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小學科學 年級 五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我們的水鐘教科書 書 名:科學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教學目標科學觀念:設計與制作水鐘時,應用控制水流速度的方法,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 科學思維:基于水流速度的規律設計方案,闡明自己的創意;通過有說服力的論證,認同或質疑設計方案,并初步判斷可行性和合理性;在改進中,應用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提出多種改進措施。 探究實踐:在實踐中,有初步構思、設計、實施、驗證與改進的能力;設計時,運用畫圖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設計方案,并據圖制作水鐘;在測試與評估中判斷水鐘的準確程度,根據實際反饋改進水鐘的設計與制作,并展示。 態度責任:在制作水鐘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制作帶來的樂趣,體會分工合作與和諧地開展探究實踐的重要性;體驗到完成一個科學工程需要不斷重復實驗,在實驗中逐步完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設計并制作水鐘。 教學難點: 分析影響計時準確的因素,并進行改進。教學過程一、聚焦:明確任務 1.課前了解學生收集的水鐘圖片,PPT中呈現一些古代的水鐘圖片。 這些水鐘可以分為泄水型和受水型水鐘兩種類型。 提問:泄水型和受水型水鐘為什么能計時? (預設:水的流動需要時間;水能保持穩定的速度往下流;相同的裝置里流完相同多的水需要的時間一樣……) 2.揭題課題:欣賞了古代的水鐘,我們這節課來挑戰,制作《我的水鐘》。 二、探索:設計與制作“水鐘” (一)設計“水鐘” 1.談話:如果要自己制作水鐘,你打算制作一個怎么樣的水鐘?請在紙上設計方案,可以圖文結合。 分組討論設計,ppt提示: ①我們組準備做一個什么類型的水鐘?(預設:泄水型水鐘或受水型水鐘) ②怎樣控制漏水的速度?(控制滴孔的大小,控制水位……) ③如何來劃分10分鐘的時間刻度?(一直滴10分鐘,每隔一分鐘劃一條刻度;每隔一分鐘劃一個刻度,時間不夠的情況下根據前幾分鐘規律推測10分鐘的刻度。) 2.學生匯報交流小組的設計,互相點評補充。 (預設:學生介紹自己設計的水鐘類型,需要使用的工具和制作方法) 學生對自己的設計有了初步的構想,明確了制作方法與過程。 (二)做一個“水鐘” 1.出示材料: 提問:同學們的想法可真不錯,用這些材料,怎樣制作一個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預設:可控制滴孔的大小,使滴速穩定;控制水位的高度) 提問:課堂上的制作時間有限,如果時間不夠,怎么標出10分鐘時間刻度?(預設:根據水位推算時間) 2.小組制作水鐘,PPT顯示倒計時。教師巡視并及時指導。 3.完善水鐘的刻度。 (三)用水鐘來計時 1.計時準確性。教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進行1分鐘或2分鐘的計時準確性比賽。 2.學生交流自己的水鐘計時的準確性。 三、研討:改進滴漏 1.思考:影響水鐘計時準確的因素有哪些?(預設:容器形狀,刻度劃分,滴孔大小,水位高低,流水的速度) 2.思考:怎樣改進我們的水鐘 (預設: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讓滴孔更小或更大;容器壁光滑垂直,沒有凹凸;增大容器的容量,使之可測量更長時間;刻度劃得再仔細一點……) 四、拓展 1.更多的計時工具 擺鐘是一種時鐘,由荷蘭物理學家克里斯·惠更斯發明于1656年,根據單擺定律制造,用擺錘控制其它機件,使鐘走的快慢均勻。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