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貴州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 讀懂古代詩歌一、熟悉常見題材內容中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但常見題材總是有限的。相同題材的詩歌在“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通之處。學一首詩歌,爭取“讀一首詩,知一類詩”;在考場上,完全可以“知一類詩,通一首詩”,即先從內容入手,根據該詩歌的內容,將其歸類到某一題材,再由類及篇推斷其使用手法及具體內涵,即合理猜想該詩歌大致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常見詩歌題材分類(一)愛國憂民教材鏈接 愛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杜牧《泊秦淮》、杜甫《春望》、朱敦儒《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文天祥《過零丁洋》、文天祥《南安軍》、夏完淳《別云間》 憂民:曹植《梁甫行》、《式微》、杜甫《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題材特征 愛國類:憂慮國家命運,抒發報國之志,渴望為國捐軀、奉獻。 憂民類:關心民生疾苦,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常見標志 常見意象:山河、風雨、烽火、弓等。情感主題 ①憂國憂民,心系國運。②表現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崇高品格。③表達對奮勇殺敵、為國效力的渴望。④效忠君主,渴望建功立業。⑤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常用手法 ①比喻、擬人、設問、雙關等修辭手法的運用。②象征、聯想、想象等表現手法的運用。③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抒情方式的運用。常考角度 分析時間、地點等詞,揭示特定時代特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二)羈旅思鄉教材鏈接 王灣《次北固山下》、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李白《峨眉山月歌》、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李商隱《夜雨寄北》、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岑參《逢入京使》、《庭中有奇樹》、杜甫《月夜憶舍弟》、溫庭筠《商山早行》題材特征 古人或羈旅在外,或戰亂難歸,或貶謫失意,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漂泊,或久戰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羈旅思鄉之情。常見標志 ①詩詞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憶”“寄”“行”“思”等詞以及元宵、中秋、重陽、除夕等節日。②常見意象:月亮、秋風、秋霜、杜鵑、猿啼、孤雁、浮云、梧桐、落葉、西樓、高樓、危樓、危欄、鴻雁、寒山、煙、宿鳥、日暮、夕陽、酒等。情感主題 ①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孤獨、凄涼惆悵之感。②羈旅他鄉,獨居異地,表達對親人的摯愛與思念,期盼團聚。③或表達人生感嘆,流露年華易逝的苦悶;或抒發獨居他鄉、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常用手法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②以樂景襯哀情(以樂景寫哀情)。③對面落筆。詩人在表現懷遠、思歸之情時,不是直接抒發思念之情,而是從對方著筆,想象對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詩人的苦恨離情。④因夢寄情,虛實結合。常考角度 分析景物作用或描述畫面,抒發羈旅思鄉之情。(三)詠物抒懷教材鏈接 曹操《觀滄海》、劉禹錫《秋詞(其一)》、譚嗣同《潼關》、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飛來峰》、劉楨《贈從弟(其二)》、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陸游《卜算子·詠梅》、王磐《朝天子·詠喇叭》題材特征 通過吟詠自然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常見標志 ①從對象上看,詠物詩的對象是單純的某物,著重對所詠之物的特征、功能進行刻畫,或者著重對所詠之物的某一內蘊、精神進行吟詠。②從題目上看,或以所詠之物為題目,或以“詠某物”“題某物”“某物吟”等為題目。③常見意象:梅、竹、菊、松柏、蘭、牡丹、草、荷花、紅豆、丁香、蟬、鷹等。情感主題 ①單純詠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諷世。②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負,或實現個人理想,或報效國家。③寄寓高尚的節操,或表達懷才不遇與命途多舛的傷感,或抒發年華易逝與理想破滅的哀愁。④或憂國憂民,或感時傷世,或憤世嫉俗,或針砭時弊。常用手法 ①從具體的描寫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寫(繪形繪色)與側面烘托。②從修辭手法看,有比喻、擬人和對比等。③從抒情方法看,主要有托物言志(象征)。常考角度 分析特定物(對象)的作用,抒發作者的情感或志向。(四)山水田園(9年2考)教材鏈接 王維《竹里館》、韓愈《晚春》、陸游《游山西村》、王績《野望》、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陶淵明《飲酒(其五)》、歐陽修《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秦觀《行香子(樹繞村莊)》題材特征 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田園生活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一般可分為山水詩(描寫山水風景的詩)與田園詩(描寫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的詩)。常見標志 ①標題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②常見意象:景物類(溪水、山石、松林、柳、明月、菊花、竹、稻香、蛙聲、桑榆、桃李等);動物類(雞、犬、眠蠶、白鷺、黃鸝、歸鴻、牛羊、蟬、布谷鳥、鶯等);人物類(隱士、山中人、松下客、野老、牧童、漁翁、浣女、農夫、林叟、鄰人、樵夫、謫宦等)。