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年級歷史上冊(答題模板)-備戰2024年中考歷史必背答題模板與題型精練(統部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年級歷史上冊(答題模板)-備戰2024年中考歷史必背答題模板與題型精練(統部編版)

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上冊
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鴉片戰爭
問: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答: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并傾銷商品,急需擴大對華貿易。其次,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行動直接觸怒了英國政府,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問:鴉片戰爭的結果如何?
答: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隨后中英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條約內容主要包括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償巨額款項、開放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等。
問: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此外,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掠奪地。
問: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經濟變化有哪些?
答: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西方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導致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同時,隨著外國商品的涌入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影響,中國逐漸出現了新的經濟形態和生產關系。
問: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戰勝新興的資本主義。此外,清朝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敗、統治者的昏庸愚昧,以及經濟落后、舊式武器不敵英軍新式武器等也是導致戰敗的重要原因。
問:從鴉片戰爭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答:鴉片戰爭的教訓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只有不斷發展壯大,提高自身的綜合國力,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同時,我們也應該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改革開放,加強與外部世界的交流與合作,才能推動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問: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答:半殖民地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主權;半封建則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即不完全的封建社會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會。這是中國在鴉片戰爭后所陷入的社會狀態。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問: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的二十年,清政府仍未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國內政治腐敗,經濟落后,軍隊裝備陳舊。同時,西方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不斷尋求新的侵略機會。
問: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是什么?
答: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這兩個事件為英國和法國提供了發動戰爭的借口。
問: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要過程是怎樣的?
答:第二次鴉片戰爭主要由英法聯軍發動,他們先后攻占了廣州、天津等地,并一度占領北京。在占領北京期間,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并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問: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是什么?
答: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等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喪失了大量領土和主權。
問: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政治上,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更嚴重的破壞;經濟上,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文化上,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傳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
三、太平天國運動
問:太平天國運動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答: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加劇,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因外國工業品的大量傾銷而破產,地主階級乘機兼并土地,加重剝削,導致農民起義頻發。
問: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過程是怎樣的?
答: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包括金田起義、永安建制、突圍北上、定都天京、出師北伐、領軍西征、天京事變和防御戰等階段。其中,金田起義是運動的起點,定都天京標志著運動達到頂峰。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
問: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同時,運動也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為后來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礎。此外,太平天國還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天朝田畝制度》,對農民的土地問題進行了關注。
問: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答: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農民戰爭,它體現了新時代農民起義戰爭的特點,并在中國農民起義戰爭史上達到了高峰。雖然最終失敗,但其歷史地位不容忽視。
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一、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問:近代化早期探索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近代化早期探索的主要事件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
問: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問: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恭親王奕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
問: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答:戊戌變法主要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旨在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其意義在于開啟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序幕,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二、民族危機的加劇
問:導致民族危機加劇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導致民族危機加劇的主要事件包括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問: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甲午中日戰爭導致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時,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
問: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對中國社會有何影響?
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劇了民族危機。這一事件也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推動了義和團運動等反帝愛國運動的興起。
三、近代化探索的特點與局限性
問:近代化探索的特點是什么?
答:近代化探索的特點是分階段進行,從器物(技術)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層層遞進,不斷深化。
問:洋務運動的局限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洋務運動的局限性在于它僅僅停留在學習西方技術的層面,沒有觸及封建制度的根本,因此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此外,洋務運動還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成立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背景與過程
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爆發的?
答: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于20世紀初,當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嚴重,社會矛盾尖銳。同時,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
問:孫中山是如何早期開展革命活動的?
答:孫中山早期在海外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他積極籌備廣州起義,試圖建立革命據點。
問:同盟會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
答: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在這種背景下,孫中山聯合其他革命團體,于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問: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什么?
答: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這三大主義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主要過程是怎樣的?
答: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主要過程包括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的成立以及隨后的政權鞏固與發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
二、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成立
問:辛亥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有哪些?
答:辛亥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包括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袖,他提出了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的思想綱領。
問:辛亥革命的意義是什么?
答:辛亥革命的意義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它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奠定了基礎。
問:《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有什么重要意義?
答:《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問:中華民國的成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中華民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推動了社會的近代化進程。它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為中國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三、革命后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問:辛亥革命后,中國的政治狀況有何變化?
答:辛亥革命后,中國政治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民主制度得到初步建立。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對中國社會習俗產生了哪些影響?
答: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動了中國社會習俗的近代化。人們開始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傳統的封建禮教受到沖擊,社會風氣逐漸開放。
四、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哪些局限性?
答: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其不徹底性。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同時,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民主共和制度未能得到鞏固。
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背景
問: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開始的?
