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經典常談》知識提綱一、名著概覽作者簡介朱自清,原名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22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為中國現代散文早期代表作。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給亡婦》等;二是海外游記,如《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三是寫景美文,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作品簡介《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于1942年出版,全書共13篇,它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分類法的順序,把中國古代重要文獻典籍的基本知識,用簡練明曉的文字加以介紹,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分別是:《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書見解精辟,文筆優美,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是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經典指南,也是國學入門書。作品主旨這部書,是為了給希望讀些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門徑,讓他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無措,啟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親近經典,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作品分類古籍四分法:“經 史 子 集”“文字學”(“小學”): 《說文解字》第一經:經書,儒家經典著作。 《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 、“四書”第七、 (四書五經)史:史書,即正史。 《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諸子第十集:文集,即詩詞匯編。 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藝術特色①內容簡潔精煉,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②敘述脈絡清晰,語言流利暢達,生動有趣。③融入傳說、習俗、歷史背景等,富有吸引力和生活氣息。閱讀意義①學習語文知識。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數千年的知識匯總,例如通過《說文解字》可以了解漢字的造字法和每個字的造字本義,通過《詩經》可知詩歌藝術之美。②了解古代社會狀況。古代典籍中記載著我國文明的發展軌跡,比如可以從《戰國策》中了解戰國時期盛行策士游說這一歷史事實。③充實精神內涵。古代典籍中滲透著先賢的智慧,比如讀《漢書》,我們可以通過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質,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提升個人修養。古代典籍中記載了許多先賢的言論,比如從儒家經典中我們可以汲取有關學習、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閱讀策略①選擇性閱讀。帶著某個具體目的去閱讀,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作為切入點,然后進行精讀。②組合閱讀法。如選擇《詩經》第四、《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進行組合閱讀,這樣能夠完整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過程及其成果。③摘抄和做筆記。采用提綱的方法,用精煉的語言準確概括每一篇的內容要點,這樣能夠快速把握篇章內容,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④聯系課文閱讀。章節梳理《說文解字》第一倉頡造字說(造字來源:看到地上獸蹄鳥爪的痕跡)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擁有雙瞳四目。據說他看到了地上的獸蹄兒、鳥爪兒留下的痕跡,才以此為靈感造起字來。《說文解字》基礎常識(作者、性質、地位)①《說文解字》不是憑空產生的,在此之前已經出現過最早的字書《史籀(zhòu)篇》——周宣王的太史籀所作李斯《倉頡篇》7章;趙高《爰歷篇》6章;胡母敬《博學篇》7章;史游《急就篇》(漢處,三篇合一為《倉頡篇》)②作者:許慎,東漢文字學家、經學家性質:字書,語文工具書地位:中國最早的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收入了大量小篆和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追溯文字的本源;許慎還分析了偏旁,定出了部首;《說文解字》本身是一部文字學的典籍,同時也是一切古典的工具。編排順序:按部首編排關鍵知識點:“六書”造字和用字的“六書”(造字法4種和用字法2種)造字法——①象形:用簡單的線條描畫物體的形狀;②指事:以象征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③會意:將兩個或以上的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④形聲:由形旁(表示字的意思或類屬)和聲旁(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組合而成。用字法——⑤轉注:兩個字或者兩個以上的字,意義全部或一部相同,可以相互理解;⑥假借:語言里有很多有音無形的字,借了別的同音字,當做那個意義用。字體演變過程(注重隸書和楷書的字形)金、篆、隸、草、楷、行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秦以前:戰國末期,由于文字統一的需要,進而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秦以后:始皇時,文字統一為小篆,又形成隸書;漢末時,隸書由橢圓變為扁方,稱作“漢隸”;魏晉之際,隸書變為“正書”;晉至唐朝,又稱為“隸書”,稱“漢隸”為“八分書”;晉代正書簡化形成“行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周易》第二八卦起源①八卦和生活密切相關,《周易》是講八卦的書。②相傳:伏羲依“河圖”描成八卦。③史官(巫與卜官)創制八卦。④卜筮官將卦爻辭編輯起來,便成了《周易》。《周易》流傳發展戰國末期,儒家受陰陽家、道家影響,給《周易》的卦爻辭作了種種新解釋,《周易》成為儒家經典。儒家的新解釋便是所謂《易傳》。《易傳》中間較有系統的是彖辭和象辭。