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考歷史復習專題 ★★史料閱讀-中外歷史綱要下-世界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考歷史復習專題 ★★史料閱讀-中外歷史綱要下-世界史

資源簡介

2024屆高考歷史復習專題 ★★
亞歷山大對外侵略擴張大事記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被波斯帝國派來的刺客殺死在他女兒的婚禮上。腓力二世的兒子亞歷山大(20歲)繼位。隨后,他組建起一支由3萬步兵、5000騎兵構成的東征軍。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軍開始入侵波斯帝國。馬其頓軍隊在小亞細亞打敗波斯軍隊,隨后占領整個小亞細亞。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率軍在敘利亞打敗了大流士三世的10萬波斯軍,俘虜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女兒。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率軍侵占埃及。在尼羅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了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城。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率軍在兩河流域北部與波斯軍隊決戰,占領波斯都城巴比倫和蘇薩,繳獲無數戰利品。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率軍占領波斯波里斯,獲12萬塔蘭特巨資,并焚毀波斯王宮,波斯帝國滅亡。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侵入印度,公元前325年,由于士兵厭戰,亞歷山大被迫率軍撤出印度。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患惡性瘧疾病亡,時年33歲。他死后,在爭奪王權斗爭中,他的母親、妻子、兒女都被反對派殺死。將領們紛紛擁兵自立為王,亞歷山大帝國(壽命13年)分裂為四個希臘化的國家:托勒密王國(埃及和敘利亞),塞琉西王國(亞洲)、馬其頓王國(本土)。
第三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150年,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薩進犯迦太基,后者被迫向其宣戰,羅馬以迦太基破壞和約為借口,于公元前149年向迦太基宣戰,第三次布匿戰爭開始。羅馬軍隊在北非登陸后,迦太基曲意求和,答應交出人質和武器。但羅馬人提出了及其苛刻的條件,令迦太基公民迦太基人憤然拒絕,起而抵抗。羅馬軍隊圍攻迦太基城兩年未下。
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發生饑荒,瘟疫橫行。“非洲征服者”小西庇阿領導下進攻迦太基郊外摧毀迦太基野戰軍后發起總攻,羅馬血洗迦太基,迦太基市民經過六天六夜的浴血奮戰后投降,二十五萬公民僅約五萬人幸存并被賣為奴隸,迦太基被西庇阿奉命摧毀,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羅馬在此后建立阿非利加行省,從此迦太基成為歷史中燃燒的森林灰飛煙滅。
在前后歷時百余年的布匿戰爭期間,羅馬在與迦太基及其盟友以及與地中海強國的反復爭斗中,占領了歐、亞、非的廣大地區,掠奪了大量奴隸和財富。
奧斯曼人攻陷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答應他的軍隊可以按照古代軍事習俗,準許部下在破城后在城中強奸和搶掠三日。他也曾恐嚇君士坦丁十一世,如果抵抗,城中平民將不能幸免(被屠殺)。土耳其人屠殺了很多平民。城中大批居民遭受強奸、洗劫或淪為奴隸。士兵按照在奴隸市場可以賣得的價格把人群分隔,少數老人及一些嬰孩被當場殺害。士兵們為了爭奪富有的元老院議員、美貌少年或少女而打斗起來。
蒙古西征
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汗國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時間跨度達40年,涉及到中亞、東歐、西亞等地區,建立了龐大的帝國,總面積超過了3000萬平方公里。這是人類文明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征服活動。蒙古西征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西征對當時的亞歐大陸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蒙古在西征過程中不斷攻城略地,光是其戰爭破壞的威力就十分驚人。蒙古西征又采取了野蠻粗暴的方式,如果城池投降,就將居民移出,搶劫幾日;如果城池是被攻陷的,那么就會被夷為平地,百姓遭到屠殺。
在第一次西征的時候,蒙古人就將許多中亞名城夷為平地,包括撒馬爾罕、布哈拉等著名的城市。在第二次西征的時候,蒙古人摧毀了東歐平原的不里阿耳、基輔、布達佩斯等。第三次西征時,兩河流域的千年古都巴格達被屠城,并破壞了這里維持了8000年的灌溉系統。
有資料顯示,蒙古所有的征服戰爭一共使亞歐大陸減少了2億人口,這個數據是包括戰爭死亡、屠殺死亡和饑荒等帶來的人口死亡。其中,中國的金、西夏、南宋等一共損失人口達到了5000多萬,而金國的損失竟然高達4000多萬。那么,蒙古西征造成的人口損失大約就是1.5億。
中世紀的自治城市
中世紀的城市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自治。在中世紀城市形成之初,城市所在領地的領主往往在城市中享有一系列經濟特權,但是,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市民也開始對封建領主進行斗爭,他們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改變領主課稅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城市市民與封建領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總是試圖擺脫領主的束縛,達到自治的目標。在西歐的國家中,城市市民通常是王權反對封建割據的天然同盟軍,為王權戰勝封建領主、建立統一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世紀城市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和爭取城市自治,往往同王室聯合進行。在法國,國王與城市市民也通過特許狀而產生了關聯,法國國王也被稱作"公社之父"。國王通過為城市市民頒布特許狀獲得市民的信任,并且也為其與領主斗爭爭取到了同盟軍。在英國,英王亨利二世即位后,為加強王權和大領主展開激烈的斗爭,亨利二世得到城市市民的大力支持。在那些國王無力實現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城市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與割據勢力抗衡。
封建領主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中世紀城市的興起過程,因此也掌握了城市的司法權和行政權,城市與封建領主斗爭的目的就是要奪回這些權力。在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城市一般采取金錢贖買自治權的方法,也有許多城市是采用武裝斗爭來達到目的的,譬如意大利的米蘭和德國的科隆等。11世紀中葉,米蘭市民掀起反對主教的斗爭,將主教的軍隊逐出城外,最終獲得了自治地位。從11世紀末到12世紀,法國東北部有四十多個城市通過武裝起義的方式獲得了自治權。
有些城市具有完全的自治權,如意大利中北部的一些大城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在完全自治的基礎上建立起城市共和國,還取得了對周邊農村地區的控制。也有一些城市僅取得了部分的自治權,由國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如法國的巴黎、里昂、南特,英國的牛津、林肯,等等。大部分中小城市限于自身力量,基本上沒有自治權可言,一般都處于封建領主的直接控制之下。
城市的自治力量一般都來自行會。行會是對手工業、商業的成員進行規范管理和協調的組織,行會成員必須遵守行會的規定。在很多城市,當行會力量強大起來之后;,就進入政府,由行會成員擔任政府要職,參與城市決策和管理。最有名的當屬佛羅倫薩,其行會政府使城市實現了自治。然后,隨著商業的發展,在行會中也出現了一些商業貴族和大商人、大金融家,他們逐漸控制了行會政府,并且使自治政府變為其個人或小集團的工具,成為新的領主對城市進行控制。在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此,城市的自治也是相對的,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情況。尤其是在中世紀晚期,許多自治城市都表現出向領主城市或城市國家的轉變。
在德國,13、14世紀也出現了許多自治城市,由于這些城市都是在皇帝的幫助下,擺脫了地方教俗領主的控制,因此也被稱作自由城市或帝國自由城市。譬如科降、奧格斯保、美因茨、沃姆斯、施派爾、斯特拉斯堡和巴塞爾。這些城市不再接受其領主的統治。直接處于皇帝治理之下的自由城市基本上自主,擁有自己的司法權,包括執行死刑的權力,這也是它們與其他隸屬于任何領主城市的區別。這些城市還有權利和有義務直接派代表參加帝國議會,同時他們對皇帝也有一定的義務,比如交稅、提供軍隊等。到14世紀,許多自由城市組成城市同盟,如萊茵同盟、士瓦本同盟,但最有名的當屬漢薩同盟。漢薩同盟是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城市結成的政治、商業同盟,目的在于確保商路安全,維護商業特權,壟斷北歐貿易。漢薩同盟下轄倫敦、布魯日、卑爾根、諾夫哥羅德四大海外商站。漢薩同盟在鼎盛時期成員多達一百六十多個,其中德國北部的城市居于主導地位。漢薩同盟是為了發展商業而興起的跨國城市同盟,到 15世紀中葉以后才逐漸解體。
城市興起對西歐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城市興起對西歐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它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集中、方便的場所,為農業發展開辟了市場,因此又促進了商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并導致銀行業的產生。
第二,市民階層不斷壯大,促使早期資產階級出現。部分地改變了西歐封建社會內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
第三,促進了政體的改變。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市民階級日益登上政治舞臺。13、14 世紀,英國、法國等國的國王和舊的教俗貴族不得不允許城市代表參加政權,從而形成了英國的國會和法國的三級會議這類等級代表會議。
第四,為科學、文化和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城市興起后,經營工商業的需要產生了城市文化,突出表現在城市文學的產生和城市私立學校、大學的興起,學校培養了一批新型的為市民服務的知識分子。
總之,城市的興起、自治,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瓦解、資本主義和近現代西方文明的產生。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黑死病(鼠疫)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于亞洲西南部,約在1340年代散布到歐洲。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其中2500萬為歐洲人。根據估計,中世紀歐洲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黑死病。
影響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了嚴重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了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教會的地位,并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痳瘋病患。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了“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的一種情緒,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起因及癥狀