情感主題 ①寄情山水,熱愛自然,贊美山河之美。②表達對歸隱生活、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的喜愛、向往。③表達對官場仕途的厭倦,對現實的不滿。④抒發人生感慨,以恬淡之心抒寫山水清幽之景,表達閑適淡泊、悠然自得之情。常用手法 ①常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等。②寫景的表現手法:ɑ.白描與工筆;b.觀察角度高低俯仰的變化與遠近高低的順序;c.光、影、色彩的渲染,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描寫的運用;d.虛實結合(眼前之景與想象之景);e.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化動為靜與化靜為動)。③常用的抒情方法:ɑ.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b. 以樂景寫哀情(反襯)。常考角度 分析常見意象;賞析詞語或詩句;描述畫面;山水類詩歌的語言特色(清新洗練、質樸自然、韻味雋永等);表達情感。(五)即事感懷(9年4考)教材鏈接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楊萬里《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趙師秀《約客》、曹操《龜雖壽》、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李白《行路難(其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題材特征 就某事發表議論,抒發感慨,傳達出的感情或樂觀積極或消極感傷。常見標志 常見意象:酒、風雨、陰晴、落花、流水、日暮、冷月等。情感主題 ①抒發落寞孤寂的情懷。②表達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③表達人生多艱、命途多舛的悲嘆。④表達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傷感。⑤表達對年華易逝、物是人非和好景不長的感傷之情。⑥展現作者的胸襟和抱負。常用手法 ①借物抒情、借景抒情。②悲歡對比、今昔對比。③襯托、抑揚、諷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常考角度 作者心境。(六)詠史懷古教材鏈接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李商隱《賈生》、崔顥《黃鶴樓》、杜牧《赤壁》、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許渾《咸陽城東樓》、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題材特征 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詠嘆史實、描寫古跡來抒發詩人的興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諷今。常見標志 ①標題中直接提到古跡、古人名、登古跡有懷,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古”“詠懷”等字樣;或以古代的人、事、地、物為題。②常見意象:前代的都城(咸陽、長安、金陵、姑蘇、洛陽、汴京等);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的地點(驪山、赤壁、新亭、隋堤、馬嵬、華清宮、汴河、淮水等);歷代帝王與名人的故居、陵墓、祠(烏衣巷、湘妃祠、烏江亭、陳琳墓、李白墳等);特定的歷史時期、朝代、事件(六朝、吳國、隋代、安史之亂、南唐后蜀等)。情感主題 ①感慨壯志難酬或懷才不遇,面對古人功業的流逝,抒發時光不再、年華易老而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②感慨國運衰微,盛衰無常,感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嘆古今朝代興亡變化。③抒發愛國情懷,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和奢侈淫逸,警告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借古諷今,批判現實。④追慕古賢(緬懷先賢)的成就,表達敬仰之情;表達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的心情或功業未就的感慨。⑤對歷史做理性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歸納歷史規律等。常用手法 ①“詩”與“史”的結合:用典(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傷或對國事的諷喻)、雙關。②“詠史”與“言志”的結合:借古諷今、借景抒情。③“古”與“今”的結合:虛實結合、對比(描寫眼前衰敗、荒涼的景象,與歷史上的繁華興盛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襯。常考角度 畫面描述,觸景感懷;用歷史觀照現實。(七)贈友送別教材鏈接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渡荊門送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送友人》、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題材特征 古人常在與親友離別之際,設酒餞別,折柳相送,吟詩贈別,表達依依不舍之情。常見標志 ①標題中往往有“送”“別”等字眼。②常見意象:四大意象(柳、酒、月、水);空間意象(長亭、灞陵、南浦、津渡、歧路、古道、陽關等);時間意象(春、秋、冬、黃昏、月夜、清晨等);景物意象(楊柳、柳絮、楊花、明月、夕陽、孤舟、孤帆、流水、西風、草、山、寒蟬等)。情感主題 ①依依惜別的不舍與傷感。②離別后的思念與牽掛。③對友人的安慰與勉勵。④借送別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發對人生的感慨。 注:每首詩表達的情感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的集合體,它豐富復雜卻不雜亂無章。常用手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寫人的離情別緒,而是通過寫所見之物有傷離之意來烘托人的傷離之深。③以樂景襯哀情(也叫以樂景寫哀情或反襯)。④想象(也叫虛擬或虛實結合),送別詩常借助想象表達自己對朋友的留戀和關切。常考角度 描述意象;對離別場景進行描述,渲染離愁氛圍;賞析詞語或詩句,抒發作者情感。(八)酬答應和教材鏈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題材特征 一般通過答詩的形式,對酬和對象在詩中提到的話題進行相應的關切,或寄托勸勉鼓勵之情,或僅是朋友間情趣的表達。常見標志 ①標題中有“酬”“和”“贈”“次韻”“答”等字眼。