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 唐詩三首(教師版)班級: 組名: 姓名: 學號:___________【學習目標】1.了解與詩人有關的文學常識,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中描述的社會現實。2.賞析詩中名句,體會詩人心懷勞苦人民的情懷。3.培養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自主學習】1.作者簡介(1)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早期當過“右拾遺”,后世稱他“杜拾遺”。在成都時被薦為工部員外郞,后世稱他“杜工部”,被人們尊稱為“詩圣”。杜甫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等。《三吏》指《新安吏》、《潼關吏》和《石壕吏》。《三別》指《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2)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現實主義詩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著有《白氏長慶集》 。2.文體知識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上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富于變化。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但它極富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古代詩歌中極有特色的一類。3.課文主題(1)《石壕吏》通過詩人親眼所見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2)詩歌描述了茅屋遭受風卷雨淋的情景,詩人由個人的痛苦想到了飽經戰亂、至今仍流離失所的廣大人民,表現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寬廣胸懷和崇高理想。(3)通過記敘賣炭翁辛勤勞動所得終被掠奪一空的經過,揭露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時也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4.文題解讀(1)《石壕吏》是組詩“三吏”中的一首。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吏,小官,這里指差役。詩題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2)“茅屋”,指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為……所……”是一種被動句式。歌,“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是樂府詩的一種體裁。題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風吹破。題目表明了詩人敘述的主要事件。(3)“賣炭”表明了主人公從事的工作,“賣炭翁”指賣炭的老人。題目點出了詩歌描繪的主人公。5.常考文言知識(一)字音鄴(yè)城 戍(shù) 老嫗(yù) 怒號(háo) 掛罥(juàn) 塘坳(ào) 布衾(qīn)庇(bì) 突兀(wù) 伐薪(xīn) 兩鬢(bìn) 冰轍(zhé) 敕(chì) 叱(chì)(二)通假字1.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見,同“現”,出現。)2.系向牛頭充炭直(直,同“值”,價錢。)(三)一詞多義1.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介詞,被) 忍能對面為盜賊(動詞,做)2.安 安得廣廈千萬間(疑問代詞,怎么) 風雨不動安如山(形容詞,安穩)安得廣廈千萬間(動詞,得到)3.得 將軍角弓不得控(動詞,能夠)4.自 歸來倚杖自嘆息(代詞,自己) 心遠地自偏(副詞,自然)5.可憐 可憐身上衣正單(動詞,值得憐憫) 可憐九月初三夜(形容詞,可愛)(四)古今異義1.老翁逾墻走(古義:跑,逃跑;今義:人或鳥獸的腳交互向前移動。)2.聽婦前致詞(古義:對……說話;今義:在舉行某種儀式時說勉勵、感謝、祝賀、哀悼之類的話。)3.秋天漠漠向昏黑(古義:接近;今義:方向。)(五)詞類活用1.聽婦前致詞(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2.嬌兒惡臥踏里裂(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破裂。)3.風雨不動安如山(名詞用作動詞,風吹雨打。)(六)文言句式——省略句:宮使驅將惜不得(省略了賓語。 "惜不得"應是"惜之不得”)6.梳理全文石壕吏 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譯文】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譯文】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譯文】官吏呼喝得多么狂怒,婦人啼哭得多么悲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譯文】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譯文】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譯文】活著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譯文】家里再也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譯文】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沒有一件完好的衣服。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譯文】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譯文】趕緊去投向河陽的戰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譯文】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譯文】天亮后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譯文】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譯文】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第一節:描寫秋風破屋的情景,抒發詩人的焦灼和無奈之情。)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譯文】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第二節: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譯文】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譯文】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譯文】一下雨屋頂漏水,連床頭都沒有一點兒干的地方,但房頂雨漏像麻線一樣密集并下個不停。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譯文】自從安史之亂之后,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第三節:寫秋雨不斷,屋漏床濕,長夜無眠,令人愁苦。)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譯文】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第四節:寫詩人具有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賣炭翁 唐·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譯文】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譯文】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譯文】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譯文】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譯文】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譯文】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譯文】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譯文】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譯文】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譯文】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合作探究】1.朗讀《石壕吏》,“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總領。2. 《石壕吏》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的? 答:一是服役慘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應役。3. 《石壕吏》中的老婦人是心甘情愿去應征嗎?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答:并非自愿。因為保護丈夫、兒媳、小孫心切,故作懇請,老婦之凄苦可見一斑,亦可見差役之冷酷。4.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秋風的?寫出了秋風的哪些特點? 答:作者用“怒號”一詞描寫秋風,將秋風擬人化,富有強烈的感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5.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作者用一系列動詞,如“飛”“灑”“掛”“飄轉”“沉”等來描寫風吹茅草的情景,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答:一個“飛”字和一個“灑”字,不僅寫出了秋風之大,還寫出了風卷茅屋的凌亂。“掛”是掛在長林梢上的,“飄轉”者皆“沉”于塘坳,不難想象,茅草于風中是沉緩飄動,而詩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緩之中突出了詩人眼見茅屋被風卷去的無可奈何。6.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作者是怎樣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答: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秋雨的細密連綿,所謂“雨腳如麻未斷絕”,更可怕的是“床頭屋漏無干處”。面對寒冷,作者更是無可奈何,說“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由此可見其生活境遇的窘困。7.《賣炭翁》是一首敘事詩,我們說敘事詩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事件是什么呢?答: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運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燒炭—運炭—搶炭)8.《賣炭翁》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答: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9.“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為什么這樣寫?答:外貌描寫。著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發耳邊鬢角的顏色。“煙火色”“十指黑”說明燒炭艱辛。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10.“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答:心理描寫。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苦處境。11.朗讀“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兩句,你是怎樣理解賣炭翁的矛盾心理?答:本應因“衣單”盼天氣暖和,卻為了炭價高一點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寫出了賣炭翁的無奈和艱難。表現了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思維導圖】《石壕吏》時間:暮差吏捉人 地點:石壕村事件:捉人三男戍,二男死石壕吏 老婦哭訴 孫方乳 戰爭導致災難深重媳無裙戰事緊急:急應自請服役老嫗服役:備晨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風破屋心情苦痛 風 白天 屋外事現實 群童抱茅 自己無可奈何 推己及人 關心民生憂國憂民長夜沾濕憂思不絕 雨 黑夜 屋內人理想 廣廈千萬間 天下寒士《賣炭翁》燒炭艱辛賣炭翁 運炭艱難 (肖像、心理、動作描寫) 生活困苦艱辛炭被掠奪 對 比宮使 奪炭 (肖像、動作描寫) 仗勢凌人 蠻橫嶺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