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環球之旅(三)——非洲與美洲《紅河谷》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這首歌是流傳在加拿大北方紅河一帶的民歌,它主要表現了移民北方紅河一帶的居民在這里墾荒種地、建設家園、發展城市,最終將野牛出沒的荒原變成了人們生活的家園。它回顧了人們艱苦創業的歷史,同時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1、學習歌曲《紅河谷》,感受加拿大民歌的藝術魅力,體會北美音樂藝術之美。2、品味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過程與方法】1、在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運用感受、體驗、創造等方法,感受音樂的風格特點及其表現力。2、音樂實踐活動與審美能力的提升。【知識與技能】1、能夠準確地把握歌曲的情緒及弱起節奏。2、熟練地演唱歌曲。3、能夠運用自然、圓潤的有氣息支撐的聲音來演唱歌曲。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學唱歌曲《紅河谷》能夠用正確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2、感受、了解歐洲移民音樂的藝術特點。【教學難點】1、 唱好歌曲的弱起小節和每一樂句的弱起。2、能夠用平緩的呼吸、統一的的聲音正確的歌唱。四、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教師表演唱中國民歌《茉莉花》【設計意圖:以教師表演唱開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中國民歌導入到外國民歌,揭示主題。】(二)感知歌曲播放歌曲《紅河谷》的錄音,熟悉歌曲的內容。并思考問題:(1)歌曲所表達的情緒是怎樣的 (優美、舒緩的)(2)歌曲的速度、節拍各是怎樣的 (中速、4/4拍)(3)再次聆聽歌曲錄音,聽辨歌曲的結構。(劃分歌曲的樂段,兩部分)歌曲為一段體、四樂句的二聲部合唱。歌曲弱起,樂句結構方整旋律節奏相似(每句尾拍節奏有點不同)。從旋律進行來看,一聲部音域為s,-s一個八度,旋律以級進為主,只在三、四樂句銜接時出現六度大跳;二聲部旋律多以同音反復為主,音域集中在dt,1,s,四音列中。從和聲進行來看,主要由s-m/f-r/m-d/r-t,/d-l,/t,-s,三度音程及轉位s-t,/f-1./m-s,六度音程構成。整首歌曲旋律線悠長,朗朗上口,通俗易唱。(三)學唱歌曲A、學前準備,發聲練習:(1)發“u”音,要求口型從“a”音,保持口腔打開狀過渡到“u”音。體會圓潤、集中、富有彈性、且柔和的聲音。(2)用剛發聲的感覺朗誦歌詞,體會有氣息支撐的聲音是怎樣的?其實說話和唱歌的發聲原理是一樣的。(3)養成良好的發聲習慣,注意保護嗓子(尤其是青春期)。B、分段學習歌曲(1)老師播放錄音,要求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打著拍子唱,尤其要注意第一小節的起句有什么不同?在弱拍上起唱,顧名思義弱起節奏。(2)回顧弱起小節知識。弱起樂曲從弱拍或弱位開始,叫做弱起,第一條小節線之前的部分,叫做弱起小節;也有說法將從弱拍或次強拍起的小節叫做弱起小節(或稱為不完全小節)。弱起小節的歌(樂)曲的最后結束小節也往往是不完全的,首尾相加其拍數正好相當于一個完全小節。(3)學習歌曲的第一樂段。① 投圖譜,老師和同學一起唱譜子,要求打著拍子唱,把強弱規律唱出來,并且用氣息支撐的聲音來唱。② 老師彈奏A段旋律,學生用“u”音跟隨伴奏輕聲模唱。 ③ 在模唱過程中,了解A段音樂的結構、節奏和旋律特點。(有幾個樂句組成 典型節奏有哪些 樂句間的旋律有何特點 )學生試著跟隨伴奏加入歌詞有感情地演唱第一樂段。(4)自主學習歌曲的第二樂段。1、② 視唱歌曲旋律,對比分析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旋律的異同。③ 朗誦歌詞并分析其深刻含義。(加拿大自然風景優美,地廣人稀,物產豐富。人們建設家園發展城市,最終將野牛出沒的荒原變成了美好的生活家園;既回顧了艱苦創業的歷史,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④ 在熟悉旋律的基礎上,加入歌詞有感情地完整演唱一遍。⑤聆聽一遍合唱版的《紅河谷》,感受音樂的不同表現形式帶給人的不同感受。引導學生認知在音樂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并初步分析北美洲的音樂風格特點(旋律質樸,感情真摯而深沉)。⑥我們再來唱一唱《紅河谷》的兩個聲部,邊唱邊認真傾聽其他聲部的聲音,體驗和聲帶給我們的聽覺感受。2.表現歌曲(1)分組演唱歌曲,加深歌曲印象,增強團隊協作能力。(2)競賽演唱歌曲,鞏固新知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并在熟練演唱歌曲之后,提升音樂表現能力。(四)鞏固提升1.為歌曲配上打擊節奏,敲凳子、拍手、跺腳、捻手指等,形式自選,練熟之后跟隨錄音進行演奏。教師及時給以評價2.嘗試用英文演唱歌曲,提升學習興趣。3.小組展示,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五、教學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歌曲《紅河谷》,感受了來自加拿大的民歌風格。課后希望大家能夠搜集我國的民間歌曲與之前學過的世界各地的民間歌曲進行對比,找出異同之處,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音樂無國界,請同學們盡情徜徉在音樂的世界里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