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8-11章必背知識點總結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八章 人體的營養1、人體六大營養物質:水、無機鹽、維生素、糖類、脂肪、蛋白質(供能物質) (非供能物質)2、人體各營養物質的作用及主要來源3、糖類、脂肪、蛋白質又稱“三大產熱營養素”4、各營養物質的檢測方法:①水分——烘烤種子——現象:試管壁上有水珠②無機鹽——燃燒種子——現象:剩下灰白色灰燼③淀粉——滴加碘液——現象:淀粉溶液變藍脂肪——在白紙上按壓——現象:白紙上有油漬⑤蛋白質——雙縮尿試劑——現象:發生紫色反應⑥維生素C——加碘的淀粉溶液——現象:發生褪色反應5、水和無機鹽屬于無機物,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屬于有機物。6、糖類是人體主要供能物質,脂肪是人體主要儲能物質,蛋白質是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主要為人體發育、受損細胞修復和更新提供原料。7、無機鹽僅占人體體重的4%左右,但其作用十分重要8、常見無機鹽的缺乏癥及食物來源9、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所必須的物質,人體對維生素需求量很少。維生素可分為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10、常見維生素名稱、作用、缺乏癥等11、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 12、消化:食物的營養成分在消化管內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13、消化管具有磨碎、攪拌、運輸、容納食物的功能。14、需要經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質有:淀粉、蛋白質、脂肪,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質有:水、無機鹽、維生素。消化系統示意圖淀粉、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吸收:指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食物經過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過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的過程。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人的口腔、咽、食管無吸收養分的功能,胃能夠吸收部分的水和酒精,大腸能夠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的維生素,而絕大部分的營養物質是由小腸吸收的。小腸的結構特點(1)長度長:長5-6米,表面有環形皺襞,皺襞表面有小腸絨毛和微絨毛,小腸絨毛上皮細胞朝向腸腔內側。(2)內表面積大:成人小腸內表面積約為200m2,內表面積越大,約有利于吸收。(3)小腸絨毛壁,毛細血管壁薄:都是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常吃奶類、豆類或其制品;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膳食要清淡少鹽;飲酒要限量;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的體重;食物要清潔衛生、不變質。營養合理的飲食:每日均衡地吃“平衡膳食寶塔”中的五類食物,并且保證每日三餐、按時進餐;在每日攝入的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應當分別占30%、40%和30%左右。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都屬于營養失調,造成營養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飲食結構。體質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2青少年應多吃含蛋白質和鈣豐富的食物。第九章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1、營養物質的和代謝廢物的運輸依賴于循環系統,主要是指血液循環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和血管組成,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之間流動。2、血液的組成和功能3、血漿:加抗凝劑,淡黃色半透明液體,含纖維蛋白原。血清:不加抗凝劑,黃色透明液體,不含纖維蛋白原。4、血細胞的類型5、動脈血:含氧量豐富,顏色鮮紅。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位的血管。靜脈血:含氧量較少,顏色暗紅。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位送回心臟的血管。6、血液的功能:血液具有運輸氧和二氧化碳、運輸營養物質和廢物的作用外,還有防御保護作用,此外,血液對體溫調節也有重要作用。7、成年人的血量約為體重的7%--8%。8、人類有多種血型系統,其中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統,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四種血型。輸血的原則是:輸同型血9、血液循環是指血液在心臟和全身血管中進行的循環流動。有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路線。