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進階練04 課外文言文之人物形象(高頻考點)一、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蕭燧,字照鄰,臨江軍人。燧生而穎異,幼能屬文。紹興十八年, 擢進士高第。授平江府觀察推官。時秦檜當國,其親黨密告燧,秋試必主文①漕臺②中,燧詰其故,曰:“丞相有子就舉,欲以屬③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檜懷之。既而被檄④秀州,至則員濫,就院易一員往漕闈⑤,秦熺⑥果中前列。后,燧出知嚴州。嚴地狹財匱,始至,官鏹⑦不滿三千,燧儉以足用。二年之間,以其羨補積逋⑧,諸邑皆寬。上詔燧治郡有勞,除敷文閣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幾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數。紹熙四年卒,年七十七。(節選自《宋史·蕭燧傳》,有刪改)【注】①主文:主持考試。②漕臺:主管漕試的官署。③屬:托付。④檄:下文書調職。⑤闈:考場。⑥秦熺(xī):秦檜的兒子。⑦鏹(qiǎng):成串的錢。⑧以其羨補積逋:用盈余填補虧欠。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1)懷( ) (2)易( ) (3)始(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2)上詔燧治郡有勞,除敷文閣待制,移知婺州。3.找出文中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刻畫蕭燧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讀了本文后,你覺得蕭燧是一個怎樣的人?4.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節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1)用“/”給下面的文字斷句。(只畫一處)上與群臣論止盜。(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3)唐太宗是一個怎樣的國君?請結合他止盜的方法簡要分析。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竦資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為文章,典雅藻麗。后二年,徙鄧州,又徙襄州。屬歲饑,大發公廩①不足,竦又勸率州大姓②,使出粟,得二萬斛,全活者四十余萬人。竦以文學起家,有名一時,朝廷大典策累以屬之③。多識古文,學奇字,至夜以指畫膚。文集一百卷。其為郡有治績,喜作條教,于閭里立保伍之法,至盜賊不敢發,然人苦煩擾。治軍尤嚴,敢誅殺,即疾病死喪,拊循甚至④。嘗有龍騎卒戍邊郡,剽,州郡莫能止,或密以告竦。時竦在關中,俟其至,召詰之,誅斬殆盡,軍中大震。其威略多類此。(選自《宋史·夏竦傳》,有刪節)[注]①大發公廩:大始肆散發公家糧食。②大姓:在某范圍內人數眾多勢力最大的家族。③累以屬之:屢次讓他執筆。④甚至:撫慰很周到。5.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1)徙( ) (2)止( ) (3)俟(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學奇字,至夜以指畫膚。(2)其威略多類此。7.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夏竦是個怎樣的人?容①幼穎悟,稍長,喜讀書。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騎射,然弗之好也。中統②初,以國師薦,入侍皇太子于東官,命專掌庫藏。每退③,即詣國子祭酒④許衡,衡亦與進之。至元七年,世祖駐蹕⑤鎮海,聞容知吏事,召至,命權中書省掾⑥。事畢復前職,以忠直稱。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撫慰新附之民。或勸其頗受饋遺,歸賂權貴人,可立致榮寵。容曰:"剝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還,惟載書籍數車,獻之皇太子。(節選自《元史·劉容傳》,有刪改)【注釋】①容:劉容。②中統:年號名。③退:這里指退朝。④國子祭酒:官名。⑤駐蹕(bi):帝王出行時沿途停留暫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屬官的通稱。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①容亦善騎射 ②惟載書籍數車③奉旨使江西 ④然弗之好也9.下列各句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撫慰新附之民A.聞之,欣然規往(《桃花源記》)B.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C.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誡子書》)D.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剝民以自利,吾心何安。11.劉容有哪些優秀品質?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秦王堅①自河東②還,以驍騎將軍鄧羌③為御史中丞④。八月,以咸陽內史王猛⑤為侍中、中書令,領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強德,太后⑥之弟也,酗酒,豪橫⑦,掠人財貨、子女,為百姓患。猛下車收⑧德,奏未及報⑨,已陳尸于市,堅馳使赦之,不及。與鄧羌同志⑩,疾惡糾案 ,無所顧忌,數旬之間,權豪、貴戚,殺戮、刑免 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拾遺。堅嘆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選自《資治通鑒》第22卷)【注釋】①秦王堅:指前秦世祖苻堅。②河東:郡名。③鄧羌:人名。④御史中丞:官職名。下文的“侍中”“中書令”“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均是官職名。⑤王猛:人名。⑥太后:苻堅的伯母。⑦豪橫:特強橫暴,⑧收:拘捕。⑨報:答復。⑩同志:志趣相同。 糾案:舉發其罪,考問其實。 刑免:判罪免官。12.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1)為御史中丞 (2)為百姓患1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14.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王猛嚴懲強德的原因。15.王猛嚴懲違法官員取得了什么成效?請用原文回答。16.讀了選文,你對王猛有何評價?簡要談談你的看法。公諱銓,字宇衡,號見平。會東事棘①,巡按遼東,袁應泰②方以受降,公曰遼禍在此矣。力爭不得,及遼陽被圍,應泰曰:“泰不才,待罪經略③,當以身殉之,按臣無閫④外責,尚可收拾余燼,為退守河西計。”公曰:“不然。吾世受國恩豈有城破身存之理城陷大兵擁公出署。公不屈,將殺之,比出門,復引公還,好言慰之。公終不屈,乃令二人強扶上馬,送還署。至署門,向北闕五拜曰:“臣不能報皇上。”復呼父母四拜曰:“兒不得事父母。”乃自經死之,謚忠烈。(選自《明季北略 卷二》,有刪改)【注釋】①東事棘:遼東地區的戰事變得棘手。②袁應泰:擔任經略,熹宗繼位后,張銓出外巡視遼東,袁應泰傳下投降的命令,最終導致城破。③經略:古代官職名。④閫(kǔn):統兵在外的將帥。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會東事棘(適逢,恰巧遇到) B.當以身殉之(應該)C.將殺之(將近) D.復引公還(再,又)18.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吾 世 受 國 恩 豈 有 城 破 身 存 之 理 城 陷 大 兵 擁 公 出 署19.從張銓的事跡中,你獲得了哪些有益的啟示?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陳文龍傳①陳文龍,字君賁,興化①人。能文章,負氣節,拜為監察御史,后累遷至參知政事。②時邊事甚急,朝廷命文龍為興化知軍,已而降將王世強導大軍入廣,建寧、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剛中遣使徇②興化,文龍斬之而縱其副以還,使持書責世強、剛中負國。遂發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滿千大兵來攻不克。使其姻家持書招降之,文龍焚書斬其使。有諷其納款③者,文龍曰:“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將林華偵伺境上。華即降,且導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降。執文龍與其家人至軍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強之,卒不屈,乃械系④送杭州。文龍去興化即不食,至杭餓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無醫藥,左右視之泣下。母曰:“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亦死。眾嘆曰:“有斯母,宜有是兒。”為收葬之。(選自宋史《陳文龍傳》)【注】①興化:地名,今莆田市。②徇:宣示歸順。③納款:歸順,降順。④械系:戴上腳鐐手銬拘禁。20.參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橫線詞。加點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諸君特畏死耳 【參考成語】畏首畏尾 (1)畏:又何恨哉 【查閱字典】①怨恨,仇恨 ②違逆,不聽③遺憾 (2)恨:21.把材料二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眾嘆曰:“有斯母,宜有是兒。”【崇尚英雄】22.博雅小組以“崇尚英雄”為主題進行交流,請你參與并圍繞以上兩文中的人物分享個人體會。小博:我要像文天祥一樣,做民族英雄。小雅:我要像陳文龍一樣,有民族氣節。小語問:陳文龍是抗元名將,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陳文龍在哪些事件上體現了他的一片“丹心”?小文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富弼,字彥國,河南人。富弼知青州,河朔大水,民流就食①。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②,得公私廬舍十余萬區,散處其人,以便薪水③。官吏自前資④、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⑤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山林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死者為大冢葬之,曰“叢冢”。明年,麥大熟,民各以遠近受糧歸,凡活五十余萬人,募為兵者萬計。帝聞之,遣使褒勞,拜禮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職也。”辭不受。——《宋史·富弼傳》節選注:①就食:要飯、討飯。②官廩:官家倉庫。③薪水:柴和水,借指生活必需品。④前資:已去職的官吏。⑤糗:干糧。23.小文同學想依據上文制作文言詞句積累卡,請結合提示幫助他完成任務。任務 文言詞句 方法提示 釋義解釋句 中加點 的詞 益以官廩 查閱詞典: ①利益、好處; ②更加; ③加,增加 1)益:明年,麥大熟 古今異義 (2)明年:仍書其勞 詞類活用 (3)書:翻譯文 中畫橫 線句 帝聞之,遣使褒勞,拜禮部侍郎。 注意省略句和 加點詞語在句 中的含義。 (4)約他日為奏請受賞。 (5)24.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率五日輒遣人/特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B.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C.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D.率五日輒遣人/特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25.