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生物下冊知識要點第一章《人的由來》(一)1、19世紀著名的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提出: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2、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的分布在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3、現代類人猿有大猩猩、黑猩猩、猩猩、長臂猿等,我們與這些猿類有共同的祖先。4、森林的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的向著(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5、古人類化石“露西”少女生活在距今(300萬)年前。6、“東非人”時代的古人類,生活在距今(175萬)?年前,不僅能(使用)工具,還能(制造)簡單的工具。 7、形成豐富的(語言),使互相之間能更好的(交流與合作)。(二)1、生殖:人類新個體的產生要經歷由(雌雄生殖細胞的)結合,通過(胚胎)發育形成新個體的過程。2、生殖系統的生殖器官:(連線) 輸卵管和輸精管--------輸送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陰莖和陰道--------精子排出并進入母體的通道 子宮--------胚胎和胎兒發育的場所睪丸和卵巢--------產生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并分泌性激素(雌雄激素)3、精子由(睪丸)產生,卵細胞由(卵巢)產生。4、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場所是(輸卵管)。5、胚胎在母體內發育的場所是(子宮)。胎兒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液體(羊水)中。6、人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7、(胎盤、臍帶)是胎兒與母體(交換物質)的器官。8、人體胚胎形成和發育的大致過程是:受精卵→胚胎→胎兒→嬰兒9、受精作用:精子在(輸卵管)內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懷孕:受精卵植入子宮內膜,就是(懷孕)。胎兒通過(胎盤、臍帶)從母體中獲得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排出(二氧化碳)等廢物。分娩:懷孕到第38周(266天)時,胎兒發育成熟。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排出的過程叫做(分娩)。(三)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顯著特點,另外(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也明顯增強。2、進入青春期后,隨著(身體的發育),(性意識)也開始萌動,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努力學習,健康地度過這段金色年華。3、進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也開始發育,并出現羞于啟齒的生理現象,男孩出現(遺精),女孩會來(月經)。第二章《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一)1、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和能量都來源于(食物)。其中(糖類、脂肪、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2、食物中的六大營養物質是: 1)糖類:(直接供能物質)。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等,2)脂肪:(儲備的能源物質)。質量相等的各種物質,脂肪釋放能量最多。3)蛋白質:人的(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可提供能量。4)維生素:不是構成細胞的主要原料,也不為人提供能量,種類很多,需要量很少,一旦缺乏,就會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甚至患病。缺維生素A-----------皮膚干燥、夜盲癥、干眼癥等,多吃動物肝臟、胡蘿卜;缺維生素B1---------易患神經炎、腳氣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吃黃豆、谷類;缺維生素C-----------易患壞血病、抵抗力下降,多吃蔬菜(辣椒)、水果(獼猴桃)缺維生素D-----------易患佝僂病、骨質疏松等。多曬太陽。5)水: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約占體重的60%-70%(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有利于營養物質的運輸和尿素等廢物的排出。6)無機鹽: 缺鈣:兒童易患佝僂?。u胸、X形或O形腿),中老人特別是婦女易患骨質疏松癥;缺磷會引起厭食、貧血、肌無力、骨痛等;缺鐵患缺鐵性貧血(乏力、頭暈等);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兒童的智力和體格發育出現障礙;缺鋅使生長發育不良,味覺發生障礙3、第七類營養素是(膳食纖維)。(二)1、消化: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質都是(分子大)、(結構復雜)的(有機物),進入消化系統后,逐步(分解)成(簡單)的物質才能被人體吸收的過程,就是(消化)。如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脂肪酸、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等。2、(小腸)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也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其環形的皺襞表面的(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小腸的內表面積)。3、(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4、(肝臟、胰腺、唾液腺)都位于消化道外是大消化腺。(胃腺和腸腺)都位于消化道內是小消化腺。(前列腺、甲狀腺)不是消化腺。5、(葡萄糖,氨基酸,水、無機鹽)等小分子物質可以(被人體吸收)。