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15 答司馬諫議書學(xué)習(xí)目標(biāo):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積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2.理清駁論邏輯,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和作者觀點。3.通過品讀語言,感受作者改革的決心,學(xué)習(xí)并體會其對國家大事的擔(dān)當(dāng)精神。課前預(yù)習(xí)案寫作背景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與王介甫書》),列舉實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廢除新法,恢復(fù)舊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馬諫議書》),對司馬光的指責(zé)逐一反駁,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此文言辭犀利,針鋒相對,是古代的駁論名篇之一。2. 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熙寧十年(1077年),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國公”,后人稱其為王荊公。列寧稱王安石為“中國11世紀(jì)的改革家”。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當(dāng)時任右諫議大夫。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課中探究案1.文章思路梳理段落 內(nèi)容概括1 交代寫作緣由234 書信常規(guī)結(jié)尾2.作者是如何駁斥司馬光觀點的?論證思路:(1)提出辯駁標(biāo)準(zhǔn):(2)作者辯駁經(jīng)過:司馬光責(zé)難 名 實(王安石回復(fù)) 是否相符(3)得出辯駁結(jié)論:3.文章最后作者提到了幾種人?他們的表現(xiàn)是什么?作者屬于哪一種?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做?種類 具體表現(xiàn) 作者態(tài)度課后鞏固案背誦本篇文章。拓展提升:【課內(nèi)挖掘】王安石與司馬光是家喻戶曉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兩人年齡相仿,同朝為官,且都官至宰相,也曾惺惺相惜。但在變法一事上,王安石與司馬光態(tài)度截然不同。王安石是改革的先鋒官,力圖通過改革振興北宋王朝。而司馬光卻是保守派領(lǐng)袖,寧可丟掉前途乃至生命,也要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適用角度] 理想與信念、改革、創(chuàng)新、保守[運用示例]堅守自己的理想與信念。當(dāng)年王安石不懼內(nèi)外與論的巨大壓力,執(zhí)意變法,堅定不移。在封建專制社會中,反對墨守成規(guī),提倡因時而變,以孤傲獨立和自命清高的行事風(fēng)格與同俗媚眾的社會風(fēng)氣展開較量,其斗爭結(jié)果是兩次被罷相,最后不得不高開朝廷退隱民間。由于保守派的反對,王安石變法失敗,也導(dǎo)致了北宋哲宗與徽宗兩朝的衰退,甚至安生了徽欽二帝被俘的靖康之難。但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一直堅守自己的理想與信念,不因?qū)Ψ缴砭痈呶欢淖兝硐牒蜌夤?jié),值得當(dāng)今每個中國人深思與學(xué)習(xí)!素材鏈接:與王介甫書(節(jié)選)司馬光今天下之人惡介甫之甚者,其詆毀無所不至。光獨知其不然,介甫固士賢,其失在于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賢所以治國者,不過使百官各稱其職、委任而責(zé)其成功也;其所以養(yǎng)民者,不過輕租稅、薄賦斂、 已逋責(zé)也。介甫以為此皆腐儒之常談,不足為,思得古人所未嘗為者而為之。于是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曉財利之人,使之講利。夫侵官,亂政也。介甫更以為治術(shù)而稱施之;貸息錢,鄙事也,介甫更以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從民出,介甫更欲斂民錢雇市傭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獨以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極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須臾離,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與賢皆過人,及其失也,乃與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謂用心太過者也。