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經典常談》【關于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蘇東海縣,原籍浙江經興,因世代居住于揚州,自稱場州人 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杰出的民主戰士。朱自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的貿警共國 主齒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后任清華大學教授、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的散文素樸縝密、焦永深刻、沉郁頓挫,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思想沉厚著稱極富真情實感和感染力,其散文曾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給亡婦》等;二是海外游記,如《歐游雜記》《倫敦雜記》;,三是寫景美文,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等領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作品簡介】本書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1942年的著作,八十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房蒙經典。全書分十三個章節,淺明面精辟地介紹了我國文化傳統中的經典作品,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戰國策》《中記》《漢書》和“三禮”、《春秋》三傳、“四書”,及諸子、辭賦、詩、文等,亦可看作是時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進行的系統梳理。《經典常談》通俗流暢、要言不煩,講透我國文化遺產中的典籍精髓。本書通過對經典的橋理與講解,讓讀者對古文更親近、熟悉,從而產生興趣,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首選佳作此外,書中還特別收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以饗讀者。通過此書,留心的讀者不僅會看到經典流變的基本脈絡,更會學到做學問的一般方法。【內容梗概】1.《說文解字》第一《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由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一部劃時代的字書。全書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為文字解說,字頭以小篆書寫;第十五卷為敘目,記錄漢字的產生、發展、功用、結構等方面的內容,以及作者創作的目的。《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辭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經典常談》的《<說文解字>第一》一章主要就是圍繞《說文解字》一書,講述了文字的創造、演變過程,以及造字、用字的方法,以讓國學初學者對文字有一個初步、系統的了解,從而激發人們對文字的興趣。關于漢字的起源,有倉頡造字的傳說,但這一傳道在戰國末期才有。秦以前是文字發生與演化的時代,字體因世、因國而不同。到了戰國末期,由于政治、學術方面的發展,有了統一文字的需求,于是抬出了一個造字的圣人,讓人知道“一個”圣人造的字當然是該一致的。秦以后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秦始皇統一天下,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統一了文字,小篆成為國書,不久便又有了隸書,但這隸書和小篆差不多。漢末時,隸書的字形由橢圓變為扁方,“斂筆”變為“排筆”形成漢,晉 唐時稱“八分書”。魏時,隸書方整,去了挑筆,又變為“正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說文解字》一書,收錄九千字,每個字都有說解,又分析偏旁,定出五百四十部首這部書意在幫助人通讀古書,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溯源沿流,以及認識商、周文字,探尋漢以來字體演變的軌跡。《說文解字》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書中還提及了造字和用字的六個條例——“六書”。“六書”這個總名初見于《周禮》但“六書”的各個的名字到漢人的書里才見,所謂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2.《周易》第二《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為周文王姬昌所作。《易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卦和交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易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又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經典常談》的《<周易>第二》一章主要就《周易》的起源、內容、發展和地位、影響等作了簡要講述。《周易》是一部講述八卦的經典。八卦大概是有了籠法以后才有的。商民族是用龜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兇,刻卜辭于甲骨上。周代出現了笨法,作為卜法的輔助。籠法如今不能詳知,大概可以說是一種巫術,是靠了數目來判斷吉兇的。那時候,人們相信數目是有魔力的,所以巫術里用得著它;他們又相信數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學里用得著它;數又是宇宙的架子,如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八卦的基礎便是一、二、三的數目。整畫“一”是一,斷畫“--”是二,三畫疊而成卦是三,共配出八個卦——乾、兌、離、震、艮、坎、異、坤。后來八卦兩兩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周易》里一卦有六畫,每畫叫作一交。卦、交有對應的斷定吉兇的繇辭,分別稱為卦辭和爻辭。卜筮官將這些卦辭、爻辭按著卦、交的順序編輯起來,便成了《周易》這部書。《周易》變成儒家的經典,是在戰國末期。那時候陰陽家和道家的學說盛行,儒家大約受了他們的影響,才研究起這部書來,并給《周易》的卦辭、爻辭作了種種新解釋,借著卦辭、爻辭發揮他們的哲學。這種新解釋存下來的,便是所謂《易傳》。另有《文言》和《系辭》。《文言》解釋乾坤兩卦;《系辭》發揮宇宙觀、人生觀,偶然也有分別解釋卦、爻的話。《系辭》是最重要的一部易傳。這傳里借著八卦和卦辭、爻辭發揮著的融合儒、道的哲學,和觀象制器的故事,都大大地增加了《周易》的價值,抬高了它的地位。漢代時,又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來稱為《逸易》。《周易》的經傳都出于圣人之手,和儒家所謂“道統”關系深切,便成了一部他們傳道的書。所以到了漢代,《周易》便已成為六經之首了。但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3.《尚書》第三《尚書》即上古之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其內容大多是有關政治的一些言論和史事,涉及政治、宗教、思想、哲學、藝術、法令、天文、地理、軍事等諸多領域。今存《尚書》共五十八篇,分為《商書》《周書》《虞書》《夏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經典常談》的《<尚書》第三》一章主要介紹了《尚書》的主要內容、流傳散佚,涵蓋了其內容分類、典故傳說、歷史地位等方面,從而讓讀者對《尚書》這部經典有大致的了解。《尚書》的大部分其實是“辭”,即卜辭,是將留存下來的卜辭“檔案”編輯而成的。“尚”,“上”也;《尚書》據說就是“上古帝王的書”。它的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尚書》稱為“經”,始于《荀子》;不過也是到漢代才普遍。《尚書》的流傳非常波折。秦始皇燒天下詩書,秦博士濟南伏生將《書》藏在墻壁里。直到漢定天下,他所藏的《書》已失去數十篇,僅剩二十九篇。后伏生私自教授于齊、魯之間,其學生用當時的隸書抄錄流布,這就是東漢以來所謂的《今尚書》或《今文尚書》。東漢經學大師馬融、鄭玄都給這二十九篇作過注,但現在差不多都亡失了。漢景帝時,魯恭王為擴展自己的宮殿而拆孔子舊宅,在墻壁里得著“古文”經傳數十篇,其中有《書》。恭王將其交還孔子的后人孔安國。孔安國加以整理,發現此《書》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這稱為《古文尚書》。武帝時,孔安國上獻此書。但其在民間未能盛行許是西漢末年因兵亂亡失。東漢初,杜林曾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非常寶愛,經師賈逵、馬融、鄭玄都給這一卷作了注,從此《古文尚書》才顯于世。但這一卷最終也沒能傳到后世。此外,《古文尚書》還常遇到冒名頂替的事。西漢漢成帝時,東萊張霸不知孔壁的書在,補成《古文尚書百二篇》,并上獻給成帝,后被毀廢。第一部偽《古文尚書》從此失傳。三國末年,王肅偽作孔安國的《古文尚書》,還帶著孔安國的傳,編作五十八篇,并順應時代,于新增內容中極力闡明儒家的“德治主義”(《尚書》主要思想應是“鬼治主義”)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影響深遠。只是其詞旨坦明,毫無佶屈聱牙之處,不免露出了馬腳。東晉元帝時,梅聵發現偽《古文尚書》孔傳并上獻朝廷,其與馬、鄭注的尚書并行。唐太宗時,孔穎達等編撰的《尚書正義》便用的偽《古文尚書》孔傳,而馬、鄭注版日漸殘缺并終于宋幾近亡失。偽《古文尚書》孔傳如此便冒名頂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這一千年中間,也有懷疑偽《古文尚書》孔傳的人。如南宋的吳械、朱子,元代的吳澄,明代的梅鷺。清代的學者更是嚴密鉤稽決疑定誠,尤其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惠棟著《古文尚書考》辨析詳明,證據確鑿,工星《尚書金論》直指偽書著作者王肅。伏生《尚書》從千年迷霧中重露出真面目。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還該分別地看。昭近人意見,《今文尚書》里便也有了真偽之分了。4.《詩經》第四《詩經》,先秦時叫作《詩》或《詩三百》,漢代時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零五篇。這些詩歌按配樂的性質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土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形式以四言為主,多數為隔句用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經典常談》的《《詩經>第四》一章主要介紹了《詩經》的由來和發展歷程。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后來有了文字,人們便將歌謠記錄下來,形成最初的詩。記錄的人大概是些樂工,他們不但得搜集本國樂歌,還得搜集別國樂歌。不但搜集樂詞,還得搜集樂譜。他們所搜集的歌是合貴族口味的;另外,樂工們還保存有貴族們為特種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而作的典禮的詩;又有諷諫、頌美等等的獻詩。他們保存下的這些唱詞兒共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作“詩三百”。到了戰國時代,貴族漸漸衰落,平民漸漸抬頭,職業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此失傳,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兒流傳下來,便形成了《詩經》。“詩言志”是一句古話,此“志”早期總是關聯著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時通行賦詩,表示這國對那國或這人對那人的愿望、感謝、責難等,都從詩篇里斷章取義。到了孔子時代,賦詩的事已經不行了,孔子卻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所以孔子說“思無邪”一句話可以包括“詩三百”的道理;又說詩可以鼓舞人,聯合人,增加閱歷,發泄牢騷,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莊子》和《荀子》里都說到“詩言志”,此“志”便指教化而言。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義”上,“六義”即所謂的風、雅、頌、賦、比、興。后來解釋《詩經》的儒生都跟著孔子的腳步走,如毛氏《詩傳》和鄭玄《詩箋》差不多全是斷章取義。5.“三禮”第五“三禮”,指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三禮”是古代中國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經典常談》的《“三禮”第五》一章內容,作者先從“天地君親師”牌位談起,解釋什么是禮的“三本”及禮治主義思想。儒家認為,禮是治亂的根本。這種禮,教人節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會的秩序,可以說是政治制度。