6、淀粉在(口腔)中開始消化,口腔中有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蛋白質在(胃)中開始消化,胃腺分泌胃液(含有鹽酸、蛋白酶);脂肪在小腸中開始消化,腸腺分泌腸液(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酶),肝臟分泌的膽汁對脂肪有乳化作用,沒有消化作用;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酶。7、下圖中的曲線表示食物通過消化道時,糖類、蛋白質和脂肪被消化過程中數量的變化,請分析并回答:(l)曲線甲表示(脂肪)的消化。(2)曲線丙表示(蛋白質)的消化。(3)曲線乙表示(淀粉)的消化, 這種物質消化是從(口腔)開始。(4)這三種營養物質在[?D ](小腸)中都可以被消化,(5)C中含有的消化液有(鹽酸和蛋白酶),D中含有的消化液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8、經常酗酒(最直接)傷害的消化器官是(胃),最終由(肝)分解。9、一顆西瓜種子的歷險記:(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肛門)。11設計一份表格,在表中依次列出人體消化系統各個結構的名稱,以及這些結構的功能。項目名 稱功 能消化系統口腔牙齒咀嚼、舌的攪拌,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使部分淀粉消化成麥芽糖咽食物的通道食道食物的通道,通過蠕動將食物推入胃中胃通過蠕動攪磨食物,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并初步消化蛋白質小腸通過蠕動促進食物與消化液混合,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大腸通過蠕動,將食物殘渣推向肛門肛門將糞便排出體外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淀粉胃腺分泌胃液,含有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質腸腺分泌腸液,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酶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類、蛋白質、脂肪的酶,使糖類、蛋白質、脂肪徹底被消化肝臟分泌膽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促進脂肪的消化11、探究實驗:在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時,進行了三種處理:①將饅頭碎屑與唾液放入1號試管中充分攪拌;②將饅頭碎屑與清水放入2號試管中充分攪拌③將饅頭塊與唾液放入3號試管中不攪拌。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唾液的分泌滴加碘液是否變色1號√√√不變色2號√√×變藍色3號××√變藍色(1)提出問題:饅頭變甜是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系嗎?作出假設:假設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系。(2)以“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為變量時,應選?。á俸廷郏﹥山M作對照。以“唾液”為變量時,應選取(①和②)兩組作對照。(3)若將3支試管都放入37 ℃左右溫水中,5~10分鐘后取出,滴加碘液??吹降默F象是:(①號試管中的物質遇碘不變藍)而(②和③試管中的物質遇碘都變藍(4)由此得出的結論是:饅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唾液的分泌三者都有關系。(5)這項探究實驗中①是實驗組,②和③都是對照組。且②和③之間沒有比較的必要。12、膽汁是由肝臟分泌的。(三)1、做到合理營養:要按“平衡膳食寶塔”攝食;按時進餐,早、中、晚三餐攝入總能量分別為30%、40%、30%;不偏食;老年人少吃鹽可防高血壓。發芽的土豆有毒不能吃,水果蔬菜要用水浸泡、沖洗后再吃,要買經過檢疫的肉制品。密封食品不能過保質期。第三章《人體的呼吸》(一)1、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2、呼吸道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組成,(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3、呼吸道的作用:1)保證氣體暢通(骨或軟骨作支架);2)對氣體有溫暖、濕潤、清潔的作用;3)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是有限的,例如哮喘、肺炎、咽炎、上呼吸道感染、鼻炎等都屬于呼吸系統疾病。4、對溺水者急救,要先清理鼻內的污物。--清潔作用。5、患重感冒時,往往用嘴呼吸,而口干舌燥,嗓子疼痛。--濕潤作用。6、鼻腔內有大量的毛細血管,可以使進入的氣體變得溫暖--溫暖作用。7、(纖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擺動,把外來的(塵粒、細菌)等和(腺細胞)分泌的(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過(咳嗽)排出體外,這就是(痰)。8、吃飯時大聲說話(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住氣管而易嗆著。9、聲音是(聲帶的振動)發出的,大聲喊叫易損傷聲帶。10、吞咽與呼吸的關系(如右圖)呼吸時會厭軟骨抬起,讓空氣暢通無阻。吞咽時會厭軟骨放下,蓋住喉口,以免食物進入氣管。11、痰來自氣管和支氣管內壁有纖毛將外來的塵粒、細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過咳嗽排出體外就形成痰。(二)1、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左一片,右一片,左兩葉,右三葉。2、肺有節奏的(吸氣)和(呼氣),每分鐘約呼吸(16次)。3、呼吸的過程:吸氣:肋間肌、膈肌收縮,胸腔體積變大,肺擴張,肺內氣體壓力變小,氣體被吸入;呼氣:肋間肌、膈肌舒張,胸腔體積變小,肺縮小,肺內氣體壓力變大,氣體被排出。4、分析右圖,回答問題:1)圖(一)表示人在呼吸過程中的(吸氣)狀態,圖(二)表示呼吸過程中的(呼氣)狀態。2)圖(一)中C處于(擴張)狀態。圖(二)中C處于(收縮)狀態。5、分析右圖,回答問題。1)圖中A是(氣管),B是(肺),C是肋間肌,D是(膈?。?。2)模擬膈肌的運動實驗說明了氣球在(吸氣)時脹大,在(呼氣)時回縮。3)左圖膈肌的位置回升,膈肌處于(舒張狀態),是呼氣。右圖膈肌的位置下降,膈肌處于(收縮狀態),是吸氣。