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3年中考物理重點實驗梳理篇【重點實驗部分】實驗一《探究晶體、非晶體熔化特點的實驗》1. 實驗器材:鐵架臺、酒精燈、燒杯、水、試管、溫度計、攪拌器、奈(蠟)2.實驗過程:(1)自下而上組裝器材(2)點燃酒精燈,觀察溫度計示數并不斷攪拌(3)記錄溫度計示數。硫代硫酸鈉的熔化實驗記錄:AB段是熔化過程OA:固態,溫度升高A點:固態AB:固液共存態,溫度不變B點:液態BC:液態,溫度升高從A點到B點的過程中可能狀態:液態固液共存固態晶體有固定的熔點,如冰、海波、各種金屬。3. 實驗結論:晶體熔化時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松香的熔化實驗記錄:3.實驗結論:非晶體熔化時吸熱,溫度持續上升。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如蠟、玻璃、瀝青。4.實驗注意事項:(1)為縮短試驗時間采取措施:選初溫較高的水;用酒精燈外焰加熱;加杯蓋;(2)石棉網的作用:使燒杯底部均勻受熱。(3)用水加熱試管的目的:試管均勻受熱。(4)攪拌器攪拌顆粒物作用:使被探究物體均勻受熱。(5)晶體熔化條件:溫度達到熔點;不斷吸熱。實驗二《探究液體沸騰特點的實驗》1. 實驗器材:鐵架臺、酒精燈、燒杯、水、溫度計、攪拌器等2.實驗過程:(1)自下而上組裝器材(2)點燃酒精燈,觀察溫度計示數(3)待溫度計示數為900C時開始記錄溫度計示數,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3.實驗結論:水沸騰時持續吸熱,有確定的溫度。4.實驗注意事項:(1)縮短試驗時間措施:選初溫較高的水;用酒精燈外焰加熱;燒杯加蓋;(2)如何驗證沸騰必須吸熱(沸騰時將熱源移走,沸騰停止。)(3)沸騰條件:溫度達到沸點,不斷吸熱(4)沸點影響因素:氣壓越高,沸點越高。(高原氣壓低,沸點低)(5)試管中的水會沸騰嗎?實驗三《探究光的反射規律》1. 實驗器材:激光光源,可折疊硬紙板,量角器,尺子,筆等2. 實驗過程:(1)改變入射角大小,記錄對應的反射角(2)把反射光所在的硬紙板向后(或向前)折,觀察是否在紙板上有反射光出現3. 實驗結論: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上;反射光線和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4. 實驗注意事項:多次實驗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結論。若發現記錄的反射角與入射角互余,可能是誤將反射光與鏡面的夾角當成了反射角實驗四《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1. 實驗器材: 玻璃板、兩只大小完全相同的蠟燭、刻度尺、光屏、火柴等2. 實驗結論:平面鏡成像特點:像與物大小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是正立的虛像3. 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成像原理見右圖):光點發出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長線一定過像點。4. 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1)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用兩根蠟燭:便于確定像的位置。(3)用大小完全相同的蠟燭:便于比較像與物的大小((4)玻璃板必須垂直于水平桌面放置:便于比較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5)在桌面上無論怎樣移動蠟燭B都無法與A的像重合:玻璃板沒有與水平面垂直。(6)不用厚玻璃板的原因:兩個表面使光反射成兩個不重合的像。(7)蠟燭最好點燃在較暗的教室中實驗較好:可以有更多的蠟燭的反射光進入人眼。實驗五《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1. 實驗器材:蠟燭,凸透鏡(選焦距較小的),帶刻度尺的光具座,光屏,火柴等。2. 凸透鏡成像規律:其中v為像到透鏡的距離,u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f為透鏡焦距。(照相機) u>2f 倒立縮小實像,像與物體在透鏡異側, f< v <2fu=2f 倒立等大實像,像與物體在透鏡異側, v = 2f(投影儀) f 2f。u=f 不成像(放大鏡) 0 u。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大小小)(大頭像改為全身像)物近像遠像變大(小大大)虛像時:物遠像遠像變大;(大大大)用放大鏡時,鏡離物越遠,則像越大物近像近像變小;(小小小)u=f處即焦點是虛實、倒正的分界點u = 2f處即二倍焦距處是大小的分界點物距大于像距:照相機物距小于像距:投影儀放大鏡3. 