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一個人的流派————德彪西惟有音樂能夠喚起人們對似真非真的美景,對將信將疑的世界的想象。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國籍:法國出生地:法國圣日耳曼昂萊出生日期:1862年8月22日逝世日期:1918年3月25日職業(yè):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主要成就: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代表作品:鋼琴曲《前奏曲》、《練習曲》,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20世紀的音樂舞臺,是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拉開帷幕的。克洛德·阿希爾·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生在巴黎近郊。父親是店員,還參加過巴黎公社武裝起義。父母都與音樂無緣,他們更希望兒子長大以后能夠成為海軍軍官。德彪西7歲時,顯示出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深得鋼琴家弗勒維爾夫人喜愛。弗勒維爾夫人免費教他學習鋼琴,直到德彪西11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后,還為他負擔了大部分學費。在音樂學院上學時,德彪西雖然刻苦用功,許多功課都不錯,還得過獎,但他自己卻深不滿足。他覺得音樂學院的教學過分保守拘古,與他內(nèi)心的創(chuàng)新要求相去甚遠。1879年,德彪西經(jīng)由老師介紹,認識了梅克夫人。梅克夫人從小喜歡音樂,文化素養(yǎng)很高。丈夫死后,留下一大筆積蓄,她深居簡出,除了獨自坐在包廂中聽音樂會外,什么地方也不去。她雖然非常富有,但卻感到寂寞孤獨,音樂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寄托。她常常邀請一些音樂家來家作客、演奏,并常常幫助貧困的音樂家。她與柴科夫斯基的情誼已成為傳世美談。1880與1881年間的暑假中,德彪西應梅克夫人邀請在她家的三重奏團中演奏鋼琴,同時擔任她孩子們的音樂教師。旅居俄國使德彪西有機會接觸到了一大批格調新穎的俄羅斯作品,穆索爾斯基的大膽探索尤其令他折服。他在俄羅斯作曲家們的心目中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柴科夫斯基在給梅克夫的人信中說:“德彪西的面容和他的手,使人想起少年時代的‘鋼琴之王’——安東·魯賓斯坦。愿上帝賜福于他,使他能夠像鋼琴之王那樣,一生幸運。”1884年,德彪西因合唱《浪子》獲得羅馬大獎。按照規(guī)定,獲此獎者將由政府派送意大利學習4年。第二年,德彪西入學羅馬的法蘭西學院。居此期間,他完成了早期的兩部重要作品:清唱劇《中選的小姐》和管弦樂《春》。這兩部作品已清晰地顯示出德彪西的創(chuàng)新意向,于是引起校方的反感。從此,校方拒絕上演他的作品。19世紀末的法國,正處于各種思潮紛紛涌現(xiàn)的時期。在巴黎文學藝術界最盛行的是文學上的象征主義和繪畫上的印象主義。所謂象征主義是由當時法國詩人馬拉美等倡導發(fā)展起來的。他們不主張在創(chuàng)作中直接表達感情,更不屑于描寫客觀現(xiàn)實;他們過分重視語言的形式美,把大量注意力都集中在語言本身的音韻起伏上,甚至不惜犧牲語言概念上的清晰。他們的詩作讓人讀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但又往往不知所云。印象主義,是當時一個畫派的名稱。在一批青年畫家1874年舉行的一次畫展中,有一幅題為《日出印象》的作品,這個流派因以得名。印象主義者的畫強調物體在一瞬間給人的視覺印象以及在這一瞬間物體周圍的色彩光線變化。他們在作品中,用多變的線條和模糊的色調取代了傳統(tǒng)繪畫中所要求的清晰的輪廓和明確的色彩關系。1885年以后,德彪西認識了象征派詩人馬拉美。馬拉美家中常常聚集著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尤其是詩人和畫家。他們每星期二都在一起熱烈地探討藝術問題,思想非常活躍。德彪西樂此不疲,每會必到。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德彪西接觸到了亞洲地區(qū)的東方民間音樂。這些音樂不曾受過西方音樂的影響,它們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出自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德彪西十分喜愛這些來自遠方異國的音樂文化,從中受到十分深刻的啟發(fā)。在印象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在東方音樂的影響下,他漸漸在作品中更強調音響在一瞬間給人的聽覺印象,強調各個個別音響之間的相互對比和不斷變化,并且在相當程度上模糊了在傳統(tǒng)音樂中占突出地位的旋律輪廓線和明確的音響連接邏輯。