天地生萬物,天子祭社稷,即感恩天地。儒家信仰祖先,是報本返始。禮,規定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秩序和規矩。禮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說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該誠而不偽了。但儒家所稱道的禮,有許多只是他們的理想,不一定通乎人情了。統治者要以人為本,禮應與時值進,否則就成偽禮了。樂是禮的一部分,用于彌補禮的不足。樂有改善人心、移風易俗的功用,所以與政治是相通的。禮壞樂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審樂可以知政。歌詞就是詩,詩與禮樂也是分不的,所以孔子教學生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但時代發展到戰國時期,新聲興起聽者只求悅耳,就沒有這一套樂意,因而樂便無關乎政治、修身了。關于禮,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和無數的“記”。這里的三種經是《儀禮》《禮古經》《周禮》。“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論之作;所述的禮制有實施的,也有理想的,這些“記”泛稱《禮記》。漢代所見的“記”很多,但流傳到現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記》和四十九篇《小戴記》。后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小戴記》。6.《春秋》三傳第六《春秋》是我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又稱《春秋經》《麟經》《麟史》等。后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作品,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春秋》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它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據傳是由孔子修訂而成。《經典常談》的《《春秋》三傳第六》一章圍繞《春秋》介紹了其由來、典故、創作目的與意義,特別介紹了《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尤其《左傳》。“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是因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舉行。各國有各國的春秋,但傳下的只有一部《魯春秋》,《春秋》成了它的專名。《春秋》是儒家五經之一,相傳是孔子修訂的,至少是他編的。孔子發愿修《春秋》,是要讓人從具體的事例里,得到善惡的教訓。《春秋》內容起于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前722一前481);后世稱這二百四十二年為春秋時代。書中紀事按年月日,這叫作編年。《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史,也是我國第一部通史。古代史官記事,有兩種目的:一是征實,二是勸懲。但是史文簡略,勸懲的意思有時不容易看出來,因此便需要解說的人。孔子是第一個開門授徒,拿經典教給平民的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便引用了孔子解釋和評論的話。《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征實與否,倒在其次。《春秋》大義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是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里見教訓;二是夸揚霸業,推尊周室,親愛國家,排斥夷狄,實現民族大一統的理想。三傳之中,公羊、穀梁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左傳》這部書,漢代傳為魯國左丘明所作。其大體依《春秋》而作;參考群籍,詳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別的“君子”解經評史的言論,吟味書法,自成一家言。杜預作《春秋序》,論到《左傳》,說“其文緩,其旨遠”。以此來看,《左傳》不但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左傳》的文學本領,表現在記述辭令和描寫戰爭上。其所記當時君臣的話,從容委曲,意味深長。只是平心靜氣地說,堅要關斗卻不放松一步,真所謂恰到好處。7.“四書”第七“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又稱“四子書”,為歷代儒客學子研習之核心書經。這四種書原來并不在一起,南宋理學家朱喜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兩篇分章斷句,加以注釋,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四書”增刪注釋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孟子、程子、朱喜等,其編擢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經典常談》中《“四書”第七》一音主要介紹了“四書”的產生、內容、影響等。最初大力提倡這幾種書的是程題、程頤兄弟、他們說,“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紋身用不盡”朱喜接受了二程的見解,加以系統的說明。‘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朱喜的意思是,有了《大學》的提綱挈領,便能領會《論語》《孟子》里精微的分別去處;融貫了《論語》《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領會《中庸》里的心法。至干順序變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那是書賈因為《大學》《中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的緣故。《大學》是古來大學里教學生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闡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奮斗理念;《論語》是弟子記錄孔子的言語的,傳達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終身應用的學問:《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編定的,說“仁”兼說“義”,提出要養“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朱熹注《大學》《中庸》,分章節而注,稱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其注《論語】《孟子》,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稱為《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他這一套“四書”注實在用盡了平生的力量,他死后,朝廷將他的“四書”注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8.《戰國策》第八《戰國策》簡稱《國策》,緣起于戰國時代,載錄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實,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240年。在《經典常談》的《<戰國策)第八》一章中,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詼諧的語言講述了春秋末年列國紛爭的盛況,以及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游說之士的思想。春秋末年,列國大臣的勢力漸漸膨脹起來,明爭暗奪,周王室逐漸衰微。戰國時期,形成了秦、楚、燕、韓、魏、趙、齊“七雄”。七雄各自爭存,各自爭強,政局緊張,戰爭頻繁。擔負外交的策士和游說之士開始受到重用。秦國從孝公用商鞅變法以后,日漸強盛。到后來成了與六國對峙的局勢。這時候的游說之士,有的勸六國聯合起來抗秦,有的勸六國聯合起來親秦。前一派叫“合縱”,是聯合南北各國的意思;后一派叫“連橫”,是聯合東西各國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國家。合縱派的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代表是張儀。他們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可以代表所有的戰國游說之士。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爭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國策》。用編者劉向的話來講,《戰國策》就是記錄了戰國時代“高才秀士”們“奇策異智”的一部重要古史。這部書除文辭之勝外,所記的事,上接春秋時代,下至楚、漢興起為止,共二百零二年(前403—前202)的事,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謂戰國時代,便指這里的二百零二年;i戰國的名稱也是劉向在這部書的序里定出的。9.《史記》《漢書》第九《<史記><漢書>第九》圍繞這兩部史學巨著,對其作者的生平事跡、創作背景及過程著作內容、特點、地位影響、評價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講述。說起《史記》《漢書》,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是因為這兩部書是最早的有系統的歷史,可稱為正史的源頭;二是因為這兩部書都成了文學的古典。《史記》,漢司馬遷著。司馬遷曾到處游歷,足跡遍天下,增擴了見聞與胸襟;后承志,整理史料,開始著書。天漢二年(前99),他因替李陵說話被下獄,第二年被處以宮刑兩年后出獄,任中書令,繼續寫他的書。征和二年(前91),全書完成,共一百三十篇,3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漢人稱之為《太史公書》《太史公》《太史公記》《太史記》。魏、晉間7簡稱為《史記》。《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史稱其為“紀傳體”,因為“紀傳”是最重要的部分。《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遷的史觀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他最長于描寫,靠了他的筆,古代許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還活現在紙上,實稱得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漢班固著。他家和司馬氏一樣,也是個世家;《漢書》也是子繼父業。班固父親班彪也是一名史學家,為《史記》著了六十五篇《后傳》,詳論《史記》的得失,班的《漢書》就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有弟班超,妹班昭,后來都有功于《漢書》。明帝永平元年(58),他二十八歲,始改撰父親的書。他覺得《后傳》不夠詳盡,自己專心精究,想完成一部大書。三年后,有人告他私改舊史,被逮捕入獄。后明帝觀其書稿,很是賞識,便命班固作校書郎、蘭臺令史。大概在章帝建初七年(82),他的書才大致完成。班固死后,《漢書》的稿子散亂。其妹班昭,即曹大家奉詔整理。當時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并未完成,班昭與馬融的哥哥馬續將寫定。《漢書》斷代述史,起于高祖,終于平帝時王莽之誅,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紀、表、志、傳凡百篇,內容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藝術、文章,包羅萬象。斷代的主張,是班固的創見。這樣一面保存了文獻,一面貫徹了發揚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來的正史都以他的書為范本,名稱也多叫作“書”。書里沒有“世家”一體,本于班彪《后傳》;增加了《藝文志》,敘述古代學術源流,記載皇家藏書目錄。《史記》《漢書》相較而言,前者成干一人之手,后者成于四人之手。班、馬優劣論起于王充《論衡》。他說班氏父子“文義浹備,紀事詳贍”,觀者以為勝于《史記》。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愛《漢書》;唐以后,散文漸成正統,《史記》才受提倡。這種優劣論起于二書散整不同,質文各異;其實是跟著時代的好尚而轉變的。《史記》《漢書》可以說是各自成家。《中記》“文直而事核”,《漢書》“文贍而事詳”。《史記》《漢書》二書,文質和繁省雖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擇者精,卻是一樣;組織的弘大,描寫的曲達,也同工異曲。二書并稱良史,決不是偶然的。10.諸子第十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子部收錄諸子百家等十四個大類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為諸子。