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第1首 木蘭詩《樂府詩集》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表現手法:運用比興手法,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女嘆息”暗示木蘭此時無心織布。 修辭:“卷卷有爺名”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征兵催促之急。 情感:“從此替爺征”表現出木蘭對國家的忠心以及對父親的愛。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修辭、內容理解:前四句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詳寫木蘭準備出征,后八句以反復的句式寫木蘭從家中出發,途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時間,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木蘭行軍的神速、戰爭的緊迫以及戰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受到緊張的戰爭氛圍。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修辭:前兩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征途之遙,表現出木蘭萬里奔赴戰場、飛躍層巒的矯健身姿。最后兩句運用對偶和互文的修辭手法,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的局面。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內容理解:木蘭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只想盡快回到故鄉和親人團聚,顯示出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良品德。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表現手法、內容理解: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爺娘姊弟各自舉動描寫了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出濃濃的親情;再以木蘭的舉動,寫出她對故居的親切感,表現了她歸家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用伙伴的吃驚,側面烘托出木蘭從軍時的謹慎和機敏。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辭:比喻結尾,以雙兔奔跑,難辨雄雌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地解答,趣味橫生。主旨:這首南北朝樂府民歌塑造了木蘭愛國、堅毅勇敢、不慕榮利、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第2首 竹里館[唐 王維]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內容理解:詩人在竹林里“獨坐”“彈琴”“長嘯”,內心的恬淡與自然的幽靜融合在一起。在這樣一個清靜的世界,沒有塵世的喧囂、沒有名利的羈絆,精神可以徹底放松。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修辭: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詩人在與自然對話、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愜意中,充分感悟隱居生活的美好情趣。主旨:這首詩描述了詩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著安寧與自在的生活,表現了詩人淡泊的生活態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第3首 春夜洛城聞笛[唐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煉字、修辭、表現手法:“暗”寫笛聲暗送,似乎專門飛來給客居他鄉的人聽,以引發其離愁別恨。“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反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情感:在縹緲的笛樂中,詩人聽到了表達思鄉懷親的曲子《折楊柳》,勾起了詩人無盡的鄉思。 主旨: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客居洛城,聽到傷離惜別的笛聲,被喚起濃濃的思鄉之情。第4首 逢入京使[唐 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修辭、情感:前兩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 內容理解:詩人沒有過多沉浸在思鄉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傳語”二字表達了詩人思念親人的情感。 主旨:這首詩以平實的語言抒發報國與親情難以兩全的無奈,以及思親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復雜情感。第5首 晚春[唐 韓愈]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修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花草樹木以人的情思。花草樹木竟然能“知”能“斗”,生動地表現了花草燦爛之情狀,表現了詩人對春天的留戀。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內容理解:“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化作“飛雪”為晚春添色。詩人對“楊花榆莢”的揶揄,其實是在表達更深層次的贊許:珍惜光陰,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主旨:全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了暮春時節草木爭芳斗艷的情景,表現了詩人對春天的留戀,以及對楊花榆莢的贊許,蘊含著人們應乘時而進的哲理。★第6首 登幽州臺歌[唐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煉字:“念”字表現了詩人遍覽宇宙古今、寬廣無垠的精神境界;“獨”字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通過“前”“后”“古人”“來者”的對比表明時間流逝,一去不返。 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壯志難酬、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惆悵和孤寂。主旨:詩人抒發了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的文人們遭受壓制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第7首 望岳[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煉字、修辭:“鐘”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大自然賦予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割”字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泰山參天矗立的雄姿,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活力。蕩胸生曾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煉字:以“曾云”襯托山高,“入”字寫倦鳥歸巢,目光由近及遠。“會當”“凌”表現出詩人登頂的決心和豪邁的氣概。“決眥”將詩人極目仰望時的神態描寫得活靈活現。主旨:全詩抓住題目中的“望”字寫景,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第8首 登飛來峰[北宋 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表現手法、修辭: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塔高。“千尋”正面寫塔高、峰高;“雞鳴”就能“見日升”,寫“見日升”之早,從側面襯托塔高。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情感:“浮云”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或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不畏”在氣勢上先聲奪人,道出了詩人為實現政治抱負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主旨:情景結合,詩人借寫登高遠望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抒發躊躇滿志、不畏困難的情懷。★第9首 游山西村[南宋 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煉字、內容理解:“足”字表達了鄉民待客的盛情;“重”“復”二字突出了山與水的曲折幽深;“又一村”三字則寫出了詩人的欣喜。“疑”字點明這變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致。 哲理:頷聯表達了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終究會出現豁然開朗的人生境界的思考,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情感:“春社”是農家祭社祈年的傳統節日,頸聯寫熱鬧的鄉俗民事,既表現出詩人對淳樸的鄉土民俗的贊美,也表達了對鄉民的喜愛。尾聯寫出了詩人歸途中的愉悅之情和對重游的期望,表達了對淳樸、閑適的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農村風光圖,贊揚了鄉民的淳樸、好客,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向往。★第10首 己亥雜詩(其五)[清 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表達方式:敘事抒情,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詩人豪放灑脫的氣概。離別的愁緒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修辭、情感:借“落花”自喻,表現了詩人超凡脫俗的寬廣胸懷。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但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及甘愿犧牲自我的無私奉獻精神。主旨:這首詩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詩人以“落紅”自比,表現了詩人雖脫離官場,卻仍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愛國熱情。★第11首 泊秦淮[唐 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修辭:首句運用互文的修辭手法,描寫了一幅朦朧的水色夜景圖,渲染出凄清的氣氛。