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第1課時 食物鏈和食物網教學目標:1.掌握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2.學會正確書寫食物鏈。3.通過指導學生歸納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分析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1.由食物關系構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2.學會正確書寫食物鏈。難點:營養級的概念以及營養級與食物鏈的關系。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練法課時:1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復習提問: (1)生態系統的概念是什么 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么,它的范圍有多大 (2)生態系統的組成分為哪兩大部分 它們各自包括了什么 (其中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是指動物,分解者主要是指各種細菌和真菌)。 2.引入: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具有各自的生態功能,它們的關系將會對生態系統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1.認真思考,積極參與回答: (1)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環境共同構成生態系統。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活環境。 (2)生態系統由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兩部分構成。生物部分包括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而非生物環境包括陽光、空氣、溫度、水分等。 復習導入,從已知到未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做好知識的銜接。二、問題引導 探究新知 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食物關系 1.食物鏈 (1)展示草原生態系統圖示,指導學生觀察。 (2)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教材第72頁問題。 (3)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形成了吃與被吃食物關系。 (4)提出問題:什么是食物鏈 (5)連接方式:用帶箭頭的線條來表示它們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 教師總結:食物鏈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種成分,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是捕食食物鏈的起點,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箭頭一定是由被食者指向捕食者。 觀察圖片,小組內分析討論。 思考,結合教材回答: (4)不同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系,叫食物鏈。 (5)蝗蟲吃草,表示為:草→蝗蟲。 小組討論: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有許多條食物鏈,各種食物鏈之間是有聯系的。2.食物網 (1)講述:應用所學知識,連接食物鏈,并交流。請同學們將草原上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表示出來,并觀察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是否是孤立的 (2)分析草原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它們互相交叉而形成網狀結構,引導學生觀察并比較自己所畫的食物網,引出食物網的概念。 3.食物鏈和食物網的作用 (1)講述:食物鏈和食物網反映了生物之間因食物關系而形成的復雜關系,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礎。 (2)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73頁的小資料,認識生態系統中的其他食物鏈。 (1)學生回答:不是孤立的。 (2)食物網的概念: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構成的網狀聯系,稱為食物網。 認識食物鏈與食物網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與地位。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物和能量就是通過食物鏈在生物之間進行運輸和傳遞的。 開拓視野,鞏固所學知識,增長見識。 通過各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使學生明白任何一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而珍愛動物,形成保護動物的意識和行為。板書:第3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第1課時)1.食物鏈:不同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系,稱為食物鏈。2.食物網: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構成的網狀聯系,稱為食物網。第2課時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教學目標:1.能夠簡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及其特點。2.能夠簡述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過程及其特點。3.通過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過程和特點,進一步提高分析、總結的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及其特點。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難點:1.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及其特點。2.分析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講練法課時:1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從提問開始導入新課: (1)食物鏈的概念 (2)食物網的概念 (3)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意義 2.過渡: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怎樣傳遞的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生態系統的功能。 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1)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系,稱為食物鏈。 (2)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構成的網狀聯系,稱為食物網。 (3)食物鏈和食物網反映了生物之間因食物關系而形成的復雜關系,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礎。 