德彪西對傳統(tǒng)音樂作了許多大膽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這樣做,也許是因為任何一個音樂家都不曾有過他這樣的一雙敏銳的耳朵:德彪西實際上比一般人聽得見更多的泛音。正像一種顏色往往是由一些別的顏色組成的那樣(紫=藍+紅,橙=紅+黃,等等),一個音往往也是 由許多音組合而成的。各種音是由空氣中的各種振動引起的,而正如我們從希臘的單弦琴上看到的那樣,一個音是高還是低,要看振動有多快。他為了讓所有的人們都聽見,大膽地敲響了那些人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聽見了的聲音。由于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fā)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一旦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 德彪西所創(chuàng)立的這種音樂,就是被后人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印象主義”音樂主要作品(1) 管弦樂曲: 《春》(1886);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 《夜曲》(1899); 《大 海》(1905); 《意象》(1912).(2) 室內(nèi)樂: 《弦樂四重奏》(1893); 《大提琴奏鳴曲》(1915); 《長笛、中提琴和 豎琴奏鳴曲》(1915); 《小提琴奏曲》(1916-1917).(3) 鋼琴曲: 《貝加莫組曲》(1905); 《鋼琴曲》(1901); 《版畫》(1903); 《意象 》(1905和1907); 《兒童園地》(1908); 《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 《練習 曲》(1915); 《白與黑》,供兩架鋼琴演奏(1915).(4) 合唱作品: 《浪子》(1884); 《中選的小姐》(1888); 《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難》 (1911).(5) 歌劇: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1902).亞麻色的少女1910至1913年間,德彪西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24首鋼琴小品,他自己稱之為《前奏曲》。《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就是其中頗具特色的一首。整首作品短小、精練,通過具有東方色彩的五聲音調,刻畫出一位清純的少女形象。主題旋律線條清晰,富于歌唱性,音樂輕柔、飄逸、朦朧,是典型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聆聽《大海》它表現(xiàn)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動態(tài)的性格,并通過整個樂隊的不同音區(qū),極為強烈地表現(xiàn)出“大海”中各種畫面的色彩。樂曲在時間和空間上給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對海的幻想。尤其值得提到的是德彪西的交響素描《大海》。德彪西從少年時代起就非常喜歡大海,中年時,他每年夏天必赴海濱避暑。大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他帶來了豐富的靈感。交響素描《大海》由三個樂章組成:《海上的黎明到中午》、《波濤的嬉戲》和《風與海的對話》。1905年首演時,反應平平。1908年由德彪西親自指揮再度上演時,卻贏得了高度的贊譽。印象派音樂在音樂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它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使音樂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奉獻給世人,并對近代的音樂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極為深刻的影響,以至其后有許多音樂家都有印象主義的音樂作品,如意大利的雷斯庇基,法國的杜卡,拉威爾,西班牙的法雅,英國的戴留斯,德國的雷格,俄國的斯克里亞賓等。音樂并不以描述實物為主,但是一些音樂作品卻的確是應情應景而寫的。這些音樂被稱為標題音樂。而印象主義音樂作品幾乎都是標題音樂。這意味著這些作品會以風景,詩歌或者是圖像為題,例如德彪西的《大海》。一如印象主義繪畫,傾向于描繪物體的光和色,而非其清晰的輪廓,這樣的作品給人以夢幻,印象或是暗示的感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