富弼在賑災過程中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請簡要概括。宣秉,字巨公,馮翊云陽人也。少修高節,顯名三輔。哀、平際,見王氏據權專政侵削宗室有逆亂萌遂隱遁深山,州郡連召,常稱疾不仕。王莽為宰衡,辟命不應。及莽篡位,又遣使者征之,秉固稱疾病。更始①即位,征為侍中。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光武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并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明年,遷②司隸校尉。務舉大綱,簡略苛細,百僚敬之。秉性節約,常服布被,蔬食瓦器。帝嘗幸其府舍,見而嘆曰:“楚國二龔,不如云陽宣巨公。”即賜布帛帳帷什物③。四年,拜大司徒司直。所得祿奉,輒以收養親族。其孤弱者,分與田地,自無擔石之儲。六年,卒于官。帝敏惜之,除④子彪為郎。(節選自《后漢書·宣秉列傳》,有刪改)【注】①更始:指更始帝劉玄,他奪取王莽政權,登上帝位。②遷:晉升或調動官職。③什物:各種日用器具。④除:任命,授職。2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秉固稱疾病 (2)帝嘗幸其府舍 27.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見王氏據權專政侵削宗室有逆亂萌逆隱遁深山28.宣秉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文本分析。王鬷①,字總之,趙州臨城人。七歲喪父,哀毀過人。既長,狀貌奇偉。舉進士,真宗見而異之,使契丹還,權三司戶部判官。上言:“方調兵塞決河②,而近郡災歉,民不堪,請罷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戶部副使。樞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為利用所厚,黜知湖州。時龍圖閣待制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師賈人常以賤價居茶鹽交引,請官置務收市之。季良挾章獻③姻家,眾莫敢逆其意,鬷獨不可,曰:“與民競利,豈國體耶!”事竟寢。后提舉在京諸司庫務,安撫淮南,累遷刑部。益、利路旱饑,為安撫使,以左司郎中、樞密直學士知益州。戍卒有夜焚營、殺馬、脅軍校為亂者,鬷潛遣兵環營,下令曰:“不亂者斂手出門,無所問。”于是眾皆出命軍校指亂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為政有大體,不為苛察,蜀人愛之。【注】①鬷(zōng) ②決河;黃河決口。③章獻:章獻太后。29.下列句子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契丹還(派遣) B.方調兵塞決河(正在)C.及旦,人莫知也(等到) D.真宗見而異之(對……感到驚異)30.用“/”劃出下面句子的停頓,限三處。于 是 眾 皆 出 命 軍 校 指 亂 者 得 十 余 人 即 戮 之。31.翻譯下列句子。(1)民不堪,請罷土木之不急者。(2)其為政有大體,不為苛察,蜀人愛之。32.有人認為王鬷有范仲淹風范,請結合選文與《岳陽樓記》分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許謙,字益之。謙生數歲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經》《論語》,入耳輒不忘。稍長,肆力于學,立程①以自課②,取四部書分晝夜讀之,雖疾恙不廢。既乃受業金履祥③之門,履祥語之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醬④既加,則酸咸頓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謙聞之惕然⑤。居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奧。于書無不讀,窮探圣微,雖殘文羨語,皆不敢忽。有不可通,則不敢強⑥:于先儒之說,有所未安,亦不茍同也。讀《詩集傳》,有《名物鈔》八卷,正其音釋,考其名物度數,以補先儒之未備。(節選自《元史·列傳·卷七十六》)【注】①立程:規定內容。②課:學習。③金履祥:人名,宋、元之際的學者,為“北山四先生”之一。④醯(xī)醬:醋和醬。⑤惕(tì)然:惶恐。⑥強:指對文章妄作解釋。33.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1)語( ) (2)居( ) (3)通( )3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2)于先儒之說,有所未安,亦不茍同也。35.文章中哪些方面體現出許謙對學習極為努力?終軍,字子云。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于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元鼎中,博士徐偃矯制①,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有詔下軍問狀,軍詰偃曰:“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余藏,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偃窮詘。初,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②。吏曰:“為復傳③,還當以合符。”軍棄繻而去。軍為謁者,使行郡國,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適值發使匈奴,軍自請曰:“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啟前行。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愿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兇于單于之前。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詔問畫吉兇之狀,上奇軍對,擢為諫大夫。(選自《漢書》,有刪節)【注】①矯制:假借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時出入關卡的憑證,用帛制成。③傳:zhuàn,憑證。3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甚奇之( )(2)法至死( )(3)適值發使匈奴( )(4)臣宜被堅執銳( )37.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臣 年 少 材 下 不 足 以 亢 一 方 之 任 竊 不 勝 憤 懣38.翻譯句子。(1)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2)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39.簡要說說終軍是一個怎樣的人。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鮑照字明遠,東海人,文辭瞻逸。嘗為古樂府,文甚遒麗。元嘉中,河、濟俱清,當時以為美瑞。照為《河清頌》,其序甚工。照始嘗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于是奏詩,義慶奇之。賜帛二十匹,尋擢為國侍郎,甚見知賞。遷秣陵令。文帝以為中書舍人。上好為文章自謂物莫能及照悟其旨,為文多鄙言累句。咸謂照才盡,實不然也。臨海王子頊為荊州,照為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子頊敗,為亂兵所殺。(節選自《南史·劉義慶》)40.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兩處)上 好 為 文 章 自 謂 物 莫 能 及 照 悟 其 旨41.解釋加點字的意思。(1)尋擢為國侍郎(2)實不然也(3)不聞者(4)義慶奇之42.有關古代文學文化常識,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的字是從名上派生出來的,它對名有表述、闡明的作用,如鮑照名“照”與字“名遠”。B.“嘗為古樂府”“為亂兵所殺”兩句中的“為”用法和意思相同。C.《世說新語》是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撰寫的文言志人小說集。D.“遷”在古代也可指變動官職,“遷秣陵令”中的“遷”指官職升遷。4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照始嘗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2)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44.結合詩文內容簡析“鮑照”的形象。45.班級開展“宋韻歷史名人傳記”研讀活動,請你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1)為研究宋人精神,小李等人查詢了歐陽修的人生經歷,制作了一張歐陽修貶謫圖,請你參與完成探究成果。①探究上圖詩句內容,得出結論:歐陽修兩次被貶路上都抒發了① 情感,到達被貶地后,他都通過② 調節自己的情緒。②好朋友小文考砸了,非常傷心,小李想用歐陽修的貶謫經歷來安慰小文,你覺得是否合適?請結合上圖詩文內容闡述理由。小李還查閱了有關歐陽修的其他資料,請你閱讀后完成任務。【甲】時范文正公①知開封府,每進見,輒論時政得失。宰相惡之,斥守饒州。歐陽公②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誚范公,以為當黜。歐陽公為書責之,坐貶峽州夷陵令。明年,移乾德令,復為武成軍節度判官。康定初,范公起為陜西經略招討安撫使,辟歐陽公掌書記③,歐陽公笑曰:“吾論范公,豈以為利□?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辭不就。(蘇轍《歐陽文忠公神道碑》,有刪改)【注釋】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后面的丞相為仁宗時期權相呂夷簡。②歐陽公:指歐陽修。③辟:征召來授予官職。掌書記:官名。【乙】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④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于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宋史 歐陽修傳》)【注釋】④機阱:比喻坑害人的圈套。(2)小李想通過在語境中咀嚼關鍵字詞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請你幫助他整理下面的學習單。人物 解釋關鍵字詞 方法提示 解釋 人物評價范仲淹 輒論時政得失 【聯系課內法】示例:飲少輒醉(《醉翁亭記》) ① 可以看出范仲淹⑤ 的性格特點。宰相惡之 【多音字辨析法】示例: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 雍也》) ②歐陽修 方貶夷陵時 【查閱字典法】 ①方形,與“圓”相對。 ②方圓,周圍。 ③才,剛剛。 ④將要,就要 ③ 可以看出歐陽修⑥ 的性格特點。遇事不敢忽也 【組詞法】 示例: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湖心亭看雪》) ④(3)請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4)結合材料,在【甲】文方框處選擇合適的虛詞并說明理由。A也 B.哉 C.者(5)歐陽修去世后被賜予謚號“文忠”。請結合歐陽修貶謫圖和兩則文言文材料,閱讀謚號知識小卡片,探究歐陽修謚號為“文忠”的原因。“謚號”知識小卡片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敏而好學曰文;剛柔相濟曰文;德美才秀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忠: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教人以善曰忠。摘自《逸周書 謚法解》倪敬,字汝敬,無錫人。正統十三年進士。擢御史。景泰初,畿輔饑,命出視。請蠲(juān)田租,戶部持不可。再疏爭,竟得請。巡按山西。時有入粟補官令,敬奏罷之。戍將侵餉者,悉按治,豪猾斂跡。再按福建。時議將復銀冶,敬未行,抗疏論,得寢。既至,奏罷諸司器物濫取于民者。鎮守內臣戴細保貪橫,敬列其罪以聞。帝召細保還,命敬捕治其黨,吏民相慶。代還,留家四月,逮治,尋復職。