②或表謝意(含婉拒),或表深情,或表干謁,或表心志。情感主題 ①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的題、贈表示對晚輩或下級的關懷、獎勵、勉勵等。②同窗好友、親人之間互贈互題,以共勉共勵或寄托友情、親情。常用手法 ①直抒胸臆:直接表達對對方的感情。②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圖。③想象:想象對方的生活情景,表達對對方的思念之情。常考角度 藝術手法;表達情感。(九)邊塞征戰(9年2考)教材鏈接 《木蘭詩》、王維《使至塞上》、李賀《雁門太守行》、范仲淹《漁家傲·秋思》、納蘭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十五從軍征》題材特征 以邊塞艱苦的軍旅生活、壯麗奇異的塞外風光、殘酷的戰爭等為抒寫對象。常見標志 ①標題中往往有“行”“軍”“征”“塞”“戍”等與軍旅有關的字眼。②常見意象:自然景物類(黃沙、秋月、大漠、孤城、邊關、雨雪、風沙、碎石等);地理區域類(塞外、雁門、玉門關、黃河、陰山、樓蘭、薊北、邊庭、邊城、沙場、車師、關山、關西、安西、陽關、蕭關、涼州、青海、金河等);戰事器具類(斗兵、將軍、征人、金鼓、旌旗、刁斗、羽書、烽火、戈矛劍戟、斧鉞刀鎩、箭飛馬走、羌笛、琵琶、戰馬等);樂曲類(《梅花落》《折楊柳》《關山月》《陽關三疊》《渭城曲》等);人物類(戍卒、將帥、胡人、單于等)。情感主題 ①保家衛國、建立功名的壯志豪情。②奮勇殺敵、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③雄奇瑰麗、奇異獨特的邊塞風光。④征人思鄉、閨婦盼歸的兩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戰情緒,沉痛的反戰思考。⑥對和平安寧的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關系的喜悅。⑦對戍邊將士的同情或贊美。常用手法 ①修辭方面:夸張、對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常用側面烘托、動作或肖像描寫、細節描寫等手法。③意境營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虛實結合等手法。常考角度 塞外景象反映作者情感;人物形象反映時局環境。(十)愛情閨怨教材鏈接 《關雎》《蒹葭》《子衿》、李商隱《無題》題材特征 主要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苦。主要有贈內詩和悼亡詩。常見標志 ①標題中多含“怨”“懷”“思”“別”“憶”“望夫”“婦嘆”“閨怨”“幽恨”或直接用“無題”等字眼。②常見意象:植物類(楊柳、芳草、花卉、蘆葦等);動物類(鴻雁、鴛鴦、黃鶯、比翼鳥、喜鵲、雨燕等);景物類(明月、秋風、夜雨、樓、庭院、蘭舟、江水等);其他意象(眉鎖、翠樓、碧紗、白發、寒衣、殘夢、淚如雨、臨箋淚長、紅妝對鏡等)。情感主題 ①表現夫妻之間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運之悲,此類情感主要體現在宮怨詩中。③思婦空閨、思念親人、盼夫早歸、渴望團聚的哀傷之情。④情夢難圓的遺憾與悵惘之情。⑤陰陽兩隔的悼亡之痛。⑥美人遲暮的哀傷。常用手法 ①比興(托物起興)。先從自然之物寫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達的事情或情感,對物的描寫起烘托感情、渲染氣氛的作用。②襯托。具體分為正襯和反襯。寒月孤燈、冷衾淚枕、月落星稀、凄風苦雨、漏聲雁影等凄涼之景往往從正面襯托主人公的孤寂與幽怨,青青楊柳、斜燕雙飛、春風浩蕩等充滿活力生機之景更能反襯閨中思婦的悲傷與幽怨。③先揚后抑。常考角度 分析閨閣生活場景來抒發情感。二、讀懂的基本方法1. 抓標題標題是詩歌內容和形式等信息的豐富載體,是我們理解詩歌的重要切入點。標題蘊含的信息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讀”:①“讀”標題揭示的寫作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②“讀”標題交代的寫作緣由或目的;③“讀”標題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調;④“讀”標題揭示的作品線索;⑤“讀”標題表明的詩歌題材;⑥“讀”標題暗示的詩歌表達技巧。(1)標題舉例分析地市 年份 標題 重要信息黔西南 2021 《山房春事(其二)》 ①點明地點(山房)和季節(春);②點明詩歌的表達技巧(即事感懷)。2020 《喜雨》 ①交代寫作對象(雨);②暗含作者情感(喜);③暗示詩歌的表達技巧(即事感懷)。2017 《征人怨》 ①交代寫作對象(征人);②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調(怨);③表明詩歌題材(邊塞征戰詩)。2016 《社日》 揭示作品的線索(社日)。2015 《夏意》 ①點明寫作季節(夏);②暗含作者情感(悠閑愜意)。2023 《從軍行》 表明詩歌題材(邊塞征戰詩)。2022 《四時田園雜興》 ①表明詩歌題材(田園詩);②暗示詩歌表達技巧(借景抒情)。三州聯考 2018 《山行留客》 ①交代寫作目的(留客);②暗含作者情感(希望友人留下共賞美景)。(2)常見的標題類型標題類型 示例 內容涉及地名(包括亭、臺、堂、館、樓) 如《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咸陽城東樓》《黃鶴樓》《登幽州臺歌》《潼關》 往往是懷古(詠史)詩,內容涉及借古諷今、吊古傷今、昔盛今衰、歷史滄桑、世事變遷、人事飄零或登臨覽勝、借景抒情(壯志未酬)等。動植物或事物名 如《觀滄海》《卜算子·詠梅》 往往是詠物詩,托物言志(贊美、諷刺),或單純寫景、摹寫物態。事件 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聞笛》 往往是描述某一件事,通過敘事來抒發情感、揭示哲理。人物 如《賈生》《賣炭翁》 如果是下層人民:同情悲憫,關注民生、底層。如果是歷史名人:懷念、景仰或寄予同情、懷古。與節日、景物或場景有關的標題 如《元日》《清明》《春夜喜雨》 往往是表現節日風俗、詩人處境、思家念親、羈旅漂泊、孤苦伶仃等。2. 明作者“文如其人”“詩言志”。任何一個詩人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人生經歷。每一首詩詞的問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的性格及當時所處的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在閱讀鑒賞詩詞時,應結合作者的相關資料,如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生活經歷、精神風貌以及作品的主要風格等。(1)時代不同,精神迥異時代 詩歌內容/特點 代表人物初唐 初唐前期,宮廷詩人的創作多是歌功頌德、奉和應制之作;初唐后期,隨著初唐四杰登上詩壇,詩人力反齊梁宮廷詩風,主張詩歌要風骨興寄,抒情剛健有力。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等。盛唐 高昂雄渾、闊大恢宏的盛唐氣象成為詩歌的主流。 