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 年級 科學 學科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六 學期 第二學期課題 科學技術對建筑物的影響 主備教師 審核教師教學目標科學知識 1.能說出從古至今人類建筑物是怎樣發展變化的。 2.能說出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發展進步對建筑物變化的作用。 科學探究 1.能從從古至今建筑物變化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問題。 2.能通過觀察、閱讀等方法獲取有關建筑物發展變化的信息。 3.能用科學語言和概念圖的方式記錄整理建筑物發展變化的信息。 4.能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方法得出結論。 5.能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科學態度 1.能對建筑物的變化過程和原因表現出探究興趣。 2.能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 3.能與他人合作學習、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大家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教學內容本課設計了“探究建筑物變化的原因”一個活動,目的是通過閱讀、討論讓學生了解從古至今建筑物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認識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建筑物的發展變化及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體會科學技術的兩面性。應用與拓展“搜集建筑新技術的資料”目的是通過搜集資料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建筑機器人、3D打印等最新建筑技術及這些新技術的作用。 教學重點:認識科學技術對建筑物的影響 教學難點:說出建筑物發展變化的原因教學過程(一)情景與問題 早在 55 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找到了能夠當房子的山洞。后來他們搭草棚、建木屋……,直到我們今天看到的高樓大廈。人類的建筑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那么,引起建筑物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科學技術對建筑物的影響 課題:19 科學技術對建筑物的影響 (二)探究與發現 探究建筑物變化的原因 閱讀資料: 遠古時候,人類只能住在洞穴、草棚和樹巢中,在附近尋找食物。后來人類為了尋找遠處的食物,人們用獸皮做成可移動的帳篷,這可能是人類最早建造的房屋了。再后來,人們學會了生產和使用簡單工具,用木頭做成能遮風擋雨的木屋。人們在木架外面扎上枝條,用樹枝扎成屋頂,在屋的外面抹上泥巴,做成簡單的房屋。 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發明并生產出了磚、瓦、石灰等各種各樣的建筑材料,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民居和金碧輝煌的宮殿。 從 19 世紀到 20 世紀,一些工匠和工程師相繼研制出了水泥、鋼材、玻璃、塑料、混凝土等許多新型建筑材料。建筑技術從手工操作、半手工操作、機械化到自動化,建筑機械也得到迅速發展。高層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相繼出現 進入 21 世紀以后,隨著建筑機器人、太陽能技術、3D 打印等高新建筑技術的出現,以及各種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智能建筑和生態建筑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討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的建筑物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 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物 在外形 主要材料 主要功能 采用的工具和技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 遠古時代:外形多為洞穴、草棚、樹巢、 帳篷,材料是樹枝、 獸皮 ,功能是避寒暑擋風雨,防蟲蛇猛獸 ,技術是手工 古時候:多為圓形木屋。 在木架外面扎上枝條,樹枝扎成屋頂,屋外抹上泥巴 ,材料是木頭、樹枝、泥巴 ,功能是遮風擋雨 工具和技術是自制簡單工具(石器)、手工 農業時代:宮殿、 各式各樣的民居,材料是磚、瓦、石灰,功能是居住 技術是半手工操作 近代和現代:高層建筑、大跨度建筑 美觀、占地少,材料是水泥、鋼材、玻璃、塑料、混凝土,功能是工作、休息、娛樂、舉行各種儀式等綜合功能 ,技術是機械化、自動化。 總之,人類的建筑物的外形、結構由簡單到復雜;功能由單一到綜合;建筑材料由從自然獲取到人為創造;建筑技術由依靠人工到機械化、自動化。 思考: 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發展是怎樣推動建筑物變化的? 科學技術促進了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發展,建筑材料由從自然界獲取到認為創造,尤其是新型建筑材料的發展,使得建筑物更加穩固、環保、節能。建筑技術的發展可使建筑物越建越高,跨度越來越大,使用性能越來越好,造型更加豐富。當然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推動建筑物發展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高層建筑玻璃幕墻的光污染、裝修材料的化學污染等。 討論:為什么不同的地方,建筑物的結構不一樣呢? 科學在線: 影響建筑物結構的其他因素 我國大陸地區地域遼闊,所跨緯度較大,造成了各地區氣候和環境的差異,這就要求建筑物要有不同的抵御不利氣候條件的特性,如防雨、耐寒、堅固防風等特性,因此,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結構。除此之外,建筑物的特點還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傳承有關 傣族竹樓:主要特點是防酷熱、防濕氣,傣家的竹樓正方形,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以數根木料為柱用以飼養牲畜。此外,它的屋內具有簡單、寬敞、別致雅觀等特點。 四川民居:因夏季炎熱,冬季少雪,雨水較多。于是平房瓦頂、四合頭、大出檐成為民居的主要形式。四合院住宅的屋頂相連,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強烈的陽光過多射入室內。 陜西窯洞:因為高原上的黃土粘、硬,不易塌陷。窯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里鑿土挖洞,施工簡便、便于自建、造價低廉,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涼。 小結:建筑物結構的變化除了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有關外,還與建筑物所處地區的氣候、環境、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傳承有關 (三)應用與拓展 搜集建筑新技術的資料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明了很多建筑新技術,如建筑機器人和 3D 打印建筑材料等,這些新技術降低了工程的成本,提高了建筑的質量。我們還知道哪些新技術?這些新技術有什么作用? 搜集資料,把搜集到的建筑新技術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3頁中 建筑機器人: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3D打印技術:快速成型,提高工作效率和建筑質量 數控鋼筋彎箍機:可自動完成鋼筋矯直、定尺、彎曲成形、切斷等程序,保證加工精度和質量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不同歷史時期建筑物的特點,知道了科學技術推動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發展。建筑物結構的變化除了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有關外,還與建筑物所處地區的氣候、環境、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傳承有關。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明了很多建筑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將會使建筑結構和建筑形式更加豐富多彩。“雙減” 作業設計 1.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明了很多建筑新技術,這些新技術降低了_____________,提高了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推動了建筑物的發展變化,但是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3.下列建筑材料發展變化過程正確是( )。 A. 木房→洞穴→磚瓦房→水泥房→鋼架房 B. 洞穴→木房→磚瓦房→水泥房→鋼架房 C. 木房→洞穴→磚瓦房→鋼架房→水泥房 D. 木房→洞穴→磚瓦房→鋼架房→水泥房 4. 下列不屬于21世紀建筑新技術的是( )。 A. 3D 打印 B. 鋼筋混凝土技術 C. 太陽能技術 D.建筑機器人 5. 下列影響建筑發展變化的因素不正確的是( )。 A.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B.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C. 科技的進步 D. 季節的更替板書設計 19 科學技術對建筑物的影響 建筑物變化的原因:科學技術 建筑新技術:建筑機器人、3D打印技術等教學反思(此教學設計,A4紙正反面打印,表內文字五號宋體,行距20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