答: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于1919年,背景是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中國政治混亂,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同時,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為中國思想界帶來了新的變革,為革命的發生提供了思想基礎。
二、五四運動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問:五四運動是如何爆發的?其意義是什么?
答:五四運動是在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背景下爆發的,是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并展示了強大的力量。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問: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有何不同?
答: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區別在于領導階級和革命目標。舊民主主義革命主要由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目標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新民主主義革命由無產階級領導,目標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早期活動
問:中國共產黨是在何時何地成立的?其成立的背景是什么?
答: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7月在上海成立,后轉移到嘉興南湖的游船上繼續召開最后一次會議。其成立的背景是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工人階級的力量逐漸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
問: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展了哪些早期活動?
答: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積極組織工人運動,發動罷工斗爭,同時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此外,黨還領導了農民運動,開展土地革命,為建立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初步勝利
問: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初步勝利的標志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初步勝利的標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標志著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五、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意義
問:新民主主義革命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答: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五單元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一、國共合作的背景與建立
問:國共合作的背景是什么?
答:國共合作的背景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同時,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表明,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問:國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標志是什么?
答:國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國民黨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實際上確立了國共合作的方針。
二、國共合作期間的重大事件
問:國共合作期間,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答:國共合作期間,發生了北伐戰爭、黃埔軍校的創辦等重大事件。北伐戰爭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了全國;黃埔軍校則為國民革命軍的培養和隨后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國共對立的開始與原因
問:國共對立是何時開始的?
答:國共對立的開始可以追溯到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這兩次政變標志著國共合作的破裂和國共對立的開始。
問:導致國共對立的原因是什么?
答:導致國共對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蔣介石等人對共產黨的打壓、以及兩黨在意識形態、政治目標等方面的差異等。
四、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革命
問:南昌起義的背景、時間、領導人和意義分別是什么?
答:(1)背景:從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激起了中國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的憤慨和反抗。
(2)時間:1927年8月1日。
(3)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4)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問:八七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分別是什么?
答:(1)時間:1927年8月7日;
(2)地點:漢口;
(3)主要內容: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問: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建立了哪個革命根據地?有何意義?
答:(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意義: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是中國共產黨探索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
問:什么是井岡山精神?
答:(1)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2)堅持黨的絕對領導;(3)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4)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5)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
問:簡述中國共產黨建創建人民軍隊經歷了哪些過程?
答:(1)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獨立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
(2)秋收起義: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
(3)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4)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
(5)井岡山會師:朱德、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建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由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6)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
問:長征的原因、起止時間、出發地點、路線、歷史轉折、結束的標志和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
答:(1)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的“左”傾錯誤,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出發地點:江西瑞金。
(4)路線: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突破四道防線→突破湘江→渡過烏江→解放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吳起鎮會師→甘肅會寧會師。
(5)歷史轉折:遵義會議。
(6)結束標志: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
(7)歷史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問:長征勝利的原因有哪些?長征的勝利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財富?
答:(1)勝利原因:以毛澤東等為領導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全黨全軍和軍民之間的大團結;紅軍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為實現理想不懈的精神等。
(2)長征精神: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問:遵義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和意義分別是什么?
答:(1)時間:1935年1月;
(2)地點:貴州遵義;
(3)主要內容:①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②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③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4)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問:九一八事變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結果和影響分別是什么?
答:(1)時間:1931年9月18日;地點:沈陽;
(2)經過: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襲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次日占領沈陽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3)結果:短短4個多月,東北全部淪陷。
(4)影響: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
問: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該政策帶來怎樣的危害?中國軍民進行了哪些抗日活動?
答:(1)蔣介石采取的政策:不抵抗政策。
(2)危害:東北三省淪陷。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并在東北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東北同胞過著屈辱的亡國奴生活。
(3)東北軍民的抗日活動:東北軍民組織抗日義勇軍;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1936年初,東北各抗日部隊開始改編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
問:一二·九運動發生的背景是什么?簡述這場運動的經過和影響。
答:(1)背景:華北危機。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2)經過: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
(3)影響:這場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問:華北危機下,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1)1935年8月,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2)1935年底,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問:西安事變爆發的原因、時間、發動者、結果和意義?
答:(1)原因: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為中國主要矛盾;②直接原因:蔣介石堅持剿共與內戰政策,消極抗日。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發動者:張學良、楊虎城;
(4)結果: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聯蔣抗日,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與各方面進行協商。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
(5)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問: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是什么?
答:(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在整個事件的解決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
(3)張學良、楊虎城等國民黨愛國將領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
(4)國際上,英、美等國積極支持中國抗日。
(5)蔣介石自身利益的需要。
二、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問: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結果和影響分別是什么?