4)通過以上模擬實驗也可以說明: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ㄊ湛s)時,使胸廓擴大,肺便(擴張),肺內的氣體壓力就(變?。?,于是氣體就被(吸入),完成一次(吸氣);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舒張時,使胸廓(縮小),肺便(縮?。?,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增大,氣體就被排出,完成一次(呼氣)。6、人體呼出的氣體與環境中的氣體相比有什么不同?答:氧氣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如下表:氣體成分 環境中的氣體% 呼出的氣體% 氮氣 78 78 氧氣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氣體 0.9 0.9 圖中分析出:呼出氣體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氣體中的氧含量;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據呼出的氣體中氧減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數據,推測其原因與體內進行氣體交換有關。8、肺部有利于氣體交換的原因:1.肺泡數目多,面積大;2.肺泡壁??;3.肺泡壁與毛細血管壁緊貼著。9、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10、呼吸時膈肌胸廓肺內外壓強的變化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第一節《流動的組織—血液》1、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血漿為淡黃色的半透明液體,主要作用為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2、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3、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盤狀。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富含血紅蛋白。只能生存120天。4、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又容易與氧分離。血紅蛋白的這種特性使紅細胞具有運輸氧的功能。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呈紅色。5、白細胞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但數量少,得炎癥的時候白細胞的數量會增加。6、血小板是最小的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7、血液檢驗報告單上的英文字母縮寫的含義: RBC---紅細胞 WBC---白細胞 PLT---血小板 Hb---血紅蛋白 8、血液成分比較表格項目血漿 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形態特點淡黃色半透明液體,90℅是水數量最多,無細胞核,呈兩面凹的圓盤狀,富含血紅蛋白數量最少,細胞核,個體比紅細胞大個體最小,無細胞核,形狀不規則。功能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體內產生的廢物以及激素等具有運輸氧的功能吞噬病菌,對人體起著防御與保護作用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9、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血小板可以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10、血液不僅具有運輸作用,而且還具有防御和保護作用。第二節《血流的管道——血管》一、三種不同的血管: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二、動脈1、動脈是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2、動脈的管壁較厚、彈性大,管內血流的速度快。3、動脈分布較深,只有頸部及腕部內側動脈分布較淺。4、與心臟連接的動脈粗,遠離心臟則不斷分之變細,最后分支成毛細血管。三、毛細血管1、毛細血管是連通于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的血管。數量大,分布廣2、毛細血管的數量大,分布廣。其內徑?。ㄖ辉试S紅細胞單行),管壁?。ㄓ梢粚颖砥ぜ毎M成),血流速度最慢,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四、靜脈1、靜脈是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2、靜脈的管壁較薄、彈性小,管內血流的速度慢。3、在四肢靜脈的內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1、心臟解剖圖。2、心臟是一個主要由肌肉組成的中空器官,由肌肉壁將心臟分隔成左右不想通的兩部分,每一部分又分為上下兩個腔,上腔叫心房,下腔叫心室。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與左心房連通的是肺靜脈,與右心房相連的是上、下腔靜脈。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都具有只能朝一個方向開閉的瓣膜,防止血液倒流。一次心跳包括了心臟的收縮與舒張過程。二、血液循環的途徑1、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體循環。2、體循環把動脈血(含氧豐富,顏色鮮紅)變成靜脈血(含氧豐富,顏色鮮紅)。是由于這一過程血液把運輸來的營養物質和氧供給組織細胞利用,把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3、肺循環:(流回右心房的血液)血液從右心室進入肺動脈,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這一循環途徑稱為肺循環。4、肺循環把靜脈血變成動脈血。過程是血液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血液中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進入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5、體循環是從心臟左側出發回到右側,肺循環是血液從心臟右側出發回到左側,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血液循環。