邊塞詩人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田園山水詩人以王維、孟浩然、常建最知名,李白、杜甫是盛唐詩歌最高成就的標志。中唐 或發思古之幽情,或借山水以抒幽憤。這一時期詩人的創新精神和個性風格異常突出,詩人們開始關注社會政治的各種問題。 白居易、韓愈、柳宗元、李賀、劉禹錫等。晚唐 晚唐詩感時傷懷,個性鮮明,散發出秋華的晚香。情感內涵上,轉入日常生活;藝術內涵上,追求語言與構思的雕琢與錘煉。 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北宋 這一時期的詩歌主要是繼承與創新并存,注重反映社會現實,題材、風格趨于通俗化。 柳永、歐陽修、晏殊、蘇軾、王安石等。南宋 這一時期詩歌創作面向社會人生,反映多災多難的時代生活,體現了民族的呼聲,詩(詞)風也隨之一變。 陸游、楊萬里、辛棄疾、趙師秀、文天祥等。(2)詩人不同,詩風各異作者 詩風 說明李白 飄逸豪放 豪邁奔放、自由灑脫。如《行路難(其一)》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杜甫 沉郁頓挫 情感渾厚、濃郁、憂憤、蘊藉。如《江南逢李龜年》《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蘇軾 豪放曠達 氣勢恢宏, 場面壯闊,襟懷曠達,情感激蕩,格調昂揚。如《 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辛棄疾 激昂豪邁 英雄的豪壯豪邁,情感昂揚、熱情奔放。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李商隱 含蓄雋永 字短情長,字里行間留著引人聯想、啟人深思的“空白”。如《夜雨寄北》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岑參 雄奇瑰麗 想象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藻瑰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陸游 慷慨悲壯 清曠淡遠 愛國詩:抒情強烈,凝聚了詩人的愛國之情。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中“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田園詩:色彩明麗,寫景的同時蘊含哲理,如《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維 雄渾壯闊 恬淡優美 既是詩又是畫,有形、有聲、有色地展現了邊塞雄闊壯麗的景色,氣勢雄偉,境界開闊。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句清麗,境界脫俗,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如《竹里館》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陳子昂 慷慨悲壯 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感慨,抒發雄才不得志的憤懣。如《登幽州臺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白居易 平實質樸 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 如《錢塘湖春行》中“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文天祥 慷慨悲壯 忠貞不屈的愛國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如《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境遇不同,詩情有別詩人境遇 情感示例 對接課內被貶謫、被排擠 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立志報國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②對朝廷的不滿、憤懣 李白《行路難(其一)》③寄情山水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年旅居(客居/流寓)他鄉,游學宦游 ①羈旅愁思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②思鄉懷人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立志報國、追思故國 ①立志收復失地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②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文天祥《南安軍》3. 析注釋注釋往往暗示著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細審讀。詩歌注釋蘊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4. 抓意象(1)意象的作用“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作者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意象在表達詩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兩種:①渲染氣氛,營造意境;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初中階段同意象整合①風類型 舉例東風:A.一般指春風,常含有生機勃勃和喜春之意。 B.特殊用法:渲染離別情緒。 C.喻指重要條件。 A.倚東風,豪興徜徉。[秦觀《行香子(樹繞村莊)》]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B.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C.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西風:A.即秋風,常象征秋之肅殺,包含凝重的悲涼色彩。 B.營造蒼茫、悲壯之美等。 A.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B.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北風:即冬風,常象征冬之苦寒,寄寓詩人幽怨、凄苦的情懷。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納蘭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其他 1.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以江風和緩暗示人生旅途平坦,表明詩人對前途充滿期待。 2.