通常認為,1346年,在蒙古軍隊進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譯克法,現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時,用拋石機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體拋進城內,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細菌戰。鼠疫原產中亞,其攜帶者是土撥鼠。1348年,一種被稱為瘟疫的流行病開始在歐洲各地擴散。該病從中國沿著商隊貿易路線傳到中東,然后由船舶帶到歐洲。(據我國有關資料記載:14世紀,鼠疫大流行,當時被稱為“黑死病”,流行于整個亞洲、歐洲和非洲北部,中國也有流行。在歐洲,黑死病猖獗了3個世紀,奪去了2500萬余人的生命。)
黑死病的一種癥狀,就是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這種特殊瘟疫被人們叫做“黑死病”。對于那些感染上該病的患者來說,痛苦的死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黑死病可能是一種淋巴腺腫的瘟疫,這種由細菌引起的傳染病,在今天仍然被發現而且同樣危險。這種病菌是由跳蚤的唾液所攜帶,帶疫的跳蚤可能是先吸到受到感染的老鼠血液,等老鼠死后,再跳到人體身上,透過血液把細菌傳染到寄生主的體內。黑死病因其可怕的癥狀而命名,患者會出現大塊黑色而疼痛并且會滲出血液和濃汁的腫瘤。受感染的人會高燒不退且精神錯亂。很多人在感染后的四十八小時內就死掉,但亦有少數人能夠抵抗這個傳染病和存活下來。
因黑死病死去的人如此之多,以至勞動力食缺。整個村莊被廢棄,農田荒鞠,糧食生產下降。緊隨著黑死病而來的,便是歐洲許多地區發生了饑荒。
另外據考證,黑死病的大爆發也與中世紀歐洲大量的屠殺所謂女巫有關,因為當時的普遍信仰宗教歐洲人認為貓是女巫的寵物和助手,所以貓被大量的消滅,以至于在當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貓在歐洲絕跡。黑死病重要的傳播媒介老鼠則在這條斷裂的生物鏈中以幾倍數量增長,為黑死病的爆發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
災難
黑死病從中亞地區向西擴散,并在1346年出現在黑海地區。它同時向西南方向傳播到地中海,然后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并傳至波羅的海。約在1348年,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了1349年,就已經傳到英國和愛爾蘭,1351年到瑞典,1353年到波羅的海地區的國家和俄羅斯。只有路途遙遠和人口疏落的地區才未受傷害。根據今天的估算,當時在歐洲、中東、北非和印度地區,大約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因而死亡。
許多城鎮因此人口大減,上至領主下到農奴都不能幸免,而這些人都對社會都有一定價值,他們若非從事農耕便是其它工作,一旦他們移居到城市,就會加速瘟疫的傳染。黑死病盛行的后期,由于肥皂的發明,使其感染幾率下降,最后直到滅絕。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先驅薄伽丘在1348-1353年寫成的《十日談》就是瘟疫題材的巨著,引言里就談到了佛羅倫薩嚴重的疫情。他描寫了病人怎樣突然跌倒在大街上死去,或者冷冷清清在自己的家中咽氣,直到死者的尸體發出了腐爛的臭味,鄰居們才知道隔壁發生的事情。旅行者們見到的是荒蕪的田園無人耕耘,洞開的酒窖無人問津,無主的奶牛在大街上閑逛,當地的居民卻無影無蹤。
為了逃避死亡,人們嘗試了各種方法,他們祈求上帝、吃精細的肉食、飲用好酒……醫生們企圖治愈或者緩和這種令人恐懼的癥狀,他們用盡各種藥物,也嘗試各種治療手段,從通便劑、催吐劑、放血療法、煙熏房間、燒灼淋巴腫塊或者把干蛤蟆放在上面,甚至用尿洗澡,但是死亡還是不斷降臨到人間。一些深受宗教束縛的人們以為是人類的墮落引來的神明的懲罰,他們穿過歐洲的大小城鎮游行,用鑲有鐵尖的鞭子彼此鞭打,口里還哼唱著:“我最有罪”。
而在德國的梅因茲,有1.2萬猶太人被當作瘟疫的傳播者被活活燒死,斯特拉堡則有1.6萬猶太人被殺。只有少數頭腦清醒的人意識到可能是動物傳播疾病,于是他們把仇恨的目光集中到貓狗等家畜身上,他們殺死所有的家畜,大街上滿是貓狗腐敗的死尸,腐臭的氣味讓人窒息,不時有一只慌亂的家貓從死尸上跳過,身后一群用布裹著口鼻的人正提著木棍窮追不舍。沒有人會憐憫這些弱小的生靈,因為它們被當作瘟疫的傳播者。
中世紀歐洲獵殺女巫運動
在14-17世紀的歐洲興起了一場打破神權,“以人為本,強調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在復興運動的同時,由教會主導的歐洲同樣興起了另一場專門迫害女性的運動—"女巫審判"。基督教不僅迫害哥白尼、伽利略等先進知識分子。還迫害女性,教會發起“獵殺女巫”(迫害女性)行動,長達三百年,害死成千上萬個少女。
女巫起源于古希臘,跟“獵殺女巫”行動扯上關系還要從1347年的黑死病說起,黑死病最開始從意大利爆發,最后傳給了整個歐洲,死神從1347年到1353年,這短短12里帶走2500萬歐洲人,死亡人數占到了當時歐洲總人數三分之一,比二戰的死亡人數還要慘重。
黑死病讓歐洲人沉浸在死亡的恐懼里,歐洲人再也不信上帝會保佑他們,就將怨氣轉嫁到宗教上。歐洲中世紀,宗教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甚至凌駕于君主之上,教會成員如果再不平息民眾怒火他們可能地位不保,教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就把火燒到女人身上,將她們污蔑成女巫,1484年,教皇英納森八世發布清算女巫的檄文,說是她們將疾病帶到了人間。
當時的民眾普遍沒接受過教育,教皇說什么就信什么,哪怕再天馬行空的說辭都相信,正好他們一肚子怒火也不知道往哪發,就將女巫當成罪魁禍首。
1479年,昏聵的羅馬天主教教皇英諾森八世提拔了兩個官員為德國及萊茵河地區的異端裁判官,他們分別是傳教士海因里希和雅各布。
(顧名思義,異端裁判官就是有權對異教徒、異端邪說進行判決的官員,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個臭名昭著的“異端裁判所”。借助這些機構和官員,教廷可以輕而易舉地對持不同看法的人實行迫害。)
1487年,兩人合寫了獵殺女巫的“專業指南”——《女巫之錘》—書。《女巫之錘》的開篇寫道:“否認妖魔巫術存在的人就是異端”。這句話相當厲害,首先就把人們納入思想的大一統中,如果你敢有不同想法,那么對不起,你就是妖魔鬼怪牛頭馬面異端邪說,殺無赦。
接著,兩名作者在書中指出,女人是萬惡之源,她們更易受到巫術控制,興風作浪,為禍人間。要辨認這些害人的女巫,除了嚴刑拷打之外,還有各種所謂的測試法,試舉其中幾例:
鐵燙法:用燒紅的鐵塊去燙被指是女巫的女子,如果有燙傷,就說明她是女巫(多新鮮啊,只要是肉眼凡胎都會被燙傷)。
針刺法:把疑似女巫的人剝光,用針刺遍全身,若某一部位沒有感覺,就會被當作女巫(估計刺得多了,人的感覺也就麻木了。用此法,幾乎會被當作女巫)。
沉水法:當時的歐洲人認為,女巫是木頭制成的,把一個女人綁住手腳扔進水里,如果她浮在水面上,就說明她是女巫,必須受火刑(這種方法最狠,只要被懷疑就必死無疑)。
還有一個說法,由于傳說中的女巫騎著掃帚滿天飛,那好,就稱一下體重,體重過輕的一律被當成女巫。為啥 體重輕才能飛得起來嘛!或許這樣—來,當時的歐洲女性也會以肥為美。
用腳趾頭都可想到這些法子荒誕無比,可誰讓這本書的作者手里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呢 在教廷獨大的社會體系里,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是很容易的事兒。
更要命的是,早在這本書出版之前25年,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就已經發明了用26個拉丁字母制版的印刷技術,從而使得這本滿紙荒唐言的書迅速在歐洲傳播開來。
謊言重復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借助古騰堡的技術,兩名異端裁判官的謊言何止重復了一千遍!最初還對女巫是否存在持半信半疑態度的人,看了書后也信以為真了。于是,各種投訴某某女子為女巫的信件如雪片般寄到兩名異端裁判官那里。這其中,有的確受到他們蒙蔽而指認他人的人,但也不乏借機報復者。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一個叫班貝克的小城,約6000人口中,5年內有600人因“女巫”罪名被處死;同時期在另一座有6000人的德國小城維爾茨堡,則有近900人冤死,差不多平均每家都有一名“女巫”。
在當時德國的弗賴堡,有個叫雅克的裁縫,他手藝嫻熟,在1562年成為了弗賴堡市的一名官員。雖然事業蒸蒸日上,可雅克在家庭生活上卻不盡如人意,他和原配生了兩個女兒。后來原配病逝,他又續弦,娶了一名叫瑪格蕾塔的女子為妻,并與她生下一兒一女。
多年后的一天,一個肉鋪的伙計閑聊時說瑪格蕾塔是女巫,盡管他馬上反應過來,承認這種說法是“無稽之談”,但“瑪格蕾塔是女巫”的話還是傳遍了弗賴堡市。什么叫做“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這就是。又過了幾年,雅克年老病死,他與前妻所生女兒的丈夫與瑪格蕾塔展開了奪產大戰。
寡婦瑪格蕾塔是“女巫”的舊話被他重提,這一次,這種說法顯現了它的殺傷力。1599年2月19日,瑪格蕾塔被捕入獄,嚴刑拷打之下,她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女巫。一個多月后,瑪格蕾塔被處極刑,尸體被扔到柴火垛上燒掉,以徹底消除“巫體”。
在當時,天氣突變也會和女巫扯上關系,最終還是無辜良民遭殃。如1562年8月3日,德國小城威森施泰本來陽光明媚,到了中午卻突然狂風大作,繼而暴雨傾盆,冰雹也噼里啪啦地砸了下來,當地居民損失慘重。老天爺為何突然變臉呢 當時沒有氣象臺,沒有天氣預報,因此人們只能問鬼神了。于是乎,人們相信,這一切都是女巫搞的鬼。就這樣,教會和法官開始大肆抓捕“女巫”。這年年底,因為此事,共有63名“女巫”被處以火刑。
要真有呼風喚雨的本領,那些女人怎么可能乖乖接受處置呢 可沒人考慮這個問題,人們只會感謝法官和牧師“為民除害”,這些掌握別人生死大權的家伙也可以借機撈錢——向死者家屬索要火刑的木柴錢和舉辦慶祝宴會的錢。清除女巫的運動很快由德國蔓延至整個歐洲,各地的異端裁判所開足馬力,將一名又一名“女巫”處于極刑并焚燒。一時間,“新鬼煩冤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含冤而死的還包括大量的貓。當時歐洲人把貓看作是女巫的幫兇,于是貓躺著也中槍了。
在瑞士,人們把貓裝滿袋子,然后扎緊袋口,用刀猛戳,直至把貓全部刺死;在丹麥,人們還把貓從高高的鐘樓上丟下來……可以說,當時的人虐貓,絕對比現在網絡上流傳的那些虐貓視頻手段殘忍。貓沒了,老鼠隨之繁盛起來,偷吃糧食倒在其次,傳播鼠疫才是致命的。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從14世紀中期開始,能持續3個世紀,跟貓被大量捕殺也有一定關系。
后記
17-18世紀,歐洲掀起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人們終于不再盲目相信教會說的話。1782年,瑞士東部城鎮格拉魯斯,一個叫安娜·戈爾蒂的女子被雇主指控為“女巫”。這年6月,戈爾蒂被處于極刑,尸體被焚燒,成為歐洲最后一名被處死的“女巫”。
到底有多少人在這場持續了300年的運動中無端喪命 由于年代久遠、當年的法庭記錄多已失傳,因此至今沒有一個比較確切的數字。有專家認為是十幾萬,還有專家則表示可能達數百萬之多。“獵殺女巫”行動從1484年到1782年,這300年里害10幾萬花季少女命喪黃泉,雖然說時代進步的路上總會有犧牲品,但這些少女犧牲得太無辜,原本可以不用犧牲卻因為人們落后的思想和殘暴的教會白白丟掉性命。
割禮之殤:非洲少女的殘酷夢魘
割禮盛行于中東和非洲部分國家。女性陰蒂割禮是一種儀式,于四歲至八歲間進行,目的是割除一部分性器官,以免除其性快感,并且女性割禮確保女孩在結婚前仍是處女,即使結婚后也會對丈夫忠貞。
割禮在全球30多個國家普遍存在:女孩在14歲之前如果不接受陰蒂割禮,她就會嫁不出去,這在家人和旁人看來是不能容忍的。而對于當今醫學以及女孩的身體健康來講毫無積極意義可言。這是對女性的一種殘酷的傷害。
出于傳統、文化或宗教因素,非洲不少國家的少女,避免不了被實施“割禮”的厄運。對女孩來說,被一點點割去陰蒂、陰唇的割禮儀式可謂是夢魘一場,其手法之殘忍血腥令人發指,因此也一直受到國際各方輿論的詬病。
據了解,非洲割禮的習俗已有4000多年歷史。當地人認為,女孩割禮在很大程度上是貞操觀的體現,去除女孩性敏感部位,封閉女孩陰道,可使他們失去性欲,免除性快感。
女性的割禮極為殘忍,大都在沒有任何麻醉之下就對女孩施行這項手術,割禮由女孩的母親及女性親戚操刀,而且父親必須站在門外象征性地守護這項工作的進行。少女坐在一張幾乎不曾清潔過的椅子上,有多位婦女按住她。
在實施割禮的過程中是不會給女孩打麻醉藥或喂止痛藥的,只用冷水幫女孩鎮痛。
據估測,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3億女性被迫接受割禮。世界很多人權組織指責割禮是對女性人權的踐踏,是對女性的嚴重傷害。
自上世紀60年代起至2015年,在國際社會和進步人士的努力下,非洲已經有25個國家頒布了禁止施行割禮的法律,或者口頭宣布禁止女子割禮,包括貝寧,布基納法索,中非共和國,乍得,科特迪瓦,吉布提等國,違反法律者將被監禁。
效果并非沒有,但似乎并不顯著: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4年的資料,在參與調查的29個非洲和中東國家中,女孩接受割禮的的比例比30年前僅僅低了1/3。
說來令人驚訝的是,這種陋習依舊根深蒂固的原因更可能在于受害者們自己——割禮固然痛苦,但在有此習俗的地區,基本都是女性在組織或管理這一系列手術的進行。
自己經歷過的痛苦再“傳承”給下一代,反正也沒有說不的權利。
伊斯蘭,怎么解?