諸子百家思想的產生也在《戰國策》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有志之士們對于局勢提出了種種主張,并且開始開門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他們見解各不相同,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在《諸子第十》這一章節中,作者重占談了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思想的產生、觀點、發展、影響等。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是第一個開門授徒發揚光大“士”的階級的人。他“有教無類”,是第一個將學術民眾化的人。他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所以教授的是周文化的代表《詩》《書》《禮》《樂》等。政治學說是“正名主義”。其后還有兩位大師,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張人性本善,提倡“仁政”,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注重圣王的威權。墨家,創始者墨翟。墨家首領叫作“巨子”。他們不但是打仗的專家,并且是制造戰爭器械的專家。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侵略戰爭,只幫被侵略的弱小國家做防衛的工作;還有“節葬”“短喪”“節用”“非樂”等理念。道家,出于隱士,壓根兒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講究獨善其身,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提倡的是排除一切制度,順應自然,無為而為,不治而治。“辯者”,漢代稱為名家,出于訟師。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辯者對于社會政治的主張,則近于墨家。法家,出于“法術之士”。法家主張法治,有重勢、重術、重法三派。代表人物韓非子集其大成。韓非子認為君主能夠兼用法、術、勢,就可以一馭萬,以靜制動,無為而治。法家的學說,從實際政治出來,切于實用。中國后來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學說支配的。漢代所稱的陰陽家,出于方士。代表人物騶衍,創立了“五德終始”說。陰陽家也講仁義名分,卻是受儒家的影響。那時候儒家也在開始受陰陽家的影響,講《周易》,作《易傳》。到了秦、漢間,儒家更幾乎與陰陽家混合為一。戰國末期,一些人漸漸感著統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呂不韋便是作這種嘗試的第一個人,他教許多門客合撰了一部《呂氏春秋》,就是想化零為整,集合眾長,統一思想。他的基調是道家。秦始皇統一天下,李斯為相,實行統一思想,但是秦很快就滅亡了,李斯失敗了。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仿效呂不韋編《淮南子》也未成功。董仲舒向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帝王用功名、利祿提倡他們所定的儒學,思想漸歸于統一。11.辭賦第十一作者在本章中先以屈原自投汨羅江的故事為開端,引出其創作的《離騷》和《九章》.以及《九歌》《天問》《遠游》《招魂》等,講述了其內容和思想、文風、特色等。朱自清先生稱屈原為纏綿悱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節士,永生在我們的敬意尤其是我們的同情里《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時候所作。他感念懷王的信任,卻恨他糊涂,讓群小人蒙蔽著,播弄著。他高唱著“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走投無路滿腔委屈,千頭萬緒,無人可訴,只能告訴自己的一支筆,“離騷”就是“別愁”或“遭憂”的意思。他用了許多神話和動植物的壁喻,委曲地表達了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后世模擬《離騷》《九章》者眾,漢代尤多,大概武帝時候最盛。漢人稱這種體制為“辭”,又稱為“楚辭”。劉向將這些東西編輯起來,成為《楚辭》一書。但漢人又稱《離騷》等為“賦”。大概“辭”是后來的名字,專指屈、宋一類作品;賦雖從辭出,卻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辭”的名字以前,本包括“辭”而言。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總題分詠,自然和后來的賦不同,但是安排客主,問答成篇,卻開了后來賦家的風氣。茍賦和屈辭原來似乎各是各的;這兩體的合一也許是在賈誼手里。很可能他模擬屈原的體制,卻襲用了荀卿的“賦”的名字。這種賦日漸發展,屈原諸作也便被稱為“賦”。“辭”的名字許是后來因為擬作多了,才分化出來,作為此體的專稱的。辭本是“辯解的言語”的意思,用來稱屈、宋諸家所作,倒也并無不合之處。《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雜賦”十二家是總集;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陸賈以下二十一家,已佚,大概近于縱橫家言;茍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敘物明理之作。“賦”本是“鋪”的意思,鋪張倒是本來面目。可是鋪張的作用原在諷諫。漢武帝好辭賦,作者極眾。這時候的賦卻為鋪張而鋪張,所謂“勸百而諷一”。東漢以來,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他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仿作《三都賦》。這種賦鋪敘歷史地理,近于后世的類書;是陸賈、荀卿兩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進一步。此后賦體漸漸縮短,字句卻整練起來,后來發展為稱為“徘體”的賦。唐代古文運動,詩文散文化,如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后《赤壁賦》,這類是被稱為“文體”的賦。唐、宋兩代,以詩賦取士,規定程式,稱為“律賦”。對“律賦”而言,“徘體”和“文體”的賦都是“古賦”總體來看,賦雖然有韻,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詩。12.詩第十二此章節主要講述了詩的發展歷程及論詩。詩的頂峰在唐朝。其實在唐以前,詩也經歷了很長的演化過程。漢武帝設立了樂府這個機構,專門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以備傳習唱奏。這種種樂歌,后來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北宋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歌謠,以及模擬之作,編成《樂府詩集》。漢樂府所采取的是新調子,這種新調子有兩種,“楚聲”和“新聲”。楚聲里也有整齊的五言,這就是五言詩的源頭。這些詩以敘事為主,多寫社會故事和風俗。東漢時候,文人仿作的漸多;就中也有仿作整齊的五言的,像班固的《詠史》。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試驗這五言體的便多起來;面最高的成就是《文選》所錄的《古詩十九首》。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19),曹丕、曹植兄弟尤其努力在五言體上。真正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的是三國魏時的阮籍,他是第一個用全力作五言詩的人。他作了《詠懷詩》八十多首,擴大了詩的范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晉代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詩興盛。此時孕育出了陶淵明和謝靈運兩個大詩人。陶詩教給人怎樣賞味田園,謝詩教給人怎樣賞味山水,他們都是發現自然的詩人。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聲律說”大成/這時的詩,一面講究用典,一面講究聲律,不免側重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簡文帝。又加新彎,專詠艷情,稱為“宮體”,詩的境界更狹窄了。這時候七言的樂歌漸漸發展。唐代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這些都是劃時代的。此時出現了李白、杜甫這兩座高峰。李白作詩全任自然,人家稱他為“天上謫仙人”,他的歌行增進了七言詩的價值,但他的絕句更代表著新制。但是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身經亂離,親見了民間疾苦,他的詩努力描寫當時的情形,發抒自己的感想。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宋代,王禹偶獨學杜甫,開了新風氣。歐陽修、梅堯臣接著發現了韓愈,起始了宋詩的散文化。宋詩散文化,到蘇軾而極。他將禪理大量地放進詩里,開了一個新境界。他的詩氣象宏闊,鋪敘宛轉,又長于譬喻,真到用筆如舌的地步。其門下黃庭堅,作詩著重鍛煉,著重句律,開了江西詩派。南宋的三大詩家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向來論詩的對于唐以前的五言古詩,大概推尊,以為是詩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詩,卻說是變格,價值差些,可還是詩。七言歌行及近體成立于唐代,卻只能以唐代為正宗。宋詩議論多,又一味刻劃,多用俗語,拗折聲調。他們說這只是押韻的文,不是詩。但是推尊宋詩的卻以為天下事物窮則變,變則通,詩也是如此。其實,歷代詩各有勝場,也各有短處,只要知道新、變,便是進步。13.文第十三此章節中,作者就文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做了介紹。中國現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卜辭是“辭”,《尚書》里大部分也是“辭”。《尚書》中不但有章節,而且成篇,代表當時史的發展,就是敘述文的發展。而議論文也在這里面見了源頭。記言、記事的辭之外,還有訟辭。后來到了春秋的時候,外交的言語也稱為“辭”,又稱為“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孔子說辭的要義在“達”,也就是說明白。到了戰國,游說之風大盛,辨士們的說辭鋪張局勢,滔滔不絕,可謂天花亂墜,最重辯。孔子開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從此也便有了私家的著作。第一種私家著作如《論語》等諸子書,不是孔子等自作而是他們的弟子們記的他們的說話。還有一種“寓言”,借著神話或歷史故事來抒論,如《莊子》多用神話,《韓非子》多用歷史故事。自從有了私家著作,學術日漸平民化。著作越來越多,流傳也越來越廣,“雅言”便了凝定的文體了。后世大體采用,言文漸漸分離。漢武帝時候,盛行辭賦。漢代簡直可以說是賦的時代。賦的特色是鋪張、排偶、用典故漢、魏之際,排偶更甚,“駢文”“駢體”開始發展。駢體出于辭賦,句讀整齊,對偶工麗。梁昭明太子在《文選》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用典故、有對偶、諧聲調的抒情作品才叫作“文”。這時有兩種新文體發展,一是佛典的翻譯,一是群經的義疏。不過當時沒有人將這些當作“文”,“文”只用來稱“沉思翰藻”的作品,真正開了文體宗派的,是唐代韓愈。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換去排偶的句子,句讀總得參參差差的,并且有意將白話的自然音節引到語言中去,成了新體的“古文”、宋代所稱的“散文”的創立者。之后經過歐陽修與蘇軾的發揚,古文成了正宗。唐代發展出新文體“傳奇”,到了宋代有了“話本”(也就是白話小說的老祖宗),演化出了章回體,這是體制上的一大進步。從明代開始用八股文取士,一直到清末,文可謂盛極一時。可是因“古文不宜說理”,縱是一代大家曾國藩也沒能補救這一缺陷,八股文逐沒落。到了清末,梁啟超先生的“新文體”可算登峰造極,但也未能長久。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經過“五四運動”,白話文暢行了。【經典例題1】 閱讀下面的名著選段,回答問題。【文段一】書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照傳統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見,編撰者的二作只是編撰罷了。【文段二】許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這部書意在幫人通讀古書,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漢的字書是大不相同的。1.【文段一】中的“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小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文段二】中的“許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這部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2分)【經典例題2】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話本留存到現在的已經很少,但還足以見出后世的幾部小說名著,如元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明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都是從話本演化出來的;不過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話本了。