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以風渲染出蕭條蒼涼的氛圍,暗示王朝沒落局勢。 3.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劉楨《贈從弟(其二)》]以風的迅疾兇猛映襯松樹的雄健挺拔。 4.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陸游《卜算子·詠梅》)以風寫梅花生長環境的惡劣,暗示詞人的不幸遭遇。②月類型 舉例以月渲染清幽的氛圍,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以月渲染凄清的氛圍,烘托孤獨、凄涼的心境。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以月寄托濟世報國的壯志。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③山類型 舉例神圣之山:通過對自然風光中“山”的描寫,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表現堅定的意志和寬廣的胸懷;或借山表達理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王安石《登飛來峰》)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其一)》]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隱逸之山:蘊含著隱逸情趣。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阻隔之山:雄偉的高山原本象征國界,標志疆域之阻隔。有國土淪喪時,亡國之君對故土的思念之情;有阻擋游子歸家腳步時,游子的無限惆悵之情;有阻斷情人視線時,離人被阻攔在天涯海角的相思之情……此類多為寫離情旅愁的詩。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與友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次北固山下》)(詩人與家鄉)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與親人、好友)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被貶謫的詩人與京城)④花類型 舉例表達憂傷國事、感時傷世的情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以花烘托哀傷之情,寄托離愁別苦。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寄托物是人非的傷感,感嘆時光流逝的無奈。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表明心志,寄托理想與情操。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菊花:象征詩人高潔的品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梅花:表達詞人潔身自好、堅貞不屈、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描繪自然風光,抒發詩人對自然風光的驚喜、喜愛之情。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⑤云類型 舉例以“云”詠嘆,表達對世事變化的感慨。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以“云”抒懷,表達不畏困難、實現抱負的決心和樂觀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其一)》]以“云”烘托,渲染暗淡、緊張的氛圍。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以“云”寫情,寄托思念、惜別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云”渲染、烘托暗淡愁慘的心境。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云”抒發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⑥酒類型 舉例傳達愉悅的感受。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陸游《游山西村》)展示豪邁的情懷。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抒發歸鄉、報國難以共同實現的復雜情感。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以“酒”感懷,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惆悵。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以“酒”贈別,抒發離愁別緒。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酒”解憂,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李白《行路難(其一)》]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⑦其他常見意象意象 句子 賞析雨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借雨寫生活環境的簡陋以及生活的艱苦。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借雨表現離別之苦與思念之切。流水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隱喻情思濃烈綿長。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表達離別不舍之情。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流露出詞人對千古成敗的無盡愁思和感慨。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以流水寫哀情,襯托游子的孤寂凄涼心境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子規 (杜鵑)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抒發了詩人的飄零之感和離別之恨。草木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海》) 寫生機勃勃之景,表現了詩人的開闊胸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之感。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抒發了詩人愛春惜春之情。