實驗注意事項:(1)實驗前需調節燭焰中心、透鏡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線上:使實像始終成在光屏中央。(2)實像:是實際光的會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直接通過透鏡觀測;(3)虛像:不是實際光的會聚形成;不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直接通過透鏡觀測;(4)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在光屏上成不出像的原因:可能是虛像、可能不成像、可能是像距太大而光具座長度有限、可能是三者中心不在同一水平直線上。(5)蠟燭燒短的過程中,光屏上的像會向上移動;此時可將光屏調高或將透鏡調低使像回到光屏中央。實驗六《測量物質的密度》測量形狀不規則固體的密度1. 用天平測出其質量記為m2. 在量筒里放適量的水,記下示數V1,用細線拴住物體(用針向下壓)使其浸沒在水中,記下此時示數V2。3. 則物體的密度通過計算式ρ=m/(v1-v2)算出測量液體的密度1. 用天平測出燒杯及內部適量液體的總質量記為m12. 將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記下示數v3. 用天平測出燒杯及剩下液體的質量記為m24. 則物體的密度計算式ρ=(m1-m2)/v測密度的實驗方法補充方法一、天平水燒杯測液體密度1. 用天平測空燒杯的質量記為m2. 在燒杯中裝滿水,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記為m13. 將水倒掉并擦干杯子,裝滿被測液體,測出此時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記為m24. 則液體的密度ρ=(m2-m)ρ水/(m1-m)方法二、天平水燒杯測石塊密度1. 用天平測石塊質量記為m2. 將燒杯中裝適量的水,測出總質量記為m13. 將石塊沒入水中水面處做標記;取出石塊加水到標記,測出此時杯水總質量記為m24. 則石塊密度為ρ=mρ水/(m1-m)方法三、浮力知識測石塊密度彈簧測力計及水測能夠自然浸沒在水中的物體的密度1. 空中測重G,2. 水中測力F,3. 則ρ物=Gρ水/(G-F)方法四、量筒及水測物體密度:1. 讀出量筒中最初水的體積V1,2. 將金屬壓實沉底讀出此時液面示數V2,3. 將金屬做成空心的,使其漂浮在水面上,讀出此時的示數V3,4. 則ρ物=(V3-V1)ρ水/(V2-V1)方法五、刻度尺、水、燒杯測密度1. 用刻度尺測出燒杯中水的高度h1,2. 將金屬壓實沉底,測出此時水面高度h23. 將金屬做成空心的,使其漂浮在水面上,測出此時水面的高度h34. 則ρ物=(h3-h1)ρ水/(h2-h1)實驗七《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1. 實驗原理:二力平衡及相互作用力2. 實驗過程:用彈簧測力計測出不同質量鉤碼的重力。3. 實驗結論:物體所受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重力的大小:叫重量)G=mg (g=9.8N/kg,粗略g=10N/kg)4. 實驗注意事項:掛物體豎直靜止或豎直勻速時的示數,拉力大小才等于物體的重力大小實驗八《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所受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1. 實驗原理:二力平衡2. 實驗過程:勻速拉動木塊才能保證測力計示數等于物體所受摩擦力大小。3. 實驗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壓力大小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Ff= FN4. 實驗注意事項:本實驗要求勻速運動,其實很難很難實現,所以可以改進為木塊不動拉木板這樣的好處是—即使不勻速拉動木板也能使測力計示數等于滑動摩擦力大小。實驗九《究二力平衡的條件》1. 實驗原理:物體靜止時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2. 實驗過程:(1)在兩盤放不同砝碼,直到小車靜止-----說明兩個力需要大小相等。(2)改變兩盤施加拉力方向,直到小車靜止---說明兩個力需要方向相反。(3)旋轉小車釋放,觀察運動情況-----說明只有兩力在同一直線時才平衡。(4)將小車換成紙片,然后從中間剪開-----說明兩個力必須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3. 實驗結論: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兩個力等大、反向、一直線、作用在同一物體上4. 實驗注意事項:桌面盡量光滑以減少摩擦力影響。