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祝福班級 姓名 學號【資料鏈接】一、作家作品1.魯迅(1881.9.25-1936.10.19),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先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棄醫從文,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 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其間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1936年10月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鮮紅的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大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至虹口公園。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二、魯迅名言《自題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答客誚》: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題三義塔》: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無題》: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文本預習】1.閱讀全文,按故事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的順序給課文劃分層次, 并說說本文情節敘述上有什么特點,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2.魯迅說:“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她的眼睛。”本文有幾處描寫到祥林嫂的眼睛?(在文中畫出)從這些描寫中選出3處,說說表現了她的哪些性格特點。3.說說作者以“祝福”為小說題目有何深刻含義?4.分析小說中的“我”的形象特點和在結構上的作用。【鞏固練習】1.下列寫到祥林嫂的眼睛文字與表現人物的精神與心理狀態對應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精神麻木,不復有生的欲望)B.但不到一頓飯時候,她便回來,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迷信神靈,在無知和虛幻中獲得安慰)C.(她大約從他們的笑容和聲調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悲痛之極,喪失了生的勇氣)D.(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地站著……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希望破滅,精神受到沉重打擊)2.下列句子中的“究竟”與“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里“畢竟”意義相同的一句是( )A.對于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個究竟。B.她究竟經驗豐富,說的話很有道理。C.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D.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3. “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一句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 )A.無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討厭見他的人看不見他了。B.無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討厭見他的人不再見到他。C.生活沒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討厭見他的人也見不到他了。D.沒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討厭見他的人也見不到他了。4. 選出對最后一段文字文意理解最準確的一項 ( )A.嘲弄魯鎮的人們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狀態中。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氛圍扼殺了死者又麻痹著生者的社會現實。C.暗示這種虛偽和殘酷的社會現實不會維持多久的時間。D.悲憤地控訴祥林嫂的死在魯鎮活著的人們中沒有引起一點反響。【文本預習】1. 閱讀全文,按故事的“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的順序給課文劃分層次, 并說說本文情節敘述上有什么特點,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⑴序幕:魯鎮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⑵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⑶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⑷發展:被搶改嫁⑸高潮:再到魯鎮⑹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運用了倒敘的手法,作用是:情節上,在小說開端造成懸念,吸引讀者尋根探源的興趣;內容上,祥林嫂在一片祝福聲中死去,強烈的對比,更加渲染了小說的悲劇氛圍。(3)從小說的矛盾關系看,小說開頭寫祥林嫂在富人們的一片祝福聲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魯四老爺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的尖銳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2. 魯迅說:“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她的眼睛。”本文有幾處描寫到祥林嫂的眼睛?(在文中畫出)從這些描寫中選出3處,說說表現了她的哪些性格特點。①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精神麻木,不復有生的欲望②(但不到一頓飯時候,她便回來,)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迷信神靈,在無知和虛幻中獲得安慰③(她大約從他們的笑容和聲調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絕望、麻木地面對人世的冷漠④(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地站著……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希望破滅,精神受到沉重打擊3. 說說作者以“祝福”為小說題目有何深刻含義?(1)“ 祝福” 是歡慶的景象,以此為題,把“兇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擺到讀者的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進一步突出主題。(2)小說起于祝福,結于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系。“祝福”與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息息相關,是人物命運轉變的契機和背景(情節、環境)。(3)所謂“祝福”只是人們的一廂情愿。其實像祥林嫂這樣的處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壓迫下的勞動人民哪有福可“祝”?又豈能“祝”來幸福?以“祝福”為題有反諷之意。4.分析小說中的“我”的形象特點和在結構上的作用。(1)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一方面反感魯四老爺,厭惡封建禮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軟弱無能,疏于行動。(2)“我”起著線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反映,“我”是事件的見證人。1.下列寫到祥林嫂的眼睛文字與表現人物的精神與心理狀態對應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精神麻木,不復有生的欲望)B. 但不到一頓飯時候,她便回來,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迷信神靈,在無知和虛幻中獲得安慰)C. (她大約從他們的笑容和聲調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悲痛之極,喪失了生的勇氣)D. (她像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地站著……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希望破滅,精神受到沉重打擊)【答案】C【解析】C表現祥林嫂“失望無望,麻木地面對人世的冷漠”的精神與心理狀態。2.下列句子中的“究竟”與“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里“畢竟”意義相同的一句是( )A. 對于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個究竟。B. 她究竟經驗豐富,說的話很有道理。C. 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D.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答案】B【解析】A項“究竟”意為結果、原委;C、D項的“究竟”用在問句里表追究。3.“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一句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 )A.無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討厭見他的人看不見他了。B.無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討厭見他的人不再見到他。C.生活沒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討厭見他的人也見不到他了。D.沒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討厭見他的人也見不到他了。B是對的。由選項的主要區別處“聊”“生”“即使”比較、分析判斷。“無聊生”意為沒有辦法生存的人,“聊”為依賴、憑借。“不生”中的“生”為生存,“即使”意為就使,“厭見者”意為討厭看到的人。4.選出對最后一段文字文意理解最準確的一項 ( )A.嘲弄魯鎮的人們沉浸在迷信的,落后的,麻木的生活狀態中。B.揭示出沉重的封建禮教與封建迷信氛圍扼殺了死者又麻痹著生者的社會現實。C.暗示這種虛偽和殘酷的社會現實不會維持多久的時間。D.悲憤地控訴祥林嫂的死在魯鎮活著的人們中沒有引起一點反響。B是對的聯系《祝福》的中心思想。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