雁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把雁視為傳遞音訊的“使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以雁自比,表達詩人的飄零之感,以及被排擠出朝廷的孤寂、抑郁、憤懣不平之情。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用雁來反襯邊塞秋天的荒涼蕭瑟,表現戍邊將士的艱辛。燕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表現春光美好,傳達惜春之意,抒發欣喜之情。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表現世事變遷,抒發時光易逝、人事變遷等感慨。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柳”多植于庭前屋后,常喻指離別,用以抒發離愁別緒,且“柳絲”綿長,表達思念之長。羌笛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抒發了詞人的思鄉之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表現送別的熱烈與隆重,渲染離別愁緒。夕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表現詩人開闊的胸襟,又暗含詩人的孤寂之感。長煙落日孤城閉。(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渲染邊地凄涼的氛圍,表現守邊將士孤獨難耐的悲涼之情。夕陽西下幾時回?[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抒發了詞人對時光易逝、世事變遷的感慨和悵惘。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抒發了詞人羈旅思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霜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 體現戰斗場面的艱苦,營造出悲壯、沉重的氛圍。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渲染了邊塞蕭瑟、荒涼的氛圍,抒發了詞人的思鄉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菊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表現了詩人閑適、悠然自得的心境。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切和早日平定戰亂的渴望。浮萍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自己身世的哀傷。蓬草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李白《送友人》) 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漂泊天涯的深切關懷。5. 知典故典故,指詩歌中運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來歷出處的詞語。運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類比。讀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典故所蘊含的思想內容與詩歌要表達的主旨聯系起來,這樣才能體會出用典的妙處。句子 賞析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后庭花:曲名,《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亡國之君陳叔寶所作,后世多稱之為亡國之音。詩人借此表現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李賀《雁門太守行》) 黃金臺:相傳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筑臺,上面放著千金,用來招攬天下賢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意在表明將士們以死報國的決心。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周郎、銅雀、二喬:“銅雀臺”是曹操所建,供歌舞宴游的場所。二喬,即大喬和小喬,周郎指周瑜。這里借二喬的命運暗示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反面落筆假設周瑜的失敗,認為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成功需要某種機遇,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其一)》] 垂釣碧溪、乘舟夢日:詩人以“垂釣”自比姜太公姜尚,以“夢日”自比伊尹,委婉含蓄地表達了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賞識,使自己的才能抱負得以施展的強烈愿望。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聞笛賦、爛柯人:詩人借用“聞笛賦”的典故,抒發了對舊友的懷念之情;用“爛柯人”的典故,抒發了對時局多變、世事變遷的感慨。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蓬山、青鳥:“蓬山”是神話中海上的仙山;“青鳥”是神話中為西王母傳信的神鳥。這里通過用典含蓄地表達出分別后再難相見的痛苦。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王維《使至塞上》) 燕然:運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此處“燕然”不是實指燕然山,而是借指戰場最前線,暗示前方戰事取得勝利。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九萬里風鵬:運用《莊子·逍遙游》中“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典故,把自己比作大鵬,乘萬里風高飛遠舉,表明詞人有大鵬高飛之志,以及對現實的厭棄和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秋季北雁南飛,傳說至湖南衡陽城南的回雁峰而止。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塞下的荒涼和天氣的寒冷,與家鄉吳地截然不同。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燕然未勒:借用“竇憲刻功燕然山”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詞人思念家鄉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親射虎:《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載,孫權曾經“親乘馬射虎”。