第四節《輸血與血型》一、血量與輸血: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當于本人體重的7%-8%,一次失血800-1000毫升,就會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癥狀,一次失血超過1200-1500毫升,就有生命危險。二、血型的發現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發現血型,并把血液分為A型、B型、AB型、O型。二、同型輸血1、輸血的時候,應以輸入同型血為原則。2、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緩慢輸入少量的O型。3、AB型血除可輸入少量的O型血外,還可以輸入少量的A型和B型血。4、成分輸血是根據病人的需要,以“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選擇性地輸入某一成分。三、倡導無償獻血1、一次失血不超過400毫升,血漿與血細胞可以短時間得到補充而恢復正常。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300毫升是不會影響健康的。2、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人體將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無機鹽等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泄。2、泌尿系統的組成: 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組成。3、尿的形成和排出1)、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輸尿管、膀胱和尿管是排尿的通道,而膀胱還有暫時貯存尿液的作用。2)、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約有100多萬個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 腎小球: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數十條毛細血管彎曲盤繞而成,另一端匯集成出球小動脈。腎小囊套在腎小球外面,下接腎小管。3)、尿液的形成: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的形成主要與腎單位有關系。腎單位中的腎小球和緊貼著它的腎小囊內壁起過濾作用。 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經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中。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人體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約180升。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 重新吸收的物質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無機鹽、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體每天排出的尿液約為1.5升。(腎小球和腎小囊過濾———形成原尿———腎小管重新吸收————形成尿液)4、尿液的排出人體排尿的作用:(1)、排出廢物。(2)、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3)、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5、排泄途徑 (1)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2)、皮膚:通過汗腺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 (3)、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6、 汗腺分布于全身皮膚,在腋窩、掌心、足底等處分布較多,汗腺分為分泌部和導管,分泌部位于真皮或皮下組織內,產生的汗液經導管排到皮膚表面。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一、眼和視覺1、人眼球近似球體,由眼球壁和內容物構成,其結構如圖①:睫狀體、②:角膜 ③:瞳 孔、④:虹膜 ⑤:晶狀體、⑥:鞏膜 ⑦:脈絡膜、⑧:視神經 ⑨:視網膜、⑩:玻璃體2、視覺的形成: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經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并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像。視網膜上有對光線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像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就形成了視覺。 3、瞳孔的大小根據外界環境光線的明暗可以自動調節。強光時縮小,弱光(暗)時增大。近視及其預防1、如果眼球的前后徑過長,或者晶狀體曲度過大且不易恢復原大小,遠處物體反射來的光線通過晶狀體等折射后形成的物象,落到視網膜前方,從而看不清遠方物體,這樣的眼叫近視眼。 近視眼可以通過佩戴近視鏡——凹透鏡加以矯正。為了預防近視,應該做到“三要”和“四不要”“三要”:讀書姿勢要正確,眼與書的距離要在33厘米左右。 看書、看電視或使用電腦1小時后要休息一會兒,要遠眺幾分鐘。 要定期檢查視力,認真做眼保健操。“四不要”:不要在直射的強光下看書。 不要躺臥看書。 不要在光線暗的地方看書。 不要走路看書。三、耳和聽覺 1、耳的結構和功能:(見書P84 圖) 外耳 耳郭 —— 收集聲波 外耳道 —— 傳導聲波 鼓膜:接受聲波,產生振動耳 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與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內外大氣壓的平衡 聽小骨:三塊,將鼓膜的振動傳導至內耳 半規管內耳 前庭 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聽覺的形成:外界的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到鼓膜,鼓膜的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對聲波敏感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將聲音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一定區域,人就產生了聽覺。遇到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口,使咽鼓管張開 ,或閉嘴、堵耳,以保持鼓膜兩側大氣壓力平衡。