六年七月,以時多災異,偕同官吳江盛昶、江陰杜宥、蕪湖黃讓、安福羅俊、固始汪清上言:“府庫之財,不宜無故而予;游觀之事,不宜非時而行。曩以齋僧,屢出帑金易米,不知櫛風沐雨之邊卒,趨事急公之貧民,又何以濟之?近聞造龍舟,作燕室,營繕日增,嬉游不少,非所以養圣躬也。章綸、鐘同直言見忤,幽錮逾年,非所以昭圣德也。愿罷桑門之供,輟宴佚之娛,止興作之役,寬直臣之囚。”帝得疏不懌,下之禮部。部臣稱其忠愛。帝報聞,然意終不釋。未幾,詔都御史蕭維禎考察其屬,諭令去之。御史罷黜者十六人,而敬等預焉;皆謫為典史,敬得廣西宜山。英宗復辟,詔皆授知縣,安遠侯柳溥器敬,西征,請以自隨,改都督府都事。逾年師還,卒。士類惜之。(節選自《明史·列傳》)46.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尋復職(不久) B.曩以齋僧(先前)C.曩以齋僧(素食) D.帝得疏不懌(高興)47.下列句中的“以”與“以時多災異”中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以其境過清 C.以塞忠諫之路 D.皆以美于徐公48.翻譯下列句子。(1)既至,奏罷諸司器物濫取于民者。(2)章綸、鐘同直言見忤,幽錮逾年,非所以昭圣德也。49.文中的倪敬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簡要概括其特點。進階練04 課外文言文之人物形象(高頻考點)一、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蕭燧,字照鄰,臨江軍人。燧生而穎異,幼能屬文。紹興十八年, 擢進士高第。授平江府觀察推官。時秦檜當國,其親黨密告燧,秋試必主文①漕臺②中,燧詰其故,曰:“丞相有子就舉,欲以屬③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檜懷之。既而被檄④秀州,至則員濫,就院易一員往漕闈⑤,秦熺⑥果中前列。后,燧出知嚴州。嚴地狹財匱,始至,官鏹⑦不滿三千,燧儉以足用。二年之間,以其羨補積逋⑧,諸邑皆寬。上詔燧治郡有勞,除敷文閣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幾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數。紹熙四年卒,年七十七。(節選自《宋史·蕭燧傳》,有刪改)【注】①主文:主持考試。②漕臺:主管漕試的官署。③屬:托付。④檄:下文書調職。⑤闈:考場。⑥秦熺(xī):秦檜的兒子。⑦鏹(qiǎng):成串的錢。⑧以其羨補積逋:用盈余填補虧欠。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1)懷( ) (2)易( ) (3)始(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2)上詔燧治郡有勞,除敷文閣待制,移知婺州。3.找出文中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刻畫蕭燧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讀了本文后,你覺得蕭燧是一個怎樣的人?【答案】1. 怨恨 交換 才、剛 2.(1)蕭燧發怒說:“(我)剛剛做官怎么敢欺騙自己的內心呢!”(2)皇帝下詔因蕭燧治理地方有成績,授予敷文閣待制(的官職),調任婺州知州。 3.父老遮道,幾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數。我覺得蕭燧是一個正直無畏、勤政愛民、為政清廉的人。【解析】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1)“檜懷之”句意:秦檜從此對蕭燧懷恨在心。懷:怨恨。(2)“就院易一員往漕闈”句意:就另換一個官員前往漕闈。易:交換。(3)“始至”句意:剛到嚴州時。始:才、剛。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1)怒:發怒;初仕:剛剛做官;欺:欺騙;耶:語氣詞,呢;(2)詔:下詔;治:治理;勞:功勞;除:授予;移:調任。3.本題考查描寫方法及人物形象。“父老遮道,幾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數”意思是:嚴州送行的百姓站滿了道路,蕭燧幾乎不能走,送出嚴州境外的達千人。很多百姓都來送行,送出嚴州境外的達千人,側面說明蕭燧得民心,側面說明其勤政愛民。聯系“秋試必主文漕臺中,燧詰其故,曰:‘丞相有子就舉,欲以屬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可知,作為考官的蕭燧,拒絕讓秦檜的兒子應舉的請求,不違背良心做事,不畏懼權臣秦檜;表現了他正直無畏的形象特點;聯系“嚴地狹財匱,始至,官鏹不滿三千,燧儉以足用。二年之間,以其羨補積逋,諸邑皆寬”可知, 本來土地狹小,財力困乏的嚴州在蕭燧勤儉理政,兢兢業業地治理,財政變得寬松;表現了他勤政愛民、為政清廉的形象特點。【分析】參考譯文:蕭燧,字照鄰,臨江軍人。蕭燧天生聰明有奇才,小時就能寫文章。紹興十八年,考中了進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觀察推官。當時秦檜當權,秦檜親黨密告蕭燧,秋試時當調他為考試官,蕭燧問其中的原因,那人說:“秦檜的兒子將要應舉,想把應舉之事托付給你。”蕭燧聽后大怒說:“剛做官,怎么敢欺騙我的良心呢?”秦檜從此對蕭燧懷恨在心。不久蕭燧被貶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員多了,就另換一個官員前往漕闈,秦檜的兒子秦嬉果然中了名列前茅。他任職嚴州期間,嚴州土地狹小,財力困乏,剛到嚴州時,官府錢不到三千串,蕭燧勤儉理政。兩年間,勵精求治,以盈余填補拖欠,各地都感到寬松。下詔說蕭燧治理郡縣有方,有功勞,授予他敷文閣待制,調他去治理婺州。嚴州送行的百姓站滿了道路,蕭燧幾乎不能走,送出嚴州境外的達千人。紹熙四年去世,終年七十七歲。4.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節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1)用“/”給下面的文字斷句。(只畫一處)上與群臣論止盜。(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3)唐太宗是一個怎樣的國君?請結合他止盜的方法簡要分析。【答案】(1)上與群臣/論止盜。(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3)唐太宗認為防止盜竊的三種辦法是“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他寧愿減輕徭役賦稅,節省開支也要保證百姓生活富足,以實現天下太平可以看出,作為國君,唐太宗是個體恤民情、賢明、倡導廉潔的君主。【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如果是幾個句子的組合,則要在句與句間要停頓。“上與群臣論止盜”意思是“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故知,“上與群臣”是主語,“論止盜”是謂語,于是可停頓為:上與群臣/論止盜。(2)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注意下列重點詞語的意思:使:讓;衣食:吃的吃的;自:自然;為盜:做盜賊;安:表反問,如何、何必;重法:嚴厲的法律。(3)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從“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可知,唐太宗認為防止盜竊的三種辦法是“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他寧愿減輕徭役賦稅,節省開支也要保證百姓生活富足,以實現天下太平可以看出,作為國君,唐太宗是個體恤民情、賢明、倡導廉潔的君主;從“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可知,唐太宗還是個善于反省自己,潔身自律,能居安思危的君主。【分析】參考譯文: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的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對那官員說:“老百姓去做盜賊的原因,是由于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于實際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應該不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怎么用得著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后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在郊野。太宗李世民曾對身邊的大臣又說過:“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依靠剝削民眾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裕國家就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患,不是來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興盛,費用就會增大;費用增大,賦役就會繁重;賦役繁重,民眾就會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會危急;國家危急,君主就會喪失政權。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就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望。”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竦資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為文章,典雅藻麗。后二年,徙鄧州,又徙襄州。屬歲饑,大發公廩①不足,竦又勸率州大姓②,使出粟,得二萬斛,全活者四十余萬人。竦以文學起家,有名一時,朝廷大典策累以屬之③。多識古文,學奇字,至夜以指畫膚。文集一百卷。其為郡有治績,喜作條教,于閭里立保伍之法,至盜賊不敢發,然人苦煩擾。治軍尤嚴,敢誅殺,即疾病死喪,拊循甚至④。嘗有龍騎卒戍邊郡,剽,州郡莫能止,或密以告竦。時竦在關中,俟其至,召詰之,誅斬殆盡,軍中大震。其威略多類此。(選自《宋史·夏竦傳》,有刪節)[注]①大發公廩:大始肆散發公家糧食。②大姓:在某范圍內人數眾多勢力最大的家族。③累以屬之:屢次讓他執筆。④甚至:撫慰很周到。5.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1)徙( ) (2)止( ) (3)俟(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學奇字,至夜以指畫膚。(2)其威略多類此。7.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夏竦是個怎樣的人?【答案】5. 遷徙,調動官職; 制止 等待 6.學習奇異的字,到晚上用手指畫在皮膚上; 他的威嚴方略多像這樣(或與這個類似) 7.①夏竦是一個聰敏好學,富有才華的人。他多識古文,涉獵廣泛,寫文章辭藻華麗,經常執筆朝廷大典策書。②夏竦是一個體恤民情,祛除社會流弊的人。在襄州時,他開倉賑災,又以身示范,帶領本州大姓捐糧食賑災。③夏竦是一個治郡有方、治軍嚴厲、體恤下屬的人。他立保五之法,控制盜賊的行為,又誅殺剽掠的士兵,讓軍中大震。【解析】5.本題考查對重點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1)“又徙襄州”的句意是:又調任襄州。徙:遷徙,指調動官職。(2)“州郡莫能止”的句意是:州郡不能制止。止:制止。(3)“俟其至”的句意是:等他來到。俟:等到。6.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1)句中的“奇(奇異)、至(到)、以指(用手指)、畫膚(在皮膚上畫)”幾個詞是重點詞語。(2)句中的“威(威嚴)、略(方略,謀略)、類(像)”幾個詞是重點詞語。7.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人物的言行舉止和具體的事件分析作答。從“竦資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為文章,典雅藻麗”可以看出,夏竦是一個聰敏好學,富有才華的人;從“竦又勸率州大姓,使出粟,得二萬斛,用全活者四十余萬人”可以看出,夏竦是一個體恤民情的人。從“多識古文,學奇字,至夜以指畫膚。