作者:青山不改 來自知乎
伊斯蘭的起源
佛教在印度的毀滅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1世紀伊斯蘭軍隊的入侵給了佛教致命的打擊。伊斯蘭軍隊對佛教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毀壞和掠奪,佛教徒大量被殺或者被迫改變信仰。那爛陀寺是全印度的第二大寺院,藏有數百萬冊典籍,1193年被伊斯蘭軍隊縱火燒毀。那爛陀寺的主持是戒賢法師,也就是玄奘的師傅。1203年,大乘佛學中心超戒寺被伊斯蘭軍隊所焚毀,標志著佛教在印度本土被徹底毀滅。近代學者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在印度比哈省的巴臘貢發現了超戒寺的宏大遺址。
基本概念
伊斯蘭的概念里面,很重要的是對卡菲勒的理解。
卡菲勒定義的核心是“知而不信”,指知道了伊斯蘭卻不信伊斯蘭的人。其邏輯是這樣的,我堅信伊斯蘭是真理,如果你不信伊斯蘭,就是不信真理。卡菲勒就是指否認伊斯蘭是真理的所有人。在教徒眼里,卡菲勒是骯臟的,注定只有一個下場,就是死后下火獄。不需要多解釋,直接看《古蘭經》 怎么說:
不信道者而且否認我跡象的人,是火獄的居民,他們將永居其中(2:36)
信道者、猶太教徒、薩比教徒、基督教徒,凡信真主和末日,并且行善的,將來在主那里必得享受自己的報酬,他們將來沒有恐懼,也不憂愁。(2:64)
須知真主是仇視不信道人們的(2:98)
他們將永居火獄,不蒙減刑,不獲寬限。(2:162)
你們要與他們戰斗,直到迫害消除,一切宗教都歸真主(8:39)
對于基督教、猶太教和拜火教徒,伊斯蘭教義中用“有經者”一詞來稱呼,他們的地位比卡菲勒稍高一點,可以通過納稅來獲得下等人的地位。
在美國設立的伊斯蘭學院,其一年級的填空題是這樣的:  
--除____之外的其他宗教都是假的。
--伊斯蘭以外的人死后進入____。
第一題的答案是"伊斯蘭",第二題的答案是"地獄"。
伊斯蘭的特點
一、教比國先
二、簡單易學
伊斯蘭的運行模式,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一切都給你規定好了,根本不需要動腦思考,非常適合較低文化的人群快速入門。這種簡單卻標準化的儀式(清真言、禮拜、齋戒、朝覲),塑造出來一種超乎尋常的平等感,并通過群體互助、社會慈善、醫療幫助等活動,形成對社會底層人群的強大吸引力。
簡單來說,教義規定了教徒吃飯、著裝、借錢、婚姻、借貸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對怎么上廁所、如何性行為都有細致規定,這就把教徒與非教徒形成了事實上的隔離狀態,穆斯林從小就在這樣封閉的環境中長大。
教義規定一天祈禱五次,所有穆斯林不論貧富和社會地位,都是穿一樣的袍子,占同樣一樣大小的地方,每天向一個方向以同樣的姿態和節奏跪拜五次,也就是每天自我心理暗示五次,每周還要集中訓練,通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大腦刺激,必然形成高強度的條件反射。
人的世界觀大都是兒童少年時形成,到20歲左右基本固化,所以后天的教育很難進行調整。
三、標準化
【那些是明晰的經典的節文,我確已把此經降示為阿拉伯語的古蘭經。】(優素福章:1-2節)
伊斯蘭教并沒有原教旨主義這一說。因為伊斯蘭教的教義就是,必須完整執行《古蘭經》上說的每一個字。禁止改動任何一字,違背任何一句話都可視為叛教。所以理論上連翻譯都是禁止的,因為翻譯不能完美傳達古蘭經原意。這種嚴格禁止轉述,翻譯和斷章取義的規定,就保證了《古蘭經》不會被曲解。也就是說,全世界的教徒,不管是溫和派還是激進派,都是念同一本經。
不止如此,禮拜中只許以阿拉伯語誦讀古蘭經,確保了全世界的教徒都是念標準《古蘭經》。這和其它宗教明顯不同,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是念同樣語言的古蘭經。教徒對經文的信奉自然會轉化為對阿拉伯語的熱情。
經常有教徒發言稱ISIS(伊斯蘭國)是對伊斯蘭教義的背叛,其實大家都看同樣的經文,所有的信徒都認為自己在遵守準則,到底以誰的解釋為準,誰有資格代表正宗的伊斯蘭?這就是伊斯蘭的困境與悖論。
四、封閉系統
伊斯蘭以宗教的形式出現,更是完整的社會組織方式,包括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形態、歷史傳統,甚至時代特性。
對個人來說,《古蘭經》和《圣訓》,不但昭示著過去和未來,而且更是在現在直接規范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言行舉止等社會生活的各方面。
政治綱領
共同理想——為主道而奮斗,向全世界傳播伊斯蘭,死后進樂園。
平等主義——只要信教,不問來歷,不問出身,不問膚色,人人平等。天下穆斯林是一家。
注:伊斯蘭教義充滿各種歧視,對異教徒的歧視,對女性的歧視,當然結不出平等之果。
女人在伊斯蘭世界算是附屬品,男人可以合法打罵女人,重復說三遍就可以休妻。
中東敘利亞伊拉克戰亂,大量穆斯林流離失所,近在咫尺的穆斯林國家卻拒絕接納任何穆斯林難民,熱情接納穆斯林難民的卻是德國的基督徒。
當然,那些敵對派系的穆斯林比卡費勒更邪惡。
敵人——所有不信主道的卡費勒。
社會架構
法律系統--以《古蘭經》《圣訓》為基礎的伊斯蘭教法
民政系統——清真寺組織慈善活動、救濟貧困穆斯林、提供婚姻服務等。
整風運動——無論貧富和地位,每年禁食一個月,期間停止娛樂和戰爭
稅收體系——天課
基層堡壘——清真寺
教 導 員——阿訇
個人規范
個人吃飯--不吃豬肉,不喝酒
個人穿衣--按照教法(頭巾等)
個人衛生--上廁所不用紙,左手法則等
性 活 動--略
個人婚姻--必須是穆斯林
個人信仰--嚴懲叛教改宗者
政治學習--每天五次禱告,阿訇宣講、一生中必須回總部基地受訓一次
通過事無具細的行為規范,輔以長期的封閉的群體活動,教徒們會形成獨特的生活習慣,和其他非教徒形成巨大差別,這個過程越痛苦越漫長,產生的群體認同感就越強烈。。
穆斯林的群體感極強
這種群體內的強烈認同感,又會強化與其他族群的疏離感。隨著人類工業化后伊斯蘭世界展現出的整體落后,這種疏離感越發強烈,信徒就會越痛苦。心理越是痛苦,則更會加強其信仰。
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接受現代大學教育的教徒,卻依然止步于教義的精神世界,其秘密就在于封閉性和重復性。毫不夸張的說,伊斯蘭教義的封閉性和重復性,做到了各類意識形態的極致。一旦進入這個系統,再想脫離是極為困難的,一是因為很難生存,二是因為需要和過去的自我保持距離。
另外其封閉性,還導致教徒與非教徒的對立,既然伊斯蘭已經是完美,異教徒都是低級骯臟,那伊斯蘭無法從外界汲取營養,向異教徒學習就是背判。歷史上那些呼吁伊斯蘭改革的有識之士,大都沒有好下場。
伊斯蘭的封閉性,可以舉印刷術的例子。印刷術的發明解決了人類知識快速低成本傳播的問題,對人類文明傳承和社會進步有著無以倫比的革命性意義。歐洲十五世紀中葉德國人古登堡發明活字印刷術,卻被近在咫尺的伊斯蘭世界拒絕三百年,因為這是由異教徒發明的,不能用于印刷《古蘭經》,直到1717年,印刷術才第一次在土耳其使用,而印刷術進入埃及是在1798年。
伊斯蘭教法
伊斯蘭教法是一套真正意義上的完整法律體系,這是伊斯蘭和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的根本不同,是體現其“政教合一”的關鍵特征:
1、伊斯蘭教義的基本法典,是《古蘭經》和《圣訓》,《古蘭經》是原則,《圣訓》是細則,《古蘭經》和《圣訓》的地位高于一切。伊斯蘭的法學、哲學、倫理、文學等等,都是在古蘭經和圣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2、根據伊斯蘭教法理論,只有獨一無二的真主才有立法權,由人所組成的政府并不享有立法權。因此,伊斯蘭教法的唯一法典就是《古蘭經》。在《古蘭經》沒有涉及到的領域,則由法學家根據古蘭經的原則,通過類比、演繹、公議等方法做出補充規定。
3、伊斯蘭教法的內容包括宗教法、行政法、訴訟法、刑法、民法、商法等等,可謂無所不包,對人類生活所有可能涉及到的方面都進行了詳盡的探討和規定,甚至對很多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事情,都通過假設問題,做出了預先規定。
4、遵守教法是穆斯林的宗教義務,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必須以教法作為自己唯一遵守的行為準則。各個教法學派公認,如果一個穆斯林拒絕遵守教法,這種行為應被視為叛教。對于這樣的穆斯林,應給予處罰、監禁、甚至處死。
以溫和的《偉嘎耶教法經》為例了解伊斯蘭教法。
《偉嘎耶教法經》全書共分14章,我們來看一下第十一章出征章和第十二章叛教章,它都作了哪些規定。
第十一章 出征章。這一章的內容是關于伊斯蘭教“圣戰”的規定:
教法中明確對異教徒的圣戰,出征章可謂開篇明義:“出征是付天命。在與敵人作戰的初期,只要部分穆斯林出征,其他人則責任脫去。無人出征則全體犯罪。”也就是說,穆斯林必須保持與非穆斯林的交戰狀態,這是真主的命令,不可以任何理由加以推脫。不一定每個穆斯林都要參與戰斗,但沒有人投入與非穆斯林的戰斗則是絕對不允許的。
如果穆斯林是生活在非伊斯蘭國家中,“敵人”(非穆斯林)占據優勢,那該怎么辦呢?《偉嘎耶教法經》的規定是:“敵人不服從教法的,他們所有的權利,財物者是不受保護的。無能力制服他們時,暫服從他們的規定。”
這有二層意思,一方面,如果穆斯林占優勢,只要非穆斯林還沒有投降,那么對穆斯林來說:“他們所有的權利和財物不受保護”,穆斯林對他們干什么都可以,教法都是允許的。另一方面,當穆斯林處于劣勢,只要有利于伊斯蘭的擴張和傳播,任何退讓、欺騙或甚至投降,都是允許的。
對于戰爭的結局,出征章指出:“若我方包圍了敵人,號召他們信教。若已奉教以善待之,若不肯奉教,就地消滅或逐出他們,或和談。由不奉教的交人丁稅。”也就是說,在穆斯林的進攻面前,非穆斯林只有兩種選擇:要么皈依伊斯蘭教,要么繳納人丁稅。如果兩者都不愿意,那么就只有被消滅或驅逐。《偉嘎耶教法經》說:“人丁稅不是同情叛逆者,只是懲罰他們堅持叛逆。若奉教則可原諒而不納稅,否則‘直到他們卑賤地親手交出人口稅’。所以直到奉教或死亡,人丁稅才消。”人丁稅是對猶太教、基督教和拜火教徒的制度化的侮辱。
第十二章 叛教章 這一章的內容是關于伊斯蘭教對放棄伊斯蘭信仰的原穆斯林的懲罰規定。可以此判讀伊斯蘭教是否真的“寬容”不同信仰的人。
伊斯蘭教明確規定,穆斯林不得放棄其伊斯蘭信仰,否則是“叛教”,這是對伊斯蘭教的侮辱。因此,對這種人,必須予以懲罰。穆罕默德說:“誰叛變自己的宗教,你們當殺死他。”《偉嘎耶教法經》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對此規定,叛教分5種:只要有一條符合,就可以視為“叛教”。除此之外,信邪術、用邪術,以及在“圣戰”中加入非穆斯林陣營,也是叛教。
