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標要求】1.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中華文明的起源(一)舊石器時代(距今200萬—距今1萬年前)1. 工具制造:打制石器2. 生活方式:漁獵、采集、群居生活、學會用火3. 社會組織:原始人群4. 代表人群:元謀人(距今170萬年前)、北京人(距今70-20萬年)(二)新石器時代前期(距今7000—5000)1. 工具制造:磨制石器2. 生活方式: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大量陶器3. 社會組織:母系氏族4. 代表人群/文化(1)仰韶文化(黃河中游):彩繪陶器;以粟為主要栽培作物(2)大汶口文化(黃河下游):彩繪陶器、黑陶(3)河姆渡文化(長江下游):種植水稻;養蠶繅絲技術(三)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000前后)1. 工具制造:磨制石器2. 生活方式: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大量陶器3. 社會組織:父系氏族4. 代表人群/文化(1)龍山文化(黃河中下游):“黑陶”,又稱“蛋殼陶(2)紅山文化(遼河上游):精美玉器,較大規模的祭祀和神廟(3)良渚文化(長江下游):精美玉器,較大規模的祭祀和神廟5. 時代特征:私有制產生,階級階層分化日益明顯,國都規模較大,階級社會的門檻,具備國家初始形態。二、從部落到國家:中華文明的形成(一)萬邦時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1. 炎黃部落聯盟:炎帝與黃帝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2. 禪讓制:(1)內涵:是指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 (2)標準:選賢與能(3)性質:公天下/天下為公(二)早期國家的開端——夏朝的統治1. 建立:BC2070—BC1600,禹創建,定都陽城(河南登封)2. 地位: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3. 概況:(1)最高權力的傳承: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局面開始;(最高權力在同一個家族中流傳)(2)國家機構:夏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公共權力)(3)地方管理: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直接統治,對其他地區間接統治。地方依然處于方國林立的狀態。(4)政治形態:由血緣部落走向貴族政治;(世襲貴族掌握政治權力)4. 文化:《夏小正》三、中華文明的發展:商和西周(一)商朝的統治1. 建立:BC1600——BC1046,湯建立,多次遷都,重要的都城是亳(河南商丘)和殷(河南安陽)。2. 發展:(1)王位世襲: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皆有;(2)國家機構更加完善:中央,商王之下設有尹、相、卿士及各類事務官;地方,實行內外服制,形成一種松散的聯盟。(3)彌漫神權色彩:通過占卜決定國家大事,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二)西周的統治1. 建立:BC1046—BC771,武王伐紂,定都于鎬(陜西西安)。2. 發展:(1)分封制——權力分配制度①含義和目的: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建立諸侯國,以鞏固統治,拱衛王室。(授土授民、封邦建國)②對象:王族(主體)、功臣、姻親和先代貴族后裔③特點:集中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長江以南較少;分封的地區以平原和盆地為主,大多沿河流分布;同姓封國拱衛王都,異姓封國大體處于外圍地區;同姓諸侯占據交通要道,占據中原等富庶地區。④影響:a.積極:使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利于鞏固統治。明確的君臣關系和權利與義務關系。使周朝成為疆域廣大的國家。層層分封,形成嚴格的貴族等級秩序。(周王—諸侯—卿大夫—士)推動經濟交流,促進了落后地區的發展;擴大周文化的影響;利于政治、民族和文化認同b.消極:諸侯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隨著血緣關系淡薄和實力對比變化,容易形成分裂割據;等級森嚴、等級觀念濃厚。⑤發展演變:萌芽于商代,鼎盛于西周,衰敗于春秋,瓦解于戰國,廢除于秦朝。(2)宗法制——權力繼承制度①含義:以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③內容:嫡長子繼承制(核心)(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主要繼承者)與余子分封制;分為大宗和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級關系,又是政治隸屬關系;周王是天下共主,也是同姓大宗。④實質: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結合。⑤影響:對當時:維護各級貴族世卿世祿的特權,利于貴族政治內部的穩定與團結;對后世:家國同構,忠孝相通的觀念影響深遠;(家是國的縮小,國是家的放大,家國結構同一性)宗法觀念深刻影響后來的中國社會;家族制度長盛不衰;父系世系與繼承原則的廣泛實行。(3)禮樂制——權力認同制度①目的:更好地維護宗法分封體制,解決權力認同問題,即天下歸心。②內容:禮樂制度就是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例如祭神、結婚、喪葬等,制定一些規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不同等級的貴族要行不同的禮儀。③影響:為各級貴族提供政治生活準則,成為維護等級制度、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穩定。④瓦解:春秋后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4)民本觀念:敬天保民,惟德是輔。3. 衰亡(1)國人暴動: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貪財好利,為政暴虐,引發了“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國人:低等貴族、城市平民)展現了原始民主傳統的影響。(2)西周滅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三)商周時期的經濟與文化1. 經濟(1)農業:①生產力:刀耕火種、石器鋤耕②生產關系:土地歸國家所有,不能隨意買賣;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是分封制的基礎;實行集體耕作,千耦齊耘。(2)手工業:青銅鑄造、玉器加工、漆器制造等手工業達到較高水平。(3)商業:出現職業商人和最早的貨幣。2.文化(1)商代:①文字:成熟的文字甲骨文;②天文:有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日食的記錄。(2)西周:以家國同構和等級秩序為內核的周禮文化發達。總結: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點?1.政治方面(1)神權色彩濃厚(甲骨文、祭祀)(2)王位世襲,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同構(分封制、宗法制)(3)中央權力逐漸加強,但尚未實現集權(從內外服到分封)早期國家夏、商、西周的幾個“無”:無皇帝、無君主專制、無君權神授、無中央集權、無官僚政治、無小農經濟和土地兼并。2.經濟方面(1)刀耕火種,石器鋤耕(2)土地國有,集體勞作(井田制)(3)青銅鑄造發達(大量青銅器)3.思想文化方面(1)系統文字(甲骨文,金文)(2)開始形成統一的心理文化認同(華夏文化,炎黃子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