就中《三國演義》還夾雜著“雅言”,《水滸傳》和《西游記》便都是白話了。這里除《西游記》以設想為主外,別的都可以說是寫實的。這種寫實的作風在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里得著充分的發展。《三國演義》等書里的故事雖然是關聯的,卻不是連貫的。到了《紅樓夢》,組織才更嚴密了;全書只是一個家庭的故事。雖然包羅萬有,而能“一以貫之”。這不但是章回小說,而且是近代所謂“長篇小說”了。白話小說到此大成。1.“四大名著”中,《_________________》還夾雜著“雅言”,《_________________》以設想為主。(2分)2.為什么說《紅樓夢》是“近代所謂‘長篇小說’”?(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3】(班級正開展《經典常談》閱讀交流會,請根據要求回答問題。1.“《墨子》里只講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講”的原因是什么?結合《諸子第十》篇回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愛《漢書》,唐代以后則偏愛《史記》。原因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4】閱讀下面的名著選段,請根據要求回答問題。中國文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的造的。這倉頡據說有四只眼睛,他看見了地上的獸蹄兒鳥爪兒印著的痕跡,靈感涌上心頭,便造起文字來。文字的作用太偉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進人的能力,也可以增進人的巧詐。倉頡泄漏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1.上面這段文字選自著名學者_____________ (填人名)的名著《________________》。(2分)2.請結合名著內容,具體說說“天雨粟”的原因。(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 5】先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再填空。《史記》成于一人之手,《漢書》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馬續補成;紀、傳從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傳》作底本。而從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記》的文字。這樣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說他的書是“剽竊”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時的著作權的觀念還不甚分明,不以抄襲為嫌;而史書也不能憑虛別構。1.《經典常談》所講的主要“經”書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也是史書。(2分)2.寫《漢書》的四人,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班彪、班固,還有班固的兄弟___________和妹妹曹大家___________。(2分)【經典例題 6】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請根據要求回答問題。“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本來呢,從前私塾里,學生入學,是從“四書”讀起的。這是那些時代的小學教科書;而且是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因為沒有不用的。那時先生不講解,只讓學生背誦,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圇吞棗地念,囫圇吞棗地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著,自然會懂的。1. 上文中為什么說“將來用得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朱熹排列的“四書”順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什么變成了“普通的順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7】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根據要求回答問題。他游說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窮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恨極了,用心讀書,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錐子扎大腿,血流到腳上。這樣整一年。他想著成了,便出來游說六國合縱。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國相印,又有勢又有錢。打家里過的時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頭,她她趴在地下謝罪。他嘆道:“人生世上,勢位富貴,真是少不得的!”1. 上文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他”勸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所以屬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派。(2分)2.“他”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國相印。像“他”一樣的游說之士為什么這么受各國君主重視?(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8】名著閱讀。1.《經典常談》是作者______________在1942年受著名學者______________鼓勵而寫的一部著作。全書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順序,并把文字學經典《_______________》放在首篇。(2分)2.《經典常談》所講經典中,《史記》《漢書》屬于“史”,《周易》《尚書》屬于“經”,《離騷》《九章》屬于“ ________________”,《墨子》《呂氏春秋》屬于“________________”。(2分)【經典例題9】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文段一】始皇為了統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所選的字,大部分還是《史箍篇》里的……這些是當時官定的相字書。有了標準字書,文字統一就容易進行了。【文段二】秦以后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正書簡化,便成“行書”,起于晉代。大概正書不魚干拘,草書不免干放,行書介乎兩者之間,最為適用。1.【文段一】中始皇將文字統一為________________,而《史箍篇》里的文字被稱為________________。(2分)2. 能體現書體“演變的方向是簡易”的,除了正書簡化為行書、草書,還有哪些變化?(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10】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說法,那記事的幾篇,大都是戰國末年人的制作,應該分別的看。那些號令多稱為“誓”或“誥”,后人便用“誓”“誥”的名字來代表這一類。1.《尚書》有兩種,一種是秦朝博士______________所藏的《今文尚書》,一種是______________在孔子舊宅發現的《古文尚書》。(2分)2.《尚書》中,除了“誓”“誥”,還有“命”“謨”。請你根據選段所在篇章的內容,把這四種名稱準確地填入下面橫線上。(2分)一般號令叫“______________”,軍事號令叫“______________”,君告臣的話多稱為“______________”,臣告君的話有的稱為“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11】(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文段一】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緒二十五年(1899)河南安陽發現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劃時代的。【文段二】他們先在甲骨上鉆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經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細看兆象,斷定吉兇;然后便將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問句等用刀筆刻在甲骨上。1.文段中的“甲骨”中的“甲”是______________,“骨”是______________。 (2分)2.“刻在甲骨上”的字叫作______________,這種斷定吉兇的方法叫作______________。(2分)【經典例題12】閱讀下面的文段,根據要求回答問題。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樂歌是隨著樂器唱。徒歌也有節奏,手舞腳蹈便是幫助節奏的;可是樂歌的節奏更規律化些。……歌謠的節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沓;本來歌謠以表情為主,只要翻來覆去將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著費話。重疊可以說原是歌謠的生命,節泰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的均齊,韻腳的調協,似乎是后來發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1.這段文字選自《經典常談》中的一篇,這一篇主要講的經典是《______________》。(1分)2.文段中所說的“重疊”就是我們學過的______________的形式,這種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經典例題13】 閱讀下面的文段,根據要求回答問題。【文段一】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詔燒詩書的時候,他將《書》藏在墻壁里。后來兵亂,他流亡在外。漢定天下,才回家,檢杏所藏的《書》,已失去數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漢景帝時,魯恭王為了擴展自己的宮殿,去拆毀孔子的舊宅。在墻壁里得著“古文”經傳數十篇,其中有《書》。【文段二】到了三國末年,魏國出了個A,是個博學而有野心的人。他偽作了《孔子家語《孔叢子》,又偽作了一部孔安國的《古文尚書》,還帶著孔安國的傳。……清中葉的丁晏,著《尚書余論》,才將真正的罪人A指出。1.【文段一】中的《書》就是“五經”中的《《_________________》,其中,伏生的《書》被后世稱為《_________________》,魯恭王找到的《書》則被稱為《_________________》。(3分)2.【文段二】中的A是 ____________(人名)。(1分)【經典例題 14】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文段一】他就按著借用的辦法,根據他教授學生的需要,斷章取義地來解釋那些詩篇。)來解釋《詩經》的儒生都跟著他的腳步走。【文段二】是大毛公創始《詩經》的注解,傳給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鄭玄是東人,他是專給毛“傳”作“箋”的,有時也采取別家的解說;不過別家的解說在原則上也還毛氏一鼻孔出氣……【文段一】中的“他”是____________(填人名);毛氏給《詩經》做的注解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為什么說“別家的解說在原則上也還和毛氏一鼻孔出氣”?(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常談》【經典例題 1】1.經典常談 文字學2.許慎 說文解字【經典例題 2】1.三國志演義(或:三國演義)西游記2.因為《紅樓夢》是文人寫的白話小說,書里的故事互相關聯,“一以貫之”。【經典例題3】1.因為墨家堅守“非攻”主義,反對侵略的打仗,只幫助被侵略的弱小國家做防衛的工作。2.在文辭上,《漢書》比《史記》更華麗整齊。唐代以前的人崇尚駢文,唐代以后崇尚散文,所以才有了這種現象。(大意對即可)【經典例題 4】1.朱自清 經典常談2.有了文字,人們變機靈了,就會爭著做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苦種地的人就少了。天怕人的糧食不夠吃,所以就降下粟來,讓人們存著救急。(大意對即可)【經典例題 5】1.尚書 春秋2.班超 班昭【經典例題6】1.因為當時實行科舉制度,考試的主要科目八股文的題目都出自“四書”,而科舉幾乎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2.