這里是詞人自喻,表現自己打獵時的英雄形象和豪情壯志。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遣馮唐:引用漢文帝派馮唐赦免并重新重用魏尚的典故,以魏尚自許,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詞人渴望朝廷能像派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那樣重用自己的愿望。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八百里、的盧:“八百里”,指牛,這里泛指酒食。《世說新語·汰侈》載:晉王愷(kǎi)有良牛,名“八百里駁”。王濟與之比射,以此牛為賭物,愷輸,殺牛作炙。“的盧”,額部有白色斑點的馬。《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世語》:劉備在荊州遇險,他所騎的的盧馬“一踴三丈”,助他脫險。運用這兩個典故,創造出雄奇的意境,讓讀者仿佛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 四面歌殘終破楚:運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史記·項羽本紀》載:公元前202年楚漢交兵時,楚軍被圍在垓(ɡāi)下,項羽夜聞四面漢軍都在唱楚歌,以為楚地盡失,喪失信心,引兵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詞人用楚國的絕境比喻列強逼近,國家前途危殆。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 青衫濕:語出白居易詩《琵琶行》:“江州司馬青衫濕。”表達了詞人對知音難覓,抱負難以施展的感慨與惆悵。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率大軍南下,見孫權的軍隊軍容整肅,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歷》)。仲謀,孫權的字。引用曹操的話,頌揚孫權的雄才大略,不畏權勢,流露出詞人對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憤懣之情。6. 明手法(1)常見修辭手法手法 句子及出處 賞析擬人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聚”“怒”將峰巒、波濤擬人化,從視覺、聽覺兩方面寫出了潼關雄偉險要地勢。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怒”字將秋風擬人化,寫出了秋風來勢猛、聲音大、速度快、力量強的特點。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杜甫《望岳》) “鐘”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大自然人格化,寫出了大自然鐘愛泰山,賦予其神奇秀麗的景色。“割”字寫出了泰山參天矗立的雄姿,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活力。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生”和“入”賦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把“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詩人無意說理,卻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自然理趣。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將明月人格化,讓明月帶去詩人的問候,表達了詩人的憂愁、無奈和對友人的關切之情。比喻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霹靂”是雷聲,喻指射箭時的弓弦聲。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再現了緊張激烈的戰斗場面,刻畫了一位沖鋒陷陣、殺敵報國的英雄形象。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鐵”,將“布衾”比作“寒鐵”,寫出了被子的寒冷和堅硬;“雨腳如麻未斷絕”,將“雨水”比作“麻線”,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秋雨連綿細密的特點,從側面表現出詩人凄苦的生活。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把危亡的國事比作風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抒寫了國破家亡的悲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詩人以落紅自喻,以落紅護花形象生動地表明了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抒發了自己的報國之志。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詩人以“征蓬”“歸雁”自比,抒發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孤寂、抑郁、憤懣不平之情。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詩人以“沉舟”“病樹”比喻久遭貶謫的自己,“千帆”“萬木”比喻仕途得意的人,這一對比暗含自己雖身世凄苦卻依然充滿昂揚精神,表現了詩人的豁達、樂觀。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將月比作鉤,渲染出孤寂、蕭瑟、凄涼的氛圍,表達了詞人難以疏解的孤寂之情。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將拉開的弓比作滿月,喻示詞人射西北天狼星時的奮力勃發,表明了詞人為國殺敵的決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以春景寫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貼切,既表現了邊塞特有的奇異壯麗風光,又寫出了詩人的驚喜之情。夸張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賀《雁門太守行》) “角聲滿天”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勾畫出戰爭的規模之大。本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斗的殘酷場面,為后文寫友軍的援救做鋪墊。