文集一百卷”可以看出,夏竦是一個學習刻苦之人;從“郡有治績,喜作條教,于閭里立保伍之法,至盜賊不敢發,然人苦煩擾”可以看出,夏竦是一個治郡有方的人;從“治軍尤嚴,敢誅殺,即疾病死喪,拊循甚至”可以看出,夏竦是一個治軍嚴明、體恤下屬之人。據此可概括作答。【分析】參考譯文:夏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夏竦資質明達聰慧,喜好讀書,從經史、百家、陰陽、律歷,外到佛老之書,無不通曉。文章典雅修飾華麗。后二年,移鄧州,又調任襄州。適值饑年,大肆散發公家倉庫糧食,不能滿足,夏竦又勸說帶領本州大姓,使其拿出糧食,得二萬斛,因此而被救活的人四十多萬。夏竦以文學起家,有名于一時,朝廷大典策書屢次讓他執筆。多識古文,學習奇異的字,到晚上用手指畫在皮膚上。有文集一百卷。他任職州郡長官有治績,喜歡制定條文法令,在閭里立保伍之法,致使盜賊不敢行動,但人們苦于苛煩騷擾。治軍尤其嚴格,敢于誅殺,倘若有疾病死喪,撫慰很周到。曾經有龍騎士兵戍守邊地,群起劫掠,州郡不能制止,有人秘密報告夏竦。當時夏竦在關中,等他來到后,召見士兵詰問,誅殺斬首將盡,軍中大震。他的威嚴方略多像這樣。容①幼穎悟,稍長,喜讀書。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騎射,然弗之好也。中統②初,以國師薦,入侍皇太子于東官,命專掌庫藏。每退③,即詣國子祭酒④許衡,衡亦與進之。至元七年,世祖駐蹕⑤鎮海,聞容知吏事,召至,命權中書省掾⑥。事畢復前職,以忠直稱。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撫慰新附之民。或勸其頗受饋遺,歸賂權貴人,可立致榮寵。容曰:"剝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還,惟載書籍數車,獻之皇太子。(節選自《元史·劉容傳》,有刪改)【注釋】①容:劉容。②中統:年號名。③退:這里指退朝。④國子祭酒:官名。⑤駐蹕(bi):帝王出行時沿途停留暫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屬官的通稱。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①容亦善騎射 ②惟載書籍數車③奉旨使江西 ④然弗之好也9.下列各句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撫慰新附之民A.聞之,欣然規往(《桃花源記》)B.康肅笑而遣之(《賣油翁》)C.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誡子書》)D.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剝民以自利,吾心何安。11.劉容有哪些優秀品質?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答案】8.①擅長,善于 ②幾 ③出使 ④不 9.C 10.剝削百姓來追求個人的利益,我怎么能夠安心 11.他具有謙虛好學、忠心耿直、親民愛民、清正廉潔、不巴結權貴的品質。【解析】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1)句意:劉容也善騎射。善:擅長,善于;(2)句意:只帶幾車書籍。數:幾;(3)句意:劉容奉旨到江西。使:出使;(4)句意:可是這并不是他的愛好。弗:不。9.本題考查文言虛詞。例句句意:撫慰新附的百姓。之:結構助詞,的;A.句意: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之:代詞,這件事;B.句意:陳堯咨笑著將他打發走了。之:代詞,他;C.句意: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之:結構助詞,的;D.句意:曾經被別人雇傭耕種田地,他停下耕作到田埂上休息。之:動詞,到;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剝民,剝削百姓;以,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來;自利,指追求個人的利益;何,怎么。11.本題考查人物形象。根據“容幼穎悟,稍長,喜讀書”“每退,即詣國子祭酒許衡,衡亦與進之”可知,劉容聰敏喜歡學習,后來每次退朝后都到許衡那里學習;可見劉容謙虛好學;根據“以忠直稱”可知,劉容忠心耿直;根據“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撫慰新附之民。或勸其頗受饋遺,歸賂權貴人,可立致榮寵。容曰:‘剝民以自利,吾心何安。’”可知,劉容奉旨安撫新附的百姓,有人建議劉容受納饋贈,回去好賄賂權貴,但是劉容認為不能剝削百姓來追求個人的利益;可見劉容親民愛民、清正廉潔、不巴結權貴。【分析】參考譯文:劉容自幼聰敏,稍大就喜讀書。(當時)國家平常的風俗是崇尚武風,劉容也善騎射,可是這并不是他的愛好。中統初年,受國師推薦入東宮侍奉太子,專掌管府庫。每次退朝,就去拜訪國子祭酒許衡,許衡也與他一起進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鎮海,因聽說劉容熟習吏治,召他至鎮海,命他暫為中書省官員。事情做完后又官復原職。其為人以忠心耿直著稱。至元十五年,劉容奉旨到江西去撫慰新附的百姓。有人勸他受納饋贈,回去好賄賂權貴,可立刻榮華富貴。劉容說:“剝削百姓來追求個人的利益,我怎么能夠安心?”事畢后回京,只帶幾車書籍獻給皇大子四。秦王堅①自河東②還,以驍騎將軍鄧羌③為御史中丞④。八月,以咸陽內史王猛⑤為侍中、中書令,領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強德,太后⑥之弟也,酗酒,豪橫⑦,掠人財貨、子女,為百姓患。猛下車收⑧德,奏未及報⑨,已陳尸于市,堅馳使赦之,不及。與鄧羌同志⑩,疾惡糾案 ,無所顧忌,數旬之間,權豪、貴戚,殺戮、刑免 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拾遺。堅嘆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選自《資治通鑒》第22卷)【注釋】①秦王堅:指前秦世祖苻堅。②河東:郡名。③鄧羌:人名。④御史中丞:官職名。下文的“侍中”“中書令”“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均是官職名。⑤王猛:人名。⑥太后:苻堅的伯母。⑦豪橫:特強橫暴,⑧收:拘捕。⑨報:答復。⑩同志:志趣相同。 糾案:舉發其罪,考問其實。 刑免:判罪免官。12.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1)為御史中丞 (2)為百姓患1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14.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王猛嚴懲強德的原因。15.王猛嚴懲違法官員取得了什么成效?請用原文回答。16.讀了選文,你對王猛有何評價?簡要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2. 成為,作為 禍害 13.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14.因為強德酗酒、蠻橫、搶奪百姓的財物、子女,成為百姓的禍害。 15.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拾遺。 16.王猛是一個不畏強權、剛正不阿、嚴格執法、善于理政的人。【解析】1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釋義。(1)句意:任命驍騎將軍鄧羌為御史中丞。為:成為,作為;(2)句意:是百姓的禍害。患:禍害。1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有:始:才;今:如今;法:法律。14.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結合文章中的“特進、光祿大夫強德酗酒,豪橫,掠人財貨、子女,為百姓患”語句,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作答。王猛嚴懲強德的原因是:強德酗酒、蠻橫、搶奪百姓的財物、子女,成為百姓的禍害。15.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本題需理解文意,據原文“與鄧羌同志,疾惡糾案,無所顧忌,數旬之間,權豪、貴戚,殺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拾遺”可知,王猛嚴懲違法官員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請用原文的話回答即“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拾遺”。16.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分析作答。結合“猛下車收德,奏未及報,已陳尸于市;堅馳使赦之,不及。與鄧羌同志,疾惡糾案,無所顧忌。數旬之間,權豪、貴戚,殺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抬遺”可見王猛是一個嫉惡如仇、執法如山、雷厲風行、鐵面無私,不畏強權的人。【分析】參考譯文:秦王苻堅從河東返回,任命驍騎將軍鄧羌為御史中丞。八月時,又任命咸陽內史王猛為侍中、中書令,兼領京兆尹。特進、光祿大夫強德是強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兇,驕縱蠻橫,搶人財物子女,是百姓的禍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沒等(前秦王苻堅)的奏章回復,強德就已經陳尸街市。苻堅迅速派使者來赦免強德,但已來不及了。王猛與鄧羌志同道合,除惡揚善,糾正冤案,無所顧忌,幾十天時間,被處死和依法黜免的權貴、豪強、王公貴戚有二十多人,震動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輩屏聲斂氣,境內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苻堅感嘆地說:“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公諱銓,字宇衡,號見平。會東事棘①,巡按遼東,袁應泰②方以受降,公曰遼禍在此矣。力爭不得,及遼陽被圍,應泰曰:“泰不才,待罪經略③,當以身殉之,按臣無閫④外責,尚可收拾余燼,為退守河西計。”公曰:“不然。吾世受國恩豈有城破身存之理城陷大兵擁公出署。公不屈,將殺之,比出門,復引公還,好言慰之。公終不屈,乃令二人強扶上馬,送還署。至署門,向北闕五拜曰:“臣不能報皇上。”復呼父母四拜曰:“兒不得事父母。”乃自經死之,謚忠烈。(選自《明季北略 卷二》,有刪改)【注釋】①東事棘:遼東地區的戰事變得棘手。②袁應泰:擔任經略,熹宗繼位后,張銓出外巡視遼東,袁應泰傳下投降的命令,最終導致城破。③經略:古代官職名。④閫(kǔn):統兵在外的將帥。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會東事棘(適逢,恰巧遇到) B.當以身殉之(應該)C.將殺之(將近) D.復引公還(再,又)18.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吾 世 受 國 恩 豈 有 城 破 身 存 之 理 城 陷 大 兵 擁 公 出 署19.從張銓的事跡中,你獲得了哪些有益的啟示?【答案】17.C 18.吾世受國恩/豈有城破身存之理/城陷/大兵擁公出署 19.①從張銓誓與城池共存亡,并且以身殉國的事跡中,可見他強烈的愛國之情,這啟示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時刻準備好報效祖國;②從敵人軟硬兼施要張銓投降,他都不屈服,可見他是一個有骨氣的人,這啟示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高尚的操守;③從張銓臨死前向朝廷的方向跪拜說自己不能報答皇上、侍奉父母了,可見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這啟示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解析】17.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C.有誤,句意:將要殺他。將:將要;故選C。18.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斷句。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根據句意進行分析。句意為:我世代承蒙國恩,哪有城破而茍活的道理?城破后,士卒(即建奴)壓著張銓出官署。“吾世受國恩”主語為“我”應斷開;“豈有城破身存之理”表明自己的心志,應斷開;“城陷”表明城池陷落,應斷開;“大兵擁公出署”敘述城破后的遭遇。