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小,書商往往將它們合印在一起。通行時間長了,就被大家接受了。(大意對即可)【經典例題 7】1.蘇秦 合縱2.當時各國之間隨時可能爆發戰爭,外交辦得好,就能避免戰禍;即使不得不戰,也能通過外交與別國聯盟。而擔負外交任務的,就是像蘇秦一樣的游說之士。【經典例題 8】1.朱自清 楊振聲 經、史、子、集說文解字2.集 子【經典例題 9】1.小篆 箍文(或:大篆)2.小篆簡化為隸書,隸書簡化為楷書。【經典例題10】1.伏生 魯恭王2.誥 誓 命謨【經典例題11】1.龜甲(龜的腹甲)牛骨(牛胛骨)2.甲骨文(或卜辭) 卜法【經典例題12】1.詩經2.重章疊句 后來發展了子效的詩歌形式【經典例題 13】1.尚書今文尚書 古文尚書2.王肅【經典例題 14】1.孔子 毛傳2.因為孔子之后解釋《詩經》的儒生都接受了孔子對《詩經》的見解,和毛氏一樣斷章取義地來解釋《詩經》,以詩證史。名 著 閱 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經典常談》【關于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蘇東海縣,原籍浙江經興,因世代居住于揚州,自稱場州人 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杰出的民主戰士。朱自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的貿警共國 主齒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后任清華大學教授、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的散文素樸縝密、焦永深刻、沉郁頓挫,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思想沉厚著稱極富真情實感和感染力,其散文曾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給亡婦》等;二是海外游記,如《歐游雜記》《倫敦雜記》;,三是寫景美文,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等領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作品簡介】本書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1942年的著作,八十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房蒙經典。全書分十三個章節,淺明面精辟地介紹了我國文化傳統中的經典作品,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戰國策》《中記》《漢書》和“三禮”、《春秋》三傳、“四書”,及諸子、辭賦、詩、文等,亦可看作是時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進行的系統梳理。《經典常談》通俗流暢、要言不煩,講透我國文化遺產中的典籍精髓。本書通過對經典的橋理與講解,讓讀者對古文更親近、熟悉,從而產生興趣,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首選佳作此外,書中還特別收錄《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以饗讀者。通過此書,留心的讀者不僅會看到經典流變的基本脈絡,更會學到做學問的一般方法。【內容梗概】1.《說文解字》第一《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由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一部劃時代的字書。全書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為文字解說,字頭以小篆書寫;第十五卷為敘目,記錄漢字的產生、發展、功用、結構等方面的內容,以及作者創作的目的。《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辭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經典常談》的《<說文解字>第一》一章主要就是圍繞《說文解字》一書,講述了文字的創造、演變過程,以及造字、用字的方法,以讓國學初學者對文字有一個初步、系統的了解,從而激發人們對文字的興趣。關于漢字的起源,有倉頡造字的傳說,但這一傳道在戰國末期才有。秦以前是文字發生與演化的時代,字體因世、因國而不同。到了戰國末期,由于政治、學術方面的發展,有了統一文字的需求,于是抬出了一個造字的圣人,讓人知道“一個”圣人造的字當然是該一致的。秦以后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秦始皇統一天下,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統一了文字,小篆成為國書,不久便又有了隸書,但這隸書和小篆差不多。漢末時,隸書的字形由橢圓變為扁方,“斂筆”變為“排筆”形成漢,晉 唐時稱“八分書”。魏時,隸書方整,去了挑筆,又變為“正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說文解字》一書,收錄九千字,每個字都有說解,又分析偏旁,定出五百四十部首這部書意在幫助人通讀古書,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溯源沿流,以及認識商、周文字,探尋漢以來字體演變的軌跡。《說文解字》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書中還提及了造字和用字的六個條例——“六書”。“六書”這個總名初見于《周禮》但“六書”的各個的名字到漢人的書里才見,所謂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2.《周易》第二《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為周文王姬昌所作。《易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卦和交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易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又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經典常談》的《<周易>第二》一章主要就《周易》的起源、內容、發展和地位、影響等作了簡要講述。《周易》是一部講述八卦的經典。八卦大概是有了籠法以后才有的。商民族是用龜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兇,刻卜辭于甲骨上。周代出現了笨法,作為卜法的輔助。籠法如今不能詳知,大概可以說是一種巫術,是靠了數目來判斷吉兇的。那時候,人們相信數目是有魔力的,所以巫術里用得著它;他們又相信數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學里用得著它;數又是宇宙的架子,如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八卦的基礎便是一、二、三的數目。整畫“一”是一,斷畫“--”是二,三畫疊而成卦是三,共配出八個卦——乾、兌、離、震、艮、坎、異、坤。后來八卦兩兩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周易》里一卦有六畫,每畫叫作一交。卦、交有對應的斷定吉兇的繇辭,分別稱為卦辭和爻辭。卜筮官將這些卦辭、爻辭按著卦、交的順序編輯起來,便成了《周易》這部書。《周易》變成儒家的經典,是在戰國末期。那時候陰陽家和道家的學說盛行,儒家大約受了他們的影響,才研究起這部書來,并給《周易》的卦辭、爻辭作了種種新解釋,借著卦辭、爻辭發揮他們的哲學。這種新解釋存下來的,便是所謂《易傳》。另有《文言》和《系辭》。《文言》解釋乾坤兩卦;《系辭》發揮宇宙觀、人生觀,偶然也有分別解釋卦、爻的話。《系辭》是最重要的一部易傳。這傳里借著八卦和卦辭、爻辭發揮著的融合儒、道的哲學,和觀象制器的故事,都大大地增加了《周易》的價值,抬高了它的地位。漢代時,又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來稱為《逸易》。《周易》的經傳都出于圣人之手,和儒家所謂“道統”關系深切,便成了一部他們傳道的書。所以到了漢代,《周易》便已成為六經之首了。但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3.《尚書》第三《尚書》即上古之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其內容大多是有關政治的一些言論和史事,涉及政治、宗教、思想、哲學、藝術、法令、天文、地理、軍事等諸多領域。今存《尚書》共五十八篇,分為《商書》《周書》《虞書》《夏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經典常談》的《<尚書》第三》一章主要介紹了《尚書》的主要內容、流傳散佚,涵蓋了其內容分類、典故傳說、歷史地位等方面,從而讓讀者對《尚書》這部經典有大致的了解。《尚書》的大部分其實是“辭”,即卜辭,是將留存下來的卜辭“檔案”編輯而成的。“尚”,“上”也;《尚書》據說就是“上古帝王的書”。它的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尚書》稱為“經”,始于《荀子》;不過也是到漢代才普遍。《尚書》的流傳非常波折。秦始皇燒天下詩書,秦博士濟南伏生將《書》藏在墻壁里。直到漢定天下,他所藏的《書》已失去數十篇,僅剩二十九篇。后伏生私自教授于齊、魯之間,其學生用當時的隸書抄錄流布,這就是東漢以來所謂的《今尚書》或《今文尚書》。東漢經學大師馬融、鄭玄都給這二十九篇作過注,但現在差不多都亡失了。漢景帝時,魯恭王為擴展自己的宮殿而拆孔子舊宅,在墻壁里得著“古文”經傳數十篇,其中有《書》。恭王將其交還孔子的后人孔安國。孔安國加以整理,發現此《書》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這稱為《古文尚書》。武帝時,孔安國上獻此書。但其在民間未能盛行許是西漢末年因兵亂亡失。東漢初,杜林曾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非常寶愛,經師賈逵、馬融、鄭玄都給這一卷作了注,從此《古文尚書》才顯于世。但這一卷最終也沒能傳到后世。此外,《古文尚書》還常遇到冒名頂替的事。西漢漢成帝時,東萊張霸不知孔壁的書在,補成《古文尚書百二篇》,并上獻給成帝,后被毀廢。第一部偽《古文尚書》從此失傳。三國末年,王肅偽作孔安國的《古文尚書》,還帶著孔安國的傳,編作五十八篇,并順應時代,于新增內容中極力闡明儒家的“德治主義”(《尚書》主要思想應是“鬼治主義”)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影響深遠。只是其詞旨坦明,毫無佶屈聱牙之處,不免露出了馬腳。東晉元帝時,梅聵發現偽《古文尚書》孔傳并上獻朝廷,其與馬、鄭注的尚書并行。唐太宗時,孔穎達等編撰的《尚書正義》便用的偽《古文尚書》孔傳,而馬、鄭注版日漸殘缺并終于宋幾近亡失。偽《古文尚書》孔傳如此便冒名頂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這一千年中間,也有懷疑偽《古文尚書》孔傳的人。如南宋的吳械、朱子,元代的吳澄,明代的梅鷺。清代的學者更是嚴密鉤稽決疑定誠,尤其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惠棟著《古文尚書考》辨析詳明,證據確鑿,工星《尚書金論》直指偽書著作者王肅。伏生《尚書》從千年迷霧中重露出真面目。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還該分別地看。昭近人意見,《今文尚書》里便也有了真偽之分了。4.《詩經》第四《詩經》,先秦時叫作《詩》或《詩三百》,漢代時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三百零五篇。這些詩歌按配樂的性質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土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形式以四言為主,多數為隔句用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經典常談》的《《詩經>第四》一章主要介紹了《詩經》的由來和發展歷程。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后來有了文字,人們便將歌謠記錄下來,形成最初的詩。記錄的人大概是些樂工,他們不但得搜集本國樂歌,還得搜集別國樂歌。不但搜集樂詞,還得搜集樂譜。他們所搜集的歌是合貴族口味的;另外,樂工們還保存有貴族們為特種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而作的典禮的詩;又有諷諫、頌美等等的獻詩。他們保存下的這些唱詞兒共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作“詩三百”。到了戰國時代,貴族漸漸衰落,平民漸漸抬頭,職業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此失傳,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兒流傳下來,便形成了《詩經》。“詩言志”是一句古話,此“志”早期總是關聯著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時通行賦詩,表示這國對那國或這人對那人的愿望、感謝、責難等,都從詩篇里斷章取義。到了孔子時代,賦詩的事已經不行了,孔子卻采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所以孔子說“思無邪”一句話可以包括“詩三百”的道理;又說詩可以鼓舞人,聯合人,增加閱歷,發泄牢騷,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莊子》和《荀子》里都說到“詩言志”,此“志”便指教化而言。