人體除了眼、耳外,還有鼻、舌等感覺器官。 鼻腔上端的粘膜中有許多對氣味十分敏感的細胞; 舌的上表面和兩側有許多對味道十分敏感的凸起;(辨別酸、甜、苦、辣、咸) 皮膚具有感受外界冷、熱、痛、觸、壓等刺激的功能。第二節《神經系統的組成》一、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1、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2、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3、腦神經和脊神經是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組成周圍神經系統。4、腦由大腦、小腦、腦干組成。 1)、大腦:包括左右兩個大腦半球,表面是大腦皮層,越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具有感覺、運動、語言等多種生命活動的功能區——神經中樞。 2)、 小腦:使運動協調、準確、維持身體平衡。 3)、腦干:腦干下部與脊髓連接,有些部位專門調節心跳、呼吸、血壓等人體基本生命活動。5、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的功能。(能對外界或體內的刺激產生有規律的反應,還能將對這些刺激的反應傳導到大腦,是腦與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路) 6、神經:由脊髓發出的神經叫脊神經,分布在軀干、四肢的皮膚和肌肉里。由腦發出的神經叫腦神經,大都分布到頭部的感覺器官、皮膚、肌肉等處。二、神經元1、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 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2、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叫做神經末梢。第三節《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叫反射。3、反射是通過一定的神經結構——反射弧完成的。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4、反射弧的結構: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效應器。 5、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是最復雜的,也是人類所特有的。6、人體通過各種簡單或復雜的反射,從而能夠對體內外的刺激迅速作出適當的反應,來調節自身的生命活動和適應各種環境變化。第四節 《 激素調節》1、內分泌腺沒有導管,它們的分泌物——激素,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并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2、人體主要內分泌腺有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和性腺(睪丸、卵巢)等,它們共同組成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分泌許多激素。3、垂體:分泌生長激素 ,作用: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 異常:幼年過多,巨人癥;幼年過少,侏儒癥。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作用:促進新陳代謝、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 異常:甲狀腺激素多,人消瘦,情緒易激動。 甲狀腺激素少,患大脖子病。 胰島: 分布于胰腺中,分泌胰島素等 作用:調節糖在體內的吸收、利用和轉化等。 異常:缺乏胰島素,導致細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減弱,形成糖尿。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制劑來治療糖尿病。4、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在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下,激素參與調節人體的生命活動。概括地說,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但也受到激素調節的影響。例如:當人在情緒激動時,大腦皮層特別興奮,促使腎上腺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素,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管擴張。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我國已經把計劃生育列為一項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晚婚,比法定結婚年齡晚2~3年結婚; 晚育,婚后初次生育達到晚婚年齡; 少生,穩定低生育水平; 優生,通過男女青年婚前體檢、孕婦定期檢查身體等措施,避免生出有遺傳缺陷的孩子。人類的活動既有可能破壞環境,也能改善環境。科學家把生物隨著商品貿易和人員往來遷移到新的環境中并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現象,叫做生物入侵。正常雨水的PH不小于5.6,PH小于5.6的雨水則是酸雨。酸雨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質造成的。酸雨的成分是水、硫酸、硝酸。7、酸雨對生物有極大的危害,被稱為 “空中死神”。(1)、使土壤中養分發生化學變化,不能被植物吸收;(2)、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響魚蝦生長發育,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3)、使水源酸化,影響人類健康; (4)、危害植物的芽和葉,嚴重時使植物死亡。8、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燃燒煤、石油等燃料時污染物的排放。9、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屬污染物,如汞、鎘、砷會通過食物鏈積累,最終危害人體健康。10、溫室效應: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既能使太陽光線順暢地透射到大地,又能截留和吸收地表放散出的熱量,起著溫室上的玻璃一樣的作用,這就是溫室效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