叛教章規定,如果一個人叛教了,那么就要將其拘禁3天,在這三天里,如果他回心轉意,那么可以免死以觀后效;但如果堅持叛教,則必須處死,財產全部沒收。值得一提的是,叛教章特別指出,“叛教”這個概念對未成年人也適用,只是在處罰上不適用死刑,而是“打擊和禁閉并強迫他奉教”。
特別提示,《偉嘎耶教法經》不屬于沙特的瓦哈比派,而是以溫和著稱的哈乃斐派;其次,《偉嘎耶教法經》是現在中國和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穆斯林正在使用的教法教材。也就是說,它所反映的伊斯蘭主義者對異教徒的態度,不僅僅是“歷史”的,而且更是“現在”的。就在今天,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穆斯林正在被《偉嘎耶教法經》的內容教育該如何對待非穆斯林。
綜上所述,伊斯蘭的核心就是擴張,擴張既是手段,也是目標。通過簡單、封閉、重復的培訓模式,高舉教徒人人平等的群眾運動旗幟,以及推動圣戰消滅異教徒能夠進入天堂的美好愿景,實現宗教政治軍事的高度合一。伊斯蘭主義在冷兵器時代能夠形成強大的群眾組織和軍事力量,非常適應游牧民族和原始部落的發展水平。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伊斯蘭在非洲、東南亞得以快速發展,而在波斯、印度、歐洲、中國等地受到了強烈抵抗,因為這些地方在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間),遠在伊斯蘭出現之前,就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猶太先知、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社會已經發展出了高階文明。
伊斯蘭的擴張過程
伊斯蘭教義將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兩種類型:實行伊斯蘭教法的地區,是“答日伊斯蘭”(伊斯蘭國),不實行伊斯蘭教法的地區,是“答日哈日比”(敵國)。對于后者,《古蘭經》明確的指示,穆斯林必須對其發動進攻,奪取其政權,將其改造為實行伊斯蘭教法統治的國家。這是《古蘭經》中明確列出的穆斯林的宗教義務之一:“不信真主和末日、不遵真主和天使的戒律、不奉其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你們當與他們作戰,直到他們規規矩矩地繳納人丁稅。”(9:29)
所以我們看到,伊斯蘭和世俗世界的沖突是普遍的,這是由其擴張性的教義決定。假如和一個鄰居鬧矛盾,那可能是自己的問題,也可能是對方的問題,可如果和所有鄰居都相處不來,那應該是誰的問題呢?
現在已經到了后工業革命階段,伊斯蘭世界明顯在各方面落后于世俗世界,直接打肯定打不過,那穆斯林該怎么辦呢?伊斯蘭教義明確規定,在沒有把握能戰勝非穆斯林的時候,穆斯林為了保全自己,可以“暫時服從他們的規定”,但這只是在力量處于弱勢時的一種不得已措施。現階段教徒的任務是潛伏在敵國,不斷發展壯大自己,但必須時刻以發展伊斯蘭為已任:
(1)初期。
非穆斯林占絕對多數,有少數的穆斯林,他們人數很少,和周圍鄰居都能和睦相處,由于人口較少,也會和本地人通婚,只是對婚姻的要求很嚴格,必須讓非穆斯林入教才與之通婚。通過通婚和較高的生育率以及傳教,穆斯林人口漸漸增加,不出二代人,就能夠成功繁衍到幾百人的數量規模,開始占據一條街道。
(2)發展期。
信徒人數進一步增加,但是在當地還是少數,開始大力籌建清真寺,并引入阿訇。阿訇階層就等同于伊斯蘭主義的基層政黨機構,等阿訇在聚居區“扎下根”,伊斯蘭的擴張就進入新階段,其群眾力量呈指數級提升。依然通過通婚和高生育率以及傳教傳播。和周圍鄰居基本和平相處,偶爾會有摩擦。
英國在1963年只有13座清真寺,到2008年就增加到600多座,現在有一千多座。德國1990年之前全國只有3座清真寺,到2008年則有159座大清真寺,2000多處小型清真寺。當然,英國德國的清真寺數量加起來,也不如甘肅一個省,2015年甘肅僅登記的清真寺就達4600多座。
世界各國新建清真寺的資金,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中東穆斯林國家。沙特利雅得伊斯蘭世界援助協會辦公室聲稱,自1991年成立至今20多年來,共對世界各國援助建設清真寺四千座以上,改善了156座清真寺。其中,在非洲建設了184座清真寺,改善了4座。在亞洲建設了3766座清真寺,改善了60座。在歐洲建設了300座清真寺,改善了22座清真寺。
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沙特等中東國家向寧夏、新疆、陜西等地資助新建清真寺300個,培訓伊斯蘭阿訇為1450個,資助赴阿留學生3280人,通過以上措施,極大地推動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
在中東戰亂出現大量穆斯林難民后,沙特明確拒絕接受難民,并慷慨表態,愿援建德國200座清真寺,讓難民有回家的感覺。
(3)擴散期。
穆斯林人口已經大量增加,雖然占總人口的比例還是少數,但是在局部,穆斯林人口已經能夠占到多數了。圍繞著清真寺成為一個團結的群體,和當地的非穆斯林人口經常發生沖突。原因當然是非穆斯林不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其實并非傳統民俗,而是伊斯蘭教法的規定)。由于擁有“阿訇階層”作為領導和組織中樞,其動員能力要遠遠比一盤散沙的世俗市民社區要強大許多,在絕大多數的“械斗沖突”中,伊斯蘭聚居區都能夠“以少勝多”。
但又由于沖突性質“輕微”,僅限于“肢體傷害”,世俗政府機構往往也“無法”對伊斯蘭社區什么樣。漸漸地周邊土著居民都開始搬離伊斯蘭聚居區,城市中的“伊斯蘭區”開始形成。此時,“阿訇階層”勢力越發強大,開始侵蝕搶奪世俗政府機構的“社會管理控制權”,城市的伊斯蘭社區開始逐漸成為“城中之城”。伊斯蘭教法開始取代世俗法律,“阿訇階層”開始取代世俗政府機構進行社會“統治管理”。“教法大于國法”階段開始。
2001年倫敦穆斯林人數為61萬,而2011年倫敦穆斯林人數為101萬,占總人口12.4%。十年間倫敦穆斯林人口增加比例達到了驚人的65%。英國每日電訊報調查顯示,61%的英國穆斯林希望在英國生活在伊斯蘭教法之下。東倫敦的穆斯林聚居區比例更高,Tower Hamlets(陶爾哈姆萊茨區)穆斯林人口比例達34.5%,紐漢區比例為32%。隨著周圍穆斯林人口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英國年輕人被迫選擇加入伊斯蘭。
(4)晚期。
伊斯蘭聚集區已經不受政府實際統治控制,雙方進入僵持階段。伊斯蘭教社區一方等待“天下大亂”,有朝一日能夠公開宣布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而世俗國家政府一方則等待有朝一日“強勢領導人”開始上臺,能夠“放手徹底解決”。隨著伊斯蘭教聚居區的人口規模再進一步膨脹,伊斯蘭革命勢力掌握了實際控制權,社區內持續增長的巨量年輕男性也大大增加了伊斯蘭教聚居區內部的“不穩定性”,迫切需要尋找“泄壓出口”。此時整個伊斯蘭教社區猶如“干柴烈火”,所在國家新一輪宗教戰爭的全面爆發就注定是不可回避的命運結局。
當穆斯林奪取了當地的政權,通過政權和伊斯蘭教法,對不肯入教的非穆斯林予以打擊,壓力和暴力并用,非穆斯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個新的伊斯蘭化地區/國家就誕生了。
分析對比下全球所有伊斯蘭教聚居區的發展壯大與最終爆發全面叛亂戰爭的過程,基本都逃脫不了這一演化程序模式。其最深層的核心根源就是伊斯蘭的精神內核依舊完整地保持住古代中東沙漠游牧民族的“部落血親法則與游牧掠奪生存準則”等原始野蠻思想。
伊斯蘭社會對外部世界周期性地鼓動并發起“圣戰”,本質上就是為了給自身社會的人口“減壓”。否則內部持續激增的人口,尤其是“多余的年輕男性”遲遲找不到“出路”,最后必然會引發內部社會的大動亂乃至自相殘殺。
直至現代工業文明崛起之前,伊斯蘭教世界對外發動的“周期性擴張圣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最終將伊斯蘭教遠遠地擴張到北至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東至中國河西走廊地區,西至歐洲的巴爾干地區,南至遙遠的東南亞與非洲的尼日爾河流域。
這就是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反復強調的伊斯蘭主義強烈的“攻擊性與擴張本能”。其之所以在近現代的全球文明競爭中全面敗落,核心原因就是西方工業文明興起后,伊斯蘭教世界終于喪失了進行持續擴張的軍事技術優勢,被逼收斂其擴張性。
但伊斯蘭內在的問題依然存在,現代工業文明國家可以通過“擴大工業,增加就業”的方式來降低年輕男性的失業人口比例,工業化降低了整體社會的“不穩定性”。但伊斯蘭教社會由于與現代工業文明格格不入,因此根本無法通過工業化擴大生產的途徑來降低伊斯蘭社會的整體失業率。 所以,沙特等中東專制國家力推的伊斯蘭復興運動,號召發動對外“圣戰”,不過是轉移中東海灣地區重大社會危機壓力,特別是人口壓力的政治企圖。那些圣戰者們,從其誕生下來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日后“被犧牲”的悲慘命運,而國王和總統們就能夠長久地保持著其在國內的統治。
伊斯蘭的現狀
伊斯蘭世界現在是全面落后,無論政治、經濟、科技、軍事,還是文化。落后到什么程度,舉書籍的例子。大家知道,書籍是知識的載體,研究機構統計,阿拉伯世界所有書籍總數不過35萬冊,另一方面,阿拉伯世界每年刊印7000冊書,其中有1000冊是再版的。同時期世界書籍的印刷量是千萬級別。不禁感嘆,中東伊斯蘭世界不僅在地理上是沙漠之地,文化更是一片荒漠。
落后的原因是因為異教徒嗎?是美國、歐洲、還是中國?對于政客和需要答案的貧苦人民,把責任歸到他人他國是最容易的借口,而伊斯蘭教義對教徒和異教徒的區分,更是把這樣的借口推向了極致。
中東地區經濟落后、社會失序,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肆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自身。
早在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埃及的內政就已經滿目瘡痍,執政者(都是單一民族、教派或家族)贏者通吃,腐敗嚴重,經濟凋零,失業嚴重,反對派走投無路,政權架構和社會運轉呈現出嚴重的不協調和不可持續性。
卡扎菲家族資產 800億-2000億美元
薩達姆家族資產 70億--?