據此斷句為:吾世受國恩/豈有城破身存之理/城陷/大兵擁公出署。19.本題考查閱讀啟示。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文章主要寫了張銓誓與城池共存亡,并且以身殉國;敵人軟硬兼施要他投降,他都不屈服;他臨死前向朝廷的方向跪拜說自己不能報答皇上、侍奉父母這三件事,結合這三件事再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啟示即可。【分析】參考譯文:張銓,字宇衡,號見平。適逢遼東地區的戰事變得棘手,(張銓被任命為)遼東的巡按,袁應泰大肆接受投降的人時,張銓(就提醒)說遼東的災難就在這里啊。雖經力爭(袁應泰)不聽,等到遼陽被圍,袁應泰說:“我本不才,以待罪之身做遼東的經略而已,應該以身殉城,追究統兵在外的將帥的失職,還可以收拾殘部,作為退守河西的計謀。”張銓說:“不。我世代承蒙國恩,哪有城破而茍活的道理?”城破后,士卒(即建奴)壓著張銓出官署。張銓不屈,(建奴)將要殺他,(但)等到出門后,又把他押回來,好言勸降。張銓始終不屈,于是(建奴)命令兩個人將張銓強行扶上馬背,送回官署。到了官署門前,(張銓)朝著朝廷的方向拜了五次說:“臣不能報答皇上了。”又呼喚著父母拜了四次說:“兒子不能侍奉父母了。”便自縊而死,謚號為忠烈。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陳文龍傳①陳文龍,字君賁,興化①人。能文章,負氣節,拜為監察御史,后累遷至參知政事。②時邊事甚急,朝廷命文龍為興化知軍,已而降將王世強導大軍入廣,建寧、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剛中遣使徇②興化,文龍斬之而縱其副以還,使持書責世強、剛中負國。遂發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滿千大兵來攻不克。使其姻家持書招降之,文龍焚書斬其使。有諷其納款③者,文龍曰:“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將林華偵伺境上。華即降,且導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降。執文龍與其家人至軍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強之,卒不屈,乃械系④送杭州。文龍去興化即不食,至杭餓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無醫藥,左右視之泣下。母曰:“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亦死。眾嘆曰:“有斯母,宜有是兒。”為收葬之。(選自宋史《陳文龍傳》)【注】①興化:地名,今莆田市。②徇:宣示歸順。③納款:歸順,降順。④械系:戴上腳鐐手銬拘禁。20.參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橫線詞。加點詞 方法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諸君特畏死耳 【參考成語】畏首畏尾 (1)畏:又何恨哉 【查閱字典】①怨恨,仇恨 ②違逆,不聽③遺憾 (2)恨:21.把材料二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眾嘆曰:“有斯母,宜有是兒。”【崇尚英雄】22.博雅小組以“崇尚英雄”為主題進行交流,請你參與并圍繞以上兩文中的人物分享個人體會。小博:我要像文天祥一樣,做民族英雄。小雅:我要像陳文龍一樣,有民族氣節。小語問:陳文龍是抗元名將,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陳文龍在哪些事件上體現了他的一片“丹心”?小文答:【答案】20. 害怕,畏懼 遺憾 21.眾人感嘆說:“有這樣的母親,正應該有這樣的兒子。” 22.斬使責降;發兵自守;焚書斬使;慷慨陳詞;受凌不屈;絕食餓死。【分析】20.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的意思。(1)畏首畏尾的意思是:前也怕,后也怕。比喻顧慮重重。畏:害怕,畏懼。由此可判斷“諸君特畏死耳”的“畏”的意思是害怕,畏懼;(2)又何恨哉:又遺憾什么呢?根據方法提示及“又何恨哉(其意思是又有什么遺憾呢?)”可判斷“恨”的意思是遺憾。21.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我們在的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嘆:嘆息,感嘆;斯:這;宜:應該。2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根據第②段“知福州王剛中遣使徇興化,文龍斬之而縱其副以還,使持書責世強、剛中負國(其意思是福州知府王剛中派使者到興化勸說人們投降,陳文龍把使者殺了而把副使放還,讓他帶信去譴責王世強、王剛中背叛國家)”可知,陳文龍斬使責降,可謂是一片“丹心”;根據第②段“遂發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滿千,大兵來攻不克(其意思是跟著就發動百姓和士兵守衛,城中兵士不滿一千,元軍大軍卻沒能攻下)”可知,陳文龍發兵自守,可謂是一片“丹心”;根據第②段“使其姻家持書招降之,文龍焚書斬其使(其意思是元軍統帥讓他的親家拿著書信來招降他,陳文龍燒掉書信殺了他的使者) ”可知,陳文龍焚書斬使,可謂是一片“丹心”。根據“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其意思是你們只是怕死罷了,卻不明白誰能一生不死呢)”可知,陳文龍的一番慷慨陳詞,可謂是一片“丹心”;根據第②段“執文龍與其家人至軍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強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其意思是把文龍和他的家人抓到元軍軍營,想讓他投降,(文龍)不屈服,元軍對他動刑,文龍指著自己的肚子說:“這里面全都是節義文章,難道你們逼得了我(投降)嗎?”元軍再三強迫他,最終他也沒有屈服。于是元軍將他戴著刑具押送到杭州)”可知,陳文龍受凌不屈,可謂是一片“丹心”;根據第②段“文龍去興化即不食,至杭餓死(其意思是陳文龍從離開興化就絕食,到杭州就餓死了)”可知,陳文龍絕食餓死,可謂是一片“丹心”。【分析】參考譯文:陳文龍,字君賁,是福州興化人。文章寫得很好,具有志氣和節操,擔任監察御史,后多次升任為參知政事。這個時候邊境地區形勢非常危急,朝廷命文龍為興化知軍,降將王世強引導元軍進入廣州,建寧、泉州、福州守軍都投降。福州知府王剛中派使者到興化勸說人們投降,陳文龍把使者殺了而把副使放還,讓他帶信去譴責王世強、王剛中背叛國家。跟著就發動百姓和士兵守衛,城中兵士不滿一千,元軍大軍卻沒能攻下。(元軍統帥)讓他的親家拿著書信來招降他,陳文龍燒掉書信殺了他的使者。有人勸他投降,陳文龍說:“你們只是怕死罷了,卻不明白誰能一生不死呢?”于是派他的大將林華在邊境偵察。林華很快投降了,而且引導元軍來到城下。通判曹澄孫打開城門投降,把文龍和他的家人抓到元軍軍營,想讓他投降,(文龍)不屈服,元軍對他動刑,文龍指著自己的肚子說:“這里面全都是節義文章,難道你們逼得了我(投降)嗎?”元軍再三強迫他,最終他也沒有屈服。于是元軍將他戴著刑具押送到杭州。陳文龍從離開興化就絕食,到杭州就餓死了。他的母親被關在福州尼寺中,病得很厲害,沒有醫藥,身邊的人看著都哭了。陳文龍的母親說:“我和我的兒子一起死去,又有什么遺憾呢?”也死了。眾人嘆息:“有這樣的母親,正應該有這樣的兒子。”把她收殮埋葬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富弼,字彥國,河南人。富弼知青州,河朔大水,民流就食①。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②,得公私廬舍十余萬區,散處其人,以便薪水③。官吏自前資④、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⑤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山林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死者為大冢葬之,曰“叢冢”。明年,麥大熟,民各以遠近受糧歸,凡活五十余萬人,募為兵者萬計。帝聞之,遣使褒勞,拜禮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職也。”辭不受。——《宋史·富弼傳》節選注:①就食:要飯、討飯。②官廩:官家倉庫。③薪水:柴和水,借指生活必需品。④前資:已去職的官吏。⑤糗:干糧。23.小文同學想依據上文制作文言詞句積累卡,請結合提示幫助他完成任務。任務 文言詞句 方法提示 釋義解釋句 中加點 的詞 益以官廩 查閱詞典: ①利益、好處; ②更加; ③加,增加 1)益:明年,麥大熟 古今異義 (2)明年:仍書其勞 詞類活用 (3)書:翻譯文 中畫橫 線句 帝聞之,遣使褒勞,拜禮部侍郎。 注意省略句和 加點詞語在句 中的含義。 (4)約他日為奏請受賞。 (5)24.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率五日輒遣人/特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B.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C.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D.率五日輒遣人/特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25.富弼在賑災過程中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請簡要概括。【答案】23. 加,增加 第二年 寫,書寫 皇上聽說后,派使者來褒獎慰問富弼,要封他做禮部侍郎。 約定以后(到時候)替他們上奏請求賞賜。 24.B 25.(1)調動官民(國家和老百姓)的力量,解決災民吃飯問題。(2)征集民間與公家的房子,把災民分開住。解決災民住宿問題。(3)有效動員官員,解決管理人手不足的問題。(4)任由老百姓獲取山林、池塘等地方出產的有利于生活的物資。【解析】2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和句子翻譯。①句意為:增加官府的糧食儲備。益,增加;②句意為:第二年,麥子豐收。明年,第二年;③句意為:富弼就記載他們的功勞。書,名詞作動詞,書寫;④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時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重點詞語:聞,聽說;遣,派;褒勞,褒獎慰問;⑤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時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重點詞語:約,約定;他日,以后(到時候);為,替;請,請求。24.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句意為:他還每五天就派人拿酒肉飯食,去慰問辦理流民事務的官員,完全以至誠之心相待,所以官吏們人人為這件事盡力。根據句意可知,本句包括四個分句:“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因此可斷句為: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故選B。2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由“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可知,富弼調動官民(國家和老百姓)的力量,解決災民吃飯問題;由“得公私廬舍十余萬區,散處其人”可知,富弼征集民間與公家的房子,把災民分開住,解決災民住宿問題;由“官吏自前資、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可知,富弼有效動員官員,解決管理人手不足的問題;由“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可知,富弼任由老百姓獲取山林、池塘等地方出產的有利于生活的物資。【分析】參考譯文:富弼,字彥國,是河南人。富弼在青州當知府時,黃河以北地區發大水,百姓四處流亡討飯吃。富弼說服他管轄地區的百姓拿出糧食來,增加官府的糧食儲備,還找到了公房私房十幾萬處,讓這些流民散住其中,以便他們打柴取水。官吏們親自前往資助缺衣少食、寄居在此的流民的,富弼都給他們發薪俸。如果官員到流民所住的地方,給年老體弱和有病的人發放賑糧,富弼就記載他們的功勞,約定以后替他們上奏,為他們請求賞賜。他還每五天就派人拿酒肉飯食,去慰問辦理流民事務的官員,完全以至誠之心相待,所以官吏們人人為這件事盡力。