先復習,再進入新課,引導學生進行前后知識的銜接和連貫。二、問題引導 探究新知 (一)能量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 1.活動:討論水族箱中能量的來源和流動 (1)展示水族箱或圖片,請同學們觀察并思考其中各生物的關系。 (2)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回答問題: ①水族箱中生活著哪些生物 ②水族箱中的各種動物如何獲得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提示:都是直接或間接從植物的有機物中獲得生命活動的能量) ③水族箱中各種植物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哪里 這些植物是怎樣獲得所需要的能量的 ④水族箱中各種生物之間有什么關系 ⑤生態系統中能量是如何在其中流動的 ⑥各種生物所獲得的能量是不是可以全部用于它們的生命活動 為什么 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圖238,結合教材,小組內討論分析并回答問題: ①能量的來源 ②能量的流動方向是怎樣的 ③在能量流動過程中,能量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教師補充:一般來說,一個環節只能把所獲得能量的10%~20%傳遞給下一個環節。 ④能量流動的這種變化對于生物體的數量有著怎樣的影響 教師補充:在食物鏈的后端,生物體所儲存的能量愈少,那么生物體的數量也愈少。 (2)教師總結:能量在沿著食物鏈逐級傳遞時,每一個環節都要把部分能量用于維持自己的生命活動,所以能量在沿食物鏈各個環節的傳遞中逐級遞減,最后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體數量與能量的關系。 (二)物質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循環 1.活動:分析生態系統的碳循環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圖2310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圖,以此來認識綠色植物的作用,并討論有關碳循環的問題: (1)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是通過什么生物,以什么方式進入動物體的呢 (2)與生產者相比較,消費者獲得含碳化合物的方式有什么特點 仔細觀察,認識其中各生物的關系。 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①水草、藻類、小魚、大魚以及泥沙中的微生物。 ②水族箱中的各種動物通過捕食植物或其他動物而生存,或者通過人工喂給它們食物來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 ③各種植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太陽能。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 ④捕食關系和競爭關系。 ⑤能量通過食物鏈在各種生物之間流動。 ⑥不是。因為一部分能量在流動中損失。 觀察圖238,小組討論回答: ①太陽能。 ②能量流動的方向是沿著食物鏈依次流動。 ③能量在流動過程中,會出現能量逐漸減少的變化,因為生物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能量,只有少部分能量傳遞給下一個環節。 ④能量沿食物鏈傳遞表現出逐級遞減的現象,使生物個體數量也呈現這樣的特征。 觀察教材中的圖239,理解能量金字塔的含義,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 仔細觀察圖2310,討論并回答相關問題: (1)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進入植物體的。動物以綠色植物為食,這樣含有碳的有機物就進入了動物體。 (2)綠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無機環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含碳有機物,而消費者只能利用現成的含碳有機物,而不能利用無機環境中的二氧化碳。 通過觀察分析水族箱,了解能量沿食物鏈流動,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不同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通過討論能量沿食物鏈逐級遞減的特點,明白生物圈中的數量和能量金字塔,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3)生物體的哪些生命活動可以使無機環境中的二氧化碳得到補充 (4)在生態系統中,碳是怎樣循環的 (5)組成生物體的物質都來自無機環境,它們是否也循環 請同學們推測生態系統中其他物質的循環。 2.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6~77頁內容,認識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這一營養結構,使生態系統實現的功能——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2)提出問題:什么是物質循環 3.活動:制作生態瓶 (1)明確活動的目的要求。 (2)熟悉教材第77頁活動的方法步驟。 (3)組織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生態瓶,介紹其制作過程中的得失。 (4)提出問題: ①按相同的方案制作的生態瓶,有的能夠維持較長的時間,而有的卻不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②為什么在相對封閉的生態瓶中,生物能存活較長的時間 (3)植物、動物和人類的呼吸作用要產生二氧化碳,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人類的生產都要排放二氧化碳。 (4)在非生物環境與生物之間,碳是往返循環的,從而使環境中的碳物質含量保持著一定的穩定狀態。 (5)組成生物體的營養物質通過綠色植物獲得,并構成植物體,使物質進入食物鏈,實現物質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循環。 學生回答: (2)組成生物體的物質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循環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討論后回答問題: ①影響生態瓶維持時間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例如:陽光。陽光是生態瓶中各種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如果不能保證生態瓶的陽光供應,其中的生物將會死亡,使生態瓶維持的時間較短。 ②生態瓶是一個生態系統,其中包含了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只要保證生態瓶的能量供應,維持其中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相對穩定,就可以使其中的生物存活較長的時間。 通過討論物質在生物和環境之間的往返循環,使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杜絕環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 通過展示制作的生態瓶,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板書設計:第3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第2課時)1.能量流動2.物質循環:組成生物體的物質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往返循環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