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西樂擷英(一)—— 欣賞《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Symphony No.40,in G minor,K.550),是由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作于1788年的交響曲,該交響曲共四個樂章。《小調第四十交響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響曲(1788年6月26日完成《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8月10日完成《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之整部交響曲熱情洋溢,有著充滿感情化的理念,這首交響曲能聽出巴洛克音樂的痕跡。二、教學目標1.聆聽《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學習交響樂等知識。2.通過聽唱舞等活動掌握樂曲主題,感受和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3.把握樂曲的音樂風格,通過了解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使學生熱愛古典音樂。三、教學重難點通過欣賞樂曲,感受樂曲歡悅和樂觀的音樂情緒。四、教學過程(一)感知歌曲1作者簡介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范,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他一生創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劇、41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人,對于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主流,他與格魯克(Gluck)、瓦格納(Wagner)和威爾第(Verdi)被并稱為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作為18世紀末時的歐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樂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尤其是體現在歌劇作品中的市民階層的思想,無疑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意義。莫扎特賦予音樂以歌唱優美歡樂性,然而其中又深含著悲傷,這正反映了莫扎特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背景故事莫扎特最后的三首交響曲,即降E大調(K.543)、G小調(K.550)、C大調“朱庇特”(K.551)都是在1788年夏天,只用了六個星期一氣呵成的,是莫扎特交響曲的三大杰作,G小調(K.550)第40號交響曲抒情、真摯,蘊藏著不屈的斗爭精神,是莫扎特音樂中最受世人珍愛的作品,是超越了一切時代的純音樂典范,整個音樂史上真正完美的杰作之一。《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從創作到成稿僅僅用了兩個星期,而當時莫扎特正掙扎在貧苦艱難的生活之中,在這種困窘悲憤的情況下,他寫下了人生最后三部交響曲作品,《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便是其中之一。當時的莫扎特窮困潦倒,經濟狀況一落千丈,甚至還需要救濟補貼,他在一封信中如此寫道:“那些灰暗的思緒如此頻繁敲擊我,我曾作出巨大努力來驅走這些思緒。”G小調在他的眼里是凄切悲涼的,隱含著憂郁,充滿沉思和撫慰的深情,流露出悲劇而陰郁的美感。《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體現著作曲家的哀怨之情以及對社會憤懣激昂的精神。這并非他貧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的凝聚了一個窮困作曲家的生活體驗,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慘遭遇和挫折的集中體現,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這種“少年維特之煩惱”式的樂思,也為這首作品贏得了“維特”交響曲的稱謂。(二)整體欣賞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很快的快板,g小調。似花仙子跳舞般輕盈、曼妙,讓人忍不住踮起腳尖跟著起舞。這一樂章也是是整部作品中最為人們喜愛的樂章。有音樂評論家稱它為悲劇式的熱情之舞,我想應該是把莫扎特的真實生活處境與他的音樂聯系起而來作的主觀評價吧。第二樂章奏鳴曲式,行板,降E大調。 由第一樂章的急切和壓迫轉向了緩和,這里陰郁的g小調轉為溫暖的降E大調,明朗的色彩出現,但是長笛旋律的出現帶著一種小心翼翼的謹慎,有著猶豫和緊張,弦樂和木管樂器之間的明暗色彩對比以及拉扯的張力,仿佛是內心躊躇的對話。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g小調。主題旋律沉重但昂奮有力,像似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拖著沉重的步伐,奮擊著,掙扎著前進。小提琴和木管穿插其中演奏出一段輕盈柔婉的旋律,仿佛是沉重生活中亮起的一絲光線。也許是因為我看過莫扎特的傳記和電影,這一樂章常常聽得我淚盈滿眶。第四樂章是極快的快板。是整部交響曲最有力度和氣勢的樂章,前三個樂章中的主題在這一樂章中都有出現,好像在對前三個樂章作一個總結。不過這一樂章中過于急促的節奏、有些尖銳刺耳的如狂風暴雨般音效完全不同于莫扎特之前的作品中所呈現的詩意、雅致的風格,讓我有一種“人在困境中急躁的、狂亂不安的、茫然的找不著出路的”感覺。教學小結 音樂可以抒發人的情感,撥動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我們要做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中學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