凡是山林湖泊中的出產,只要是可以幫助人們生存的,聽憑流民們去拿;死了的集中為他們建大墳埋葬,遠遠看去是一片叢冢。第二年麥子豐收,流民們各自按路途的遠近接受了糧食回到家鄉,共救治五十余萬人,這些人中被募去當兵的以萬計。皇上聽說后,派使者來褒獎慰問富弼,要封他做禮部侍郎。富弼說:“救災,是臣分內的事。”請辭不接受。宣秉,字巨公,馮翊云陽人也。少修高節,顯名三輔。哀、平際,見王氏據權專政侵削宗室有逆亂萌遂隱遁深山,州郡連召,常稱疾不仕。王莽為宰衡,辟命不應。及莽篡位,又遣使者征之,秉固稱疾病。更始①即位,征為侍中。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光武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并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明年,遷②司隸校尉。務舉大綱,簡略苛細,百僚敬之。秉性節約,常服布被,蔬食瓦器。帝嘗幸其府舍,見而嘆曰:“楚國二龔,不如云陽宣巨公。”即賜布帛帳帷什物③。四年,拜大司徒司直。所得祿奉,輒以收養親族。其孤弱者,分與田地,自無擔石之儲。六年,卒于官。帝敏惜之,除④子彪為郎。(節選自《后漢書·宣秉列傳》,有刪改)【注】①更始:指更始帝劉玄,他奪取王莽政權,登上帝位。②遷:晉升或調動官職。③什物:各種日用器具。④除:任命,授職。2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秉固稱疾病 (2)帝嘗幸其府舍 27.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見王氏據權專政侵削宗室有逆亂萌逆隱遁深山28.宣秉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文本分析。【答案】26. 堅決 曾經 27.見王氏據權專政/侵削宗室/有逆亂萌/遂隱遁深山 28.①有高尚節操:王莽把持朝政以及篡位時,堅持不愿意出仕。②革故鼎新:為官期間,善于抓住大事,簡省沒有必要的小事,得到百官的敬重。③生性節儉:穿平常布衣蓋布被,吃蔬菜用瓦器。④樂于助人、舍己為人:所得的俸祿總是用來收養親戚族人,還分田地給貧困的人,自己連一石的糧食積蓄都沒有。【解析】2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宣秉堅稱自己病重。固:堅決;(2)句意為:皇帝曾經到他的府舍。嘗:曾經。27.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解答本題,首先要疏通句意,然后根據句意、詞性分析判斷。這句話的意思是:宣秉看到王莽把持朝政,侵害削弱皇帝宗室,有叛逆作亂的苗頭,于是躲進深山隱居。斷句時,應注意“遂”前一般可斷,名詞“宗室”后面可斷。據此劃分為:見王氏據權專政/侵削宗室/有逆亂萌/遂隱遁深山。28.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從“少修高節,顯名三輔”可以得出宣秉是有高尚節操的人;從“務舉大綱,簡略苛細,百僚敬之”可以得出宣秉在為官期間,其善于抓住大事,簡省沒有必要的小事,得到百官的敬重,是個革故鼎新的人;從“秉性節約,常服布被,蔬食瓦器”中可以得出宣秉生性節儉;從“所得祿奉,輒以收養親族。其孤弱者,分與田地,自無擔石之儲”可以得出宣秉的助人為樂、舍己為人,為了幫助別人,自己都沒有積蓄。【分析】參考譯文:宣秉,字巨公,馮翊云陽人。年少時就注重高尚節操的修養,在三輔一帶很有名氣。漢哀帝、漢平帝時代,宣秉看到王莽把持朝政,侵害削弱皇帝宗室,有叛逆作亂的苗頭,于是躲進深山隱居,州郡官府連連征召,宣秉常推說有病不愿出仕。等到王莽為宰相,發出征召命令,宣秉沒有應征。后來王莽篡奪了皇位,又派遣使者征召,宣秉堅稱自己病重不肯當官。更始帝劉玄即位,征召擔任侍中。建武元年,授御史中丞。光武帝劉秀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并賜給專門座位,所以京城人稱為“三獨坐”。第二年,升任司隸校尉。宣秉注重抓大事,簡省瑣細小事,百官敬重他。宣秉生性節約,穿平常布衣蓋布被,吃蔬菜用瓦器。皇帝曾經到他的府舍,見到他樸素的生活而嘆道:“楚國龔勝、龔舍雖清苦,還比不上你云陽宣巨公。”當即賜以布帛帳帷等生活用具。四年,拜大司徒司直。所得俸祿,總是用來收養親戚族人。對于孤苦題貧弱的人,就分給田地,宣秉自己沒有一石糧食的積蓄。建武六年,死在官任上。光武帝非常憐惜他,任用他兒子宣彪為郎。王鬷①,字總之,趙州臨城人。七歲喪父,哀毀過人。既長,狀貌奇偉。舉進士,真宗見而異之,使契丹還,權三司戶部判官。上言:“方調兵塞決河②,而近郡災歉,民不堪,請罷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戶部副使。樞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為利用所厚,黜知湖州。時龍圖閣待制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師賈人常以賤價居茶鹽交引,請官置務收市之。季良挾章獻③姻家,眾莫敢逆其意,鬷獨不可,曰:“與民競利,豈國體耶!”事竟寢。后提舉在京諸司庫務,安撫淮南,累遷刑部。益、利路旱饑,為安撫使,以左司郎中、樞密直學士知益州。戍卒有夜焚營、殺馬、脅軍校為亂者,鬷潛遣兵環營,下令曰:“不亂者斂手出門,無所問。”于是眾皆出命軍校指亂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為政有大體,不為苛察,蜀人愛之。【注】①鬷(zōng) ②決河;黃河決口。③章獻:章獻太后。29.下列句子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契丹還(派遣) B.方調兵塞決河(正在)C.及旦,人莫知也(等到) D.真宗見而異之(對……感到驚異)30.用“/”劃出下面句子的停頓,限三處。于 是 眾 皆 出 命 軍 校 指 亂 者 得 十 余 人 即 戮 之。31.翻譯下列句子。(1)民不堪,請罷土木之不急者。(2)其為政有大體,不為苛察,蜀人愛之。32.有人認為王鬷有范仲淹風范,請結合選文與《岳陽樓記》分析。【答案】29.A 30.于是眾皆出/命軍校指亂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31.(1)(災難和歉收)百姓不能承受,請停止不緊急的土木修造項目。(2)他治理政事有大局觀,不做苛刻審查,蜀地人愛戴他。 32.因為要減少民力損耗,王鬷向朝廷建議把不緊急的修造項目停止,說明他心憂百姓、替民分憂。;《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先憂后樂”也是心憂天下百姓,兩者都體現為官者的民本思想。【解析】2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A.有誤,句意為:出使契丹回來后。使:出使;故選A。30.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也可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語句“于是眾皆出命軍校指亂者得十余人即戮之”的意思是:此時眾人都走出軍營,(王鬷)命令軍校指認作亂的人,抓到十多個人,當即殺掉。“于是眾皆出”是鬷下令后眾人舉動,應斷開;“命軍校指亂者”省略了主語王鬷,應斷開;“得十余人”是指亂者人數,應斷開;“即戮之”是處理結果。根據句意,正確的句讀是:于是眾皆出/命軍校指亂者/得十余人/即戮之。31.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1)句重點詞語:民不堪:百姓不能承受。請:請求。罷:停止。不急:不緊急。(2)句重點詞語:大體:大局。為苛察:做苛刻審查。愛:愛戴。3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從“方調兵塞決河,而近郡災歉,民不堪,請罷土木之不急者”分析,王鬷曾向朝廷建議應當把不緊急的修造項目廢止,以減少民力損耗,可見他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人;《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據此可知,兩者都體現為官者的民本思想。【分析】參考譯文:王鬷,字總之,是趙州臨城人。七歲時父親去世,他哀傷過度以致損毀身體的情形超過一般人。長大以后,相貌奇特高大。考中進士,真宗看見他就覺得不一般,出使契丹回來后,暫代三司戶部判官。(他)給皇上進言:“現在正在調軍隊去堵塞黃河決口,而鄰京各郡災荒歉收,百姓不能承受,請把不緊急的修造項目廢止。”改任三司戶部副使。樞密使曹利用犯了罪,王鬷因為是同鄉被曹利用厚待,被貶黜為湖州知州。當時龍圖閣待制馬季良正掌權,他提議因京城商人常常用很低的價格收購囤積茶鹽交易憑證,請求由官府設置機構收購、販賣茶鹽。馬季良仗著是章獻太后姻親的身份,眾人不敢違背他的意愿,唯獨王鬷認為(這提議)不可以,(王鬷)說:“與老百姓爭利益,難道是合乎國家體統的嗎?”事情最終停止了。(王鬷)后在京諸司庫務被提拔,出任淮南安撫使,多次調任刑部。 益、利兩路遇旱災、鬧饑荒,(王鬷)任安撫使,以左司郎中、樞密直學士的身份任益州知州。戍卒中有在夜里焚燒軍營、屠殺軍馬、脅迫軍校作亂的,王鬷悄悄派兵包圍該軍營,下令說:“不作亂的人只要不輕舉妄動,走出營門,就不予追究。”于是眾人都走出軍營,(王鬷)命令軍校指認作亂的人,抓到十多個人,當即殺掉。到天亮時,人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他為政有大局觀,不做苛刻審查,蜀地人偏愛他。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許謙,字益之。謙生數歲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經》《論語》,入耳輒不忘。稍長,肆力于學,立程①以自課②,取四部書分晝夜讀之,雖疾恙不廢。既乃受業金履祥③之門,履祥語之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醬④既加,則酸咸頓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謙聞之惕然⑤。居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奧。于書無不讀,窮探圣微,雖殘文羨語,皆不敢忽。有不可通,則不敢強⑥:于先儒之說,有所未安,亦不茍同也。讀《詩集傳》,有《名物鈔》八卷,正其音釋,考其名物度數,以補先儒之未備。(節選自《元史·列傳·卷七十六》)【注】①立程:規定內容。②課:學習。③金履祥:人名,宋、元之際的學者,為“北山四先生”之一。④醯(xī)醬:醋和醬。⑤惕(tì)然:惶恐。⑥強:指對文章妄作解釋。33.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1)語( ) (2)居( ) (3)通( )3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2)于先儒之說,有所未安,亦不茍同也。35.文章中哪些方面體現出許謙對學習極為努力?【答案】33. 告訴 經過 通曉 34.(1)難道我的教學沒能激發你嗎?(2)對先儒的言論,(自己)不甘聽從的,也不隨便地附會贊同。 35.①自己規定學習內容,晝夜讀書,即使生病也不停止;②讀書涉獵廣泛,且讀書細致,細小的問題也不忽視;③治學嚴謹,能獨立思考。【解析】3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金履祥告訴他說。語:告訴。(2)句意為:過了幾年后。居:經過。(3)句意為:遇到不通曉之處。通:通曉。3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關鍵點:“豈”,難道;“無以”,沒能;“子”,你。第二句關鍵點:“于”,對;“有所未安”,不甘聽從的;“茍同”,隨便地附會贊同。35.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稍長,肆力于學,立程以自課,取四部書分晝夜讀之,雖疾恙不廢”寫自己規定學習內容,晝夜讀書,即使生病也不停止;“于書無不讀,窮探圣微,雖殘文羨語,皆不敢忽”寫讀書涉獵廣泛,且讀書細致,細小的問題也不忽視;“有不可通,則不敢強:于先儒之說,有所未安,亦不茍同也”寫治學嚴謹,能獨立思考。【分析】參考譯文: 許謙字益之,謙幾歲時就成了孤兒,剛能說話,伯母陶氏口授《孝經》《論語》,他入耳就不會忘記。稍大一點,對學習極為努力,自己規定內容進行學習,取來四部之書晝夜閱讀,即使有病也不停止。不久到金履祥門下求學,金履祥教育他說:“讀書人求學就像五味調合,加了醋醬后,味道立即不同.你來見我已三天,像個女子,羞于言辭,難道我的教學沒能激發你嗎?”謙聽后非常敬畏他。幾年后全部領會了老師授課中的奧妙。他無書不讀,即使微小的問題也不放過,哪怕不完整的文章或只字片語,也不忽視。遇到不通之處,從不妄作解釋;對先儒的話,自己不甘聽從的,決不隨便同意。他讀《詩集傳》便寫《名物鈔》八卷,為它正音解釋,進行考證,以補先儒書中不完備之處。終軍,字子云。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于郡中。