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銀飾之美》教學設計課標分析《銀飾之美》是湘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十五課,屬于“欣賞·評述”,《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本課的要求是:運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欣賞方法,欣賞·評述傳統作品,感受中國優秀傳統藝術的魅力。同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制作傳統工藝,從而學習苗族銀飾的人文歷史、藝術特色,運用所學技法仿作銀發簪教材分析本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本課教材從傳承民族優秀文化著眼,借鑒和運用傳統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創作和實踐,讓學生通過欣賞苗族銀飾的圖片、文字,甚至手工制作多形式感受苗族銀飾之美,通過本課的欣賞、分析、評述,學生能夠感受到苗族銀飾的歷史悠久,藝術特色,工藝精湛,進一步提升對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體會民族藝術之美。學情分析本課教學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從一二年級的欣賞了解,到四年級的合作、探索、交流、評價,從欣賞身邊的美術、兒童題材、美術作品、玩具、動漫,到現在賞析中國優秀傳統藝術。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賞析能力,而且自主探究能力增強,想象力和創造力都非常豐富和活躍。能夠完整的用語言描述所觀察的事物形象與特征。教學過程一、直觀展示苗族銀飾,導入課題師:同學們老師去旅游時,買了這身裝扮,怎么樣漂亮嗎?你覺得老師這身裝扮,哪里好看呢?你們可真有眼光,這是苗族的服飾,其中苗族銀飾最著名,它被稱為穿在服裝上的文化遺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苗族發現“銀飾之美”二、感受銀飾之美1、銀飾的種類與起源師:看,這是穿戴銀飾的苗族姑娘,他們全身上下都佩戴著銀飾,看到這些你有什么好奇之處嗎?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去找找答案。首先,讓去視頻中了解苗族人為什么穿戴銀飾呢?請欣賞視頻。師:同學們,通過欣賞你發現苗族人民為什么這么喜歡穿戴銀飾呢?師生小結:歷史的傳承、美好的寓意、生活的習俗師:也正因為這些原因,讓苗族銀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讓我們一起去欣賞苗族銀飾,欣賞時思考:苗族銀飾美在哪?。小結:造型美,夸張。圖案美,精細。2、發簪的組成。師:苗族銀飾的造型和圖案,離不精湛的工藝,魏老師也會制作一種銀飾,知道它是什么嗎?是的,這是發簪,它既可以固定發型,也可以裝飾發型,欣賞下面的圖片思考:發簪有哪幾部分組成?師:你覺得它有哪些部分組成呢?你覺得發簪那個部分最漂亮?簪花都是用什么圖案裝飾的呢?小結發簪圖案:少不了蝴蝶的造型,還有哪些裝飾圖案呢?師:簪花造型一般是動物與植物,展現出苗族人民與自然和諧共處,也希望同學們保護自然環境,也與自然友好相處。三、觸摸銀飾之美(銀冠 1、銀項圈 2、銀簪 1拍照)1、小組研究師:老師用錫紙制作了簪花,看錫紙與銀飾有什么共同之處?顏色一樣。而且錫紙適合各種造型,看他可以擰成條,這就是老師用錫紙條制作的簪花。請同學們嘗試用錫紙條,制作一朵花或者一只蝴蝶,時間 3分鐘。學生匯報制作的方法,我們把這種制作方法叫做繞,老師還帶來了另外兩種制作方法:刻和疊繞,讓我們通過視頻學習一下。粘貼板書:這就是制作簪花的 3種方法,制作方法:繞、刻、疊繞。師:學會了制作簪花,還有簪身與吊穗,簪身一定難不倒聰明的你們,老師來為大家示范一下吊穗的制作方法,教師示范(展示不同的吊穗,改變吊穗的裝飾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四、創作銀飾之美師:現在你學會制作發簪了嗎?讓我們看一下制作要求獨自完成或兩人合作,利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一支美麗的仿銀發簪。注意:1.造型美觀、設計創新。2.使用剪刀注意安全。五、展評發簪展示會。互評、說一說你最喜歡哪一組的裝飾效果,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發簪說說自己的感受。六、傳承美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苗族銀飾,用錫紙仿作銀發簪,苗族銀飾于 2006年就被評為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銀礦是怎樣變成耀眼的銀飾的呢?讓我們從視頻中感受銀匠師傅的鍛造手藝。除了苗族銀飾,我國還有很多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們去看一看,目前我國有近 30中非遺即將失傳。人們缺少對非遺的了解,缺少對非遺的傳承,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它更應是歷史的傳承、文化的傳承,讓非遺傳承人不再孤獨,你們愿意加入傳承的隊伍嗎?那就讓我們讀出傳承的力量。生讀。讓中國文化與文明永遠傳承下去。這節課就上到這,同學們下課。《銀飾之美》課后反思《銀飾之美》是四年級下冊湘教版的第 15課,也是本冊的最后一節美術課,它屬于欣賞、評述領域。教材的版面給出的是利用錫紙來制作的發簪的幾個制作步驟及方法,在教材學習屋當中簡介了苗族銀飾的一些特征,通過了解發現苗族銀飾是我國所有民族銀飾中最突出的一個,于是我的設計立足點是通過苗族銀飾的欣賞感受苗族銀飾的人文及其特點,通過學生制作仿銀發簪感受銀飾之美。講授苗族銀飾的文化當,我主要從苗族人為什么穿戴銀飾的歷史,銀飾的美好寓意,以及到現在苗族人民穿戴銀飾習俗。之后講苗族銀飾的美,首先感受苗族銀飾的特征,然后簡介了苗族銀飾的種類,重點講授了苗族銀飾中比較獨特的造型和紋樣符號,也就是銀角與蝴蝶媽媽的形象。簡單了解銀飾的文化美。但在這一部分中,前幾次備課,主要是我講述,學生參與度很少,目前也是我覺得欠缺的地方,就是如何讓學生理解人文文化時參與度更高、更有效。四年級,他們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在四年級上冊他們學習過《紙品樂陶陶》用紙繩造型,所以在制作方法上,我是通過了以下三個方式來進行講授的,第一個就是讓學生用錫紙繩嘗試制作出簪花,并得出制作方法,對他們來說是比較簡單的。然后又用視頻展示了另外兩種制作簪花的方法,最后我用教師展示范的方式來講解吊穗的制作方法,并啟發他們讓吊穗的造型更豐富多樣一些。展評我一開始的想法是按組讓學生們帶上發簪去來展示,但是,展評過程重于形式感,效果不是很好。所以這一次,主要是采用了希沃白板的展示方式,讓展示更有效,更直觀。中國有很多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也近 30個即將失傳的非遺,所以,就激發了我想讓學生參與傳承,不僅從技術更重要的在于文化。所以,最后的拓展,我從非遺傳承人的方向來入手,希望他們去生活當中留意更多的非遺文化,也希望能夠激發他們對非遺的一個喜愛和責任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