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義”上,“六義”即所謂的風、雅、頌、賦、比、興。后來解釋《詩經》的儒生都跟著孔子的腳步走,如毛氏《詩傳》和鄭玄《詩箋》差不多全是斷章取義。5.“三禮”第五“三禮”,指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三禮”是古代中國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經典常談》的《“三禮”第五》一章內容,作者先從“天地君親師”牌位談起,解釋什么是禮的“三本”及禮治主義思想。儒家認為,禮是治亂的根本。這種禮,教人節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會的秩序,可以說是政治制度。天地生萬物,天子祭社稷,即感恩天地。儒家信仰祖先,是報本返始。禮,規定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秩序和規矩。禮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說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該誠而不偽了。但儒家所稱道的禮,有許多只是他們的理想,不一定通乎人情了。統治者要以人為本,禮應與時值進,否則就成偽禮了。樂是禮的一部分,用于彌補禮的不足。樂有改善人心、移風易俗的功用,所以與政治是相通的。禮壞樂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審樂可以知政。歌詞就是詩,詩與禮樂也是分不的,所以孔子教學生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但時代發展到戰國時期,新聲興起聽者只求悅耳,就沒有這一套樂意,因而樂便無關乎政治、修身了。關于禮,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和無數的“記”。這里的三種經是《儀禮》《禮古經》《周禮》。“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論之作;所述的禮制有實施的,也有理想的,這些“記”泛稱《禮記》。漢代所見的“記”很多,但流傳到現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記》和四十九篇《小戴記》。后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小戴記》。6.《春秋》三傳第六《春秋》是我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又稱《春秋經》《麟經》《麟史》等。后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作品,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春秋》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它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據傳是由孔子修訂而成。《經典常談》的《《春秋》三傳第六》一章圍繞《春秋》介紹了其由來、典故、創作目的與意義,特別介紹了《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尤其《左傳》。“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是因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舉行。各國有各國的春秋,但傳下的只有一部《魯春秋》,《春秋》成了它的專名。《春秋》是儒家五經之一,相傳是孔子修訂的,至少是他編的。孔子發愿修《春秋》,是要讓人從具體的事例里,得到善惡的教訓。《春秋》內容起于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前722一前481);后世稱這二百四十二年為春秋時代。書中紀事按年月日,這叫作編年。《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史,也是我國第一部通史。古代史官記事,有兩種目的:一是征實,二是勸懲。但是史文簡略,勸懲的意思有時不容易看出來,因此便需要解說的人。孔子是第一個開門授徒,拿經典教給平民的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便引用了孔子解釋和評論的話。《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征實與否,倒在其次。《春秋》大義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是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里見教訓;二是夸揚霸業,推尊周室,親愛國家,排斥夷狄,實現民族大一統的理想。三傳之中,公羊、穀梁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左傳》這部書,漢代傳為魯國左丘明所作。其大體依《春秋》而作;參考群籍,詳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別的“君子”解經評史的言論,吟味書法,自成一家言。杜預作《春秋序》,論到《左傳》,說“其文緩,其旨遠”。以此來看,《左傳》不但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左傳》的文學本領,表現在記述辭令和描寫戰爭上。其所記當時君臣的話,從容委曲,意味深長。只是平心靜氣地說,堅要關斗卻不放松一步,真所謂恰到好處。7.“四書”第七“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又稱“四子書”,為歷代儒客學子研習之核心書經。這四種書原來并不在一起,南宋理學家朱喜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兩篇分章斷句,加以注釋,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四書”增刪注釋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孟子、程子、朱喜等,其編擢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經典常談》中《“四書”第七》一音主要介紹了“四書”的產生、內容、影響等。最初大力提倡這幾種書的是程題、程頤兄弟、他們說,“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紋身用不盡”朱喜接受了二程的見解,加以系統的說明。‘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朱喜的意思是,有了《大學》的提綱挈領,便能領會《論語》《孟子》里精微的分別去處;融貫了《論語》《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領會《中庸》里的心法。至干順序變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那是書賈因為《大學》《中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的緣故。《大學》是古來大學里教學生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闡述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奮斗理念;《論語》是弟子記錄孔子的言語的,傳達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終身應用的學問:《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編定的,說“仁”兼說“義”,提出要養“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朱熹注《大學》《中庸》,分章節而注,稱為《大學章句》《中庸章句》;其注《論語】《孟子》,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稱為《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他這一套“四書”注實在用盡了平生的力量,他死后,朝廷將他的“四書”注審定為官書,從此盛行起來。8.《戰國策》第八《戰國策》簡稱《國策》,緣起于戰國時代,載錄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實,著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240年。在《經典常談》的《<戰國策)第八》一章中,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詼諧的語言講述了春秋末年列國紛爭的盛況,以及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游說之士的思想。春秋末年,列國大臣的勢力漸漸膨脹起來,明爭暗奪,周王室逐漸衰微。戰國時期,形成了秦、楚、燕、韓、魏、趙、齊“七雄”。七雄各自爭存,各自爭強,政局緊張,戰爭頻繁。擔負外交的策士和游說之士開始受到重用。秦國從孝公用商鞅變法以后,日漸強盛。到后來成了與六國對峙的局勢。這時候的游說之士,有的勸六國聯合起來抗秦,有的勸六國聯合起來親秦。前一派叫“合縱”,是聯合南北各國的意思;后一派叫“連橫”,是聯合東西各國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國家。合縱派的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代表是張儀。他們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可以代表所有的戰國游說之士。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爭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國策》。用編者劉向的話來講,《戰國策》就是記錄了戰國時代“高才秀士”們“奇策異智”的一部重要古史。這部書除文辭之勝外,所記的事,上接春秋時代,下至楚、漢興起為止,共二百零二年(前403—前202)的事,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謂戰國時代,便指這里的二百零二年;i戰國的名稱也是劉向在這部書的序里定出的。9.《史記》《漢書》第九《<史記><漢書>第九》圍繞這兩部史學巨著,對其作者的生平事跡、創作背景及過程著作內容、特點、地位影響、評價等作了較為詳細的講述。說起《史記》《漢書》,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是因為這兩部書是最早的有系統的歷史,可稱為正史的源頭;二是因為這兩部書都成了文學的古典。《史記》,漢司馬遷著。司馬遷曾到處游歷,足跡遍天下,增擴了見聞與胸襟;后承志,整理史料,開始著書。天漢二年(前99),他因替李陵說話被下獄,第二年被處以宮刑兩年后出獄,任中書令,繼續寫他的書。征和二年(前91),全書完成,共一百三十篇,3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漢人稱之為《太史公書》《太史公》《太史公記》《太史記》。魏、晉間7簡稱為《史記》。《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史稱其為“紀傳體”,因為“紀傳”是最重要的部分。《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遷的史觀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他最長于描寫,靠了他的筆,古代許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還活現在紙上,實稱得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漢班固著。他家和司馬氏一樣,也是個世家;《漢書》也是子繼父業。班固父親班彪也是一名史學家,為《史記》著了六十五篇《后傳》,詳論《史記》的得失,班的《漢書》就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有弟班超,妹班昭,后來都有功于《漢書》。明帝永平元年(58),他二十八歲,始改撰父親的書。他覺得《后傳》不夠詳盡,自己專心精究,想完成一部大書。三年后,有人告他私改舊史,被逮捕入獄。后明帝觀其書稿,很是賞識,便命班固作校書郎、蘭臺令史。大概在章帝建初七年(82),他的書才大致完成。班固死后,《漢書》的稿子散亂。其妹班昭,即曹大家奉詔整理。當時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并未完成,班昭與馬融的哥哥馬續將寫定。《漢書》斷代述史,起于高祖,終于平帝時王莽之誅,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紀、表、志、傳凡百篇,內容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藝術、文章,包羅萬象。斷代的主張,是班固的創見。這樣一面保存了文獻,一面貫徹了發揚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來的正史都以他的書為范本,名稱也多叫作“書”。書里沒有“世家”一體,本于班彪《后傳》;增加了《藝文志》,敘述古代學術源流,記載皇家藏書目錄。《史記》《漢書》相較而言,前者成干一人之手,后者成于四人之手。班、馬優劣論起于王充《論衡》。他說班氏父子“文義浹備,紀事詳贍”,觀者以為勝于《史記》。