10、血管分布在全身各處,分為三類: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11、毛細血管的特點:多:數量多,分布廣細:空腔很細,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薄: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慢:血流速度最慢12、三種血管的比較動脈(鮮紅色) 靜脈(暗紅色) 毛細血管(紅色)位置 與心室相連 與心房相連 連通于最小靜脈與最小動脈之間功能 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個部分 將血液從身體各個部分送回心臟 有利于血液與組織細胞間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管壁特點 管壁厚,彈性大 管壁較薄,彈性小,管腔大,有的內有瓣膜 管壁極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腔特點 管腔小 管腔大 管內徑極小,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血流速度 速度快 速度慢 速度很慢分布 身體較深處 身體深處或淺處 全身各處出血狀態 呈噴射狀 平靜緩流 慢慢滲出止血方法 近心端止血 遠心端止血 消毒后包扎靜脈瓣分布 :軀干較大的靜脈內,靜脈瓣比較少或沒有靜脈瓣;而受重力影響較大的四肢靜脈內,靜脈瓣比較多。靜脈瓣功能:防止血液逆流和保證血液向心臟方向流動血流方向: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臟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像桃子,大小與本人的拳頭差不多。心臟有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腔的關系是:同側心房心室相通,異側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臟由心肌構成,當心肌收縮時,血液送到全身,當心肌舒張時,血液回心臟。心臟的四腔分別連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主動脈;肺靜脈→左心房;右心室→肺動脈;右心房→上、下腔靜脈。房室瓣:心房和心室之間,只朝向心室開放。動脈瓣:心室與動脈之間,只朝向動脈開。瓣膜的特點:心臟內瓣膜的開閉,控制著血流方向,這些瓣膜只能向一個方向開:房室瓣只朝向心室開,動脈瓣只朝向動脈開。所有瓣膜都朝向血流的方向開,從而保證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速記小技巧:上房下室,左右相反;房連靜脈室連動,靜房室動不倒流;體左右肺右左,室出房進;心臟的結構心肌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形成心臟的博動,心肌收縮時,推動血液進入動脈,流向全身;心肌舒張時,血液由靜脈流回心臟,心臟是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比較房室瓣、動脈瓣、靜脈瓣位置 開放方向 保證血流的方向房室瓣 心房與心室之間 向心室開 心房 → 心室動脈瓣 心室與動脈之間 向動脈開 心室 → 動脈靜脈瓣 在四肢靜脈內 向心臟方向開 靜脈 → 心房心室收縮時,房室瓣關閉,動脈瓣開放;心室舒張時,房室瓣開放,動脈瓣關閉。 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叫做心率。心臟每次收縮時由心室向動脈輸出的血量叫每搏輸出量;心臟每分鐘輸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輸出量,又稱心輸出量,它是衡量心臟工作能力的一項指標。每分輸出量=每搏輸出量χ心率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為一個心動周期。心動周期=60秒(1分鐘)÷心率 在一個心動周期中,舒張期比收縮期長的好處在于:(1) 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臟;(2)使心肌有充分的時間休息。血液循環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部分。體循環的途徑: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組織處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肺循環的途徑: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左心房體循環、肺循環比較血液循環系統示意圖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通常所說的血壓是指體循環的動脈血壓。一般測量上臂肱動脈的血壓主動脈壁一張一縮的博動,像波浪一樣沿著動脈壁向離心的方向傳播,叫脈搏。正常人每分鐘的脈搏的次數與心率相同。切脈--測量的部位在橈動脈(于左手腕部外側)人體血壓一個人在安靜狀態下的收縮壓經常超過140mmHg或者舒張壓經常超過90mmHg,就認為是高血壓;若收縮壓經常低于90mmHg或者舒張壓經常低于50mmHg,就認為是低血壓。第10章 人體的能量供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和能量都來源于食物。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主要來自糖類,其次是脂肪,脂肪是儲備的能源物質。食物的熱價:每克食物在體外充分燃燒時釋放的能量。食物的熱價反映出食物中貯存能量的多少。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及含量不同,含有的能量是不同的。呼吸作用指生物體細胞內葡萄糖等有機物氧化分解并釋放能量的過程。呼吸指生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包括四個連續的過程。呼吸運動指胸廓有節律地擴大或縮小,包括吸氣和呼氣。5、細胞通過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維持體溫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動各種生命活動。呼吸作用的意義是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6、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肺是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7、鼻是呼吸道的起點,鼻孔與外界相通,內有鼻腔,鼻腔內表面有鼻黏膜。鼻黏膜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能使吸入鼻腔的空氣變得溫暖、濕潤,減少對肺的刺激。鼻腔上部黏膜內還有接受氣味刺激的嗅覺細胞。8、咽位于鼻腔的后方,是氣體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喉位于咽的后下方,由軟骨和聲帶組成,氣體通過時可以引起聲帶振動而發聲。吞咽時,會厭軟骨會蓋住喉的入口處,以防止食物入喉。9、氣管先分為左右兩支,再分為如樹枝狀較小的支氣管、細支氣管等。