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抵萬金”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詩人對親人強烈的思念之情。設問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飲酒(其五)》] 一問一答,回答了“而無車馬喧”的原因,表達了詩人超凡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在自問自答中,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望岳》) 在自問自答中,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高大巍峨。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李商隱《夜雨寄北》) 設問點題,在兩個“期”的一問一答間,將對“歸期”的希望和“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涼蕭瑟的景色中,思念之切與愁苦之情盡顯。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賣炭翁》) 借用設問,一問一答,化板為活,寫出了賣炭翁卑微的愿望,體現了他生活的極度貧困。對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大漠孤煙”對“長河落日”,“直”對“圓”,勾勒出一幅蒼涼雄渾的塞外風光圖。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下》) “潮平”對“風正”,“兩岸”對“一帆”,“闊”對“懸”,并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大景表現出來,意境開闊,情緒飽滿。(2)常見表現手法手法 句子及出處 賞析借景抒情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其一)》] 一鶴于秋日晴空振翅高飛、排云而上,贊美秋天的開闊明朗,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態度和昂揚不屈的斗志。渲染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 借壓城的黑云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氛圍和危急形勢。象征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其一)》] “欲渡黃河”“將登太行”象征對理想的追求,以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仕途艱難,寓含無限悲慨。對比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十五從軍征》) 通過“十五”“八十”的對比,突出主人公從軍時間之久,揭露古代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出戰亂連年不息使百姓飽受離亂之苦的現實。虛實相生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聽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相聚之時的幸福歡樂,時空轉換,虛實相生,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烘托 以樂景 寫哀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花”“鳥”代表美好事物,詩人移情于物,以“花濺淚”“鳥驚心”表達感時傷世之情。以哀景 寫哀情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十五從軍征》) 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邊上生出了旅葵。間接書寫庭院的荒蕪,烘托出老兵內心的悲涼。7. 抓關鍵詞中國古典詩歌大都篇幅短小,語言高度凝練概括、含蓄而具有跳躍性。因此,讀詩歌不能匆匆一掃而過,而應一個字一個字地品讀,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句,邊讀邊想其意義,力求還原詩歌畫面,迅速把握情感基調。抓關鍵詞,主要抓以下關鍵詞:類型 示例 典型句子 賞析情感語 包含“愁”“怨” “恨”“憤” “憂”“凄” “悲”“喜” “樂”“悔” “思”“憐” “淚”“閑” “悵”“愴” “孤”“獨” “寂寞”等詞語,大多數情況下決定了詩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調。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孤”字寫出景物的單調,烘托出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孤寂心情。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用長煙與夕陽來襯托“孤城”,突出其戒備森嚴、蕭瑟凄涼。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王維《竹里館》) “獨”字貫穿全篇,塑造了一個獨坐者的形象,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境,創設出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通過“天地悠悠”和“獨”的對比,傳達出天地的廣闊、宇宙的永恒和人的孤獨渺小,“愴”字營造了悲涼孤寂的氛圍,表達了在亙古不變的時空中生命短暫、時不我待的事理悲情。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獨”字突出詞人形影相吊,準確而傳神地傳達了孤獨寂寞的情調。景物語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詞語,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通過“枯藤”“老樹”“西風”“瘦馬”等意象,渲染了悲涼蕭瑟的氛圍。虛詞 如“但”“卻”“惟”“仍”“又”“只”“徒”“空”“尚”“猶” 等表情態、語氣的虛詞。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 “空”字表達了詩人吊古懷鄉的無限悵惘之情。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空”字襯托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慨。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空”字說明友人已經走遠,既表現出詩人對友人路途艱辛的關切,對友人離開的不舍,又表現了自己因友人離去而感到空虛寂寞的無限惆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