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答題模版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問題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在何時何地召開的?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問題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新中國成立后起到了什么作用?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將來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它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問題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改北平為北京作為首都,采用公元紀年,并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問題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間及標志性事件是什么?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標志性事件是開國大典的舉行,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問題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它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近代以來一百多年的奮斗,終于贏得了民族獨立,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二、新中國的鞏固與發展問題6:新中國成立后,面臨的主要內外形勢是什么?答:新中國成立后,外部面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威脅;內部由于多年戰亂,經濟殘破,困難重重。問題7:中國共產黨為鞏固新中國進行了哪些主要活動?答:為鞏固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問題: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何重要意義?答: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國大陸實現了統一,這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問題8:土地改革運動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答: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這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也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問題9:抗美援朝戰爭的主要意義是什么?答:抗美援朝戰爭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新中國的鞏固和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它證明了西方侵略者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問題1:什么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其背景和目標是什么?答: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我國在1953年至1957年期間實施的經濟建設計劃。其背景是我國工業水平低、基礎薄弱。目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并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培養建設人才。問題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答: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例如,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重要工程建成投產;新建了寶成、鷹廈等30余條鐵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武漢長江大橋也建成通車。這些成就標志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問題3: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有何重要意義?答: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具有重大意義。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問題4:三大改造指的是什么?其完成的意義是什么?答:三大改造指的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問題5:中共八大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答: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它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了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即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問題6:“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哪些影響?答:“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出現的嚴重失誤。它們違背了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挫折。問題7:十年“文化大革命”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哪些破壞?答: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大批干部和知識分子受到迫害,經濟建設受到極大沖擊,科技教育文化事業遭到嚴重摧殘,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問題8: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答:盡管在探索過程中出現了曲折和失誤,但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例如,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問題1: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何時召開,其意義是什么?答:十一屆三中全會在1978年12月召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沖破了長期以來的“左”傾錯誤束縛,確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問題2: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全面撥亂反正?答: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撥亂反正。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二、經濟體制改革問題3:經濟體制改革的含義和目的是什么?答:經濟體制改革是指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目的是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問題4:經濟體制改革的前提和內容是什么?答:經濟體制改革的前提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其內容包括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如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的國有企業改革等。三、對外開放問題5:對外開放的特點和目的是什么?答:對外開放的特點包括以人民為中心、獨立自主、統籌內外、互利共贏等。其目的是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共同富裕,同時推動世界的共同發展進步。問題6:我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采取了哪些具體舉措?答:我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設立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等,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問題7:了解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理解經濟特區在對外開放中的作用。(1)建立: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4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地位)。(2)發展: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88年,建立海南經濟特區。1990年建立上海浦東開發區(3)作用: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 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4)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一沿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8: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問題9:鄧小平理論的形成:(1)鄧小平總評: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2)形成過程:①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①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②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④1992年,發表南方談話:內容: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意義: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3)評價:鄧小平理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問題10: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堅持哪些原則?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相結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原則。五、中國夢問題11:什么是中國夢?它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何關系?(1)中國夢的提出:2012年11月,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2)中國夢內涵: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3)實現方式/途徑:走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4)確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問題12:如何理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實現中國夢的重大意義?答: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實現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它提供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徑和制度保障。只有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確保我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四單元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一、民族團結問題1:我國是如何在政治上促進民族團結的?答:我國通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來促進民族團結。這一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政治制度,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它有利于促進祖國統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并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問題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是什么?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在于促進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它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問題3:我國經濟上如何推動民族團結?答:經濟上,我國實行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的政策。通過實施各種經濟政策和措施,推動各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從而加強民族團結。問題4:我國民族居住特點是什么?答:我國民族居住特點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這種格局既體現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也保留了各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傳統。二、祖國統一問題5:什么是“一國兩制”?答:“一國兩制”是指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香港、澳門和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這一偉大構想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問題6:香港和澳門是如何回歸祖國的?答: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這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問題7:臺灣問題的現狀與前景如何?答:目前,臺灣仍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兩岸尚未實現完全統一。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指導下,兩岸關系持續改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未來,隨著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和國際社會的支持,祖國完全統一的前景是光明的。問題8: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標志是什么?答: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標志是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以及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的“九二共識”,即“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問題9:海峽兩岸關系改善的史實1、對臺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2、改善史實:(1)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2)1992年,臺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達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影響)(3)1993年“汪辜會談”;(4)1995年,江澤民提出了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5)2005年,胡錦濤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6)2015年,習近平同馬英九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3、認識:海峽兩岸關系日益改善,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一、國防建設部分問題1:中國海軍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哪一時期?答案:中國海軍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這標志著中國海軍的誕生。問題2: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哪三大艦隊?答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相繼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三大艦隊。問題3:1971年,我國在海軍建設方面取得了哪項重要成就?答案: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科學試驗和出訪任務,這標志著我國海軍裝備水平的提升和海軍實力的增強。問題4:中國海軍包括哪些主要力量?答案:中國海軍包括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等主要力量,這些力量共同構成了我國海上力量的堅實基礎。問題5:請簡述中國空軍的發展歷程。答案:中國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空軍剛剛誕生,就面臨抗美援朝的考驗。1956年,我國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的飛躍。問題6:導彈部隊在中國國防中扮演什么角色?其發展歷程如何?答案:導彈部隊在中國國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擔任核反擊任務。導彈部隊于1966年成立,2015年更名為火箭軍。幾十年來,導彈部隊不斷發展壯大,陸續裝備了多種型號的導彈,具有較強的戰斗力。二、外交成就部分問題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原則),理解其歷史意義 1、時間、提出者、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2、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意義(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外交政策: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問題2:萬隆會議的提出?1、時間:1955年2、地點:印度尼西亞的萬隆3、性質: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4、成果: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問題3:中國在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一成就不僅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增強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問題4:中美建交的過程是怎樣的?這一事件對中國有何意義?答案:1、敵對:建國初,美國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政策,雙方敵對的狀態長達二十多年。2、建交:(1)原因-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2)過程-A、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簽署《聯合公報》。意義: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結束了,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B、1979年(改革開放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關鍵點:臺灣問題;建交前提: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影響:國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國家利益、國家實力、國家性質、國際形勢等問題5:請簡述中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活動的情況及其意義。答案:中國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各項活動,通過這一平臺加強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與交流。參與亞太經合組織活動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和區域一體化進程,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問題1:什么是“兩彈一星”?1、含義: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2、科學家: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3、成就:(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2)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實驗。(3)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4)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3、意義:“兩彈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問題2:袁隆平與和雜交水稻?1973年(文革期間),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問題3: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了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發展原因: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認識: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說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說明了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3)啟示: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