氣管壁由C形軟骨支撐,管壁上有黏液腺,分泌的黏液能粘住灰塵;管壁內表面有纖毛,擺動將黏液推向喉的方向,通過咳嗽排出體外,這就是痰。10、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完成氣體交換的場所。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個,分別與左右氣管相通。新鮮的肺是粉紅色色的,由細支氣管的樹狀分支和肺泡組成。11、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①肺泡的數量眾多,擴大了氣體交換的面積;②肺泡壁很薄,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氣體交換;③肺泡壁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有利于肺泡內的氣體與血液中的氣體進行交換;肺泡壁上有豐富的彈性纖維,有利于氣體進出肺泡。這些結構特點有助于肺泡進行氣體交換。呼吸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外界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就是通常所說的呼吸,也叫肺通氣。肺通氣是由胸廓和膈的運動引起的。胸廓由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間肌組成,底部由膈封閉。吸氣時胸廓擴大,呼氣時胸廓縮小。胸廓擴大和縮小的運動就是呼吸運動。呼吸運動完成外界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人體吸氣時,肋間外肌收縮使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的橫徑加大;膈肌收縮,膈頂下降,使胸廓的縱徑加長。這樣,由于胸廓容積擴大,肺容積擴張,新鮮空氣由呼吸道進入肺。呼氣時,由于肋間外肌和膈肌的舒張,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肺泡內的部分氣體呼出體外。所以說,通過呼吸運動完成了外界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胸廓的結構吸氣和呼氣過程吸氣的過程:肋間肌收縮/膈肌收縮→肋骨、胸骨向上向外/膈頂下降→胸廓橫徑擴大/縱徑擴大→胸廓容積擴大→肺隨之擴張→肺內壓力減小→氣體入肺呼氣的過程:肋間肌舒張/膈肌舒張→肋骨、胸骨向下向內運動/膈頂上升→胸廓橫徑/縱徑減小→胸廓容積減小→肺隨之收縮→肺內壓力增大→氣體入肺肺的換氣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這個過程是通過氣體擴散實現的。交換的結果是靜脈血轉變成動脈血。擴散作用:高濃度向低濃度運動人體血液中的氧氣與血紅蛋白結合,以氧合血紅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運輸;而大部分二氧化碳在血漿中運輸。組織氣體交換是血液與細胞之間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也是通過氣體擴散實現的,交換的結果是動脈血轉變成靜脈血。氣體在肺部的交換、氣體在組織細胞中的交換過程呼吸系統與血液循環系統的生理功能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之間的關系12、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個系統相互配合,為細胞提供穩定的生活條件。13、氣體在血液中運輸方式—血液循環系統;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后,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細胞處;細胞進行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首先要進入血液,才能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肺泡處。第11章 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人體在代謝活動中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水、尿素等,這些物質都是代謝廢物。排泄:人體將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排遺:把人體排出的食物殘渣的過程代謝廢物的排出的途徑:一部分水和少量的無機鹽、尿素等,以汗液的形式通過皮膚的汗腺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分,以氣體的形式由呼吸系統排出;絕大部分水、無機鹽以及尿素等廢物形成尿液,通過泌尿系統排出;還有某些代謝廢物隨糞便排出體外。排泄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意義:①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②調節體內水與無機鹽的含量平衡;③從而維持細胞生活環境的穩定;保證體內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組成。6、泌尿系統最主要的器官是腎臟,構成腎臟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腎臟可分為:皮質、髓質和腎盂。腎單位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腎小體主要分布在皮質;腎小管主要分布在髓質。泌尿系統、腎臟的結構腎單位、腎小球的結構10、尿液形成示意圖尿的形成:(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原尿中沒有血細胞和蛋白質)(2)腎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尿液中沒有葡萄糖)8、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對比:只有血漿中有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原尿中沒有大分子物質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沒有葡萄糖。尿液排出的途徑: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尿液異常:尿液中出現紅細胞、蛋白質→腎小球病變 尿液中出現葡萄糖→腎小管病變 尿量異常多→腎小管病變尿液的形成是連續的,排出是間歇的。