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太守聞其有異材,召見軍。甚奇之,與交結。元鼎中,博士徐偃矯制①,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御史大夫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偃以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專之可也。有詔下軍問狀,軍詰偃曰:“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余藏,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偃窮詘。初,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②。吏曰:“為復傳③,還當以合符。”軍棄繻而去。軍為謁者,使行郡國,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適值發使匈奴,軍自請曰:“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啟前行。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愿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兇于單于之前。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詔問畫吉兇之狀,上奇軍對,擢為諫大夫。(選自《漢書》,有刪節)【注】①矯制:假借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時出入關卡的憑證,用帛制成。③傳:zhuàn,憑證。3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甚奇之( )(2)法至死( )(3)適值發使匈奴( )(4)臣宜被堅執銳( )37.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臣 年 少 材 下 不 足 以 亢 一 方 之 任 竊 不 勝 憤 懣38.翻譯句子。(1)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2)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39.簡要說說終軍是一個怎樣的人。【答案】36. 以……為奇(認為……奇異)。 按照法律 遇到 銳利的武器 37.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 38.(1)可是(你)卻用安定國家保存萬民為托辭,為什么?(2)這位使者就是之前丟棄符信的儒生。 39.能言善辯,秉公執法,忠君愛國。【解析】36.本題考查文言文重點實詞的理解。(1)句意是:認為他很奇異。奇:以……為奇(認為……奇異);(2)句意是:按照法律應當處死。法:按照法律;(3)句意是:正趕上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值:遇到;(4)句意是:臣子應當披上戰甲,拿起武器,沖鋒陷陣。銳:銳利的武器。3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結合語法,然后斷句。“臣年少材下”的意思是:我年紀輕,才能低,這是終軍對自己的評價,是自謙之詞,表達完整的意思,需要斷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的意思是:不能擔當一方重任,此句是承接前一句內容,進一步表明上句產生的結果,表達完整的意思,需要斷開;“竊不勝憤懣”的意思是:私下很怨恨自己,此句表達對前文結果的感受。因此斷句為: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38.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我們在的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而:卻。以:用。安:安定。社稷:國家。存:保存。萬民:百姓。辭:托辭。何也:為什么?(2)此:這位。乃:就是。前:之前。棄:丟棄。39.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①根據“少好學,以辯博能屬文聞于郡中”提煉概括為:能言善辯,會寫文章。②根據“軍詰偃曰:‘今天下為一,萬里同風。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何也?且鹽鐵,郡有余藏,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偃窮詘”可知,終軍博學善辯,使徐偃按法定死罪,概括為:秉公執法。③根據“適值發使匈奴,軍自請曰:‘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啟前行。今聞將遣匈奴使者,臣愿盡精厲氣,奉佐明使,畫吉兇于單于之前’可知,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終軍闡述了自己的情況,主動請求出使匈奴,可知,終軍主動請纓,擔當重任,建功報國,由此可概括為:忠君愛國。【分析】參考譯文:終軍,字子云,年輕時喜好學習,憑著博言善辯、會寫文章,在郡中聞名。十八歲時,選為博士弟子。太守聽說他有奇才,召見了終軍,認為他確實奇異,與他結交。元鼎年間,博士徐偃假稱受詔,讓膠東、魯固煮鹽鑄鐵。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假稱受詔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認為,大夫出國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國家保存萬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張。皇上有令讓終軍去審訊,終軍反問徐偃說:“現在天下統一,萬里風俗相同,你在漢朝的國境內巡視,卻說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說鹽鐵,各郡均有儲蓄,國家不值得當作大事,你卻用安定國家保存萬民為托辭,為什么?”徐偃理屈辭窮。當初,終軍從濟南出發,到長安為博士弟子時,進入函谷關,守關官吏給終軍一個帛邊做的符信。官吏說:“作為返回時的符信,回來要用這來合符的。”終軍丟下符信離開。終軍巡視郡國,守關的官吏認出了他,說:“這位使者就是之前丟棄符信的儒生。”正趕上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終軍主動請求出使說:“邊境不時有警報,臣子應當披上戰甲,拿起武器,沖鋒陷陣,在前面開路。現在聽說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望竭盡智謀精力,輔助使者,針對單于出謀劃策,趨吉避兇。我年紀輕,才能低,不熟悉侍從官員以外的事,不能擔當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皇帝下詔詢問終軍要求出使匈奴籌劃吉兇的內容,認為終軍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為諫大夫。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鮑照字明遠,東海人,文辭瞻逸。嘗為古樂府,文甚遒麗。元嘉中,河、濟俱清,當時以為美瑞。照為《河清頌》,其序甚工。照始嘗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于是奏詩,義慶奇之。賜帛二十匹,尋擢為國侍郎,甚見知賞。遷秣陵令。文帝以為中書舍人。上好為文章自謂物莫能及照悟其旨,為文多鄙言累句。咸謂照才盡,實不然也。臨海王子頊為荊州,照為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子頊敗,為亂兵所殺。(節選自《南史·劉義慶》)40.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兩處)上 好 為 文 章 自 謂 物 莫 能 及 照 悟 其 旨41.解釋加點字的意思。(1)尋擢為國侍郎(2)實不然也(3)不聞者(4)義慶奇之42.有關古代文學文化常識,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的字是從名上派生出來的,它對名有表述、闡明的作用,如鮑照名“照”與字“名遠”。B.“嘗為古樂府”“為亂兵所殺”兩句中的“為”用法和意思相同。C.《世說新語》是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撰寫的文言志人小說集。D.“遷”在古代也可指變動官職,“遷秣陵令”中的“遷”指官職升遷。4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照始嘗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2)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44.結合詩文內容簡析“鮑照”的形象。【答案】40.上好為文章/自謂物莫能及/照悟其旨 41.不久;這樣;使……聽到;以……為奇。 42.B 43.(1)鮑照開始曾經拜見劉義慶,沒有得到賞識,想要獻詩表達自己的志向。(2)使得蘭草和艾草不分,整天庸庸碌碌,和那沒有志向的人為伍呢? 44.少有才華;謙虛內斂;不卑不亢等(意思對即可,要結合內容)【解析】40.考查文言斷句。句意:皇上喜歡寫文章,自己認為別人沒有趕得上的,鮑照傾悟了他的心意寫出文章來。根據句意斷句為:上好為文章/自謂物莫能及/照悟其旨。41.考查文言詞語理解。(1)句意:不久選拔為國侍郎。尋:不久;(2)句意:其實并不是這樣。然:這樣;(3)句意:不能使人聽到的人。聞:使……聽到;(4)句意:劉義慶覺得此人不同凡響。奇:以……為奇。42.考查文學文化常識。B.有誤,“嘗為古樂府”的“為”意為“動詞,作、創作”;“為亂兵所殺”中的“為”意為“介詞,被”。兩句中的“為”用法和意思不同;故選B。43.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1)嘗:曾經;謁:拜訪;未見知:沒有得到賞識;貢:呈獻;言志:表達自己的志向。(2)辨:分辨;相隨:為伍,一起。44.考查人物形象。結合“文辭瞻逸。嘗為古樂府,文甚遒麗”可知,鮑照才華橫溢,極富文采。結合“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可知,鮑照胸懷大志、不卑不亢;結合“為文多鄙言累句。咸謂照才盡,實不然也”可知鮑照謙虛內斂,謹小慎微。【分析】參考譯文: 鮑照字明遠,東海郡人,詩文豐富而俊逸。曾作古樂府詩,文辭很剛健美麗。元嘉年間,黃河和濟水都清了,當時認為是美好的預兆。鮑照寫《河清頌》,序文寫得非常精巧見功力。 鮑照原來曾經拜訪劉義慶而未被了解想獻詩言志,有人勸阻他說:“您地位還低,不可輕慢大王。”鮑照勃然大怒說:“千百年來,有很多淹沒不聞名的英雄人才和奇特之人,怎么能夠數的過來呢?大丈夫豈能就這樣埋沒自己的智慧能力,使幽蘭和愛好不分,整天碌碌無為,跟燕雀相隨呢?”于是獻詩。劉義慶覺得此人不同凡響,賜帛二十匹,不久選拔為國侍郎,很受賞識,遷任秣陵縣令,文帝又用他做中書舍人。 皇上喜歡寫文章,自己認為別人沒有趕得上的。鮑照傾悟了他的心意寫出文章來,便故意多用些淺薄、重復的詞句。當時人們認為鮑照才華已盡,其實并不是這樣。臨海王子頊任荊州刺史,鮑照任前軍參軍,掌書記。子頊敗亡時,鮑照被亂兵殺死。45.班級開展“宋韻歷史名人傳記”研讀活動,請你完成以下學習任務。 (1)為研究宋人精神,小李等人查詢了歐陽修的人生經歷,制作了一張歐陽修貶謫圖,請你參與完成探究成果。①探究上圖詩句內容,得出結論:歐陽修兩次被貶路上都抒發了① 情感,到達被貶地后,他都通過② 調節自己的情緒。②好朋友小文考砸了,非常傷心,小李想用歐陽修的貶謫經歷來安慰小文,你覺得是否合適?請結合上圖詩文內容闡述理由。小李還查閱了有關歐陽修的其他資料,請你閱讀后完成任務。【甲】時范文正公①知開封府,每進見,輒論時政得失。宰相惡之,斥守饒州。歐陽公②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誚范公,以為當黜。歐陽公為書責之,坐貶峽州夷陵令。明年,移乾德令,復為武成軍節度判官。康定初,范公起為陜西經略招討安撫使,辟歐陽公掌書記③,歐陽公笑曰:“吾論范公,豈以為利□?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辭不就。(蘇轍《歐陽文忠公神道碑》,有刪改)【注釋】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后面的丞相為仁宗時期權相呂夷簡。②歐陽公:指歐陽修。③辟:征召來授予官職。掌書記:官名。