阿薩德家族資產 ?
美國帶頭發動的海灣戰爭,推翻了薩達姆的專制統治,同時打開了伊斯蘭主義政教合一的潘多拉魔盒。但我們要看到,這個魔盒一直被薩達姆、阿薩德之類的獨裁者強力壓制,被打開是遲早的事。
注:如果美國在中東撤出,不愿維持當地秩序,那沒有其它力量能夠接替美國的角色,中東將嚴重失序,世界能源安全會受到重大影響。
在這些政治高度腐敗,經濟停滯不前,人民日益貧困,對外屢戰屢敗的伊斯蘭國家,民眾不停在問: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不停地禱告:請求真主的保佑。對于一個有著輝煌帝國歷史的群體,大家本能地把目光投射到了過往,得出了某種共識,是人們背離了伊斯蘭指引的正確道路,如今的沉淪和亂象就是懲罰,保守化趨勢應運而生。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社會自發行為,貧困而封閉的穆斯林們,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更沒有希望,他們一生下來就活在激進主義的汪洋大海之中。無論有沒有外來勢力搗亂,伊斯蘭社會的激進化和保守化趨勢都已經成型。
本質上,這就是落后社會的現在化轉型問題。
伊斯蘭的出路在哪里?
改革困境
虔誠的伊斯蘭教徒會告訴你:
“伊斯蘭教是最后的天啟,是完美的天啟。穆罕默德是最后的使者,其后再沒有使者”
“伊斯蘭是一套完美的生活方式”。
各位可以去查一下穆斯林的網站。
因為完美,無法改進。
穆斯林一直認為自己是不可戰勝,“邪教徒”和“異教徒”毫無可取之處。這一方面是由于宗教偏見,另一方面是因為曾經建立的偉業。伊斯蘭世界自我封閉千年,而歐洲從宗教革命、大航海、文藝復興到工業化,社會、經濟、科技、軍事和文化得到飛速發展,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曾經的輝煌淪為前進的沉重包袱,依然封閉停滯不前至今,差距越來越大。過往的無比輝煌讓人驕傲,現在的落后與差距卻讓人自卑,穆斯林在自傲和自卑兩極搖擺,極易落入愚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陷阱。這種情況,和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大清帝國情形有類似之處。
但伊斯蘭主義和其他意識形態的不同在于,從一開始它就是政教合一的,那一整套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伊斯蘭教教義,正是其社會完整性的一部分,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幾乎不可能說通過去掉一部分的方式來適應新的世界體系,導致它極難世俗化和工業化。這一百多年來,任何想在阿拉伯世界世俗化的努力,除了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鐵腕治理下比較成功之外,基本都失敗了。
對于現在伊斯蘭世界的政治、宗教領袖來說,他們都知道伊斯蘭教社會的舊結構無法適應新的世界,完全落后于世界的文明進程。他們面臨二個選項,要么改革原來舊結構,要么完全否認這個新世界。而他們只會選擇后面那個,完全否認這個新世界,問題都是源于外面的世界,因為他們的諸多特權都源于伊斯蘭世界的保守架構。伊斯蘭教其結構上系統性,導致任何對其社會結構的更改都等于對其宗教神圣性的否定,也就等于在政治上判處自己的死刑,不管是出于什么樣的因素,他們都必須要保持伊斯蘭教舊結構的完整,這是保證他們特權延續的唯一方法。
伊斯蘭世界普遍實行君主專制,即使推行君主立憲,但民眾在雙重專制下生活了上千年,短期內還無法適應民主和自治帶來的暫時混亂。同時,社會改革者若想打破堅冰,厲行改革,則勢必要面對強大的反對力量,這樣他就要集權獨斷,但是,集權又與改革初衷相違背,最后的結果,就是改革往往只能停留在經濟層面。而對制約社會發展最深的宗教特權勢力沒有良策,只能做到鎮壓了事。
社會改革者一方面要高舉伊斯蘭的大旗,一方面要改革伊斯蘭的社會制度,這是伊斯蘭社會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兩難困境。面對政教合一的權力機制,一旦開啟現代化進程,執政者任何改革創新都將面對宗教利益階層的堅決阻礙,社會可能失序,最先被群眾運動吞噬的,很可能就是改革的推動者。所以巴列維的世俗化改革失敗了,霍梅尼通過宗教革命成功上臺,而強人薩達特被宗教分子刺殺。這是伊斯蘭世界的改革困境。
也說“一手持刀一手持經”的歷史溯源
原創 肉做的鐵 終極信仰 2022-12-08
昨天文章發出后,有讀者問開頭那張照片是不是擺拍,因為看起來不僅畫質很好,而且對比那么強烈鮮明,所以懷疑是在伊朗之外的地方擺拍的。
我曾經多次說過很多讀者看文章不仔細,其實你仔細看我在圖片下方的文字就明白這是真實的伊朗,因為這是支持保守派的人們在示威,意思是伊朗當局執行頭巾法太失敗,應該再嚴厲一些才對,我們再看一次這張照片。
2006年,支持強硬派的婦女上街游行,抗議政府在推進強制戴穆斯林面紗的法律方面執法失敗,參加抗議示威的人一律穿從頭罩到腳的黑色長袍,唯一的例外是這個小女孩,但是很顯然,這個小女孩過不了幾年也會被蒙上面紗:伊朗當局規定,女童到了9歲就要戴上面紗,穿上寬大的衣服,此后這些行頭將伴隨她們一生
我在新疆和銀川都曾經生活過不算太短的時間,也有關系很好的伊斯蘭朋友,在巴以沖突之時我站在中立立場寫文章,還得罪了一些老讀者,因為他們認為以色列簡直正確得不要不要的,巴勒斯坦人就應該被全部消滅,我曾問過一些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他們為什么支持以色列消滅巴勒斯坦,結果他們沒有一個人能給我客觀的回答,而要消滅巴勒斯坦的原因,僅僅因為巴勒斯坦人信奉伊斯蘭教……
我們要搞清楚一點,不是所有的伊斯蘭教眾都是恐怖分子,在“穆斯林、伊斯蘭、伊斯蘭國家、極端伊斯蘭分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伊斯蘭恐怖分子”這幾個概念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猶如你不能見到雙手沾滿鮮血的人就確定他一定是殺人犯而不是醫生,我們多數時候只能看到問題的表象,這不是我們的錯,但是當要針對這一表象發表看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因為我們的觀點,可能會影響自己身邊的人,包括我們的朋友和孩子,如果很多人都不負責任地將某個群體符號化,就像國內網絡上丑化河南人和安徽人,矮化日本人和印度人,這其實都不是好事情——丑化自己同胞會造成地域對立,也會造成人為的經濟發展壁壘和民間往來障礙,而矮化日本和印度,更容易形成坐井觀天的狂妄自大從而故步自封,很容易被對手超越,其實日本和印度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也許會有人說,我就是看不慣穆斯林,就是不喜歡河南人,反正我這輩子也不可能當官兒或者經商,我就樂意戴著自己的有色眼鏡鄙視著他們過一輩子……這當然是您的自由,只要您別因為歧視而傷害到他人,誰也干涉不了您,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您是一個父親或者母親的話,也許您應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已經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孩子在未來最需要的基本素質應該是公民意識和現代文明素養,而一個心胸狹隘、目光短淺、頭腦中只有仇恨思想的家長,又能給與孩子怎樣的教育呢?
以上這幾句是我的一點兒感想,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想,就是因為一直以來覺得我們太容易陷入情緒之中而被人牽著鼻子走,我們國家這么多人,如果有一半兒的人能比較清醒理智地看待問題、發表意見,那對于改善我們的社會和民生、提振經濟發展都會起到非常巨大的良性作用。
今天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的一位女性穆斯林讀友,我們之間的友情很好,她之所以能認可我,就是因為我在涉及穆斯林的文章里能比較客觀地表述意見:我譴責那些伊斯蘭恐怖分子,也同情遭遇不公對待的巴勒斯坦人,但是我昨天的文章里提到了穆罕默德一手持刀一手持經的傳教方式遭到了她的反對,今天想就這個問題再展開一點兒敘述。
我這位朋友說《古蘭經》在穆罕默德死的時候還沒有成冊,因此不可能出現“一手持刀一手持經”的情況,我有點兒哭笑不得,我當然知道這一基本知識點,這只是一個比喻:“經”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存在,并不一定必須以書本的形式出現,“口諭”、“神諭”、“啟示”和今天電子版的經書,都是“經”的不同存在形式,現在傳經可以足不出戶發個郵件就行了。
穆罕默德610年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但一開始的傳教并不順利,遭到了人們抵制(這可能就是我朋友說的其他教派的人對默罕默德及其信徒的迫害,但我認為可能言過其實了,因為真要迫害默罕默德,他應該沒有機會帶著很多人離開麥加),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帶領自己的信徒從麥加遷往麥地那,在麥地那建立了第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國家政權,確立了民事、刑事、軍事和商事的各種規范,使用武裝力量推行教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伊斯蘭教和其他宗教一開始就極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非常高效、令人無法拒絕的傳教方式——我這句話沒有貶義,如果彎刀架在脖子上,有幾個人敢選擇“不信”?