實驗十《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 實驗過程:(1)調節平衡螺母使橫梁水平平衡(2)在兩邊不同位置掛適量鉤碼使橫梁再次水平平衡(3)改變鉤碼的位置和數量進行多次實驗2. 實驗結論: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不考慮摩擦和杠桿自重):F1L1=F2L23. 實驗注意事項:(1)第一次水平平衡目的是避免杠桿重力影響杠桿平衡(2)第二次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測量力臂實驗十一《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1. 實驗過程:(1)將小桌子桌腿朝下放在水平放置的海綿上,然后桌腿朝下放置,觀察對比海綿的凹陷程度(2)將小桌正放在水平放置的海綿上,然后在桌面上放一鉤碼,對比兩次海綿的凹陷程度。2. 實驗結論: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3.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實驗十二《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1. 實驗過程:將液體壓強計的探頭伸到液體內,通過對比U形管內液面的高度差來對比壓強大小。2. 實驗結論:(1)液體內部同一位置各個方向都有壓強。(2)同種液體中,同一深度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3)同種液體,不同深度的壓強不等。(4)不同液體,同一深度處壓強不等。3. 實驗注意事項:U形管內的液柱高度差反應壓強大小實驗十三《探究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其排開液體重力的大小關系》1. 實驗過程:(1)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塊的重力記為G(2)用測力計測出空小桶的重力記為G桶(3)在溢水杯中裝滿水,將石塊用測力計拉著輕輕沒入水中,同時用空小桶承接溢出的水,記下此時示數記為F。(4)用測力計測出空小桶及溢出水的總重記為G總2. 實驗分析:對比F-G與G總-G桶的大小關系。3. 實驗結論:一切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他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F浮=G排實驗十四《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1.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2. 實驗過程:(1)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不同質量的小球,觀察水平面上木塊被撞遠的距離(2)從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有靜止釋放同一小球,觀察水平面上木塊被撞遠的距離多次實驗得出普遍結論。3. 實驗結論:(1)物體的質量一定時,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動能就越大(2)物體的速度一定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實驗十五《探究物體吸熱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1.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為了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小組做了如下4個實驗:在4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樣的加熱器加熱。下表是他們實驗記錄的數據。燒杯序號 液體 質量/g 初溫/℃ 末溫/℃ 加熱時間/min1 水 200 20 28 82 水 100 20 28 43 煤油 200 20 28 44 煤油 200 20 24 22.數據分析:(1)相同質量的同種物質,升高的溫度越高吸收的熱量越多;(2)同種物質升高相同溫度時,質量越大的吸收的熱量越多;(3)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溫度時,吸收的熱量不同。3. 實驗注意事項:相同熱源意味著可以用加熱時間多少表示吸熱多少實驗十六《探究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1. 實驗器材:電池開關導線電流表燈泡2. 實驗電路圖:3.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4. 實驗過程:將不同的導體接入AB之間,觀察電流表示數大小。5. 