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月相的變化規律》教學設計課 型 實驗課 課時 1 教材版本 教科版課題名稱 《月相變化的規律》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1.理解一個月內,月相的變化是有一定的規律。 2.了解月相變化的規律是循環的,而非一次性。科學思維 1.通過畫月相,給一個月的月相圖片排序等多種方式發現與描述月相變化規律。 2.能夠對月相圖片進行正確排序。 3.能夠根據一定的真理,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以及調整。科學探究 1.能通過仔細的、持續的過程觀察發現月相的變化規律。 2.能結合自己平時觀察月相的經驗,對月相圖片的信息進行正確的處理,做出月相圖片的初步排序。態度責任 1.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傾聽別人觀點的同時修正自己的認識; 2.對月相變化規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觀察月相的興趣; 3.了解月相變化對人們生活具有一定的影響。教學重點 通過畫月相,以及對月相圖片進行觀察、排序等活動,使學生對一個月內月相變化規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知道月相變化的規律性是月球的重要特征。教學難點 給相近的月相圖片進行排序,能夠判斷在一個月之中出現月相的時間是什么。教學準備 【教師用具】多媒體課件、七張月相圖片(大尺寸,可磁吸)。 【學生用具】月相變化圖片(每組一份)、訂書機或燕尾夾(每組一份)。教材分析 本課是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太陽、地球和月球》第4課。在第2課和第3課中,通過對影子變化的研究,探索了太陽的特征以及對地球的影響,并明確了月球和太陽一個很大不同點就是月球有月相變化,而太陽沒有。 本課通過圍繞月相卡片,進行觀察、排序、裝訂成冊等活動,使得學生對月相變化規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本課不要求學生掌握月相變化的原理,只需要學生認識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個不斷變化的,從缺到圓,再到缺的過程。拓展環節,鼓勵學生在課外嘗試去尋找“亮星”,觀察月球和它周圍的“亮星”的位置有何不同。學情分析 學生從小就有觀察月亮的經歷,例如中秋節與家人賞月等。他們已經注意到月相會變化,有時候圓,有時候是像小船一樣的弧形,而且他們也對月相的變化存在一定的好奇心。他們在年級的科學課中對于月相還有過長時間觀察和記錄,但是他們很難將月相變化與日期進行對應。他們更多關注的是一天,或者某個時間的月相,而對月相在一個月之中的連續變化,以及月相變化的規律知之甚少。教學 環節 教 學 過 程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計 意圖新 課 引 入 聚焦導入,激發興趣 (在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規律是怎樣的) 教師:出示兩張月相圖片,然后提問學生:你們認識它們嗎? 教師: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月相(回顧月相概念:月球發光部分的形狀,就是月相)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月相的變化有什么規律!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寫板書,并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學生預設:認識,這是月相。 學生預設:每天不一樣,有時候月相是彎的,有時候月相是圓的,且有順序。 幫助學生回顧月相概念--月球發光部分的形狀。 通過層層遞進,趣味性地引入本節課的課題:月相變化的規律。新 課 教 學 實驗探究 活動一:畫月相 ,給七張月相排序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2)知識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引導學生畫月相: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教師給每個學生七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要大小不同,然后把它們剪下來。) (4)觀察分析:老師選取7張規律變化的月相卡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 有哪些不同?并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一月當中月亮由細逐漸變大,直到15日左右出現滿月),排出每月的上半月月相變化情況) 活動2:給一個月的月相排序 (一)對上半月的月相進行排序。 教師提問:上半月的月相有什么相同點? 1、給學生觀看一個月的月相變化視頻。 2、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月內更多的月相圖片,學生根據已經排序好的七張月相圖片,將其余的月相圖片,放在合適的位置。(小組排序完成后,可以小組間進行互相觀看、交流排序的結果,并做出一定的進行修正。) 3、分享學生成果:教師將小組排序拍照上傳,PPT展示分享。 (二)對下半月的月相進行排序。 教師提問:農歷十五的月相有什么特點 下半月的月相有什么特點 請你按照月相出現的時間先后,對下半月的月相進行排序。 (三)對一個月的月相進行排序。 1. 任務:根據一個月的月相變化來進行排序。 2.方法:哪些月相先出現、哪些月相在中間、哪 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 3.