所以,盡管默罕默德在610年就已經開始傳教,但伊斯蘭歷的元年為622年,是以他到麥加、用彎刀開始傳經的時間算起的。
穆罕默德622年到達麥地那,624年開始襲擊麥加的商隊,此后的10年間,默罕默德及其追隨者多次襲擊商隊,出動武裝力量四十余次,進行了10次戰役,包括三場大戰役。
襲擊商隊在當時的阿拉伯傳統看來是不合乎道德的,除非部落出現生存危機,否則不該襲擊商隊。
此后麥加的反對者和麥地那的擁戴者展開了幾次規模不小的戰爭,其中627的戰爭中,默罕默德和他的擁戴者包圍了猶太部落古萊宰部落,在對方投降的情況下,將所有成年男子殺死,婦女兒童掠為奴隸,這一行為起到了極強的震懾效果——三年后,也就是630年,默罕默德率領自己的伊斯蘭軍隊,再次兵臨麥加的時候,圣城麥加,不戰而降,穆罕默德將克爾白神廟內300多個神像全部搗毀,僅留下天房中的“黑石”,并“傳圣諭”將黑石定為穆斯林的“圣物”,把麥加圣殿改為清真寺,并規定非穆斯林一律不準進入麥加,更不能“朝圣”,從此,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半島最強大、最正宗、唯一合乎神的意志的宗教。
所以,伊斯蘭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點是從創立之始,就是一個有著極強政治訴求的世俗宗教,是政教合一的宗教,對人們的世俗生活有著無限指導、約束和影響的宗教,而其他教派則是在創立之后才逐漸、或者間斷性地出現過政教合一的情形。
但相對其他民族和國家來說,伊斯蘭教又“極不世俗”,世界各國都在為怎樣將伊斯蘭教融入世俗社會做出大量努力,看看如今的歐洲,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尊重他們的教義,但該堵馬路就堵馬路,想毆打非穆人士就出手,烈性酒、豬肉、同性戀酒吧、他們不喜歡的書籍……要么被取締,要么在被取締的路上……歷經多年,所謂“融入”顯然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伊斯蘭,要么被征服,要么征服別人,同化或改變對他們來說“有違圣訓”,絕無可能。
穆罕默德和他的繼任者一手持刀一手持經的傳經方式不僅僅是伊斯蘭教初創時期,一直到后來,后來的后來,從伊朗、中亞、阿富汗一直信德王朝(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再到新疆的喀什,從喀什穿過烏魯木齊到哈密……都是這個樣子,再舉幾個例子。
公元 712 年阿拉伯伊斯蘭教徒曾一度占領印度河下游的信德王朝,此后,阿富汗的突厥系伽色尼王朝 (Ghaznī) 在 986 年以后開始征服印度, 首先占領了白沙瓦,997 年即位的馬默德 (Mahmūd) 從 1001 年到 1027 年前后十七次遠征北印度,占領了北印度的整個西半部。
歷史上的巴基斯坦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文明,其城邦的起源,比中國夏朝還早,多數人信奉印度教,當阿拉伯人征服信德王國之后,一切都改變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全稱是“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全國97%以上的人信仰伊斯蘭教,以至于巴基斯坦人的歷史,也已經成為征服者的歷史,征服者的榮耀史。
再說印度,11世紀伊斯蘭軍隊入侵,毀掉寺廟,佛教徒要么被殺,要么改信伊斯蘭教,佛教遭到毀滅性打擊。皈依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BakhtiyarKhalji),在1193年帶領軍隊將擁有幾百萬冊典籍的那爛陀寺付之一炬,這座偉大的寺院,在它被燒毀之前五百年曾迎來了一位偉大的僧人:玄奘法師,就是《西游記》里那個孫猴子的師父唐三藏。
燒了那爛陀寺還沒結束,到了1203年,伊斯蘭軍隊焚毀超戒寺,標志著佛教在印度本土被徹底消滅。這也是很多從印度旅游回來的人很感慨的一點:佛教的老家為什么沒有佛教呢?
印度佛教的消亡,固然有其自身原因和社會原因,但伊斯蘭的打擊是最直接的外部因素。
伊斯蘭教現在是印度第二大宗教。印度伊斯蘭教和本土印度教的矛盾沖突與宗教仇恨,是印度社會迄今無法抹去的歷史傷痕,并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會繼續延伸下去。
再說個最令人痛心的例子,也是我們這兩天的話題中心:伊朗,雖然伊朗的國號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但其實伊朗人的祖先不是阿拉伯人,而是波斯人,就是《倚天屠龍記》里擁有“圣火令”的那幫人,不折不扣的雅利安人,從血緣上說也跟歐洲人和印度人接近,信仰的是瑣羅亞斯德教和猶太教,瑣羅亞斯德教也叫“祆(xiān)教”、“拜火教”,波斯帝國因其土地跨越歐、亞、非三大洲而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帝國,其文明之發達,遠勝在其后約一千年出現的伊斯蘭教;但公元七世紀初到中葉,被阿拉伯人滅亡,阿拉伯人將波斯金幣熔為金塊運走,讓波斯學者跟在驢子后面羞辱他們,讓波斯人學習阿拉伯文字,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遂成為波斯人的國教,如今,8000多萬人口的伊朗,98%都信仰伊斯蘭教,不僅《古蘭經》在伊朗是神圣的存在,伊朗法律體系也是以伊斯蘭教(什葉派)為中心構建的。
波斯是中東地區的文明古國,有將近三千年的輝煌歷史,比伊斯蘭教的歷史要悠久得多,文明程度也不在一個緯度,但是今天,昔日波斯人的后裔成了今天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信眾,他們之中還有幾個人能說上自己祖先的榮耀?他們連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曾經的信仰都被剝奪得一干二凈,又怎么可能記得住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至于伊朗的文明程度,罩袍、面紗、道德警察這些東西已經很能說明問題。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伊斯蘭所到之處,古波斯語、巴比倫語、古埃及語,已經蕩然無存,伊斯蘭也曾大面積進入中國,做的事情也多得很,但為什么我們的漢語能延續至今?
伊斯蘭教進入中國后,沒能把豬從中國趕出去,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儒家文化已深入人心,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謙恭讓“,獲得了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并成為人們日常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因而人們對這種外來的強勢宗教具有天然的排斥心理,加上歷代統治者對自己手中權力的格外看重,絕不可能容忍一個政教合一的宗教做大做強,這也是多數王朝能容忍佛教而警惕伊斯蘭教的原因,所以最終把伊斯蘭的大部份重要力量阻止在了甘肅以西(甘肅再往東,就是中華民族之根了)。
我歷來對儒家贊少批多,但在這件事上,我持褒揚態度。
佛教傳入中國比伊斯蘭教要早很多,并沒有消滅本土的道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也沒有消滅佛教和道教,伊斯蘭教在中國雖然也沒有消滅其他教派(如果不是有政府的介入就很難說了),但實實在在地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從方便面到化妝品,從超市的清真貨架到飛機上的清真餐包,從甘肅平涼新民路新世紀超市(非清真超市)被迫取消豬肉到唐山事件、昆明火車站事件,伊斯蘭教中的部份人以自己的行為為伊斯蘭教的發展做出了注腳。
結語
阿拉伯帝國在哈里發歐麥爾一世在位期間迅速擴張,公元641年阿拉伯人攻陷亞歷山大,次年占領開羅,占領亞歷山大后,阿拉伯人下令將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全部藏書付之一炬。
很多人,尤其是親穆人士說這個故事是杜撰的,說阿拉伯人到達埃及的時候亞歷山大圖書館已經沒什么藏書了,歷史上亞歷山大圖書館遭到兩次兵燹之火的元兇分別是凱撒和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但也有資料記載是阿拉伯將軍阿慕爾·伊本·阿斯在第二次攻陷亞歷山大的時候下令用圖書館里的書為全城的公共浴室充作燃料。
除了古埃及的歷史學家伊本·基夫提的著作《賢人史》,還有美國人蘇珊·奧爾琳《親愛的圖書館》,以及西班牙人伊蓮內·巴列霍 (Irene Vallejo)的《書籍秘史》,還有魯迅的《華德焚書異同論》,都提到了阿拉伯人燒毀亞歷山大圖書館的事情,我比較傾向于《書籍秘史》的說法:雖然等到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時候亞歷山大圖書館已經風光不再,但其存書依然是當時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而征服者阿穆爾將軍也絕非魯莽行事的武夫,他雖然沒有很多學問,但也深知那座知識寶庫的重要性,因此他修書請示歐麥爾一世,得到的答復是:
如內容與《古蘭經》吻合,系多余;如不吻合,則褻瀆神明,請盡數毀之。
據傳說,只有亞里士多德的作品被赦免。
魯迅引用這段歷史,是針對當時的納粹德國,并指出,“這才是希特勒們的老祖宗”。
我依然不能確定亞歷山大圖書館到底是被誰燒的,但是基于這么多國家和地區在伊斯蘭征服者們面前不僅喪失土地,乃至喪失宗教信仰和語言文字的事實基礎上,這偉大圖書館的命運似乎就不值一提了。
埃及歷史上曾七次被征服,第五次被阿拉伯人征服之后埃及的多神信仰消失,到今天,埃及有約90%的人信仰伊斯蘭教,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歷史上的中國,也曾多次被異族入侵和征服,前趙匈奴人,前燕鮮卑人,北魏拓跋氏……一直到元朝蒙古族,清朝滿族(女真族),這些入侵者和征服者,都沒改變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似乎沒什么信仰,但又似乎可以說是儒釋佛道等多種信仰并存)以及語言和文字,但是如果把滿族換成阿拉伯人會怎樣?我覺得現在可能您看到的是 (字母意為:阿拉伯語)。
怎樣讓世界和平,怎樣讓宗教沖突不再,這都是極大的話題,我根本無力敘述,但我覺得不管什么宗教,不管什么文化,不管什么人,也許都該明白一件事:
寬容就是不認為和我不一樣的就是不對的。
帝國主義(殖民擴張)
帝國主義支持者認為,世界上很多地區的人們還處于野蠻未開化的狀態,而且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多個世紀。對于這些民族而言,他們發展的唯一機會便是接受先進民族的統治;歐洲“帝國” 不僅賦子他們法律和正義,還讓他們初識唯一值得擁有的自由的所有真諦,即建立在法律之上的自由。此外,還有些民族人口眾多,就某些方面而言,文明也發展到了較高程度,卻沒有形成有效的組織形式,以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公正的法律。對于這些民族而言,即使是用武力強加,西方文明"帝國"帶來的益處也會大大超過其弊端。
"帝國" 和"帝國主義" 這兩個詞來源于古羅馬,羅馬帝國征服世界和近代統一民族國家建立帝國,這兩者構成了讓人浮想聯翩、振奮人心的類比。羅馬帝國在整個地中海擴張了其單一文明模式,而核心就是法律的主宰。
如今手握羅馬之炬的帝國主義國家成功將法制的理念、單一文明的模式推廣到全世界。羅馬讓歐洲一統的生活成為可能,歐洲帝國的擴張使得未來的世界秩序成為可能,確切地說,成為必然。
鑒于此,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的前提是牢記先進民族強加于落后或組織松散的民族的統治,并非純武力的擴張,而是權力外殼下西方文明生活中重要元素的擴張和傳播,這些要素正是其力量的隱秘來源,也是饋贈世界的最佳禮物:
公正健全的法律體系的權威,人作為個體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以及條件允許下的自治和基于共同利益的民族精神。這些都是西方文明的特點,也是它們用來征服世界的理由,那么我們到底是推崇還是譴責那些與世界分享果實的帝國,就應該看它們是否實現了以上目標。
帝國主義(航海探險、殖民擴張)的動因
在過去的 400年里,歐洲帝國的擴張活動主要有四個動機。
首要也是最強有力的動機就是通過統治組織松散的其他民族建立民族自豪感(民族主義)。
這種民族凝聚力讓每個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歡欣鼓舞,如果條件具備,它們會禁不住想將自己的勢力范圍擴張到左鄰右含,甚至謀求掌控整個世界。歐洲最慘烈的戰爭都是因此爆發,歐洲各個帝國的殖民地也因此誕生。所有強大的殖民地國家都是統一的民族國家,它們的擴張活動在民族自豪感最強的時候進行得最為如火如荼,這一點絕非偶然。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和俄國都是強大的帝國,同時也是偉大的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丹麥和瑞典無論是在歐洲事務還是在歐洲以外的事務中都扮演了不那么強勢的角色。德國和意大利在19世紀完成了漫長的統一之后,才開始構想帝國偉業。奧地利一直都不是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也沒有成為殖民地國家。民族自豪感,因其實現統治的迫切愿望,或許可以視作是帝國主義擴張的主要動機。
擴張可能導致了某些民族喪失了獨立自主,從而帶來了不好的后果,但是這并不能一概而論。臂如開拓無人居住的地區,教化原始、未開化的民族,或者為腐朽衰落的社會注入活力、固定根基,帝國主義的如此種種證明了它其實也是一種大有裨益的力量,但僅限于弘揚法律和自由這一點。
帝國主義擴張的動機之二是攫取商業利益的欲望。
這一動機一直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尤其是在如今這個時代,所以我們總是夸大其辭、把它當作唯一動機。毫無疑問,所有的帝國主義擴張活動中多多少少都有商業利益的存在。
歐洲確實一直靠熱帶地區獲取它大部分的奢侈品:很長一段時間內,來自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的黃金、象牙和寶石,香料、糖和精美紡織品的運送隊伍,沿著曲折的路線緩慢行進,最終抵達黑海和地中海之濱。15世紀末之前,歐洲商人和這些珍稀商品產地并沒有直接接觸,這些商品的數量稀缺,價格昂貴。
直接接觸產地、掌控供給,構成了殖民擴張的首要動機。由此證明生機勃勃的熱帶地區非常值得開發,隨后他們又引進了諸如煙草和茶葉等新的奢侈品,并且很快使其成為了生活必需品。
同時,這些貿易活動為相關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因此在這些利潤豐厚的貿易中分一杯羹或者干脆獲得壟斷,成為了所有強大國家的首要目標。19世紀,以溫帶物產而言,歐洲逐漸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于是力圖控制世界其他類似的溫帶地區。但在這之前,主要是在熱帶或者亞熱帶地區,商業動機才是獨立統一帝國之間對抗的決定因素。即使在當今,帝國之間的沖突還是在這些地區最為尖銳。
帝國主義擴張的第三個動機是政治和宗教狂熱。
強悍的民族狂熱地宣傳它們的宗教和政治信仰。換言之,它們迫不及待地讓別人接受自己對于文明的構想,并以此為理由將帝國大業強加給其他民族。這個動機總是以這種或者那種形式存在著。
起初它以宗教的形式呈現。葡葡牙人和西班牙人繼承了"十字軍"的精神,而他們的歷史就是一部對抗摩爾人的漫漫征程。如果不是出于尋找前往亞洲新路線這一看似遙不可及的渴望,葡萄牙人在登陸非洲海岸之初,就沒法堅持到最后,沒法完成漫長而艱辛的重任。
同時他們也力圖為基督教振臂一揮,希望找到祭司王約翰的神秘基督教帝國,然后和他攜手打倒異教徒。為了說服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女王贊助自己瘋狂的探險之旅,哥倫布用了兩個誘餌獲得了她的首肯∶東、西印度群島的財富唾手可得,并且她將成為將異教徒感化為基督教徒的圣人。這兩點構成了西班牙帝國早期歷史中反復出現的雙面動機。
如果不是出于傳教這個一直與民族自豪感、利益攫取如影隨形的目的,法國在貧瘠的圣勞倫斯登陸之時,恐怕很難為了寥寥無兒的利益繼續下去。
法國在五大湖區和密西西比河谷的開疆拓土既是為了獵人和商人的利益,也是為了狂熱的耶穌會會士和其他神職人員實現傳教這一崇高使命。
19世紀之前的英國殖民中,傳教這一動機從未如此顯而易見。但后來取而代之的是兩大并行的政治動機。英國人的殖民活動中貫穿著這樣一種信條,即他們是在傳播自己深以為豪的自由體制。不考慮帝國主義擴張中的政治宣傳這一因素是既愚蠢又不科學的,但將它們的政治主張視作純粹的虛偽則有過之而無
不及。帝國主義擴張,和其他人類活動一樣,其動機都是復雜的,而其中高尚的部分通常不那么明顯,但確實是一直存在的。
假裝只有或者主要出于崇高的動機,那都是虛偽的。但完全否定它們的影響,也是徹頭徹尾的吹毛求疵。這兩者之間,后者更糟,因為過分否定會強化和宣揚支配人類的復雜動機中較低級的部分。
帝國主義擴張的第四個主要動機是為殖民國家的過剩人口找到新的家園。
19世紀之前,對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而言,這并不是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為當時人口過剩并不嚴重。17世紀,很多英國政論作家都對整個殖民擴張持以警惕的態度,在他們眼中,它意味著排擠那些過剩的人口。
但就算人口并沒有過剩,所有國家中也會有些殖民階層,對他們來說,移民來到新大陸提供了一直渴求的機會。他們熱衷于探險,無法抵御做拓荒先鋒的吸引力。強悍的社會里,這樣的人不計其數,一旦他們的人數開始減少,社會的衰落近在眼前。
近代帝國主義的擴張活動使得歐洲諸國的種族保持了勃勃生機,英國尤其突出。類似的還有西班牙的征服者、伊麗莎白女王派遣的水兵、法國派往北美的探險者、無畏的荷蘭航海家等等。
此外,富貴家庭的年輕一代在故土可能機會寥寥,可是殖民地提供了契機,讓他們可以帶著佃戶家的兒子們,像故鄉的父輩們一樣開拓土地和莊園。例如,美洲弗責尼亞的種植園殖民者、法屬加拿大的莊園主、巴西的葡萄牙封建土地主,還有西班牙各個殖民地的統治階級等。
當然,也有殖民國家政府一心想要驅逐的"不良分子",譬如囚犯、乞丐、政治犯,他們通常以契約奴仆的身份,被大批地運送到新大陸、在經年累月的勞役之后,和殖民地人民融為一體。英國喪失了美洲殖民地之后,無法將其當作罪犯流放地,于是不得不重新尋找新的地區來安置這些犯人。這導致了在美國獨立6年后,英國對澳大利亞的早期殖民。
當時宗教派別爭論激烈,這使得為數不少的宗教流亡者得以尋求新家園,以便能夠自由地追隨自己的信仰。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新英格蘭的清教徒殖民者了,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奧地利的基督教摩拉維亞教會信徒,德國遭迫害的巴拉丁教派和薩爾茨堡教派信徒幾乎源源不斷地大批前往殖民地。他們一心想要在宗教信仰完全自由之地尋找庇護,這一點再自然不過。臂如英國在美洲的一些殖民地和荷蘭在開普敦的殖民地。
19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帶來人口激增的巨大壓力之前,并不存在因為本國物資缺乏、難以維系而將大批殖民者送往新大陸的情況。
相反,當時的帝國主義擴張比早期任何漫無目的的民族遷徙都更加目標明確、自覺自愿。強悍民族的統治意志和民族情結,攫取更多奢侈商品的欲望,將自己的文明模式強加給更多民族的狂熱,西方世界中的不安于現狀和永不停歇的精神,冒險家加上沒有繼承權的二代們,還有狂熱的宗教信徒,這些都構成了這 400年里帝國主義擴張的主要原因。正是其原因的錯綜復雜,擴張的形式多樣,所以我們需要也必須從更加全面的角度,以史實為依據,來研究帝國主義擴張的原因和形式。
宗號船大屠殺與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終結
1781年8月18日,一艘名為“宗”的英國奴隸船從非洲西部的加納阿克拉出發,準備穿越大西洋,把442名黑奴運往加勒比海沿岸的牙買加。
我們知道,長久以來,罪惡的三角貿易是歐洲興旺發達的重要武器。將非洲黑人賣到美洲的農場和礦山中勞動,再把美洲的產品運至亞洲,收獲的利潤和生產的原材料則回到歐洲。對于當時的歐洲人來說,黑人不是人,而是產生利潤的材料,黑人貿易是一種原材料貿易,而黑奴船,則是運載原材料的工具。
不過,奴隸畢竟要吃喝,需要相對衛生的環境。為了避免虧損,從16世紀發展起來的奴隸貿易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輸標準。比如,必須準確計算出奴隸所需的水糧空間,保持相對衛生的環境、保證海運的路線安全等,這樣才能夠避免黑奴的死亡,保證船主的利益。
但,宗字船違反了這些標準。
根據當時的慣例,如果要確保安全運輸的話,每噸的裝載數量應該是1.75個黑奴,而宗號船大大超過了這個標準。它的負重為110噸,每噸裝載數達到了驚人的4人,比安全數字的兩倍還要多。
如果說超載已經夠糟糕的話,接下來一連串的失誤才是致命的。11月18-19日,這艘船在3個月的跨洋航行后已經到達了加勒比海的多巴哥,但不知道為什么并沒有補充飲用水。
船長科林伍德生病了,肚子鼓了起來,而大副也在之前的爭執中被停了職,當時負責這艘船的,是一個沒有登記在冊的船員。
又過了10天,牙買加已經近在眼前,可船員沒有認出它來。結果宗號船繼續向西航行了300公里才發現開過頭。這時候,由于缺水和惡化的衛生狀況,疾病開始流行。幾名水手和62個奴隸已經死亡。
船長生著病,他意識到自己可能無法支撐著身體活著等到船開回英國的那一天了。于是,他做出了一個殘忍的決定。
把黑人丟下船。
這個決定是當時的保險制度下的必然選擇。當時的保險制度規定,如果奴隸在陸地和海洋上自然死亡,船主是不能獲得賠償的;但如果是為了保護船上的剩余奴隸貨物的生命安全,不得不丟棄掉一些奴隸,那么這種情況下屬于“共同海損”,就可以獲得一個奴隸30英鎊的賠償。
也就是說,一條人命30英鎊。
在接下來的三天里,宗號船像一艘飄在海上的人間地獄。首先在11月29日,54名婦女和兒童被從緊緊擁抱的臂彎中硬拉出來,像垃圾一樣丟進了海里,12月1日,42名男黑奴被丟下海(其中一名努力游了回來)。其間,有人提議說可以不吃不喝堅持下去,只求船員放過他們,但被拒絕了。
到了最后,看到最終難以擺脫死亡的命運,有10名黑奴輕蔑地從劊子手船員的控制下掙脫下來,從甲板一躍而下,自己跳進海里。
12月22日,也就是航行了4個月之后,這艘黑色的死亡船終于到達了牙買加的黑河港。科林伍德病入膏肓,不久就去世了。剩下的200名黑人奴隸被賣給了出價最高的人(36英鎊每人)。宗號船則又回到了英國。
一場保險糾紛旋即展開。
1783年3月6日,船主和船員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他們說,由于飲用水短缺,將奴隸丟下船是保證船只抵達終點的唯一可行的“技術方案”。而保險公司則認為,船主的經濟損失是由錯誤的航行路線造成的,這筆錢不該保險公司來賠付。而且船只到港的時候,船上明明還有420加侖的水,因此把奴隸丟下船,是恐慌帶來的一連串錯誤決定造成的,并非必然的結果。
經過兩次庭審,雙方各抒己見。但他們的爭論圍繞的并不是人該不該被丟下船,而是奴隸船的損失該由誰負擔的問題。似乎沒有人認為這是一場可怕的屠殺。
除了格蘭維爾·夏普。他是英國學者、改革家和堅定的廢奴主義者。他從一名被釋奴隸那里聽到了庭審的消息,第二天就找到律師,詢問是否能以謀殺的罪名起訴船員。
最終的判決是,損失是由宗號船船員所犯的錯誤所造成的,保險公司對不承擔責任。但夏普提出的謀殺罪名不予立案。
當時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是曼斯菲爾德爵士,他所站的立場完全是以幫助英國發展海外貿易出發,如果在船上殺害奴隸會遭到謀殺指控,那么必然會影響到奴隸貿易的發展和大批相關公司的利潤。
但夏普不甘心失敗,他向報社和政界基礎了很多信件,希望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但沒有人理他。
在1787年以前,幾乎沒有出版物刊登過宗號船大屠殺的詳情。而就在這一年,英國廢除奴隸制協會成立了,這是包括夏普在內的一批社會活動家和宗教人士奔走呼吁的結果。