實驗結論:電阻的大小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等。6.注意事項:多次實驗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結論實驗十七《探究串聯電路中電壓、電流的規律》1. 實驗過程:(1)斷開開關按電路圖連接實物(2)閉合開關觀察兩電壓表或電流表的示數(3)換不同規格的電阻進行多次實驗2. 實驗結論: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路電壓的和 U=U1 +U2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 I =I1 =I23.注意事項:多次實驗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結論實驗十八《探究并聯電路中電壓、電流的規律》1. 實驗過程:(1)斷開開關,按照電路圖連接實物(2)閉合開關,觀察電壓表或電流表示數(3)換不同規格的電阻進行多次實驗2.實驗結論:并聯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支路兩端電壓 U=U1 =U2并聯電路中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和。 I =I1 +I23. 實驗注意事項:(1)應換用幾組不同的電阻多測幾組數據,以便得到普遍規律。(2)電壓表的使用:調零、選合適的量程、正接線柱流入電流,負接線柱流出電流、并聯在被測電路兩端、可以直接連在電源兩端測電源電壓。(3)電流表的使用:調零、選合適的量程、正接線柱流入電流,負接線柱流出電流、串聯在被測電路中、不可直接連在電源兩端,可和一個電阻一起串聯接在電源兩端。)實驗十九《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與導體電阻的關系》1. 實驗過程:(1)斷開開關,按照電路圖連接實物(2)將滑片滑到最大阻值,閉合開關(3)調節滑片使電壓表示數為2V,記下對應的電流;換不同的阻值的電阻代替定值電阻,并調節滑片使電壓表示數再次為2V,記下對應的電流值。再換一個不同的電阻重復上述實驗過程。2. 實驗結論: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3. 實驗注意事項:(1)電壓表的使用:調零、選合適的量程、正接線柱流入電流,負接線柱流出電流、并聯在被測電路兩端、可以直接連在電源兩端測電源電壓。(2)電流表的使用:調零、選合適的量程、正接線柱流入電流,負接線柱流出電流、串聯在被測電路中、不可直接連在電源兩端,可和一個電阻一起串聯接在電源兩端(3)滑動變阻器是否一上一下接入電路;閉合開關前滑片是否滑到變阻器最大阻值處。滑動變阻器的作用:保證不同阻值兩端的電壓不變,換用不同阻值的電阻多測幾組數據以便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規律實驗二十《測小燈泡的電阻》1.實驗原理:R =U/ I2.實驗過程::(1)斷開開關,按照電路圖連接實物(2)將滑片滑到最大阻值,閉合開關(3)調節滑片使電壓表示數依次為1.5V、2V、2.5V;并分別記下對應的電流值3. 實驗注意事項:(1)電壓表的使用:調零、選合適的量程、正接線柱流入電流,負接線柱流出電流、并聯在被測電路兩端、可以直接連在電源兩端測電源電壓。(2)電流表的使用:調零、選合適的量程、正接線柱流入電流,負接線柱流出電流、串聯在被測電路中、不可直接連在電源兩端,可和一電阻串聯接在電源兩端。)(3)滑動變阻器是否一上一下接入電路;閉合開關前滑片是否滑到變阻器最大阻值處。滑動變阻器的作用:保護電路,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減小誤差。實驗二十一《伏安法測小燈泡的電功率》1. 測量原理:P=UI2. 實驗過程:使電壓依次等于、小于、大于額定電壓,記錄幾組數據,以便算出不同電壓下的實際功率3.注意事項:(1)電壓表的使用:調零、選合適的量程、正接線柱流入電流,負接線柱流出電流、并聯在被測電路兩端、可以直接連在電源兩端測電源電壓。(2)電流表的使用:調零、選合適的量程、正接線柱流入電流,負接線柱流出電流、串聯在被測電路中、不可直接連在電源兩端,可和電阻串聯接在電源兩端。)(3)滑動變阻器是否一上一下接入電路;閉合開關前滑片是否滑到變阻器最大阻值處。4. 實驗結論:(1)當實際電壓等于額定電壓時,實際功率等于額定功率。(2)燈泡的實際功率越大,燈泡越亮本實驗延伸結論:(1)燈中的電流隨其兩端電壓的增大而增大。(2)燈絲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實驗二十二《焦耳定律》1.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2. 實驗結論: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表達式:Q= I 2 Rt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