排尿意義:1、排出人體內的代謝廢物;2、調節水和無機鹽平衡;3、維持細胞生活環境的穩定;4、保證細胞正常生命活動適量飲水和適時排尿有利健康泌尿系統的衛生:(1)每天飲用適量的水(2)及時排尿(3)女性注意尿道口的清潔衛生皮膚的結構角質層:細胞排列緊密,防止水分蒸發和細菌侵入。角質層脫落的細胞成為皮屑。生發層:可以分裂產生新細胞,對皮膚的再生和愈合有重要作用。真皮層:①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使皮膚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可以經受一定的摩擦和擠壓,由保護內部組織的作用。②有豐富的血管;能影響體內熱量的散失。③由許多感覺神經末梢;可以感受冷、熱、觸、痛等刺激。附屬物:毛發:保護皮膚和保持體溫的作用;汗腺:開口于皮膚表面,能分泌汗液,具有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作用。皮脂腺:分泌皮脂,由滋潤皮膚和毛發的作用;指(趾)甲:表皮角質化的產物皮膚的功能皮膚與體溫調節(1)當環境溫度較高時,汗腺周圍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由皮膚散發的熱量增加;同時,汗液的排出量增多,汗液的蒸發能帶走人體的一部分熱量。(2)當環境溫度較低時,汗腺周圍的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同時,汗液的排出量減少,這樣能夠減少體內熱量的散失,保持體內的熱量。22、汗腺分為分泌部和導管組成;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層或皮下組織內,由盤曲成團的細管構成,周圍由毛細血管。導管細長,開口于皮膚表面。人體約有230萬個汗腺,分布全身,手掌、足底、額面等數量多。第11章 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1、排泄是人體將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排出體外的過程。排遺:把人體排出的食物殘渣的過程;排糞便是排食物殘渣,不算是排泄。2、人體的代謝廢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無機鹽等。糞便(排遺)不是代謝廢物.3、人體排泄三種途徑:①排汗(通過皮膚):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無機鹽、尿素②呼氣(通過呼吸系統):二氧化碳、少量的水③排尿(通過泌尿系統,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徑):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和尿素排泄的意義:①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②調節體內水與無機鹽的平衡③維持細胞生活環境的穩定保證細胞正常生命活動泌尿系統的組成:①腎臟:有形成尿液的功能 ②輸尿管:輸送尿液③膀胱:暫時儲存尿液的功能 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最主要的器官是腎臟,構成腎臟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腎臟可分為:皮質、髓質和腎盂。腎單位包括腎小體和腎小管。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主要分布在皮質;腎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質。腎小球是個毛細血管球,由入球小動脈分支的數十條毛細血管盤繞而成,然后匯集成出球小動脈。腎小囊是一種雙層壁的囊狀結構,包括腎小囊壁和腎小囊腔,兩層囊壁之間的腎小囊腔與腎小管相通。腎小管分布在皮質和髓質,主要分布在腎臟的髓質部分。特點:曲折細長,周圍圍繞著出球小動脈分支組成的毛細血管。腎單位中血液流動方向:入球小動脈→腎小球→出球小動脈→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腎靜脈尿的形成是連續的,因為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是連續的,而尿的排出是間斷的因為有膀胱的暫時儲存尿液。尿的形成①腎小球濾過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由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原尿中沒有血細胞和蛋白質)。②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經腎小球時,原尿中的有用物質如大部分的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進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質形成尿液(尿液中沒有葡萄糖)。原尿是通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在腎小囊中形成的;尿液是通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的。血液流經腎臟需經過2次毛細血管,分別是在腎小球和腎小管周圍,在前者,血液的氧含量沒有發生變化,在后者氧含量發生了變化: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腎小球是毛細血管球,它兩端連接的都是動脈。出球小動脈兩端都是毛細血管網。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區別:只有血漿中有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原尿中沒有大分子物質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沒有葡萄糖。18、尿液排出的路徑: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19、尿液異常與其相對應可能發生病變的腎的結構:①尿液中出現紅細胞、蛋白質→腎小球②尿液中出現葡萄糖→腎小管 ③尿量異常多→腎小管20、適量飲水和適時排尿有利健康。21、皮膚包括表皮和真皮22、表皮又分為角質層和生發層,角質層細胞排列緊密,防止水分蒸發和細菌侵入。角質層脫落的細胞成為皮屑。表皮外上皮組織較薄無血管。