答:(1)時間、地點:1937年7月7日,北平盧溝橋。
(2)經過:1937年7月7日,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駐軍的拒絕。日軍悍然炮轟我軍防地,中國守軍奮起反擊。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3)結果: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
(4)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也標志著日本全面侵華開始)。
問: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背景、建立標志和意義分別是什么?根據兩黨協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進行了怎樣的改編?
答:(1)背景: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后,國共兩黨分別發表聲明,抗議日本侵略,表明抗戰立場,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步伐。
(2)建立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3)意義: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壯大了抗日力量,對全民族抗戰的勝利起著關鍵的作用。
(4)部隊改編:根據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
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合作→對峙→再合作→再對峙】
國共兩黨關系的認識——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問:淞滬會戰進行的時間、英雄事跡、結果和影響分別是什么?
答:(1)時間:1937年8—11月;
(2)英雄事跡:①姚子青率全營守衛寶山,與日軍苦戰3天,全營官兵壯烈犧牲;②謝晉元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陣地,與日軍展開血戰;③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首次參戰,擊落3架日機,初戰告捷。(3)結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
(4)影響: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問:日本侵略者占領南京后,于什么時間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從中我們能得到什么認識?
答:(1)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后,開始了血腥大屠殺,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三十萬人以上。這就是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
(2)認識: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本性;我們要反對戰爭,爭取和平;要警惕日本右翼勢力抬頭,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銘記歷史,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問:正面戰場抗戰的概括及主要戰役?
概況 七七事變后,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先后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三次長沙會戰等一系列戰役
淞滬會戰 概況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
意義 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臺兒莊戰役 概況 1938年3月,日軍向臺兒莊發起進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激戰,共殲敵一萬余人
意義 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武漢會戰 概況 1938年6月,日軍進攻武漢。中國軍隊奮起反抗,并在江西萬家嶺重創日軍。日軍三面包圍武漢,為避免損失,1938年10月,中國軍隊有序撤出武漢
意義 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谷諔馉庍M入相持階段。
第三次長沙會戰 概況 1941年12月,日軍對長沙發動第三次進攻。中國軍隊調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殲滅大批日軍,獲得會戰勝利
意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增強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鼓舞了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響
豫湘桂戰役 1944年初,日軍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動了大規模的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丟失了河南、湖南、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
問:敵后戰場抗戰的主要戰役的概況及意義?
平型關大捷 概況 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入山西,企圖占領太原。1937年9月,日軍板垣師團一部向平型關開進。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師長林彪率領下,在平型關一帶設伏,將日軍1000多人全部殲滅,取得平型關大捷
意義 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百團大戰 目的 為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
主要 目標 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概況 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地區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
意義 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問: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關系是什么?
答: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問:兩個戰場的抗戰給我們的認識:
答:(1)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2)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具有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
問1.抗日戰爭后期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有何表現?這和日本對國民政府采取的哪一政策有關?
答:(1)表現: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1944年,豫湘桂戰役國民政府潰??;等。
(2)政策: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
問2.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對華政策因什么原因做出了怎樣的調整?
答:(1)原因:廣州、武漢淪陷后,日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和國內資源緊張。
(2)日本對華政策調整:對國民政府進行政治誘降,輔之以軍事打擊;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
問3、說說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全民族堅持抗戰的情況,有何影響?
答:(1)全民族堅持抗戰:正面戰場:棗宜會戰中,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敵后戰場: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學生、廣大婦女、工人、華僑和港澳同胞、文藝界等以各種形式支持抗戰。
(2)影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問4.中共七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內容和意義分別是什么?
答:(1)時間:1945年4月;(2)地點:延安;
(3)內容:①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③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4)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問5.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原因與偉大意義分別是什么?
答:(1)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
(2)原因:①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行全民族抗戰;②國內原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③國際原因: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3)意義:①國內: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②國際: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七單元人民解放戰爭
問1:國共全面內戰爆發的時間和標志是什么?面對國民黨的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采取了怎樣的戰略戰術?全面進攻被粉碎后,國民黨又重點進攻哪兩個解放區?共產黨是如何粉碎國民黨對這兩個解放區的進攻的?
答:(1)全面內戰爆發時間和標志:1946年6月,蔣介石違背“雙十協定”,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
(2)中共戰略戰術: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采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和方針。
(3)重點進攻:陜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
1947年3月,國民黨開始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4)①粉碎國民黨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主動撤離延安;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②粉碎國民黨對山東的重點進攻:華北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問2: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實行怎樣的土地政策?為保證土地改革順利進行,采取了什么措施?土地改革的意義是什么?