英國議會受到了雪片一般的請愿書,要求重新審查奴隸制問題。次年,“奴隸貿易法”頒行,這是第一步規范奴隸買賣的法令,限制了每艘船上的奴隸數目,避免過差的衛生條件。還提出要避免“所有其他危險、損失和不幸。”
但這還不夠,廢奴主義者繼續前進,終于讓政府通過了1807年禁止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奴隸貿易法案”,并命令皇家海軍執行了“非洲封鎖”,除美國之外的各國均不再從非洲進口黑人奴隸。
而英國最終廢除奴隸制,則要等到1833年“廢除奴隸制法案”頒布以后。
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既造成了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又促進了世界人口增長。
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興起,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貿易網絡開始形成。
拉開了歐洲海外殖民擴張的序幕,殖民擴張中斷了亞、非、美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
給新興的資產階級提供了新的活動場所。海外市場不斷開拓,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商業資產階級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
新航路的開辟對中國、印度有哪些影響
中國:
新航路開辟后,玉米和甘薯傳入中國,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
新航路開辟后,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
印度:
摧毀了印度傳統手工業和社會經濟結構,給印度人民帶來嚴重災難
印度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成為英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歐洲就已經形成了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任何人侵犯的法律和傳統。13世紀《大憲章》頒布以后,英國逐漸確立起君主權力受到法律和議會限制的有限君主制(“王在議會中、王在法律下”),形成了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隨意征稅(不得侵犯私有財產權),不得隨意拘捕臣民(不得侵犯臣民人身自由),不得組織軍隊(英國是一個海島國家,周圍有海洋作為天然的地理屏障,無需維持常備軍抵御外敵入侵,保護國民安全,因此國王缺乏軍隊作為專制統治的基礎)的歷史傳統。
1603年,根據伊麗莎白一世的遺囑,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格蘭王位,史稱詹姆斯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的統治。詹姆斯一世不了解英格蘭的政治傳統,不尊重法制傳統,喜歡獨斷專行。他宣揚“君權神授”,力圖推行君主專制統治,經常與議會發生沖突。
詹姆斯一世經常繞開議會向人民橫征暴斂,還多次悍然解散議會,逮捕反對派。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深受其害,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專制王權的不滿。詹姆斯一世統治期間,王室入不敷出,他要求提高稅率,遭到議會拒絕。于是,詹姆斯一世幾次解散議會,轉而通過出售專利權、強迫借貸等辦法來增加收入。這種行徑不僅觸怒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遭到廣大人民的一致譴責,使國王大失民心。
詹姆斯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1625年繼位后,同樣陷入財政困境。查理一世登基后發現王室已是債臺高筑,于是他要求人民“自愿”向王室交納“恩稅”。不料此舉引起全國的抗議浪潮,各地民眾拒絕交納增加的稅收。1628年,查理一世不得已召開議會。議會以向他撥款35萬英鎊為條件,一致要求他接受《權利請愿書》(要求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得強行借債和加稅)。查理一世被迫同意,但是拿到35萬英鎊后不久就反悔了,次年國王解散議會,實行獨裁,大量出售專利權,征收新稅,以增加收入;同時,力圖推行天主教,以鞏固王權,激起了社會不滿。
1640至1689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一次重要革命,在英國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這次革命維護了法治和議會制,此后社會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有利于避免暴力沖突,實現互利共贏,緩解社會矛盾,此后英國進人一個長時期的穩定發展時期,有利于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工業革命的到來。英國革命中產生的妥協合作共贏改良思想、議會民主制、君主立憲制,對世界民主化、現代化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英國革命期間,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如提出人民主權論的彌爾頓,提出國家起源“契約說”(政權存在的唯一價值和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民,而不是壓迫人民)的霍布斯,主張分權與制衡的洛克等,他們論證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思想,批駁了封建專制思想體系(如君權神授),提出了天賦人權說和分權說,為近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是18世紀美國獨立和法國革命的思想先驅。
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恐怖統治
作者:薩沙
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爆發以后,開始并不算夸張,暴力行為也算有限。
最大的暴力行為,就是攻陷巴士底獄。巴士底獄是封建專制的象征,遭到武裝民眾的襲擊。最初民眾倒也不是為了攻陷巴士底獄,而是他們有了3萬支火槍,嚴重缺乏火藥。巴士底獄也是一個軍火庫,存儲大量火藥。
其實,當時巴士底獄只關押者7個人,4個是制造假證件的工人,2個精神病患者,剩下的1個是有虐待狂傾向的同性戀貴族,沒有一個政治犯了。
巴黎民眾向監獄下達最后通牒,讓典獄長和士兵們自己離開。然而,他們堅守巴士底獄,還對進攻的民眾密集射擊,造成不少83人死亡,15人受傷。經過2小時激戰,民眾久攻不克,搬來一門大炮。
典獄長侯爵見大勢已去,試圖點燃火藥庫自爆。然而士兵們怕玉石俱焚,制服了典獄長以后舉著白旗投降。憤怒的民眾沖入巴士底獄,將典獄長亂刀砍死,斬下首級掛在長矛上,全市游行始終。
在隨后幾年,暴力事件還是有限的。主要是當時的統治者,大體可以控制法國的局勢。然而,1792年掌權的吉倫特派被激進的雅閣賓派推翻。吉倫特派不服,在全國范圍開始煽動叛亂。吉倫特派有很多支持者,革命陣營發生分裂。
同時,普魯士、奧地利、英國等國組成反法聯盟,發動大舉進攻。國內的保王黨也四處活動,叫囂著為被處死的路易十六報仇。當時普通民眾也很沮喪,許諾的社會平等和反貧困根本沒有實現。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雅閣賓派決定使用恐怖政策,殺光祖國的敵人(準確說是雅閣賓派的敵人),恐嚇自己的人民。
從此開始,雅閣賓派四處抓捕和處決敵人。短短3個月內,巴黎監獄的犯人增加了3倍。本來每月處決15個犯人,猛增到原來的幾十倍。直到雅閣賓派垮臺的10個月時間,有16594人被送上斷頭臺,法國各地被就地處決的更是高達2萬5000多人。
本來法國人每年只處決幾十人甚至幾人,基本都是殺人犯。由于處決人數少,死刑往往放在著名的節日舉行,借此給民眾助興。而老百姓們也人山人海的圍著看熱鬧。法國大革命期間,這類死刑實在太多,老百姓見怪不怪,已經無心圍觀了。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這么寫:坐在斷頭臺前的婦女們一邊打毛線一邊數著掉下的頭顱:“二十二、二十三……”
本來斷頭臺是最快的殺人工具。然而,殺人太多,一些斷頭臺已經卷刃,不能使用了,只能用其他殺人方法代替。常用的是集體槍決,死刑犯被一排火槍擊斃。不過,槍決后總是有人中彈后不致命,只是昏死過去。劊子手需要用刺刀補刺,比較麻煩。還有就是集體絞刑。可惜,這需要搭建高大的絞架,工作量不小。后來有人將死刑犯捆綁后趕上小船,行駛到海上以后自行沉沒,淹死所有人。還有將一群人關入屋子內,一把火全部燒死。總之,行刑的方法有很多。
不過,情況還在惡化。到了1794年5月,羅伯斯庇爾下令組織革命法庭,以加快審訊的速度。這種法庭由4個人負責審判,只審判1次,不允許上訴。審判的結果,只有死刑或者無罪。自然,絕大部分的結果都是死刑,無罪的人鳳毛麟角。一些僅僅犯有輕罪的犯人,比如盜竊軍用物資、調戲革命婦女等犯罪,也都被處決。我們理解的不同,處決的并不都是貴族和教士。很多人認為,法國大革命是民眾對貴族和教士的報復,因為后者統治法國并且壓迫他們。然而,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的人中,貴族、神職人員只有百分之十四,中產階級為百分之十五,剩下全部是工人或者農民。
所謂的工人和農民,多是支持吉倫特派或者其他派別的人士,僅僅是雅閣賓派的敵人。血腥的屠殺,僅僅是雅閣賓派掃清政敵而已。被處決的這些人,大多是無辜的!以神職人員為例,只要拒絕放棄宗教信仰就可以處死。瘋狂處決,帶來了民眾的效仿,各地開始出現大屠殺!
法國歷史記載:九月的大屠殺充分釋放了人的獸性。大量的女囚被強奸,很多受難者被肢解。在比斯特,43名17歲至19歲的年輕人,是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這時全部被私刑處死。
王后的好友、43歲的德.蘭巴拉公主,被殺死。她先是被一劍削在頭上,然后又被劃破了額頭,她的鮮血瞬間溢出打濕了衣服和頭發。隨后失去了意識,但瘋狂的“革命群眾”并不愿意讓她就此安靜的流血死去。他們扒掉德.蘭巴拉公主的衣服,用牙齒撕咬她的乳房,敲打她的牙齒,讓她從昏迷中蘇醒過來。讓她能盡可能的感受到死亡的痛苦,并強迫她站起來進行羞辱和折磨,甚至還對她進行了強奸。當將德.蘭巴拉公主折磨得再也無法站立后,“革命群眾”決定用手中的武器殺死她,也許在這個時候她早已經受盡折磨死去。瘋狂的人們用利劍對她進行了分尸,將她的手腳全部砍去。德.蘭巴拉公主的生命,在她43歲的時候就此在恐怖血腥中定格。
這種濫殺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引起公憤。它導致雅閣賓派眾叛親離,僅僅10個月就被推翻。諷刺的是,羅伯斯庇爾在自己創造制度面前送了命。被捕后,他沒有經過審判就被宣布死刑。被捕第2天,他就被送上斷頭臺斬首!
工業革命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北市| 常德市| 株洲市| 始兴县| 南漳县| 车致| 肇庆市| 平顶山市| 吴忠市| 商洛市| 新丰县| 神池县| 滦平县| 紫阳县| 政和县| 年辖:市辖区| 措勤县| 石台县| 萨迦县| 曲周县| 安远县| 石棉县| 津南区| 东台市| 新民市| 丽水市| 上栗县| 绥滨县| 阿克苏市| 尼玛县| 罗定市| 枞阳县| 云林县| 高州市| 康平县| 方城县| 江口县| 新田县| 义马市| 临沭县|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