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愛《漢書》;唐以后,散文漸成正統,《史記》才受提倡。這種優劣論起于二書散整不同,質文各異;其實是跟著時代的好尚而轉變的。《史記》《漢書》可以說是各自成家。《中記》“文直而事核”,《漢書》“文贍而事詳”。《史記》《漢書》二書,文質和繁省雖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擇者精,卻是一樣;組織的弘大,描寫的曲達,也同工異曲。二書并稱良史,決不是偶然的。10.諸子第十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子部收錄諸子百家等十四個大類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為諸子。諸子百家思想的產生也在《戰國策》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有志之士們對于局勢提出了種種主張,并且開始開門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他們見解各不相同,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在《諸子第十》這一章節中,作者重占談了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思想的產生、觀點、發展、影響等。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是第一個開門授徒發揚光大“士”的階級的人。他“有教無類”,是第一個將學術民眾化的人。他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所以教授的是周文化的代表《詩》《書》《禮》《樂》等。政治學說是“正名主義”。其后還有兩位大師,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張人性本善,提倡“仁政”,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注重圣王的威權。墨家,創始者墨翟。墨家首領叫作“巨子”。他們不但是打仗的專家,并且是制造戰爭器械的專家。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侵略戰爭,只幫被侵略的弱小國家做防衛的工作;還有“節葬”“短喪”“節用”“非樂”等理念。道家,出于隱士,壓根兒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講究獨善其身,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提倡的是排除一切制度,順應自然,無為而為,不治而治。“辯者”,漢代稱為名家,出于訟師。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辯者對于社會政治的主張,則近于墨家。法家,出于“法術之士”。法家主張法治,有重勢、重術、重法三派。代表人物韓非子集其大成。韓非子認為君主能夠兼用法、術、勢,就可以一馭萬,以靜制動,無為而治。法家的學說,從實際政治出來,切于實用。中國后來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學說支配的。漢代所稱的陰陽家,出于方士。代表人物騶衍,創立了“五德終始”說。陰陽家也講仁義名分,卻是受儒家的影響。那時候儒家也在開始受陰陽家的影響,講《周易》,作《易傳》。到了秦、漢間,儒家更幾乎與陰陽家混合為一。戰國末期,一些人漸漸感著統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呂不韋便是作這種嘗試的第一個人,他教許多門客合撰了一部《呂氏春秋》,就是想化零為整,集合眾長,統一思想。他的基調是道家。秦始皇統一天下,李斯為相,實行統一思想,但是秦很快就滅亡了,李斯失敗了。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仿效呂不韋編《淮南子》也未成功。董仲舒向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帝王用功名、利祿提倡他們所定的儒學,思想漸歸于統一。11.辭賦第十一作者在本章中先以屈原自投汨羅江的故事為開端,引出其創作的《離騷》和《九章》.以及《九歌》《天問》《遠游》《招魂》等,講述了其內容和思想、文風、特色等。朱自清先生稱屈原為纏綿悱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節士,永生在我們的敬意尤其是我們的同情里《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時候所作。他感念懷王的信任,卻恨他糊涂,讓群小人蒙蔽著,播弄著。他高唱著“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走投無路滿腔委屈,千頭萬緒,無人可訴,只能告訴自己的一支筆,“離騷”就是“別愁”或“遭憂”的意思。他用了許多神話和動植物的壁喻,委曲地表達了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后世模擬《離騷》《九章》者眾,漢代尤多,大概武帝時候最盛。漢人稱這種體制為“辭”,又稱為“楚辭”。劉向將這些東西編輯起來,成為《楚辭》一書。但漢人又稱《離騷》等為“賦”。大概“辭”是后來的名字,專指屈、宋一類作品;賦雖從辭出,卻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辭”的名字以前,本包括“辭”而言。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總題分詠,自然和后來的賦不同,但是安排客主,問答成篇,卻開了后來賦家的風氣。茍賦和屈辭原來似乎各是各的;這兩體的合一也許是在賈誼手里。很可能他模擬屈原的體制,卻襲用了荀卿的“賦”的名字。這種賦日漸發展,屈原諸作也便被稱為“賦”。“辭”的名字許是后來因為擬作多了,才分化出來,作為此體的專稱的。辭本是“辯解的言語”的意思,用來稱屈、宋諸家所作,倒也并無不合之處。《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雜賦”十二家是總集;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陸賈以下二十一家,已佚,大概近于縱橫家言;茍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敘物明理之作。“賦”本是“鋪”的意思,鋪張倒是本來面目。可是鋪張的作用原在諷諫。漢武帝好辭賦,作者極眾。這時候的賦卻為鋪張而鋪張,所謂“勸百而諷一”。東漢以來,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他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仿作《三都賦》。這種賦鋪敘歷史地理,近于后世的類書;是陸賈、荀卿兩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進一步。此后賦體漸漸縮短,字句卻整練起來,后來發展為稱為“徘體”的賦。唐代古文運動,詩文散文化,如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后《赤壁賦》,這類是被稱為“文體”的賦。唐、宋兩代,以詩賦取士,規定程式,稱為“律賦”。對“律賦”而言,“徘體”和“文體”的賦都是“古賦”總體來看,賦雖然有韻,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詩。12.詩第十二此章節主要講述了詩的發展歷程及論詩。詩的頂峰在唐朝。其實在唐以前,詩也經歷了很長的演化過程。漢武帝設立了樂府這個機構,專門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以備傳習唱奏。這種種樂歌,后來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北宋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歌謠,以及模擬之作,編成《樂府詩集》。漢樂府所采取的是新調子,這種新調子有兩種,“楚聲”和“新聲”。楚聲里也有整齊的五言,這就是五言詩的源頭。這些詩以敘事為主,多寫社會故事和風俗。東漢時候,文人仿作的漸多;就中也有仿作整齊的五言的,像班固的《詠史》。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試驗這五言體的便多起來;面最高的成就是《文選》所錄的《古詩十九首》。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19),曹丕、曹植兄弟尤其努力在五言體上。真正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的是三國魏時的阮籍,他是第一個用全力作五言詩的人。他作了《詠懷詩》八十多首,擴大了詩的范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晉代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詩興盛。此時孕育出了陶淵明和謝靈運兩個大詩人。陶詩教給人怎樣賞味田園,謝詩教給人怎樣賞味山水,他們都是發現自然的詩人。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聲律說”大成/這時的詩,一面講究用典,一面講究聲律,不免側重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簡文帝。又加新彎,專詠艷情,稱為“宮體”,詩的境界更狹窄了。這時候七言的樂歌漸漸發展。唐代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這些都是劃時代的。此時出現了李白、杜甫這兩座高峰。李白作詩全任自然,人家稱他為“天上謫仙人”,他的歌行增進了七言詩的價值,但他的絕句更代表著新制。但是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身經亂離,親見了民間疾苦,他的詩努力描寫當時的情形,發抒自己的感想。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宋代,王禹偶獨學杜甫,開了新風氣。歐陽修、梅堯臣接著發現了韓愈,起始了宋詩的散文化。宋詩散文化,到蘇軾而極。他將禪理大量地放進詩里,開了一個新境界。他的詩氣象宏闊,鋪敘宛轉,又長于譬喻,真到用筆如舌的地步。其門下黃庭堅,作詩著重鍛煉,著重句律,開了江西詩派。南宋的三大詩家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向來論詩的對于唐以前的五言古詩,大概推尊,以為是詩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詩,卻說是變格,價值差些,可還是詩。七言歌行及近體成立于唐代,卻只能以唐代為正宗。宋詩議論多,又一味刻劃,多用俗語,拗折聲調。他們說這只是押韻的文,不是詩。但是推尊宋詩的卻以為天下事物窮則變,變則通,詩也是如此。其實,歷代詩各有勝場,也各有短處,只要知道新、變,便是進步。13.文第十三此章節中,作者就文的起源與發展歷程做了介紹。中國現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卜辭是“辭”,《尚書》里大部分也是“辭”。《尚書》中不但有章節,而且成篇,代表當時史的發展,就是敘述文的發展。而議論文也在這里面見了源頭。記言、記事的辭之外,還有訟辭。后來到了春秋的時候,外交的言語也稱為“辭”,又稱為“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孔子說辭的要義在“達”,也就是說明白。到了戰國,游說之風大盛,辨士們的說辭鋪張局勢,滔滔不絕,可謂天花亂墜,最重辯。孔子開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從此也便有了私家的著作。第一種私家著作如《論語》等諸子書,不是孔子等自作而是他們的弟子們記的他們的說話。還有一種“寓言”,借著神話或歷史故事來抒論,如《莊子》多用神話,《韓非子》多用歷史故事。自從有了私家著作,學術日漸平民化。著作越來越多,流傳也越來越廣,“雅言”便了凝定的文體了。后世大體采用,言文漸漸分離。漢武帝時候,盛行辭賦。漢代簡直可以說是賦的時代。賦的特色是鋪張、排偶、用典故漢、魏之際,排偶更甚,“駢文”“駢體”開始發展。駢體出于辭賦,句讀整齊,對偶工麗。梁昭明太子在《文選》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用典故、有對偶、諧聲調的抒情作品才叫作“文”。這時有兩種新文體發展,一是佛典的翻譯,一是群經的義疏。不過當時沒有人將這些當作“文”,“文”只用來稱“沉思翰藻”的作品,真正開了文體宗派的,是唐代韓愈。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換去排偶的句子,句讀總得參參差差的,并且有意將白話的自然音節引到語言中去,成了新體的“古文”、宋代所稱的“散文”的創立者。之后經過歐陽修與蘇軾的發揚,古文成了正宗。唐代發展出新文體“傳奇”,到了宋代有了“話本”(也就是白話小說的老祖宗),演化出了章回體,這是體制上的一大進步。從明代開始用八股文取士,一直到清末,文可謂盛極一時。可是因“古文不宜說理”,縱是一代大家曾國藩也沒能補救這一缺陷,八股文逐沒落。到了清末,梁啟超先生的“新文體”可算登峰造極,但也未能長久。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經過“五四運動”,白話文暢行了。【經典例題1】 閱讀下面的名著選段,回答問題。【文段一】書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照傳統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見,編撰者的二作只是編撰罷了。【文段二】許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這部書意在幫人通讀古書,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漢的字書是大不相同的。1.