答:(1)土地政策:耕者有其田。
(2)措施:①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②制定了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3)意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問3:1947年夏,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部進行了什么重大軍事行動?有何意義?
答:(1)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
(2)意義: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問4:歸納:三大戰役進行的時間、指揮者、參戰部隊、影響及三大戰役的意義。
戰役 時間 指揮者、部隊 影響
遼沈戰役 1948.9—1948.11 林彪、羅榮桓;東北人民解放軍 解放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 1948.11—1949.1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平津戰役 1948.11—1949.1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等; 東北人民解放軍、華北人民解放軍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
意義 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問5:南京解放是哪場戰役的直接結果?說說此戰役的基本情況。
答:(1)戰役:渡江戰役;
(2)概況: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1927年—1949年)。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問6: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答:(1)中國共產黨的決策英明,領導正確,采取靈活的戰略戰術;
(2)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
(3)人民群眾大力支持。國民黨統治腐朽,失去民心。
問7:總結:解放戰爭的三大階段
問8:國民黨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
答:(1)國民黨方面:①政治上:國民黨實行內戰和獨裁政策,一心要消滅共產黨,遭到廣大人民的反對,在政治上陷于孤立、被動;②經濟上:解放區實行土地政策后,國民黨統治的社會基礎受到嚴重削弱;③軍事上:國民黨和蔣介石在戰略策略方面乏善可陳,國民黨軍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
(2)共產黨方面:
①政治上: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民主建國,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②經濟上: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后,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廣大人民在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③軍事上:中國共產黨和領導人物膽略過人,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
第八單元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問1.簡要概括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的歷程和發展特點。
答:(1)發展歷程:①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初步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代表:狀元實業家張謇回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很多中國人走上“實業救國”道路)。清政府逐漸放寬對民間投資設廠的限制。
②“短暫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
③受挫和萎縮: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民族工業發展再度受挫。民族工業除了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外,還遭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摧殘。
特點:發展過程艱難曲折;發展水平總體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和沿海沿江大城市)。
問2.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答:(1)內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問3.民族企業家的代表人物和成就有哪些?
答:(1)狀元實業家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大生紗廠。
(2)榮氏兄弟:建立以紡織業和面粉業為主的龐大家族企業。
問4.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落后的根源是什么?民族工業發展的先決條件是什么?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三座大山”指什么?
答:(1)落后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2)民族工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國家的獨立和自主。
(3)“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問5.簡要說明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表現)、影響、原因及特征分別是什么?
答:(1)社會生活變化(表現):
①新式交通工具的傳入: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②生活方式和習俗的變化:剪發辮、易服飾(中山裝、旗袍)和勸禁纏足;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
③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
(2)影響:①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②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出現崇洋逐新的趨向;③推動近代中國的社會進步和思想解放。
(3)原因: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傳入;②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的被迫開放;③中國主動向西方學習的結果;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4)特征: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不平衡、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
二、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問1.中國近代教育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此有何認識?
答:(1)變化:①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創辦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新式學校;②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創辦北洋西學堂、南洋公學;③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決定創辦京師大學堂(北大的前身)。
④1902年,廢除八股文,1905年,停止科舉考試,存在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⑤清政府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
認識:①教育的發展深受社會的影響;②教育的發展要適應時代的需要;③教育應該培養時代需要的人才,促進社會發展;等等。
問2.近代中國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第一部無聲電影、第一部有聲電影分別是什么?
答:(1)近代中國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是商務印書館;
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2)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3)第一部無聲電影是《定軍山》;
(4)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
問3.近代中國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答:(1)文學: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等。
(2)繪畫:齊白石擅繪花鳥草蟲,徐悲鴻代表作品有《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等。
(3)音樂:聶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等名曲,田漢給《義勇軍進行曲》作詞,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
(4)電影:中國自己拍攝了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趙丹、周璇等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為人們留下了《十字街頭》《馬路天使》《漁光曲》等經典影片。
問4.報刊對近代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1)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
(2)沖擊了傳統經典對人們思想的禁錮;
(3)產生并促進了新思想、新文化運動;
(4)開創了近代文明傳播的先河,幫助國人了解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建湖县| 铁岭市| 宜宾县| 广昌县| 加查县| 临城县| 静安区| 通河县| 富蕴县| 衡阳县| 阳西县| 安达市| 兴文县| 卫辉市| 东乡族自治县| 灌阳县| 徐水县| 横峰县| 郸城县| 天长市| 罗山县| 南陵县| 唐海县| 安平县| 盘山县| 凤山市| 勐海县| 茌平县| 伊通| 巩义市| 玉田县| 延寿县| 象州县| 鄂伦春自治旗| 集安市| 陵川县| 景谷| 普格县| 株洲县| 辽宁省|