生發層細胞可以分裂產生新細胞,對皮膚的再生和愈合有重要作用。生發層中有一些黑色素細胞,能產生黑色素。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線,避免紫外線損傷內部組織。經常受日光照射,黑色素會增加,皮膚會變得黑些。23、真皮內結締組織較厚,含有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彈性和韌性豐富的毛細血管—-運輸、調節體溫神經末梢—-感受外界刺激附屬結構:毛發、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一位同學在削鉛筆時不小心劃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傷到了皮膚的真皮。汗腺分為分泌部和導管。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層或皮下組織內,由盤曲成團的細管構成,周圍由毛細血管。導管細長,開口于皮膚表面。(1)當環境溫度較高時,汗腺周圍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由皮膚散發的熱量增加;同時,汗液的排出量增多,汗液的蒸發能帶走人體的一部分熱量。(2)當環境溫度較低時,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同時,汗液的排出量減少,這樣能夠減少體內熱量的散失,保持體內的熱量。排汗不僅起到排泄作用,還可以調節體溫。皮膚的功能:保護、排泄、調節體溫、感受刺激 第十二章 人體的自我調節1、人的自我調節方式主要有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兩大類型。其中神經調節具有主導作用。2、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12對、脊神經31對)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大腦具有調節感覺、運動、語言等多種生理活動的功能;小腦具有協調身體運動、維持身體平衡;腦干調節心跳、呼吸、血壓等人體基本生命活動的部位。4、大腦皮層是是神經元細胞體高度集中的地方,是控制人生理活動的最高級中樞,它的生理活動叫高級神經活動(學習 、語言、記憶、情緒等)。5、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的功能6、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由胞體和突起組成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中心;突起包括樹突和軸突。樹突:短,是樹狀分支;軸突:長,分支少;軸突+鞘=神經纖維神經元的功能:具有接受刺激、產生沖動、傳導沖動的功能。神經元細胞興奮傳導方向:7、神經元的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元胞體集中出現的部位叫灰質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神經元突起集中出現的部位叫白質在周圍神經系統內,神經元胞體集中出現的部位叫神經節在周圍神經系統內,神經元突起集中出現的部位叫神經反射是通過神經系統對刺激做出的規律性反應。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過程的結構是反射弧。應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對刺激做出反應的能力;反射也是一種應激性,只不過比較特殊需要建立在神經系統上。反射弧的結構:11、反射弧的結構:①感應器:感受刺激,產生沖動 ②傳入神經元:傳導沖動到神經中樞 ③神經中樞:接受傳來的沖動產生新的神經沖動 ④傳出神經元:把新的神經沖動由神經中樞傳致效應器 ⑤效應器:接受沖動,引起相應的肌肉和腺體活動。12、神經沖動在反射弧上傳導的方向:感應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效應器13、神經中樞:位于灰質內,由功能相同的神經元胞體匯聚形成14、反射的類型:非條件反射:是生來就已經建立的先天性反射。條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后個體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最本質的區別:非條件反射不需要學習,而條件反射需要學習。15能夠對語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條件反射是人類條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眼球的結構視覺的形成:物體反射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成像→視神經→大腦皮層視覺中樞,形成視覺。18、視網膜上形成的是倒像,我們看到的物像是直立的,是因為受生活經驗的影響,大腦皮層根據經驗做了重新調整。19、我們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的原因:睫狀體舒縮,調節晶狀體的曲度,從而使遠近不同的物象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視網膜上,所以我們能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20、看遠處時,瞳孔也相應擴大;看近處時,瞳孔相應縮小。21、近視的原因:眼球前后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物像落在視網膜前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凹透鏡矯正22、遠視的原因:眼球前后徑過短,物像落在視網膜后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凸透鏡矯正。23、近前凹,遠后凸。(近視眼物像落在視網膜前方,佩戴凹透鏡矯正;遠視眼物像落在視網膜后方,佩戴凸透鏡矯正。)24、耳的結構外耳:耳郭(收集聲波)、外耳道(傳送聲波);中耳:鼓膜(產生振動)、鼓室(咽鼓管與咽部相通)、聽小骨(由錘骨,鉆骨和鐙骨組成聽骨鏈)內耳:耳蝸(含聽覺感受器)、前庭(含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半規管(含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25、聽覺的形成:外界聲波→外耳道→鼓膜(鼓膜產生振動)→聽小骨(錘、鉆、鐙)→耳蝸(耳蝸內感受器受到振動的刺激,產生沖動)→位聽視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形成聽覺.26、內耳兼有聽覺和感受位置變動的雙重功能。