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雪域天音——《熱巴舞曲》 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管弦樂《熱巴舞曲》吸收了西藏“熱巴舞”中“踢踏舞”和“圓圈舞”的要素,其抒情、奔放的旋律與插入的舞蹈節奏形成了獨特呼應。全曲手法簡練,結構嚴謹,具有熱烈的場景感。作曲家用現代管弦樂器把藏族音樂各元素表現得淋滴盡致。該曲于1999年在北京首演。2004年在“中國第十屆音樂作品(交響樂)評比”中獲三等獎。2005年入選維也納中國新春音樂會,由薩爾茨堡莫扎特交響樂團在金色大廳演出。是近年來深受國內外聽眾喜愛的我國優秀管弦樂新作品之一。二、教學目標1 .欣賞《熱巴舞曲》,認識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思想感情,進而理解我國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2 .以聽、唱、動、仿等多種形式參與音樂體驗,挖掘作品中藏族民間音樂元素,感受熱巴舞的藝術特點。 3 .通過聆聽,熟悉作品主題,捕捉音樂風格,感受藏族音樂熱烈歡快和優美舒展的情緒。三、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體驗,捕捉音樂風格,了解藏族民間音樂獨特的文化內涵。難點在體驗過程中感受藏族音樂元素的挖掘和理解。四、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課前音樂《走進西藏》,問題導入導語:歌曲具有我國哪個區域的音樂風格?生:西部(或西藏)、雪域高原、藏族師:這里居住著淳樸的藏族人民,他們能歌善舞,我們剛才聆聽到的音樂,就是以藏族民歌的元素作旋律素材,運用專業的手法創作的音樂作品《熱巴舞曲》,具有鮮明的藏族風格。分段欣賞1.熱巴舞介紹熱巴,是藏文的音譯。“熱巴”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相傳為公元11世紀的西藏流浪僧人米拉日巴所首創,是一門融鈴鼓舞、諧(歌)、弦子舞、韻白、說唱、雜技、氣功、短劇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熱巴”也是人們對從事這種表演的民間藝人的稱呼。“熱巴舞”以鈴鼓舞為主的民間綜合表演藝術。舞時,男執銅鈴,女舉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做各種特技表演,達到高潮時慣以舞步突然結束表演。2.熱巴舞藝術特點熱巴舞是一種由鼓鈸(單鈸)、鑼伴奏的集體大型歌舞,技巧性較強,初時舞姿輕捷,高潮時感情奔放,動作粗獷有力。跳熱巴舞的原意是為了求佛保佑村寨平安、六畜興旺和禳災、祈豐收。唱、舞、器樂、服裝等方面的藝人需經事前長時間的培養、訓練,方能參加。3.管弦樂《熱巴舞曲》介紹管弦樂《熱巴舞曲》由著名作曲家方可杰創作,吸收了西藏“熱巴”舞中“踢踏舞”和“圓圈舞”的要素,其抒情、奔放的旋律與插入的舞蹈節奏形成了獨特呼應。全曲手法簡練,結構嚴謹,具有熱烈的場景感。作曲家用現代管弦樂器把藏族音樂各元素表現的淋漓盡致。整體欣賞管弦樂《熱巴舞曲》基本忠實于藏族民間“熱巴舞”由慢而快的速度特點。除引子外,這首管弦樂主要圍繞五個主題音樂發展而成,可分為三個部分。 引子,首先由長號模仿藏族的“山號”,并用滑音奏出帶有號召性的長音,仿佛遠處寺廟傳來的法號聲,喚起著聽眾對西藏神秘而美麗的雪域風情產生無限的向往與遐想。隨后,由單簧管緩緩地奏出歌唱性的樂句。第一部分,包括主題一。雙簧管奏出舒緩優美的主題一,并在降E 調上緩緩進行。之后,木管、銅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聲部,延續了引子熱烈緊湊的十六分音符動機。木管和弦樂齊奏出主題一的旋律,音樂發展到了 降B 調,并插入富有舞蹈性的節奏。展開后的音樂,運用了復調的寫作技法,小提琴、長笛、大提琴等樂器營造出各聲部的相互“對答”與“交流”,更預示著熱烈歡快的舞蹈即將開始。第二部分,包括主題二和主題三。主題二,隨著木管、弦樂以及銅管聲部的全部奏出,樂曲達到了第一次高潮,并與主題一的音樂形成“緊拉慢唱”的呼應。緊湊熱烈的十六分音符動機的演奏,仿佛是越來越多的舞者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熱烈歡快的舞蹈活動已拉開序幕。快板部分主要吸收了藏族歌舞音樂中“堆諧”的典型音調,“堆諧”因其有著歡快的舞步特點,也有人譯為“踢踏舞”。音樂中鈴鼓的音色獨特,突出了“熱巴舞”中以鈴鼓舞為主的藝術特點。主題三, 旋律有很強的歌唱性,顯得婉轉而典雅,具有藏族民間音樂特征。在舒展典雅的旋律反復幾次后,又回到主題二歡快的音響中,并用各種加快的手法發展著。第三部分,包括主題四和主題五。主題四,旋律優美而舒展,吸收了西藏山歌的音樂語匯,具有歌頌感。主題五,為急板,旋律熱情奔放,仿佛集體舞歡騰的場景。管弦樂《熱巴舞曲》在原“熱巴舞”的基礎上,將其進行了豐富的擴展,使得全曲既有熱烈歡快的舞蹈性,又有舒展遼闊的歌唱性,同時不失藏族民間音樂的特征。全曲音樂語言質樸無華,手法簡練,結構獨特具有熱烈的場景感。教學小結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燦爛的文化與藝術,今天學習的這首管弦樂《熱巴舞曲》,讓我們發現了藏族音樂和文化的豐富、多樣。像這樣優秀的音樂作品還有很多,期待同學們更多的發掘和了解。正是因為有你們,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與藝術才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并發展下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