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必備知識清單飛向太空的航程一、基礎知識(一)重點字詞翌年( yì) 橫亙(gèn) 橘紅( jú) 角落(jiǎo) 直刺九霄( xiāo) 醞釀( niàng) 噴射( pēn) 乾坤(qián ) 著陸( zhuó) 摘星攬月(lǎn) 借鑒(jiàn) 苛刻( kē)軌道(guǐ) 嫦娥(cháng ) 載人飛船( zài) 透露(lù)舒適(shì) 摘(zhāi)星 復辟(bì) 千載難逢( zǎi ) 詞語解釋【不同凡響】不同于一般的聲響。比喻人或事物不平凡。【扭轉乾坤】糾正或改變事物的發(fā)展方向或目前的狀況【塵封】擱置已久,被塵土蓋滿 【一鼓作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橫亙】(橋梁、山脈等)橫跨;橫臥。【翌年】次年,第二年【驚天動地】使天地為之震驚。形容聲音巨大或聲勢浩大。也形容意義偉大或變動劇烈。【輝映】光彩照耀,映射;事物互相對照、襯托。【醞釀】原指造酒時的發(fā)酵過程。現(xiàn)比喻事前討論、磋商,交換意見,統(tǒng)一思想。文學常識作者簡介賈永、曹智、白瑞雪均為新華社記者。繼通訊《飛向太空的航程》之后,三人又合寫了通訊《托舉“神舟”飛天的無形助推器》。(二)文體知識新聞通訊通訊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將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時、具體、生動地予以報道的新聞體裁。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 新聞、通訊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托新聞事實的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論述。常見的結構:金字塔式結構、倒金字塔式結構、車軸式結構、菱形式結構、并列式結構。《飛向太空的航程》(一)寫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整,一艘中國的載人火箭,從酒泉的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順利升空,經(jīng)過21個小時、60萬公里的繞行任務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這個行動的圓滿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個事實:繼雄霸太空40年的美國、蘇聯(lián)之后,中國已經(jīng)成為第三個太空科技國家。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與回收,終于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在“神五”載人飛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陜西多家航天科技單位做出了重要貢獻。諸如飛船的火箭發(fā)動機由航天六院提供,飛船逃逸塔動力系統(tǒng)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時代公司的電子設備則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說,飛船的升天,可以說祖國的航天事業(yè)是千千萬萬獻身航天科技事業(yè)的幕前幕后英雄集體智慧的結晶,正是他們共同鑄就了共和國“神箭”,是他們共同托起了華夏“神舟”。解題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好的標題可以吸引讀者。本文的標題就很有特色。標題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以認為是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第二,是指中國的航天夢經(jīng)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一代代航天人為實現(xiàn)飛天夢想而作的不懈努力探索的過程。 中國的飛天夢1.嫦娥奔月嫦娥是帝嚳的女兒,也稱姮娥。她美貌非凡,是后羿的妻子,相傳后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覽冥訓》中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仙了,身不由己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在那荒無的月宮之中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2.敦煌飛天敦煌地區(qū)約5OO多個石窟中,都繪有大量的飛天形象。 飛天,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乾闥婆,緊那羅,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是一對夫妻,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一。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里散發(fā)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里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于云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yōu)轱w天。3.萬戶上天太空探索其實是從個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進行載人航天技術實踐的,是我國明朝的萬戶(又名萬福)。據(jù)史書記載,14世紀末,明朝一勇敢者萬戶坐在裝有47個當時最大的竄天猴的椅子上,雙手各持一大風箏,試圖借助火藥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xiàn)飛行的夢想。盡管這次試驗是一次失敗的悲劇,但萬戶被公認是載人航天技術的世界第一人。為了紀念萬戶,月球上的一個環(huán)形山以萬戶的名字命名。我國古代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的航天人終于實現(xiàn)了飛天夢。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上,月球上一座環(huán)形山被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四)中國的航天事業(yè)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升空開始,17年的中國航天研發(fā)歷程,是艱苦而卓絕的。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發(fā)射成功,這已經(jīng)是中國的第十一艘太空飛船,也是中國第六艘載人飛船,已與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中國基本掌握了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衛(wèi)星、運載火箭、空間探測器、載人航天、空間站,中國航天正走向世界走向宇宙。(五)課文結構從結構看,本文是典范的導語-主體一結語式新聞結構。從結構看,課文是典范的導語-主體一結語式新聞結構。導語(第1-3自然段):點明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場面,揭示事件的重大歷史意義。主體(第4-26自然段):簡略而完整地敘述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這一部分,主要是采用以時間為經(jīng)、事件為緯的方式來組織材料。結尾(第27-30自然段):接續(xù)導語,寫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并再次強調其重大意義。這樣從頭至尾形成一種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結語是新聞的有機組成部分。導語(1—3):“神舟”五號升空意義十分重大。主體(4—26):回顧航天歷史。結語(27—30):“神五”進入軌道,迎來飛天時刻。(六)課文主旨本文以時間為順序,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和翔實的材料,用充滿自信的筆調,敘述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的壯觀場面和中國的航天人為了圓中華民族的飛天夢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熱情的謳歌了為飛天夢做出貢獻的富于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七)寫作特點1.標題醒目、簡約,富有特色。“飛向太空的航程”一是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即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并且取得了勝利,這是課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二是展示中國的航天目標經(jīng)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成功實現(xiàn)這一艱辛而又堅定的探索過程。簡短的幾個字,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限定了寫作范圍,又一語雙關,生動形象。標題還巧用動詞“飛”,并且與“航程”搭配,富有動感,令人印象深刻。將新聞事件置于歷史的大背景中,立意高遠。新聞的主體部分沒有承接導語部分,去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經(jīng)過、情景,而是把這一事件放在歷史的語境中去看,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我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國幾代航天人實現(xiàn)飛天夢的艱辛過程。這樣的構思和立意,使讀者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幾代航天人近半個世紀努力的結果,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不僅使課文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和厚重感,而且與同題材的其他新聞報道相比獨具特色。語言凝練生動,且字字含情,文學色彩較強,自始至終滲透著濃郁的抒情性。如“中國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射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句式整散結合,抑揚頓挫,把中國的歷史和中國人不懈追求的精神融合起來,極具感染力。(八)“天宮一號”命名的含義。天宮一號的發(fā)射標志著我國邁入航天“三步走”戰(zhàn)略的第二階段(即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建立空間實驗室);標志著我國已經(jīng)擁有建立初步空間站的能力。(1)“天宮”是中華民族對未知太空的通俗稱呼,富有民族氣息。(2)“天宮”即“天上宮闕”,形象比喻“空間實驗室”、“空間站” 。(3)天宮一號是我國“初步建立的載人空間實驗平臺” ,因此也有讓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得舒服"這一層含義。(九)學會寫新聞 首先,要抓住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準確性的特點。 其次,標題是新聞的“眼睛”,要選擇好的標題,例如本則新聞的標題。 再次,注重新聞的結構。例如本則新聞為首尾復合型結構,原因為本則新聞首尾兩部分記錄的都是“神州”五號的發(fā)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自然地銜接在一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