13、視覺感受器:視網膜 聽覺感受器:耳蝸 頭部位置感受器:前庭和半規管 嗅覺感受器:嗅黏膜 味覺感受器:味蕾四種味覺及其最敏感的部位:酸:舌的外側 甜:舌尖 咸:舌尖 苦:舌根15、如果感受器持續受到某種刺激,其產生沖動的能力會隨刺激持續時間的延長而減弱,這叫做感受器的適應。16、人體觸覺最敏感的部位:唇、舌尖、鼻尖。另外,肢體的腹側面比相對應的背側面觸覺要敏感。17、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溫感受器——感受溫刺激的感受器。18、外分泌腺:腺體有導管,分泌物都是通過導管排出的。內分泌腺:腺體無導管,分泌物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19、激素:在人體內,由內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的物質。特點:量少高效。生長激素由垂體分泌,能促進生長。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癥;分泌過多→巨人癥;成年:分泌過多→肢端肥大癥。性激素由性腺分泌,能促進生殖器官的生長發育,激發并維持第二性征。甲狀腺激素甲狀腺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幼年:分泌不足→呆小癥(智力低下),成年:分泌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分泌過多→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缺碘導致合成過少: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胰島素調節體內糖代謝;分泌過少——糖尿病;分泌過多——低血糖。胰腺既是內分泌腺也是外分泌腺侏儒癥與呆小癥異同:21、孕婦在懷孕時缺碘,生出來的嬰兒也會患呆小癥。22、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措施:①食鹽加碘;②常吃含碘豐富的海帶等海產品第十三章 傳染病及人體免疫1、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2、病原體——能引起人或動物患病的生物,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3、傳染病——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間或人與動物間傳播的疾病.傳染病的特點——傳染性和流傳性4、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攜帶者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可為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傳染病的預防措施:①控制傳染源:當人體發病初期表現出來的傳染病癥狀的時候,傳染性最強。對傳染病人要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對患傳染病的動物也應及時處理②切斷傳播途徑:主要是講究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消滅各種傳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蠅、蚤等,進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③保護易感人群:不要讓易感人群與傳染源接觸;讓易感人群預防接種;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可以提高他們的抗病能力。5、切斷傳播途徑是控制傳染病流行的主要方法6、第一道防線——皮膚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第二道防線——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殺菌作用第三道防線——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功能:產生抗體,消除病原體(抗原) 7、免疫種類形成功能非特異性免疫:遺傳而來,人生來就有對一切病原體都起作用特異性免疫:只有在出生以后,與該病原體經過斗爭的人才有,不能遺傳對某一中特定病原體起作用8、免疫的功能:1)排除和消滅侵入人體的病原微生物,維護人體健康。2)及時清除體內衰老的、死亡的或損傷的細胞。3)隨時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9、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抗體——身體免疫系統受抗原刺激后產生的一類蛋白質,能與相應的抗原發特異性結合,主要存在于血清中。9、計劃免疫——在易感人群中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92年前要求12歲以下兒童接受“四苗”,92年后增加一乙肝疫苗。10、“四苗”:卡介苗——結核病;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疫苗——小兒麻痹癥;麻疹疫苗——麻疹。 第十四章 人在生物圈中的義務1、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過程中,森林起著核心作用。森林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增加濕度、制造氧氣、凈化空氣、減弱噪音。2、環境污染是指由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大量的有害物質排入環境,使環境惡化。3、合理利用土地對保護生物圈有積極作用4、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圈,造福子孫后代,是全人類的共同義務。5、人類可以保護好生物圈:1.作好生態環境質量的調查、檢測、評價和預測,是保護生物圈的前提。2.制定有關的政策,法規,在宣傳教育的同時,加強法制管理,嚴懲違法者。3.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實施大型生態工程6、地衣和苔蘚可以監測二氧化硫7、煙草和菜豆可以監測臭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