【乙】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④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方貶夷陵時,無以自遣,因取舊案反覆觀之,見其枉直乖錯不可勝數,于是仰天嘆曰:“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宋史 歐陽修傳》)【注釋】④機阱:比喻坑害人的圈套。(2)小李想通過在語境中咀嚼關鍵字詞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請你幫助他整理下面的學習單。人物 解釋關鍵字詞 方法提示 解釋 人物評價范仲淹 輒論時政得失 【聯系課內法】示例:飲少輒醉(《醉翁亭記》) ① 可以看出范仲淹⑤ 的性格特點。宰相惡之 【多音字辨析法】示例: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 雍也》) ②歐陽修 方貶夷陵時 【查閱字典法】 ①方形,與“圓”相對。 ②方圓,周圍。 ③才,剛剛。 ④將要,就要 ③ 可以看出歐陽修⑥ 的性格特點。遇事不敢忽也 【組詞法】 示例: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湖心亭看雪》) ④(3)請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4)結合材料,在【甲】文方框處選擇合適的虛詞并說明理由。A也 B.哉 C.者(5)歐陽修去世后被賜予謚號“文忠”。請結合歐陽修貶謫圖和兩則文言文材料,閱讀謚號知識小卡片,探究歐陽修謚號為“文忠”的原因。“謚號”知識小卡片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敏而好學曰文;剛柔相濟曰文;德美才秀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忠: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教人以善曰忠。摘自《逸周書 謚法解》【答案】(1) 被貶謫的愁緒;寄情山水 示例:合適,歐陽修被貶時路途中作的《琵琶亭》和《自河北貶滁州初入汴河聞雁》均表達了不得志時的豁達樂觀,與小文的心境有相似之處。以此作為勸說材料很典型。(2) 就,總是 討厭 才,剛剛; 疏忽 關心國事,愛惜人才 剛正不阿,做事認真。(3)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4)B(5)危身利國、堅強不暴、世篤勤勞。【詳解】(1)本題考查情感主旨及內容理解。①根據《琵琶亭》中“樂天曾謫此江邊,已嘆天涯涕泫然”借白居易的“嘆天涯涕泫然”表達自己的愁緒之深,以及《自河北貶滁州初入汴河聞雁》中的“五更驚破客愁眠”直接抒發自己的愁緒,可知,歐陽修兩次被貶路上都抒發了被貶謫的愁緒;根據圖中“到達夷陵后作《寄梅圣俞》,其中寫到‘惟有山川為勝絕,寄人堪作畫圖夸’”和“到達滁州后作《醉翁亭記》,其中寫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知都提到“山水”,可知,他都通過“寄情山水”調節自己的情緒。②根據圖片上面“1036年歐陽修被貶夷陵”可知,《琵琶亭》是歐陽修在前往夷陵路途中所作;根據圖片“1045年歐陽修再次被貶滁州”可知,《自河北貶滁州初入汴河聞雁》是歐陽修在前往滁州路途中所作;結合圖片下面“到達夷陵后作《寄梅圣俞》,其中‘惟有山川為勝絕,寄人堪作畫圖夸’”和“到達滁州后作《醉翁亭記》,其中寫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知,歐陽修在兩次遭受貶謫后仍然以通過“寄情山水”調節自己的情緒,表現出樂觀豁達的心態,因此,以此來勸說小文調節考試情緒很合適。(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輒論時政得失:總是討論當時政事的得失。飲少輒醉:只喝一點兒就醉了。根據聯系課內法可知,輒:就,總是;宰相惡之:宰相厭惡他。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根據多音字辨析法,惡:討厭,厭惡;方貶夷陵時:剛被貶到夷陵的時候。根據查閱字典法,方:剛剛;遇事不敢忽也:遇到案件就不敢疏忽了。余強飲三大白而別: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根據組詞法,忽:疏忽;根據甲文“每進見,輒論時政得失”可知,范仲淹關心國事;根據“范公起為陜西經略招討安撫使,辟歐陽公掌書記”可知,范仲淹愛惜人才;根據乙文“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可知,歐陽修剛正不阿;根據“自爾,遇事不敢忽也”可知,歐陽修做事認真。(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句意為:他天性剛直不阿,見義勇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無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頭。“天資剛勁”主謂結構,應在“勁”后停頓;“見義勇為”主謂結構,應在“為”后停頓;“雖機阱在前”主謂結構,應在“前”后停頓;因此斷句為: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4)本題考查虛詞理解。也:句末語氣詞,表示判斷或解釋的語氣。哉:表示感嘆的語氣。跟疑問詞合用,表示疑問或反詰的語氣。者: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詞組、動詞性詞組后面,表示有此屬性或做此動作的人或事物。根據甲文方框處前“豈以為利”中的“豈”是疑問詞,表反詰語氣,可知此處應使用“哉”;故選B。(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根據甲“歐陽公見諫官高若訥,若訥詆誚范公,以為當黜,歐陽公為書責之,坐貶峽州夷陵令”的事跡,結合謚號知識小卡片中的“危身利國曰忠”,可知謚號為“文忠”的原因是危身利國;根據乙“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歐陽修的性格,結合謚號知識小卡片中的“堅強不暴曰文”,可知謚號為“文忠”的原因是堅強不暴;根據乙“自爾,遇事不敢忽也”歐陽修的行為,結合謚號知識小卡片中的“世篤勤勞曰忠”,可知謚號為“文忠”的原因是世篤勤勞。【分析】參考譯文:(甲)當時范仲淹執掌開封府,每次進見,總是討論當時政事的得失,宰相厭惡他,貶斥他鎮守饒州。歐陽修面見諫官高若訥,高若訥詆毀嘲弄范仲淹,認為范仲淹應當被罷免。歐陽修寫信批評他,因此被貶為峽州夷陵令。第二年,遷任乾德縣令,又被任命為武成軍節度判官。康定初年,范仲淹被重新起用擔任陜西經略招討安撫使,征辟歐陽修擔任掌書記。歐陽修笑著說:“我為您直言,難道是為了私利嗎 同時被貶斥不同時升遷也是可以的。”推辭不去。(乙)歐陽修開始在滁州任職,自號為醉翁,晚年更改為六一居士。他天性剛直不阿,見義勇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無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頭。即使被貶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樣不變。剛被貶到夷陵的時候,沒有消遣的地方,就拿來以前的案件檔案反復察看,發現里邊冤假錯案不計其數,于是仰天長嘆說:“邊遠人稀的小城尚且是這樣,天下的(冤假錯案)就可想而知了”。從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倪敬,字汝敬,無錫人。正統十三年進士。擢御史。景泰初,畿輔饑,命出視。請蠲(juān)田租,戶部持不可。再疏爭,竟得請。巡按山西。時有入粟補官令,敬奏罷之。戍將侵餉者,悉按治,豪猾斂跡。再按福建。時議將復銀冶,敬未行,抗疏論,得寢。既至,奏罷諸司器物濫取于民者。鎮守內臣戴細保貪橫,敬列其罪以聞。帝召細保還,命敬捕治其黨,吏民相慶。代還,留家四月,逮治,尋復職。六年七月,以時多災異,偕同官吳江盛昶、江陰杜宥、蕪湖黃讓、安福羅俊、固始汪清上言:“府庫之財,不宜無故而予;游觀之事,不宜非時而行。曩以齋僧,屢出帑金易米,不知櫛風沐雨之邊卒,趨事急公之貧民,又何以濟之?近聞造龍舟,作燕室,營繕日增,嬉游不少,非所以養圣躬也。章綸、鐘同直言見忤,幽錮逾年,非所以昭圣德也。愿罷桑門之供,輟宴佚之娛,止興作之役,寬直臣之囚。”帝得疏不懌,下之禮部。部臣稱其忠愛。帝報聞,然意終不釋。未幾,詔都御史蕭維禎考察其屬,諭令去之。御史罷黜者十六人,而敬等預焉;皆謫為典史,敬得廣西宜山。英宗復辟,詔皆授知縣,安遠侯柳溥器敬,西征,請以自隨,改都督府都事。逾年師還,卒。士類惜之。(節選自《明史·列傳》)46.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尋復職(不久) B.曩以齋僧(先前)C.曩以齋僧(素食) D.帝得疏不懌(高興)47.下列句中的“以”與“以時多災異”中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去以六月息者也 B.以其境過清 C.以塞忠諫之路 D.皆以美于徐公48.翻譯下列句子。(1)既至,奏罷諸司器物濫取于民者。(2)章綸、鐘同直言見忤,幽錮逾年,非所以昭圣德也。49.文中的倪敬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簡要概括其特點。【答案】46.C 47.B 48.(1)(倪敬)到了以后,上奏罷免從百姓處濫取器物的官員。(2)章綸、鐘同直言被忤,幽禁多年,這不是用來彰顯圣德的方法。 49.是個正直敢言,剛正不阿,體恤百姓,忠君愛民的人。【解析】46.考查詞語釋義。C.句意:以前為了齋僧。齋:舍飯給僧人。故選C。47.考查一詞多義。例句中的“以”是介詞,因為的意思。A.介詞,憑借;B.介詞,因為;C.連詞,以致;D.動詞,認為;故選B。48.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1)既至,到了以后;罷,罷免;于,從;者,……的官員。(2)忤,不順從;幽錮,囚禁;逾年,多年;非,不是;所以,用來;昭,彰顯。49.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據“請蠲田租,戶部持不可。再疏爭,竟得請”“鎮守內臣戴細保貪橫,敬列其罪以聞”可知,他是一個正直敢言的人。根據“以時多災異,偕同官吳江盛昶、江陰杜宥、蕪湖黃讓、安福羅俊、固始汪清上言:‘府庫之財……愿罷桑門之供,輟宴佚之娛,止興作之役,寬直臣之囚。’”可知,他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根據“既至,奏罷諸司器物濫取于民者”“不知櫛風沐雨之邊卒,趨事急公之貧民,又何以濟之”可知,他是一個體恤百姓的人。根據“帝得疏不懌,下之禮部。部臣稱其忠愛”可知,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分析】參考譯文:倪敬,字汝敬,無錫人。是正統十三年的進士。升為御史。景泰初年,京畿鬧饑荒,皇帝使他外出巡視。他請求減免田租,戶部認為不可以。他再次上疏力爭,最終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他巡按山西,當時有入粟補官令,倪敬上奏請求停止這條命令。守邊的將領侵占軍餉,都依法懲治,豪強狡猾之輩都有所收斂。再巡按附件。當時有人討論恢復銀子的冶煉,倪敬沒有施行,上疏爭論,最后沒有施行。(倪敬)到了以后,上奏罷免從百姓處濫取器物的官員。鎮守內臣戴細保貪污蠻橫,倪敬羅列他的罪狀報告了皇帝,皇帝把細保召回,命令倪敬逮捕他的同黨,官吏和人民互相慶祝。后來重新被召回朝廷任職,在家里四個月,逮捕懲治不法之人,不久官復原職。六年七月,因為當時多用災變異相,與官吳江盛昶、江陰杜宥、蕪湖黃讓、安福羅俊、固始汪清一起上書說:“府庫里的財寶,不應該無故給別人;游玩觀賞之事,不應該不按時機而行。以前為了齋僧,多次拿出國庫里的錢買米,不知道那些櫛風沐雨的守邊士卒,忙于生活的貧民,又用什么來救濟他們呢?最近聽說制造龍舟,建造燕室,營造修繕越來越多,嬉戲游樂不少,這不是用來修養圣上身體的行為。章綸、鐘同因為直言而被囚禁了數年,這不是顯示圣德的行為。希望停止對于僧人的供奉,停止宴飲之樂,停止興作的勞役,寬恕那些被囚禁的直言大臣。”皇帝看到后非常不高興,下發到禮部。禮部的大臣認為倪敬忠君愛國。皇帝批答了,然而心里終究不能釋懷。不久,皇帝命令都御史蕭維禎考察他的僚屬,下令讓他離開。御史罷黜的有十六人,而倪敬等人首先被罷黜,都被貶為典史。倪敬到了廣西宜山。英宗復辟以后,下令授予為知縣,安遠侯柳溥器重倪敬,西征的時候,請求讓倪敬跟隨,改任都督府都事。過了一年班師回來,去世了。士卒為他可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重難點練04 課外文言文之人物形象(高頻考點)(原卷版)-2024年中考語文專練(上海專用).docx 重難點練04 課外文言文之人物形象(高頻考點)(解析版)-2024年中考語文專練(上海專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