介甫素剛直,每議事于人主前,如與朋友爭辯于私室,不少降辭氣,視斧鉞鼎鑊如無也。及賓客僚屬謁見論事,則唯希意迎合,曲從如流者,親而禮之;或所見小異,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輒艴然加怒,或詬罵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辭之畢也。明主寬容此,而介甫拒諫乃爾,無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謂自信太厚者也。今介甫為政,首建制置條例司,士講財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輸法于江、淮,欲盡奪商賈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錢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豈孟子之志乎?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之,棄者取之,矻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nèi)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nóng)、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此豈老氏之志乎!何介甫總角讀書、白頭秉政,乃盡棄其所學(xué)而從今世淺丈夫之謀乎?譯文:當(dāng)今天下十分厭惡您的人,他們對您毀謗、污蔑,所有的壞話都用上了。我個人認(rèn)為這樣做是不恰當(dāng)?shù)模緛硎鞘抠t人,您的失誤在于用心過了頭、自信心太強罷了。為什么這樣說呢?古來圣賢的治國之道,不過是使眾官都能勝任所擔(dān)任的職務(wù),委派任務(wù)而責(zé)令其取得成功;他們的養(yǎng)民之法,不過是減輕租稅,減少賦稅,赦免逃避債務(wù)的人。您認(rèn)為這些都是迂腐儒生的老生常談,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過的事情。于是,財利方面的事不再委派鹽鐵、戶部、度支三司經(jīng)管而改由中書省、樞密院長官兼領(lǐng),又建立制置三司條例司,聚集擅長文章之士及通曉財利之人,讓他們?nèi)ナ恐v功利。說到侵奪原有官吏的職權(quán),只能把政治秩序搞亂,您反而以為是治國良法而首先實施;放款收利息,這是鄙陋的事情,您反而作為王道善政而盡力推行;勞役自古都由平民負(fù)擔(dān),您反而打算征收免役錢,而由官府雇人代為服役。這三項措施,普通的人都知道不適合,而您獨自以為可行;并不是您的見識比不上普通的人,而是特意想要建立非同尋常的功業(yè)以致忽略了普通人所知道的常識。正士而恰當(dāng)?shù)闹螄溃梢允┬杏谔斓刂g,人們都片刻不能離開它,所以孔子說:“道之所以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明智的人實行得超過它的限度;愚蠢的人卻夠不上標(biāo)準(zhǔn)。道之所以不能被人們認(rèn)識的原因,我知道了:有德行的人要求過高,沒有德行的人又要求太低。”您的智慧與德行都超過了一般人,等到其失誤的時候,竟然跟愚者、不賢者的“不及”行為相等,這就是我所說的用心過了頭。您素來剛正耿直,每在人君前議論政事,如同朋友爭辯于私人的內(nèi)室,從不稍稍收斂盛氣凌人的態(tài)度,看待斧鉞鼎鑊就象是不存在一樣。至于賓客、僚屬進見議事,就只有揣摩您的意圖,迎合您的心意,曲意聽從您的話而毫不遲疑的,您就親切地以禮相待;有的人見解小有不同,稍微提到新法不合適之處,您總是勃然發(fā)怒,或者謾罵加以污辱,或者奏明皇上而逐出朝廷,并不等待他們把話說完。英明的主上對您是如此寬容,而您拒納諫言竟是這個樣子,這恐怕夠不上“恕”道吧?從前王子雍侍奉皇上很正直,卻喜歡下面的人獻(xiàn)媚奉承自己,不幸的是,您的行為不是也跟王子雍類似嗎?這就是我所說的自信心太過。當(dāng)前您執(zhí)掌朝政,首先建立制置條例司,士講財利的事,又委派薛向在江、淮一帶推行均輸法,想要全部剝奪商賈原有的利益;又分派官員出使各地發(fā)放青苗錢而征收其利息,致使人人感到憂愁、痛苦,父子不能相見,兄弟妻子流離失散,這難道符合孟子的意愿嗎?現(xiàn)今您治理國家,完全改變祖宗的舊法,該先的放在后面,該上的放在下面,該右的放在左面,已成的毀壞之,已廢的取用之,整天忙忙碌碌,盡心竭力,夜以繼日不得休息,使上自朝廷、下到田野、內(nèi)起京都、外至四海,士人、官吏、兵卒、農(nóng)夫、工匠、商賈、僧徒、道士,沒有一人能夠因襲故典、固守常法、紛繁混亂,無人可以安居,這難道符合老氏的意愿嗎?您束發(fā)讀書,白頭執(zhí)政,為什么要全部丟掉自己學(xué)到的東西而去聽從當(dāng)今淺薄之徒的壞主意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