此外還有《文辭》《系辭》。漢代《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來稱為《逸易》。《系辭》是最重要的一部《易傳》。《周易》上升為儒家“六經”之首。《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尚書》第三《尚書》的地位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其次發展記事文),中國最早政令文獻匯編。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發展。(記言是比較直接的,記事比較是間接的)《尚書》的內容①《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②伏生傳書。③今古文之爭。④真偽《尚書》之辨。發展歷程①秦始皇焚書,伏生傳《尚書》,僅剩二十九篇,這就是所謂《今文尚書》。②漢景帝時,魯恭王從孔子舊宅墻壁里得“古文”經傳數十篇,孔安國整理為《古文尚書》。③漢哀帝時,劉歆欲立《古文尚書》博士,引起今古文之爭,今古文之爭實質上是利祿之爭。④漢成帝時,張霸偽作《古文尚書》,三國末年,魏國王肅偽作《古文尚書》。⑤直到清朝,前年偽作才被證偽,伏生《尚書》才重新露出真面目。《詩經》第四《詩經》的由來詩的源頭是歌謠,歌謠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隨口唱,樂歌隨樂器唱。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樂工收集天下歌謠以供貴族祭祖、宴飲等。戰國時,貴族沒落,樂工流離,樂譜也漸漸亡失,流傳下來的便是《詩經》。《詩經》的發展歷程①賦詩(“詩言志”——關聯政治或教化):春秋時宴飲通行賦詩,都從詩篇里斷章取義,表示這國對那國或這人對那人的愿望、感謝、責難等等。②用詩:孔子時代,詩篇的本義漸漸模糊,于是孔子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孔子之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之一,《莊子》和《荀子》都說到“詩言志”,“志”便指教化而言。③解詩:解釋《詩經》最權威的是毛氏《詩傳》和鄭玄的《詩箋》,差不多全是斷章取義,甚至斷句取義。《詩序》《詩序》有《大序》和《小序》,其中《小序》是毛亨(大毛公)、毛萇(小毛公)所作。“六藝”:風、雅、頌、賦、比、興“三禮”第五禮①三本:天地,生命的本源;親,祖先,家族的本源;君師,政教的本源。②禮制:政治制度(貴賤有別,長幼有序,各司其職)、宗教儀式和社會風俗習慣。③偽禮:不近人情,束縛人。樂①樂附屬于禮,用來補助儀文的不足。②樂有改善人心、移風易俗的功用。③孔子教學生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三禮關于禮,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和無數的“記”。①三經:漢代學者所傳習的《儀禮》《禮谷經》《周禮》。《禮谷經》已亡佚,《儀禮》大約是當時實施的禮制,《周禮》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②記:《大戴記》《小戴記》。后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小戴記》。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③三禮: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 第六孔子與《春秋》“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各國有各國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傳了。傳下的只有一部《魯春秋》,《春秋》成了它的專名。傳說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編的。《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我國第一部通史。“三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特點: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區別:《公羊傳》《榖梁傳》以解經為主,《左傳》以敘事為主。《左傳》作者:左丘明; 成書時間:大概在戰國,比公、榖二傳早些。中國第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四書”第七“四書”的由來《學》《庸》《論》《孟》這四種書原來并不在一起,《學》《庸》都在《禮記》里,《論》《孟》是單行的,將其普及的是朱子(朱熹)的注,“四書”也是他編在一起的,“四書”的名字也因他而有。(最初提倡的是程顥、程頤兄弟,朱熹接受二程的見解,貫穿四書)“四書”的順序普通順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朱熹:《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儒學經典,科舉官方指定用書。“四書”的內容《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中庸》是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長。《論語》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了一個偉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孟子》據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制的。書中說“仁”兼說“義”,分辨“義”“利”甚嚴,而辯“性善”,影響更大。《戰國策》第八時代背景①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崩壞,列國紛紛稱王。②七雄爭霸,兵戈相見,戰國時代開始。③戰國七雄:秦 楚 燕 韓 魏 趙 齊策士產生代表人物——合縱派:蘇秦;連橫派:張儀。縱橫家鼻祖是鬼谷子。特點:知識廣博,機智靈活,有計謀,會辯說。《戰國策》作者:劉向,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內容:全書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國的“策”論。上接春秋時代,下至楚漢興起為止,共二百零二年,內容以戰國時期,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同時反映了戰國時期的一些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地位《戰國策》是中國古代史學名著、國別體史書《史記》《漢書》第九總述①《史記》《漢書》都是最早的有系統的歷史,都是“正史”的源頭,都成了文學的經典。②《史記》創了“紀傳體”,敘事自皇帝到漢武帝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漢書》斷代述史,起于高祖,終于平帝時王莽之誅,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史記》作者:西漢司馬遷,字子長,被譽為“史圣”。