往來 1992年“九二共識” “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1993年“汪辜會談” 21世紀 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 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重啟國共交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維護臺海和平、促進關系發展) 2008年兩岸“三通” (通郵、通商、通航)三、外交外交政策調整敵視西方→無敵國外交(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80年代1978-1989中日關系 1978年,中日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中美關系 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中蘇關系 1989年,中蘇關系實現正?;?br/>90年代新型大國關系 俄、美、法、英、日、歐盟(不結盟、不敵對、平等合作) 周邊關系 “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 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 重大外交活動: 2001年,中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意義:我國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關系新格局,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21世紀走和平發展道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外交總體布局 “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 大國關系 中美關系總體穩定 中俄關系高水平發展意義:充分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重大外交活動2002年,中國同東盟國家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2003年,中國與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2009年,中國和金磚國家領導人建立定期會晤機制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首次提出:中共十七大2007內涵: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鄧小平理論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 鄧小平理論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三個代表 2002中共十六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 2007中共十七大,科學發展觀被寫入黨章。 2012中共十八大,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第29課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十八大、中國夢十八大2012主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總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總布局:“五位一體” 總任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奮斗目標:“兩個一百年” 在中共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近期目標: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夢提出:習近平 本質: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如何實現? 走中國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弘揚中國精神: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凝聚中國力量: 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二、十九大、新時代十九大2017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2020-2035年: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035年-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習近平思想: 大會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十九屆六中全會百年決議: 2021年,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兩個確立: 《決議》明確提出 確立習近平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 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三、二十大、三件事二十大:2022 十八大以來的三件大事: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第30課 新時代的成就一、內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綜合國力經濟 經濟總量世界第二 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谷物總產量世界第一 基礎設施: 高速鐵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 科技創新 載人航天、 探月探火、 深海深地探測、 超級計算機 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法治《民法典》 民生 預期壽命 人均可支配收入 社會保障體系 醫療衛生體系, 基本養老保險 軍事 國產航母二、港澳臺應對風險挑戰: 中美經貿摩擦、 香港修例風波、 戰勝新冠疫情 臺灣: 2015年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三、外交外交理念: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旗幟: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 主線: 堅持和平發展、促進民族復興的主線 目標: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外交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型國際關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全人類共同價值: 建設什么樣的世界: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攜手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 清潔美麗的世界。外交實踐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 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 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推動國際問題政治解決 對外開放 共建“一帶一路”中國推動地區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 中國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和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意義:中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