【文段一】中的“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小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文段二】中的“許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這部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2分)【經典例題2】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話本留存到現在的已經很少,但還足以見出后世的幾部小說名著,如元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明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游記》,都是從話本演化出來的;不過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話本了。就中《三國演義》還夾雜著“雅言”,《水滸傳》和《西游記》便都是白話了。這里除《西游記》以設想為主外,別的都可以說是寫實的。這種寫實的作風在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里得著充分的發展。《三國演義》等書里的故事雖然是關聯的,卻不是連貫的。到了《紅樓夢》,組織才更嚴密了;全書只是一個家庭的故事。雖然包羅萬有,而能“一以貫之”。這不但是章回小說,而且是近代所謂“長篇小說”了。白話小說到此大成。1.“四大名著”中,《_________________》還夾雜著“雅言”,《_________________》以設想為主。(2分)2.為什么說《紅樓夢》是“近代所謂‘長篇小說’”?(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3】(班級正開展《經典常談》閱讀交流會,請根據要求回答問題。1.“《墨子》里只講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講”的原因是什么?結合《諸子第十》篇回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愛《漢書》,唐代以后則偏愛《史記》。原因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4】閱讀下面的名著選段,請根據要求回答問題。中國文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的造的。這倉頡據說有四只眼睛,他看見了地上的獸蹄兒鳥爪兒印著的痕跡,靈感涌上心頭,便造起文字來。文字的作用太偉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進人的能力,也可以增進人的巧詐。倉頡泄漏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1.上面這段文字選自著名學者_____________ (填人名)的名著《________________》。(2分)2.請結合名著內容,具體說說“天雨粟”的原因。(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 5】先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再填空。《史記》成于一人之手,《漢書》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馬續補成;紀、傳從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傳》作底本。而從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記》的文字。這樣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說他的書是“剽竊”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時的著作權的觀念還不甚分明,不以抄襲為嫌;而史書也不能憑虛別構。1.《經典常談》所講的主要“經”書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也是史書。(2分)2.寫《漢書》的四人,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班彪、班固,還有班固的兄弟___________和妹妹曹大家___________。(2分)【經典例題 6】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請根據要求回答問題。“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本來呢,從前私塾里,學生入學,是從“四書”讀起的。這是那些時代的小學教科書;而且是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因為沒有不用的。那時先生不講解,只讓學生背誦,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圇吞棗地念,囫圇吞棗地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著,自然會懂的。1. 上文中為什么說“將來用得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朱熹排列的“四書”順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什么變成了“普通的順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7】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根據要求回答問題。他游說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窮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恨極了,用心讀書,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錐子扎大腿,血流到腳上。這樣整一年。他想著成了,便出來游說六國合縱。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國相印,又有勢又有錢。打家里過的時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頭,她她趴在地下謝罪。他嘆道:“人生世上,勢位富貴,真是少不得的!”1. 上文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他”勸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所以屬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派。(2分)2.“他”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國相印。像“他”一樣的游說之士為什么這么受各國君主重視?(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8】名著閱讀。1.《經典常談》是作者______________在1942年受著名學者______________鼓勵而寫的一部著作。全書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順序,并把文字學經典《_______________》放在首篇。(2分)2.《經典常談》所講經典中,《史記》《漢書》屬于“史”,《周易》《尚書》屬于“經”,《離騷》《九章》屬于“ ________________”,《墨子》《呂氏春秋》屬于“________________”。(2分)【經典例題9】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文段一】始皇為了統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所選的字,大部分還是《史箍篇》里的……這些是當時官定的相字書。有了標準字書,文字統一就容易進行了。【文段二】秦以后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正書簡化,便成“行書”,起于晉代。大概正書不魚干拘,草書不免干放,行書介乎兩者之間,最為適用。1.【文段一】中始皇將文字統一為________________,而《史箍篇》里的文字被稱為________________。(2分)2. 能體現書體“演變的方向是簡易”的,除了正書簡化為行書、草書,還有哪些變化?(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10】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說法,那記事的幾篇,大都是戰國末年人的制作,應該分別的看。那些號令多稱為“誓”或“誥”,后人便用“誓”“誥”的名字來代表這一類。1.《尚書》有兩種,一種是秦朝博士______________所藏的《今文尚書》,一種是______________在孔子舊宅發現的《古文尚書》。(2分)2.《尚書》中,除了“誓”“誥”,還有“命”“謨”。請你根據選段所在篇章的內容,把這四種名稱準確地填入下面橫線上。(2分)一般號令叫“______________”,軍事號令叫“______________”,君告臣的話多稱為“______________”,臣告君的話有的稱為“______________”。【經典例題11】(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文段一】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緒二十五年(1899)河南安陽發現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劃時代的。【文段二】他們先在甲骨上鉆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經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細看兆象,斷定吉兇;然后便將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問句等用刀筆刻在甲骨上。1.文段中的“甲骨”中的“甲”是______________,“骨”是______________。 (2分)2.“刻在甲骨上”的字叫作______________,這種斷定吉兇的方法叫作______________。(2分)【經典例題12】閱讀下面的文段,根據要求回答問題。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樂歌是隨著樂器唱。徒歌也有節奏,手舞腳蹈便是幫助節奏的;可是樂歌的節奏更規律化些。……歌謠的節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沓;本來歌謠以表情為主,只要翻來覆去將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著費話。重疊可以說原是歌謠的生命,節泰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的均齊,韻腳的調協,似乎是后來發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1.這段文字選自《經典常談》中的一篇,這一篇主要講的經典是《______________》。(1分)2.文段中所說的“重疊”就是我們學過的______________的形式,這種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經典例題13】 閱讀下面的文段,根據要求回答問題。【文段一】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詔燒詩書的時候,他將《書》藏在墻壁里。后來兵亂,他流亡在外。漢定天下,才回家,檢杏所藏的《書》,已失去數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漢景帝時,魯恭王為了擴展自己的宮殿,去拆毀孔子的舊宅。在墻壁里得著“古文”經傳數十篇,其中有《書》。【文段二】到了三國末年,魏國出了個A,是個博學而有野心的人。他偽作了《孔子家語《孔叢子》,又偽作了一部孔安國的《古文尚書》,還帶著孔安國的傳。……清中葉的丁晏,著《尚書余論》,才將真正的罪人A指出。1.【文段一】中的《書》就是“五經”中的《《_________________》,其中,伏生的《書》被后世稱為《_________________》,魯恭王找到的《書》則被稱為《_________________》。(3分)2.【文段二】中的A是 ____________(人名)。(1分)【經典例題 14】閱讀下面的《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文段一】他就按著借用的辦法,根據他教授學生的需要,斷章取義地來解釋那些詩篇。)來解釋《詩經》的儒生都跟著他的腳步走。【文段二】是大毛公創始《詩經》的注解,傳給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鄭玄是東人,他是專給毛“傳”作“箋”的,有時也采取別家的解說;不過別家的解說在原則上也還毛氏一鼻孔出氣……【文段一】中的“他”是____________(填人名);毛氏給《詩經》做的注解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為什么說“別家的解說在原則上也還和毛氏一鼻孔出氣”?(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 著 閱 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考名著】《經典常談》練習(含答案).doc 【中考名著】《經典常談》練習(無答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