煉字: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四種景物和諧地融為一體,貼切傳神地勾勒出秦淮河兩岸朦朧迷蒙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煉字:“猶”字表現出晚唐統治者在重蹈覆轍,走向亡國之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內容理解:看似在批評歌女,實則是對那些只知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重的達官貴人表示憂慮與憤慨。主旨:寓情于景,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前事的深刻思考和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第12首 賈生[唐 李商隱]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內容理解:首句一“求”一“訪”似乎能夠表現漢文帝的誠意,次句贊美賈生才華橫溢,無與倫比,為第三句作鋪墊。其實,漢文帝要垂問的并不是關切百姓的國事,而是鬼神的事,極具諷刺意味。 表現手法:托古諷今,選取漢文帝在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情節,體現漢文帝不能識賢、任賢。 情感:“可憐”是可惜的意思,表達了詩人對漢文帝不顧蒼生疾苦的批判,以此揭示了晚唐皇帝求仙訪道、不顧國計民生的社會現實,同時也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主旨:這首詩托古諷今,通過批評漢文帝來諷刺晚唐皇帝,借賈誼的遭遇,表現詩人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第13首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南宋 楊萬里]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錯喜歡。 政入萬山圍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攔。 煉字:“錯”字表現“行人”被“賺”后的失落神態。“放”“攔”二字使萬山活了起來。“賺”字將行人心中下嶺容易的印象與實際上的艱難形成鮮明的對比。主旨:通過寫山行路上的感受,說明無論做什么事,最好不要被眼前的順境所迷惑,要放眼長遠,認真對待,才能不斷克服困難,履險如夷。第14首 約客[南宋 趙師秀]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煉字:“家家雨”,寫出“黃梅時節”的天氣特征;“處處蛙”,采用以聲襯靜的寫法,寫出江南雨季的特別景致,烘托出梅雨時節鄉村夜晚恬靜和諧的氣氛,同時折射出詩人落寞、孤寂與煩躁不安的心境。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表現手法、煉字:點題,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約的客觀情況,與前文形成鮮明對照,表現了詩人的落寞和失望。“閑敲”二字通過細致的動作描寫表現了詩人候客未至的悵惘和無奈。主旨:這首詩從季節和天氣寫起,寫出了江南雨季的特別景致和詩人候客未至的悵惘與無奈。1.★◎陋室銘 〔唐〕劉禹錫原文呈現 參考譯文(加粗字詞為課下注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顯得神異。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德行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苔痕蔓延到臺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青色。說說笑笑的是博學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平民。可以調弄不加裝飾的琴,瀏覽佛經。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文書勞神傷身(形:形體、軀體)。它好比諸葛亮隱居南陽住的草廬,揚雄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2.★◎愛蓮說 〔北宋〕周敦頤原文呈現 參考譯文(加粗字詞為課下注釋)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只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河溝、池塘里積存的污泥里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蓮的柄)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遠聞更加清芬,(它)潔凈地挺立(亭亭:聳立的樣子),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褻:親近而不莊重)賞玩啊。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愛,應當人很多了。3孫權勸學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拿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怎么能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很有好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等到魯肅經過尋陽的時候,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沒有學識的)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呢!”魯肅就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后分別了。4賣油翁康肅公陳堯咨擅長射箭,當世沒有第二個人可與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他曾經在自己家的園子里射箭,有個賣油翁放下擔子站在一旁,斜著眼睛看了很久都沒有離開。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對他微微點頭。陳堯咨問道:“你也懂得射箭嗎?難道我射箭的技術不精湛嗎?”老翁說:“沒有別的(奧妙),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陳堯咨氣憤地說:“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賣油翁說:“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于是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滴入(葫蘆),油從銅錢的孔中穿進去,卻沒有沾濕銅錢。賣油翁于是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康肅公只好笑著讓他走了。5活板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時人們還沒有大規模地做這種事。從馮瀛王時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后的經典文獻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朝慶歷年間,有一個叫畢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蓋好。想要印刷時,就把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然后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個鐵框就成為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烤;等鐵板上的藥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鐵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如果只印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顯得極其快速了。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以準備用一板內有重復的字。不用時,就用紙來標記活字,每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分別)貯存這些活字。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制成。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疏有密,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粘在一起,(拆板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燒,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落下來,一點兒也不會被藥物弄臟。畢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貴地收藏。6木蘭詩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對著門織布。(忽然間)聽不到織布機發出的聲音,只聽到木蘭聲聲的嘆息。問木蘭想的是什么,在思念什么?(木蘭說)我沒有想什么,也沒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規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我)愿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出征。到東市買了一匹好馬,到西市買了馬鞍和鞍墊,到南市買了嚼子和韁繩,到北市買了馬鞭。(木蘭)早晨辭別了父母,傍晚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木蘭)早晨辭別黃河上路,傍晚到達燕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的嘶鳴聲。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越過一道道的關塞山嶺。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軍戰士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人戰死沙場,木蘭等幸存者歸來。木蘭從前線回來拜見天子,天子高坐在舉行大典的朝堂上。朝廷為木蘭記功很多次,并賞賜了很多財物。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表示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快快把自己送回故鄉。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準備殺豬宰羊。打開我東邊繡樓的門,坐坐我西邊內房的床。脫下我從軍時的戰袍,穿上我在家時的衣裙,對著窗戶梳理我烏云般的秀發,照著鏡子在額頭上貼上花黃。出門去見軍中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并肩作戰了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個姑娘。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眼常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但是讓)雄雌兩兔貼近地面跑,又怎能辨別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