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5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農業(1)新的農作物品種(玉米、甘薯等)輸入中國,大幅度提高了根食總產量。(2)江南等地區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3)農民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2.手工業:明朝后期,南方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3.商業:商品經濟進入新的繁榮期。(1)白銀大量流入,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2)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即商幫,是以鄉土親緣為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志性建筑的商業集團)。(3)工商業市鎮興起。4.社會局限(1)政治:君主專制統治日益僵化。(2)經濟: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提示 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和自耕農經濟的關系自然經濟的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與商品經濟相對立。小農經濟的本質屬性是家庭經營,經營規模小。自耕農經濟是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農經濟除包括自耕農經濟外,還包括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的佃農經濟。二、思想領域的變化1.陸王心學(1)代表:明朝王陽明。(2)主張:提出“致良知”。(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3)評價: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而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2.明清進步思想家(1)李贄: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2)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3)顧炎武、王夫之: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提示 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特點(1)反傳統、反教條:李贄指出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提出男女平等的觀點,強調人正當的私欲。(2)反對君主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黃宗羲提出專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的結論,當時的思想家還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3)提倡“經世致用”:顧炎武主張為學應務實,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4)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三、小說與戲曲提示 明清時期的文學藝術具有鮮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個性解放的特征。1.發展的原因(l)城市商品經濟繁榮。(2)社會娛樂活動豐富。(3)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2.成就名稱 作者 特點小說 《水滸傳》 (元末明初)施耐庵 是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三國志通俗演義》 (元末明初)羅貫中《西游記》 (明)吳承恩 神話小說《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 諷刺小說《紅樓夢》 (清)曹雪芹 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戲曲 傳奇 (明)湯顯祖 (清)孔尚任 戲曲創作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昆曲(百戲之祖)) 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京劇(國粹) 形成于道光年間 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提示 明清小說的特點及繁榮原因(1)特點:小說逐漸成為文學的主流,被社會各階層接受;影響力超過儒、佛、道三教。(2)繁榮原因:①素材來源: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文化等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學素材。②物質基礎: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隊伍壯大,人們的社會生活日益豐富。③社會基礎:市民階層對文化作品的要求進一步通俗化。④個人因素:作者豐富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觀察等。四、科技1.科技著作(1)中醫藥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2)農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3)工藝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4)地理和地質學: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提示 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地位與影響向(1)特點:①科技思想:注重實踐,講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②科技內容: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法。④科技使用: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并成為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2)地位:中國古代科技13世紀前一直領先世界,是中國科技的輝煌時代,明清時期逐步走向停滯,未轉化為近代科技。(3)影響:中國古代科技推動了古代農耕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四大發明推動了西方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2.西學東漸(l)目的:借助傳播科學知識來達到傳教的目的。(2)作用: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3)代表人物及成就: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是國內現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世界地圖。提示 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趨勢逐漸平民化、世俗化。體裁上,從漢賦、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語言上,由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句式嚴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潑、通俗易懂的口語使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