要求:排序好的小組可以去參考其他小組的排序,及時修正自己的排序結果。 4.觀看視頻,注意觀察月相變化順序。 5.播放視頻,注意觀察照片排序 6.展示正確的圖片排序,讓學生調整自己的排序。 7.引導學生組內交流:我們的排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給出提示】 共同點:從缺到圓,再到缺。 (從圓到缺,再到圓) 不同點:有的排成圓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三、交流研討,形成共識 (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規律) [材料準備:多媒體PPT] (1)上傳有代表性的幾組學生的排序照片,全班交流 (交流關注點:排序的結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一組交流,全班補充。 (2)播放視頻;一個月內月相的變化 (3)小結,形成共識:一個月里,月相變化是有規律的 (4)最后教師板書:彎-----圓------彎 ;上半月亮面在右邊,下半月亮面在左邊 四、拓展延伸 [材料準備:多媒體] (1)梳理小結:教師再次回歸到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引出: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月球的探索。學生小結本課的相關內容。 (2)教師出示明月和亮星的圖片,提問:觀月時,我們可能會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國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來觀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運動變化。你也可以試試,在不同時間,觀察月球和它周圍的亮星位置有何不同。 活動一:畫月相并排序 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出現滿月時的農歷時間(每個月的十五日、十六日) (2)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認識到月亮有不同形狀叫月相。 (3)學生小組互相合作,畫出其中月相的形狀,并減下來。 (4)學生觀察教師在黑板上貼的卡片,發現這些月亮的形狀大小都不相同,有峨眉月、滿月等等。 (5)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知道了農歷初一的時候月亮最細,像眉毛一樣。后面,月亮逐漸變大,直至15日左右出現滿月現象。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把月相的卡片進行排序。 活動2:給一個月的月相排序。 (一)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出上半月相特點,從初-到十四月相的亮面越來越大。并給月相圖片排序。 (二)總結下半月月相的特點,并對月相卡進行排序。 看視頻,注意觀察,調整自己的排序。組內交流比較。 學生交流排序結果有什么異同點. (2)學生觀察月相變化的視頻,同時調整自己制作的月相變化照片順序,做一個月相紙牌。 (3)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月相變化的規律 課堂小結,回顧知識。學生認真觀察星空并仔細思考,發現規律。 (1)月亮是學生日常中常見到的物體,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月亮變化情況,學生有所了解并且能根據生活嘗試作出簡單回答。 (2)教師講解月相概念,展示不同月亮的形狀,為學生熟悉月亮形狀和完成畫月相的任務奠定基礎。 (3)學生畫月相的過程中會更加了解月亮形狀的變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4)這一環節全班同學一起得出月相是變化的,是不同的,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5)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的假設,完成每月上半月的月相排序。 月相變化的排序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果直接將一個月的月相同時呈現,大部分學生可能都無法完成。因此,先呈現一個月中比較典型的七個時間段的月相圖片進行排序,然后小組討論、組間討論,產生思維的沖突。最后通過月相變化視頻的觀看,再對月相圖片的排序做出一定的調整。會降低學生操作的難度,更有利于更多學生深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也有利于保護學生后續對于月相變化的探究欲。 引導學生意識到月相變化是有規律的,揭示正確答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印象,初步了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板書有助于學生歸納總結,對知識點一目了然。 通過課后觀察月球與亮星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繼續探索月球、星空的興趣,對后續天文方面的學習大有裨益。板 書 設 計總結 通過對月相圖片進行排序,了解了一個月之內的月相變化規律是由缺變圓,再由圓變缺。且上半月亮面在右邊,下半月亮面在左邊。 月相變化的過程:月初時沒有月相,然后慢慢出現一點月相,直到月中出現滿月的現象,然后又不斷消失,直到月末完全不見月相,這個過程被稱為一個周期,正好是一個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