特點:據事實錄,使善惡自見;長于描寫人物。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績,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地位: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漢書》作者:東漢班固、班彪、班昭、馬續。特點:斷代成史;增加《藝文志》,敘述古代學術源流,記載皇家藏書目錄。地位: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諸子第十社會背景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崩壞、思想解放;“士”階級形成,諸子百家興起。(諸子都處于職業的“士”……貴族政治崩壞以后,貴族有的失了勢,窮了,養不起自用的專家。這些專家失了業,流落到民間,便賣他們的知識技能為生……這些“士”,這些專家,后來居然開門授徒起來……)諸子百家儒家——孔子,名丘,第一個開門授徒發揚光大那非農非工非商非官,主張“有教無類”,第一個將學術民眾化的人。他是“士”階級的老祖宗,創始了儒家。 孟子,名軻,提出“仁政”,主張“性善”。 荀子,名況,主張“性惡”。儒士多半是上層社會的失業流民,儒家所擁護的制度,所講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層社會所講所行的。墨家——下層失業流民,多半會成為武士。墨家的創始者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原是做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墨家本是賤者,也就不辭這個諢名自稱他們的學派。墨家是有團體組織的,他們的首領叫“巨子”,墨大約是第一任“巨子”,他們不但是打仗的專家,并且是制造戰爭器械的專家。但墨家和別的武士不同,他們反對侵略,提倡“非攻”“兼愛”,主張“節用”“非樂”,都和儒家相反。道家——道家出于隱士,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他們看見時世太亂,難以挽救,便消極起來,對于世事,取一種不聞不問的態度。后來先鋒楊朱將這種態度理論化了,建立了“為我”的學說,主張“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莊子的學說也從此出發。老子,姓李名耳,楚國隱士,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為,不治而治;莊子更進一步,名周,宋國人,主張絕對自由平等,一切順應自然。老莊兩派漢代總稱為道家。法家——法家出于“法術之士”。貴族政治崩壞,法術之士便創一種新的政治方法幫助當時的君主整理國政,這就是法治。法術之士有重勢、重術、重法三派,而韓非子集其大成。陰陽家——古代貴族養著禮、樂專家,也養著巫祝術專家。禮、樂專家后來淪為儒士;巫祝術專家便淪為方士。漢代所稱的陰陽家便出自方士,古代術數注意于所謂“天人之際”,以為天道人事互相影響。戰國末年有些人更將這種思想推行起來,并加以理論化,使它成為一貫的學說,這就是陰陽家。思想統一秦相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想化零為整,集合眾長,統一思想,但他的基調卻是道家。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效仿呂不韋編撰《淮南子》,也以道家為思想基調,想要統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卻是董仲舒,他向漢武帝諫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帝王用功名利祿提倡儒學,儒學統于一尊。“辭賦”第十一楚辭——屈原與楚辭①介紹屈原人生遭遇: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②地位: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楚辭”的創立者,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開辟了“美人香草”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③政治經歷:楚國貴族,楚懷王時期曾受重用,后遭排擠,被放逐,后又二次被放逐。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的著作《離騷》《九歌》《九章》《天問》《遠游》《招魂》“辭”與“賦”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東漢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作《三都賦》。“詩” 第十二春秋時期列國交際頻繁,外交言語關系國體和國家的利害更大,也稱為“辭”;戰國時代,游說之風大盛;孔子開了私人講學之風,從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記事文也伴隨著議論文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漢武帝時期盛行辭賦;梁昭明太子在《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后出現佛典和義疏兩種新文體;歐陽修和蘇軾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現了“話本”;明清八股文盛行。“文” 第十三春秋時期列國交際頻繁,外交言語關系國體和國家的利害更大,也稱為“辭”;戰國時代,游說之風大盛;孔子開了私人講學之風,從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記事文也伴隨著議論文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漢武帝時期盛行辭賦;梁昭明太子在《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后出現佛典和義疏兩種新文體;歐陽修和蘇軾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現了“話本”;明清八股文盛行。補充《尚書》我國最早的記言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詩經》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楚辭》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的詩歌總集。《史記》二十四史之首,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漢書》班固,二十四史之一,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春秋》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史,也是第一部通史。書中雖用魯國紀元,所記的卻是各國的事。《國語》又稱《春秋外傳》,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